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我在江湖做女侠 第一百二十七章 炎龙终有飞天时(三)

《我在江湖做女侠》第一百二十七章 炎龙终有飞天时(三)

作者:弓诚 字数:3565 书籍:我在江湖做女侠

  陈寿顿了一下,又说着:“陛下,吾以为,现在情况,若是吾国进逼,钟会这等枭雄,说不定就下了决心,投靠一方,再次匍匐在司马昭脚下却是大概率。”

  “现在这时,我方镇之于静的话,司马昭年岁不多了,司马炎之才如何,司马昭想必也清楚的,也定然没时间怀柔了,却会急着压迫钟会,那么此时压迫之下,往往不肯罢休,这时,投靠吾国的概率反而有六成。”

  “如此拖延着时间,转眼之间就又是一年,以目前得到的讯息而言,司马昭如今的情况,恐怕也就这一两年了,以他老迈之身,断无在冬春时节出兵的可能,这么就能到了明年四五月,我军上下已经好整余暇,兵强马壮,粮械俱足,这时也不惧来攻。

  若是待的明年夏秋,西凉州乃至西域都会被我军偏师攻下,钟会定然犹疑,那么司马昭很可能出兵压服之,趁此时,吾军等候时机,一旦出兵就要首战能胜,只要损失不大,钟会必降于吾国。”

  “到时候陛下遣上将和魏军大部决战于野,只要一胜,司马昭的老迈,必承担不了,说不得就一命呜呼,到时,天下纷乱,陛下可从容取之,雄踞雍凉,天下已在陛下囊中。”

  “陛下拔我于微末,受恩如此深重,焉敢不尽力策划,唯臣见识陋浅,只有此策,还请陛下恕罪。”

  说完,陈寿再行一礼。

  杨伊仰着脸想一阵,笑着:“镇之于静是其一,急者越迫缓者越裕是其二,鹬蚌相争是其三,首战必胜促其投靠,又一举击溃以定大局……你这话朕越想越是有理,卿之才却类当年留候之才,的确是洞察如火。”

  陈寿的话,让杨伊想起了当年三国之事。

  官渡之战败后袁绍病逝,曹操进攻连战连捷。

  曹军诸将都想不计损失乘胜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时,先前力主北进的郭嘉却力排众议,建议退兵。

  却是袁氏虽败,但是袁氏雄踞四州之地,底蕴深厚,袁谭和袁尚不和,急着压迫,他们是亲兄弟,一定会联合抗击,那时就是打下,曹操也是损失惨重,说不得此战后,就得多休养生息几年,而如果暂缓用兵,他们会爆发内讧。

  郭嘉建议曹操装作向南攻击刘表之势“以待其变”。

  果然曹军刚回到许都,袁军生变的消息就已传来。

  曹操乘机回军北上,将袁谭袁尚各个击破,因为郭嘉的妙计,这一仗赢得轻松又顺利,损失极小,实力损失不大,最终让曹氏获得北方霸业之基。

  现在这时,也是一样,急者越迫,缓者越裕,没有绝对的实力,谁先压迫钟会,往往逼着钟会转投一方。

  想到这里,杨伊已定了计略,说着:“朕本想派人游说钟会,卿看这情况是否还需要?”

  “陛下,臣以为,游说还是要的,派人去游说,以高爵厚禄诱之,钟会才能确定我们的心意,来个左右奉源摇摆不定,若是什么人都不派,倒使他心中猜忌,说不得心生恐惧。”

  此时陈寿又笑说着:“钟会其人,志大才疏,虽有枭雄之力,却无有枭雄之心智,只是游说不必焦急,让他知道我们的心意就可。”

  这样说着,杨伊点头说着:“卿连这一层也想到了,果是周详。”

  上智者谋事,中智者做事,学院培养,也就只能培养中智者,上智还是看天资。

  陶基被救出的三日之后,孙皓穷搜建邺周边,却寻之不得,就悍然发出一道命令。

  “观苍梧陶氏一族,乃是士氏余孽,阴谋割据,勾结贼匪,诸多罪状,朕本有意让其悔过,只是宽裕之下,贼却无退悔之意,背后怨尤,且有意谋刺与朕,今与以族灭之罪,朕本非嗜杀之人,除陶氏本族十二人之外,与陶氏往来者,若弃之,将逃犯陶基恶行之事举出,尚可宽恕,不然若被查证,则被陶氏株连,必如此十二人,斩首弃市。”

  随后又发一道命令于众人:“凡报以逃犯陶基行踪者,赏千金,予以千石官职,赏爵。”

  建邺城中,陶基妻妾并嫡子庶子等皆被当众斩首,尸体被抛于城外乱岗,头颅高挂于广场处。

  城郊的一处道观。

  离城不近,又有着山,非是良田,面积自然很大,周围种着苍松以及翠竹,十分幽静,一座精舍坐落其中,里面清一色的杉木家具,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正中挂着一幅三清图。

  一个道童,为诸葛松斟了茶,恭谨的退了出去。

  诸葛松喝着茶,看着手里由眼线传回来的密报,暗叹这吴王也有枭雄之姿,手段狠辣,杀起人来,真是干脆。

  只是如今道脉已经决定真主,所以诸葛松笑了笑,将手上密报撕碎,扔进一旁火盆,渐渐焚成灰烬。

  纵横交州数百年,历尽沉浮,几起几落,甚至称得上是吴国几个大族之一的陶氏一族,竟就这样元气大伤,若是算来,明面上几乎一半族人被斩杀。

  当政者不再顾忌脸面,撕破面皮之时,所谓的世家,也不过是执政者手中棋子,任由捏攥。

  诸葛松也是世家庶脉出身,身份是方外之人,所有参与此事的都被送走,自然危险不大,可还是忍不住对这些真正掌权者,起了几分忌惮。

  这次救出陶基,顺利和炎汉连接上,不少外门子弟都被恩准入了锦衣卫,据说掌教真人很是欣赏,会恩赏几人入内门。

  “师兄,咱们的人已经与锦衣卫再次接上头了。”外面传来脚步声,说话间,陆肃已是步进来。

  诸葛松点点头,问着:“他们怎么说?”

  “已派专人过来,人到后,自会与我们联系。”师弟回答的说着。

  诸葛松微微一笑:“这是对我们不放心呢,怕是陷阱,不过,若非如此谨慎,怕是不放心的,该是我们了。”

  “师兄,陶使君的情况可还好?”师弟很是关心此事:“陶家剩余的人被屠,他已得知此事了吧?会不会出什么状况?”

  “这是真正的世家主,心性也是了不得,虽是伤心一场,却很明白情况,并未做出什么不当行为。

  有如此性情,也难怪能带着陶家复起,在吴国这么多年经营,若非吴王出其不意撕破面皮,对陶氏突然下手,陶家未必会如此惨烈。”

  只是唏嘘一声而已,诸葛松倒并不太在意。

  “日前,我已亲自去看过陶老使君,藏身处一应俱全,位置又极是隐蔽,只要没有内奸,吴王的人查不到那里去。我爱中文网

  还有黄左平陪着,谈论诗书,下棋……还能忍耐一些时日。

  只是要撤离的话,这几日还是有些困难,只能等那边锦衣卫人来了消息再做商议了。”

  孙皓对陶基被救一事,的确怨念极深,不过搜索了半个月,却没有任何消息,任何组织都不可能这样无结果的长期紧张搜索下去,内部人心都自然懈怠了,只得松弛了下来。

  搜寻半个月未搜到人,又临近新年了,城中已然不怎么紧张了。

  城门处,对商队搜索和行人的搜索和限制,也减轻了许多,总不能为一个逃犯,便毁了建邺城的正常秩序和贸易。

  这就更不用所其他州郡了,最主要的是,陶基已经在汉国露面了,这让吴王又发了一次怒,可是此时却也不可和炎汉翻脸,只能杀人泄愤,各地的搜查也都松懈了。

  过了新年,更是没有了查验,两国之间的贸易也恢复往常了。

  武昌镇,当年孙权在此建都,这也是吴国重镇,新年过了,天气也稍微暖了几分,大街上,行人渐渐多起来。

  一支普通商队,从码头朝着武昌行来。

  二十余辆骡车上,却是装满了货物,数十人护卫着,看样子也不是弱小的商队。

  这支商队行到城门处,被吴军士卒拦下来。

  “你们是哪家商队?出示文书,接受检查。”小吏对商队领队说着。

  领队是个中年男子,是个圆滑人,忙塞一些钱币过去,同时说着:“爷,我们这是诸葛家的商队,这是从汉国采来的紧要物资,有些还是贡品。”

  “你们几个,过去看看。”听到诸葛家,又听到贡品,门吏收了钱币,也不再刁难,不过应该做的检查,还是要走一下过场。

  门吏冲着几人说着,一些士卒走过去,将马车上检查一番。

  “令君,都是些货物。”

  “恩,看来你们还真是本分商人,好了,过去吧。”门吏冲收了钱,又看商队是本国士族的,自然也就放行了,商队领队一挥手。

  商队缓缓从城中行过,直到再出了城门向南一里路,领队中年人方长长出一口气,吩咐的说着:“这里不要紧了,加快速度。”

  “诺。”车轮声蹄声响成一片,人声反倒是沉默下来。

  这一支商队就如同寻常商队一般,沿途甩卖着所载货物,最后在建邺卖完货物之后,转向向南。

  这是如今商队常行的路径,从炎汉采买来货物,然后发卖在吴国,然后去交州采买粮食,运输至汉国。

  为此,炎汉早早修筑了南中官道,可并行两辆大车,顺畅处,甚至可同行四辆。

  一直到采买了粮食,过了交州,进入炎汉境内,这时又是一月时间过去了,进了炎汉关卡,商队领队的才吩咐说着:“先暂停一会,原地修整。”

  领队中年人从马上翻身下来后,招手叫过几人,向僻静处走去。

  “陶使君,还有黄先生,这一路有所冒犯,还请原谅。”这一队人中,大部分都是普通的伙计,汉吴两国人都有,还有就是锦衣卫了,领队中年人就是锦衣卫中一军候,此时却对着商队中的一个老伙计,恭敬有加的说着,还有就是老伙计身边的那中年人,却是看着文弱,名义上和那个老伙计是父子。

  这老伙计确实是老迈,路上也不大干活,不过却是向导,从建邺特意请的,还请了他的儿子。

  “这次多亏诸位,老夫才得以捡回一条命来,说什么冒犯不冒犯,是老夫应该向各位道谢才是。”

  陶基对救了自己性命这群人,自然非常之感激,若非他们相助,自己早就和家中妻妾一起命丧黄泉了。

  锦衣卫军候此时拱手道:“只是尽一份微薄之力,对未能将其他人救出感到很抱歉……”

  听着提到那些被杀之人,哪怕已经抚平呢伤痛,可陶基面上还是浮现出一丝悲色。

  “本就是我陶家行事不密,太过招摇,承蒙搭救,已是运气,其他人……唉,也许是命该如此。”

  叹口气之后,陶基眸子里浮现出一丝杀意:“不过我陶家也不会白白流血。”

  说到这里,就住口不说,如今还不是报复时机,还是看炎汉战略如何,当今汉主如何。

  “陶老不必难过,只要尚有人在,就不怕没机会,而且这内外,吾等已撒下眼线来,日后若有需要帮助,请与我等联系,上面交代过,必会对陶家全力相助。”

  “多谢。”此时陶基也是一礼,却是谢过,虽然知道是上面有命令,但是如何去做,却是由干活的人自己掌握分寸了。

  还有就是那几个道士了,虽知对方帮助自己,定有所图,可与救命之恩相比,这些却不重要,陶家虽然遭受重创,但是只需要自己在,那么大半实力就还仍旧存在,只是失去了一些浮财而已。

  人在是最重要的,主要是建邺的人手损失,像是其他地方的,都藏的早,苍梧的陶家,更是及时的举族舍弃钱财田地等等,直接奔赴汉国。

  想必如今也在汉国安家了,以后苍梧陶氏可能就会换一个郡望了。

  这时候,一阵马蹄声,由远及近。

  陶基身边的锦衣卫军候此时凝听片刻,低声说着:“陶老使君,这是吾国之军来接了,接下来就由他们护送你至南中,其余善后之事就由吾处理了,还有黄先生,可和陶老使君一起行走。”

  陶基再次谢过,黄蒙此时也谢过,终于踏上汉国土地了,此后就是炎汉人了,稍微有些感慨。

  听得耳边轻声提醒,陶基此时向这炎汉官道上望去,只见一阵尘土飞扬后,有数十骑奔驰到面前,这十数骑,是一群穿着甲的,人马俱着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