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时代的梦 第五十章 软木画(2)

《大时代的梦》第五十章 软木画(2)

作者:莞简妤 字数:922 书籍:大时代的梦

  “软木画很好地诠释了‘工匠精神’,匠人大多一生一技,对建筑物、动物、植物、人物、器物的雕刻各有所长,一幅作品至少需要两三人分工合作。”陈国说,老匠人们都有一套纯手工打造的刻刀,用顺手了就是一辈子。只要手不抖,他们愿意一直做下去。

  游说来了7名软木画师傅和1名设计师后,2017年,胡娟的工作室终于成立了。

  这些软木画师傅和设计师都是十几岁就开始做软木画,他们之中最年轻的目前也有58岁。被大家亲切称为“驹哥”的林驹,是福州原国营软木画厂的最后一任厂长,见证了软木画行业的兴衰起伏,他如今依然愿意为新软木画的探索和发展发挥余热。

  贴着福州工艺三宝、国家非遗“标签”的软木画,曾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喜爱,并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宾。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盛时期形成产品制式后,因鲜有突破,软木画逐渐给人以固化的刻板印象,与时代审美渐行渐远。正如国内许多传统老手艺,其从业人员也日益老龄化,陷入青黄不接的窘境。

  胡娟相信不破不立。“在老物新生的改造中,只有从形式和审美上不断调整,与时俱进,大胆创新,软木画及其他传统艺术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传承下去。要用一生一技诠释工匠精神。”

  带着思考,她开始了一次次探索。比如,针对挂框类产品,在形式上打破传统软木画一贯丰满的表现手法,借鉴宋画以少胜多的优雅意境,将软木画与书法、绘画相结合,呈现出全新风格,与现代软装陈设空间相得益彰;针对立体摆件类产品,注重其实用性,让软木画集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于一身。

  胡娟说,她最开始是在梅、松、竹、柳软木画四条幅的创作中尝试“做减法”,放弃传统繁复的刻画,让线条更简洁,对画框进行了大胆留白。

  “老师傅们从事了大半辈子软木画创作,早已形成固定思维,注重传统制作技法。一开始,他们甚至质疑我在‘偷工减料’。”胡娟说。

  她尽力说服老师傅,这是“减量不减工”,一幅好作品不仅需要好的制作工艺基础,更需要好的表现张力、精良的装裱工艺、与产品定位相配套的包装,方能呈现出彩效果。

  待一幅幅新作品完成后,老师傅们凝视了良久不说话,原来传统单一的软木画也有其他的组合形式,带来了新的体验。经过一年多的磨合,老艺人们逐渐改变旧有观念,尝试接受新观点与挑战。

  出生于软木画世家的林冰,善于推陈出新,对软木画的画面构图和制作技艺有独到的见解,他担任了工作室的设计师。

  工作室应顾客要求制作的软木画《螺渚风流》,长14.5米,高0.9米,以螺洲八景为表现内容,从资料搜集到实地采风,从原创设计到实物作品,老艺人们花了4个多月时间,让软木画行业“诞生”了至今面积最大的作品。

  制作软木画的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