当前位置 首页 大时代的梦 第七十七章 锔瓷(1)

《大时代的梦》第七十七章 锔瓷(1)

作者:莞简妤 字数:4138 书籍:大时代的梦

  “啪嗒”一声响,随着最后一枚锔钉轻轻按入打好的锔钉孔中,蓝桉看着惊裂的紫砂壶即将修复完成。锔瓷匠人陈建国一声轻笑。

  这时,老手艺人都会跟主人讨一杯热水喝,委婉验证紫砂壶是否修复好。

  陈建国释疑说,锔好后,逐一检查,确认没有问题,用开水当场检验。开水倒入壶中,会热胀。如果开水不会漏出来,这就算出活了。

  锔瓷,是古老的民间七十二行之一,通过钻孔、打钉、补漏,使破损的器物再修复的技术,福州话叫做“锜马钉”,宋代《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锔匠的身影。

  在福建福州,锔瓷匠人已经很少,陈建国就是其中一位。然而,他的工作室却深藏仓山区牛眠山巷中,远离闹市。

  不大的工作室里,有陈建国收藏的紫砂壶,也有客人让其修复的物件。这是一间基本不对外营业的工作室,他接的活儿都是经朋友口口相传介绍的。

  陈建国表示,现在要努力留住渐行渐远的这项手艺,并努力让这项文化鲜活起来,趁着福建还有一些民间锔瓷记忆,抓紧收集工具、作品、技能技法、挖掘传统文化,不要把遗产变成遗憾。

  话虽如此,实践起来却是困难重重。祖上虽会这门手艺,可到他这一代已经失传。

  陈建国大学本科专业是数学,研究生读的又是建筑学,最开始迷恋寿山石雕时,对雕刻有些许研究,但锔瓷这门手艺,完全是他自己摸索、学习的。

  陈建国笑说,最开始从网络上找资料学习,初始即使免费锔瓷,别人都不要。后来朋友送他紫砂壶,让他摔碎了去练习,才慢慢起步。

  对锔瓷这门手艺,陈建国认为,锔瓷不只是简单的修复,外观、厚薄、裂纹、坯土甚至釉色的不同都会导致千差万别。

  其实,锔瓷所需的常见工具并不多,铅笔、镊子、锤子、垫铁、钳子、锉刀、金刚钻等。由于手艺失传,好多工具只能自己手动用砂轮慢慢搓,在陈建国工作室二楼,就收藏着一整套锔补的挑子,被他视作珍宝。

  陈建国说,闽派的锔瓷文化有非常强烈的地域特色,福州把“锔钉”称为“锜马钉”,锜马钉非常生动地将锔钉骑在裂缝之上,把两个碎片锔在一起,形象地表达出来。

  在延续传统锔补手艺过程中,陈建国也探索“新路子”,他逐渐将金工錾刻,雕塑技法,大漆漆艺等其他门类的艺术融入瓷器修复手艺中。

  台湾一位80多岁的“雕釉”大师苏世雄通过代理商找到陈建国,希望其能“妙手回春”,修复破碎的牡丹花瓶。

  陈建国说,接过这个花瓶后,他开始找碴、做胎。在花瓶的修复里,融入了福州脱胎漆器的独特技艺,形成有层次的釉面。

  经过反复的调色校色,把口沿慢慢补齐。从做骨架胎瓷到釉面无痕修复历时3个多月,将花瓶完璧归赵。

  看到修复好的成品,大师都惊叹不已。

  如今已小有成就的陈建国在继续摸索、研究、创新这项手艺的同时,也十分注重手艺的传承与发展,他的徒弟遍布全国各地。

  “学锔活儿只需要七天,而干好锔活却需要一辈子。锔活首先要找碴、对缝,然后定位点记、打孔、上锔钉,最后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缺。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陈建国说道。

  时代在发展,老手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的越来越少,渐渐随岁月远去。希望有越来越多像陈建国一样的年轻人加入到老手艺传承队伍中来,将流传千、百年的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根据锔瓷地域的发展逐渐形成各自手法形成了中国、日本、欧洲三个最大的策源地。只有中国的锔瓷才能称作艺术。所以被称作锔艺。

  日本将传统锔瓷后用蛋清和白磁粉填缝改成了大漆金缮所以只能称柳钉锔,而且在近代土见益弘继续改变锔瓷方法没有保留古老方法不能称作艺术。

  日本最早只有《蚂蝗绊茶瓯记》有记载锔碗时代出现很晚和中国比只能算是小弟弟。欧洲锔瓷根据考证为早期赴欧洲的华工带去的技术。

  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的产生是与中国瓷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的联系的。起初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最早见于宋代张择端德巨型手卷《清明上河图》中的一处锔匠做活的一幕。

  锔瓷行当经历了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六个朝代。跨越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影响了中国多少代人的生活。

  锔瓷这一行当,在民间被称作锢炉匠。最初是为谋生而产生的一门手艺。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员,也是被人看不起看作是下九流的行当,可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因为瓷器是贵族阶级的宠物,从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称呼,瓷器就是中国,中国就是瓷器,就充分体现出瓷器在等级阶级上的价值,而老百姓和贫民对瓷器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所以对拥有的瓷器视为宝贝。

  瓷器坚硬耐磨,更可持久使用,可瓷器的致命弱点是易碎,每当一件瓷器破碎后,便无计可施,留着无用,弃之可惜。

  匠人们便开始琢磨如何将破碎的瓷器修补好,经过了艰苦的摸索实践,失败成功,在实践中总结、理顺、规范出一套合理的锔瓷技艺。

  其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独一无二的“金刚钻”和“锔钉”,继而便产生了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而这一行当的出现,很快就被老百姓接纳,破碎的瓷器得到了再生,拥有者减少了购买新瓷器的费用,同时让锔瓷匠人得到了劳动报酬。

  锔补修复这一行当,随着中国瓷器业的兴旺发展延续,自然中形成了山东、河南、河北三大派,山东的金刚钻为皮钻,河南的金刚钻为弓钻。河北的金刚钻为砣钻。山东派的皮钻是由三条皮绳往反拉伸,旋转平稳,对钻头、瓷器都有保障,三大派的三种金刚钻,虽然形状不同,操作不同,但是钻头却是相同的,都是钻石或金刚钻,而且锔钉也大致相同,只是钉脚不同而已,锔瓷的过程也大致相同。

  到了清朝乾隆盛世时期,在三大派的基础上又分为两大类,即:常活,就叫粗活,纯为民间生活用品为主的锔瓷修复粗活,通常被称作锔盆、锔碗、锯大缸的锢炉匠,所用的工具金刚钻、锔钉都比较大、粗糙、单一、是清一色的铁钉。而另一类则是经过艺术加工专为达官、王爷、贵族、八旗子弟们享乐而服务的锔瓷细活,即:行活,也叫秀活。所用的工具金刚钻小巧精致,锔钉完全用民间绝活锻铜工艺加工而成,美妙绝伦,有花钉、素钉、金钉、银钉、铜钉、豆钉、米钉、砂钉。由于有了锔匠精美绝伦的锔瓷细活,使得那些达官、王爷、八旗子弟们在享乐中兴起了“锔活秀”。

  自从有了“锔活秀”,锔瓷行当在古董、古玩行里有了一席之地,由被动修补而转为主动作秀,由单一的锔补转为锔补修复,嵌饰做件,镶包配饰等风格特异,艺术魅力独特的一门绝活技艺,成为古董、古玩行里古旧老瓷器作秀的一门专业行当,行活,作秀锔匠的名声也随之大振。

  然而,随着历史的改变,战争的硝烟四起,“锔活秀”再也秀不起来了,锔瓷这一行当也随之萧条下来了,只是简单的锔补一些生活用品。

  到了新中国的解放初期,只有那些孤独的锔瓷老匠人,为了生活而不得不走街串巷,喊着那凄凉的老调“锔盆、锔碗、锯大缸”。几天、几十天也很少有生意做。

  锢炉挑子家什几乎走到了尽头,到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原有的传统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瓷器坏掉了再买新的,没人再造访锔瓷这一行当,没了市场,这给锔瓷技艺的传承和弘扬带来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急待保护,传于后世。

  锔瓷第一步就是找碴,对缝,对破损的瓷器恢复原状,准备修补

  第二步定位点记,根据瓷器的纹饰结构以及样式张合位置和位点,以及锔钉数量和位置。

  第三步就是打孔,用金刚钻打孔。

  金刚钻是长约10公的铁钻杆,在铁钻杆的套着毛笔杆粗细竹外套,外套的两端用剪刀铁箍把铁钻杆和竹外逃固定在一起,再在普通的钻具用铜焊把钻石镶嵌在工具头部做成,金刚钻。

  然后用金刚钻钻孔,打孔也是对锔瓷人的一大考验,有些瓷器厚度就几毫米,打孔时都是毫厘之差;一是手要拿得稳,对的准,最好不能打穿,有时不小心打穿了,还得多加几道工序把孔填补起来;其二是孔要对称,不能有一点偏差。

  第四步锔钉,锔钉制作体现手艺人的水平,锔钉的韧性和制作锔钉的水平,也决定着锔补器皿的使用寿命。

  锔钉分为金钉、铜钉、花钉,锔钉的大小,得根据器物的大小以及破损程度来计算。这样,器物修复后不仅盛水不易漏,而且还给器物本身增添了几分韵味。当然,这些步骤和细节都与锔瓷艺人长期积累的经验息息相关。

  第五步用鸡蛋清和瓷粉调和补漏,防止瓷器漏水,这样完整的锔瓷就完成了。

  锔刻瓷技艺对中华民族传统民间绝活的传承和中国瓷文化的发展以及考古、修复、古玩古旧瓷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锔瓷技艺能使破碎的瓷器复原再生,变换成另一类独具观赏和艺术价值的瓷文化工艺美术品。

  锔刻瓷技艺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色是民间静态文化传统的代表,历经六个朝代,一千多年的历程,体现出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技艺的特色,具有见证中国瓷文化发展的独特价值,是研究中国民族民间以及现货的标本。

  锔刻瓷技艺不仅仅是一种民间绝活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更是研究民间技艺、经济、文化特征的活化石。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锔刻技艺的独特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金刚钻的发明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世人所知的歇后语,将永久的流传下去,成为有本事,有能耐、解难易难的代名词。

  瓷器是岩石的再烧结,永不可复用再生,更不能降解,瓷器一旦破碎就是废物垃圾,而在锔瓷匠人手里,利用锔瓷绝技却有着起死回生的神奇妙用,在残破中恢复,转而升值。

  锔刻瓷技艺对中华民族传统民间绝活的传承和中国瓷文化的发展以及考古、修复、古玩古旧瓷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锔刻瓷技艺是民间绝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门技艺文化艺术,体现出的是民俗风情独特的艺术风格,国内外瓷器收藏爱好者和古玩爱好者,以及考古修复等是必不可少的,抢救、保护、传承锔刻瓷技艺,必将推动地方经济和旅游开发事业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引入锔瓷行业得到新的生命力2013年研发的锔瓷机器操作原理是将器物进行3d扫描之后在3dmax下鼠标确定钻孔位置。

  一般锔瓷需要每个钻孔需要3到5分钟锔瓷机器人大大缩短锔瓷时间每个钻孔不到7秒钟。完全整个锔钉锔瓷时间不到18秒。

  中国有句古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说的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瓷”,就是把打碎的瓷器,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子”,再修复起来的技术,在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锔瓷匠人陈建国检查完后轻笑道,这时,老手艺人都会跟主人讨一杯热水喝,委婉验证紫砂壶是否修复好。

  “锔瓷”大师家族背景深厚,修瓷工具历史久远,用金刚钻现场表演。

  小伙放弃高薪做锔瓷,把破碎瓷器用铁皮固定修复如初,太神奇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瓷器并不仅仅意味着器皿,还寄托着情感。所以修补破损的瓷器,不仅是赋予破损瓷器新的生命,也是修复一份破损的情感。

  愿世间所有残缺事物都能像锔瓷一样被温柔相待。?锔瓷挺考验人的耐心,因为一件瓷器的修复要靠锔瓷师体力和精神双重的集中,需要你非常专注的去做这件事。

  瓷器的修复讲究既能修得好利器,又能玩出新的花样,当锔子在器物上成为装饰,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时候,这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过程。

  锔瓷其实是一件挺脏,挺累的活儿,一般这个行业里面,女性的比例非常少。把锔瓷坚持的做下来,是因为修补行为本身其实是为了维护和保持器物本身的纪念意义,艺术价值,商品价值,或者为了维持它本身的功能产生的。

  但当瓷器被修补完整后,人们会发现,更多的其实是内心里的一种满足感,这件器物不光是有艺术价值,商业价值,它也被倾注了很多的情感价值在里面。

  我是一个特别感性的人我相信很多东西都是命中注定,该经历的要经历,该遇到的要遇到,该去做的要去做。修复亦是一种修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