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时代的梦 第四十六章 歙砚(4)

《大时代的梦》第四十六章 歙砚(4)

作者:莞简妤 字数:909 书籍:大时代的梦

  蓝桉眨巴着眼,“可不可以带我看看歙砚的制作过程啊?”

  舒翰博抬起头,“可以的哈,你让翰彦带你去,我要看店。”

  去作坊的路上,舒翰彦告诉蓝桉,歙砚作为御赐品,始于唐末。《清异录》载,“开平二年”(908),梁大祖朱温赐宰相张文蔚、杨涉、薛贻‘宝相枝’各二十,龙鳞月砚各一。‘宝相枝’斑竹笔管也。……鳞石纹似之,月砚形象之,歙产也。”

  据说在唐开元年间,歙州一名姓叶的猎户在追逐野兽的过程中,来到婺源的龙尾山,见到山间溪流中,叠石如城,莹洁可爱,于是采石而归,后制作成砚,这便是歙砚最早的记载。

  虽然姓叶的猎户用歙石制作了砚台,但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而让它的名震天下的,则源于唐代大书法的家柳公权在《论砚》上大力的推崇,将其推举为中国的四大名砚之一。后来还成了当地的贡品而进献给宫廷使用。

  后来,那个不爱江山爱诗辞的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对龙尾砚喜爱有加,将其喻为“天下之冠”的砚台。第一次在歙州设置了“砚务”擢砚工李小微为“砚务官”派石工周全之,专门搜集佳石为宫中造砚。

  由于国主的重视,歙州一带的制砚业就更为兴旺了,歙砚的身价从此扶摇直上。由帝王设置砚务官督采歙石,算得上是破天荒的盛举。可以说,这是歙砚最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砚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蓝桉笑得眯起一双眼,“难怪苏东坡曾以‘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谷里,金声而玉德’称赞龙尾砚的品质。黄庭坚则有徒步亲临龙尾山,寻访一方宝砚的传闻。而蔡襄更将龙尾砚比作价值连城的‘和氏璧’。”

  舒翰彦点点头,又继续说。到了宋代,龙尾砚在书法四大家“苏黄米蔡”的推崇下,渐渐名满华夏,而且米芾在《砚史》中明确记载歙砚产地,直称“歙砚,婺源石”。很多朋友都只知道是安徽的着名特产,有多少人知道歙砚竟是江西婺源产的呢?

  蓝桉有些意外地停下脚步,“你说什么?歙砚是江西婺源产的?”

  舒翰彦说,对,不过婺源的龙尾砚矿经千年开采,矿藏越来越少,几近枯竭,年轻技师也后继无人,手艺濒临失传。舒翰彦摇摇头,言语间颇有无奈。

  蓝桉这才发觉已经来到作坊前,制砚大师汪洋迎出来。汪洋虽然年龄不大,但他从16岁起学徒制砚已逾十余年,擅长浅雕和镂空雕,随形制砚,舍内所藏两百余方佳砚,图案多山水人物,刀工精细秀逸,古拙文气,为歙砚中上之作。

  汪洋之前曾在广东的肇庆参观过端砚的制作工艺,与歙砚的情况相似,由于现在硬笔替代了毛笔,电脑代替了手写,所以人们对砚台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少,所以更多的是作为工艺品的收藏,所以砚台的制作也从古代的偏实用性,转成了现在偏艺术性了。百镀一下“大时代的梦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