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时代的梦 第七十五章 惠山泥人(5)

《大时代的梦》第七十五章 惠山泥人(5)

作者:莞简妤 字数:3567 书籍:大时代的梦

  无锡市惠山泥人厂位于无锡市城西惠山古镇中,在惠山周围的稻田中,在地表耕作层1米以下有一层40—100厘米厚的棕黑色的粘土,这就是用来塑造惠山泥人的原料,俗称惠山黑土。

  这种黑泥细度极细,可塑性极佳,非常适合捏塑之用,其可塑性指数是其它泥土的2倍,达到8.2。质地细腻洁净,搓而不纹,弯而不断,干而不裂,自然干燥后不用烧焙就有很好的强度和硬度。

  无锡能出“手捏戏文”这样的“细货”,就与具备这些物理特性的自然粘土有关,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惠山古镇是惠山泥人得天独厚的生存空间,天时、地理、人和在此相融相合。

  古镇有园林之胜,惠山九峰蜿蜒;1200多年的“天下第二泉”;着名的山麓园林“寄畅园”等名胜古迹。

  二有庙宇之盛,如南北朝的惠山寺;明清的三官殿等佛、道庙宇数十处。三是祠堂成群,各种名臣祠、宗祠、乡贤祠、禅祠108处。

  四有书院之多,尚德书院、二泉书院、紫书院等近十处。而且象惠山庙会这样的文化活动非常频繁而丰富,形成了旺盛的惠山泥人消费市场,促进了产业的发展。

  1954年,在惠山一带出土的一批汉代和唐代的陶俑,其中有的很像早期的泥人“大阿福”、“和合二仙”、“猜拳子”。惠山泥塑可能早在距今两千年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有它的原始艺术生命了。但由于泥人不易保存,容易风化,几百年的实物现在尚存,几千年的就没见到了。

  根据老艺人王士泉的家谱记载,惠山泥人的发展历史已有400多年了。在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古今图书集成》(岁功典)明,第二十二卷元旦部,其中记武进县元旦风俗:“买泥人,鬼脸子、搏土作人物形,工且肖,唯梁溪,虞山人多造之。鬼脸子即昔人云面具也,二者儿童争购笑午”。

  这段记载中说明了明代就有梁溪人(无锡),虞山人(常熟)专门塑泥人,而且说“多造之”,是指已成为产地。

  并且无锡泥人在明代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远在几十公里外的武进县都有无锡泥人出售,而且品种也不少,不仅有各类人物,还有脸谱、面具等,“工且肖”,说明泥人在当时已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

  明代绍兴人,文学家张岱,号陶庵,在他的《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条记载:“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锡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盅、泥人等货”,可见当时的泥人已成为商品进入商铺。

  但作者在描写这个精雅的店铺时,把泥人放在末位,不知是泥人在这个店里的位子不显眼,还是因为泥人不是生活必需品,因此,从重要的生活用具酒、罐、炉、盆排起,再挨到玩的泥人为止。这就不得而知了。但说明明代末期泥人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了。

  到了清代,有关惠山泥人的记载和描写就很多了。据徐柯《清稗类钞》卷四十五《工艺录、泥人条》记载:“高宗南巡,驾至无锡惠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艺万端,至此命作泥人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之,大称赏,赐锦甚丰。期物至光绪时,尚存颐和园佛香阁中,庚子之乱,为西人携去矣。”

  可见王春林是清代中期在惠山泥塑业中一位出类拔萃的专业艺人。从这里也使我们了解到,无锡泥人在乾隆年间,技艺水平已非常成熟,作品达到相当完美的境界。当时的无锡人周镐在他的《咏惠山泥美人》诗中呤道:“款款纤腰掌上珍,琅珏为骨水为神……”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慈禧太后50寿庆时,无锡地方官特意到惠山定制了一套精制的“八仙上寿”大型手捏泥人进贡朝贺,惠山泥人再次传入宫庭。

  宣统二年(1910年),由胡万成大房店铺选送的泥人产品,在“南洋劝业会”上获银牌奖,在该会的报告书(民国廿五版)中说:“陈列手工业中有泥人,多数制其贫贱富贵之像,精神体态,形容丰姿,面面俱到,旁视近视,宛若生人”。由此可见,当时惠山泥人较高的艺术造诣和日盛的名声。

  惠山泥人自明清以来,受到了许多名家吟诵,称颂之词丰富多彩。

  明代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条载:“无锡去县北五里为铭山(锡山)。进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盅、泥人等货”当时泥人已作为商品进入商铺。

  清代杜汉阶(1686年—1749年)的《梁溪竹枝词一百首》有“一丸捻就作婵娟,引得游人绝爱怜。常把桃花坞(惠山第二坞)中土,换来仕女几多钱。”的诗句,描述清早期的惠山泥人已使游人“绝爱怜”。

  清徐珂《清稗类秒.工艺录》“制泥人条”记述:高宗南巡,驾至无锡惠泉山,山下有王春林者,卖泥人铺也。工作精妙,技艺万端。至此,命作泥人数盘,饰以锦片,金叶之类,进御时,大称赏,赐金甚丰,其物至光绪时尚存颐和园佛香阁中,庚子之乱为西人携去矣”。可见清中期泥人已有许多店铺,作品已受到乾隆“大称赏”,而且洋人也十分欣赏,掳走了泥人。

  无锡诗人秦琦(1766年—1821年)所作《惠山竹枝词一百首》中有“泥孩工致胜苏州,眉目都从好笔勾。”词句;同时代的周镐所作《惠山泥美人》有“疑尔前身是阿娇、琅珏为骨水为神。”的美句赞赏。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内军阀混战,日军侵华,惠山遭日寇狂轰滥炸,泥人作坊接二连三倒闭,80%的从业人员和艺人纷纷失业和流亡,市场几乎全部丧失。到解放前夕,惠山泥人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惠山泥人艺术的学术研究工作也取得十分可喜的成就,2004年由沈大授编撰的《惠山泥韵》出版发行。

  2011年12月,展陈面积达到一万四千万米,标志着中国泥人最高殿堂的“中国泥人博物馆”正式落成开放,给惠山泥人乃至中国各地域泥人有了一个展示、交流、宣传的平台。

  无锡市惠山泥人厂位于无锡市城西惠山古镇中,地处北纬31°34′,东经120°16′,西址惠山,东临旧城,北靠京杭大运河,南望太湖。

  造型新颖,构思巧妙,人文内涵,工艺精妙,惠山黑泥,轮廓清楚,色彩调和,开相传神,光亮洁净,装銮典雅,细腻雅致,富有浓郁的江南地方韵味。

  无锡近百年来工商业发达,上个世纪初,江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还不在上海,而在苏锡常一带,各地商贾云集,交易场所就在无锡的北塘沿河。

  吴桥附近运河对面,有一条五里河塘可直达惠山宝善桥,商贩在生意之余,都喜乘坐小船去惠山旅游休闲,和客户联络感情。这无疑给惠山泥人的销售带来了商机,一些高档的礼品,手捏戏文也就由这些富豪带往各地,以馈赠亲朋好友和自己生意上的客人,有的带回家后摆设欣赏。

  据说在顾客中有时还有来购买蚕丝的外国商人。

  自明、清以来,无锡地区的名门望族,为了炫耀家族门第,都喜欢在惠山修建祠堂。在山门口、直街、上下河塘、惠山浜等共汇集了百余座各具风格大小不同的祠堂,直街两侧更是鳞次栉比,几乎一家挨着一家都是祠堂。

  泥人店就开在祠堂的大门口,前门为店,后屋则做作坊。每年春秋农历二月、八月上丁翌日是致祭之期,此时惠山人头侪侪,摩肩接踵,各姓家属子孙,男女老幼都涌向惠山,加上春秋时节来山中祭扫坟墓的平民百姓,给惠山镇平添无限热闹,家家都祈求祖宗保佑,庇护子孙后代辈辈平安,代代兴旺发达。祭祀结束,各家不免顺带些山货、泥人回家。

  惠山的迎神庙会在苏南地区首屈一指,每年农历三月惠山香汛,盛极一时,尤其是三月十五,大老爷殿的张巡老爷诞辰,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庙黄飞虎寿诞,盛行迎神赛会(又称老八谢庙会)。

  县郊各乡的拜香会,遥遥数十里,挤挤拥拥塞满五里街、大德桥,所谓“三步一拜木鱼敲,拜香拜到大德桥。”

  精壮的汉子掮旗打伞,抬着神桥,赤膊上阵,威风凛凛。戏文、乐队、手执兵器的“太监”、“四开抡、八马吹”,争奇斗胜,令人咋舌。

  这一天无锡城家家户户倾城而出,万人空巷,浩浩荡荡,夹道争看。年老的妇女坐船曲曲弯弯、晃晃悠悠,从北门惠山浜进入惠山烧香浜、宝善桥,龙头河上停满了香船。

  这种观瞻和参与的热潮,不但梁溪古城的民众蜂拥而至,而且沪宁铁路沿线的上海、苏州、常州和邻近的江阴、沙州、宜兴等地的香客、商人也纷至沓来。

  香会和香汛又形成了惠山大规模的节场活动,惠山节场期间成为全县大规模文艺演出的地方,四乡土特产均有出售,摊贩云集,民间杂艺异彩纷呈。

  有草台班戏、杂技、唱滩簧、小热昏等,五里街一带摆满了小吃、什货、水果摊子。

  而最让人青睐的还是惠山有名的土产:有五里香粳、观墩蚕豆、茅蓬鲜菌、胡园果品、惠泉黄酒、山门口酥饼、双河大篮、蓉湖乳腐,而名闻环球的惠山泥人当推其最受欢迎的。

  这种中国式的“狂欢节”给惠山泥人带来了多层次的、持续不断的市场需求。并起到了不用花钱的广告宣传效果,成为惠山泥人精益求精、艺人辈出的催化剂,它们和惠山泥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不言而喻了。

  民国时期的戏剧家周贻白(1900—1977)描绘惠山泥人“世界原同傀儡场,女娲抟土群洪荒”

  无锡惠山泥人,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古镇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处中国大运河之畔的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明末散文家张岱在《陶庵梦忆》卷七愚公谷中,记有泥人在店铺中出售的情况。

  清乾隆南巡时,惠山名艺人王春林制作泥孩数盘进献,得到了乾隆皇帝的称赞(见《清稗类钞》)。由此可见,在清中期以前,惠山泥人已有相当高的技艺水平,并且名重一时。

  据说,惠山泥人全盛时期,大小作坊有40多家。着名艺人有王春林、周阿生、丁阿金、陈杏芳、王锡康等30多人。

  每年入秋以后,有六七百条货船、几千人次自苏北来惠山采购泥人,部分高档泥人则随着前来无锡经营蚕丝、米面的各地商贾作为礼品运往远方。

  无锡惠山泥人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它是江南水乡历史名城无锡人民淳风之美的艺术结晶。

  它叫做“惠山泥人”,不叫“无锡泥人”,是从惠山脚下而起,由人细心揉搓雕塑,无需烧铸,是自然风干。

  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着名特产之一。当地艺人取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公尺以下黑泥,其泥质细腻柔软。

  惠山泥人的起源也有很多传说,虽然充满了梦幻般的想象和虚构经不起推敲。

  无锡惠山泥人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部分,它是江南水乡历史名城无锡人民淳风之美的艺术结晶。惠山泥人是民间劳动人民创作的,它为美化百姓生活服务,艺术表现率直、强烈而直露。

  民间艺人以身边的泥土来塑造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人物,以增加劳动生活的情趣,寄托理想与希望。所塑造的泥人都着以鲜艳醒目、对比强烈的色彩,人物与动物身上绘有花卉图案装饰,生活气息浓厚。

  追求宽厚、亲切的风格,非常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惠山泥人艺术在造型艺术的作用上远远超越了一般的艺术审美功能,形成充满地域文化特色、独特艺术体系和造型规律的语言形式,是具有普遍的社会作用和普及程度的民间艺术形式。百镀一下“大时代的梦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