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明末求生记 第八十五章 夹河之战五

《明末求生记》第八十五章 夹河之战五

作者:名剑山庄 字数:2258 书籍:明末求生记

  第八十五章 夹河之战五

  双方都做好的大战的准备,但并不意味着大战就一触及发。

  恰恰相反,曹宗瑜第二日就向洪承畴下了战书。但是洪承畴置之不理。依旧慢条斯理的修建浮桥,似乎想让大队人马,从身后的浮桥退到北岸去。

  曹宗瑜刚刚开始不明白,但是很快就想明白了。

  心中不由暗骂,老奸巨猾。

  而今双方在这里对峙。

  到底是谁更加不利?

  按理说,乃是洪承畴更加不利。

  毕竟李定国此刻正在围攻太原,郑成功此刻正在天津卫修整。等待后方物资,不管这两方谁先动起来,都能包抄到洪承畴后面。

  如果寻常人放在洪承畴这个位置上,一定要想办法击败曹宗瑜。

  但是他偏偏不,就对峙下来。

  曹宗瑜虽然与后方有所脱节。大军后勤运输能力,还没有将粮草物资运输到真定府的范围之内。

  但是曹宗瑜估计这一点短板,再没有青军骑兵骚扰之下,不过三五天就补齐了,即便有骑兵骚扰,夏军的骑兵也能派出去。

  最多不过十日,第一批补给就能送到军营之中。

  看起来,曹宗瑜更能坚持下去。

  但是洪承畴摆出的阵势,如果曹宗瑜不进攻的话,他就退过夹河,然后派人守住夹河,他继续退却。

  曹宗瑜费了这么多心力,才抓住了洪承畴的尾巴。

  再加上曹宗瑜身上还有张轩的秘密使命,一定不能让郑成功夺得攻下北京城的大功劳。

  在这使命之中,图海其实还帮了他一把。

  没有图海在天津卫放得那一把火。

  此刻郑成功就已经挺进北京城下了。

  曹宗瑜自然知道,北京城是相当难打的。但这是北京城有人镇守的前提之下,他并不以为在这样群穷途末路之下,清军还有死守北京城之心。

  万一北京城,与元大都一般怎么样?

  曹宗瑜知道,南方正在加紧向天津卫转运物资。所以郑成功在天津卫停留的时间定然不会太长了。

  不管从什么地方算,曹宗瑜都不能等下去了。

  洪承畴不仅仅是在军事上有出色的才能,在政治之上,更是有敏锐的眼光,曹宗瑜估计洪承畴猜出了张轩暗中的交代,才如此有恃无恐。

  如果可以曹宗瑜并不想攻清军大营。

  为什么?

  因为洪承畴在南方与夏军对峙时间长了,他麾下的军队,有很明显的火器化,甚至洪承畴向南京方面学习。

  从南边挖走了不少士卒,甚至还有一些参加过讲武堂的低级军官。

  毕竟大量培训低级军官。

  这几年来,南京讲武堂培养的低级军官,早就过万了。

  自然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对南京忠心耿耿,一点消息都不漏。

  或许洪承畴并没有将火器战法学习到精髓,但是在防守之上已经够用了。

  曹宗瑜远远的用千里镜看过去,却见无数火铳火炮都聚精会神的看着他。火铳火炮布置的层次,乃至于反冲的骑兵安置的位置。都有很强的夏军风格。

  这种战法,其中有不少独特的布置,还是出自曹宗瑜之手。

  他不用看就知道,想要攻下清军营地,所伤亡的士卒,未必比强攻洛阳城差多少。

  虽然清军营地寨墙,不过两人高。但在无数火器的加持之下。已经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防线。

  “好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曹宗瑜气得牙疼,但是却知道,他没有办法,只能强攻。

  唯一可取清醒的,清军没有红夷大炮。

  为了轻装,洪承畴将所有红夷大炮都推进黄河之中了。

  只是洪承畴没有,曹宗瑜也没有。

  在认清楚必须强攻的事实之后,曹宗瑜准备了两日,才正式出兵攻清军大营。

  洪承畴站在望楼之上,远远的看着夏军在南侧展开。

  夏军步卒以素来的严整,一排排一队队一列列,就好像是刀削一般,在大营两三里左右列阵。

  洪承畴看了,又看了他麾下士卒,心中轻轻一叹,暗道:“总就比不上南朝士卒。不过用来防守,却也是足够了。到看你是如何破除你的铁桶阵。”

  在夏军步阵两侧,却是万余骑兵。

  这万余骑兵都是护卫侧翼,抵挡清军可能有的侧击。

  “咚咚咚。”强烈的鼓声响起来。

  曹宗瑜的中军大旗升起来,洪承畴用千里镜远远的看见夏军中军之中,有一个人被无数士卒簇拥在大旗之下,却看不清楚面目,想来就是曹宗瑜了。

  却见夏军的中军大旗一应,夏军所有旗帜随之而动。

  随即尖锐的哨声响起来。

  无数步阵列开,一辆辆盾车推了出来。

  洪承畴冷笑一声说道:“盾车,看来这曹宗瑜不过如此?”

  进攻营寨,乃是夏军严密的步阵,使用盾车,也是清廷从来的举动。

  似乎而今是双方调转了角色。

  洪承畴似乎预见到了夏军的伤亡惨重。他心中暗道:“如果朝廷早用我之言,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

  场。而今想改弦易辙也难了。”

  说实话,对洪承畴来说,夏军的战术,他并不陌生,甚至还很熟悉。

  张轩也不可能凭空创造出一种战法,张轩虽然借鉴了不少后世军队的办法,但是根本上还是基于明军一种战术传承。

  毕竟明军使用火器战术非要悠久。

  开国的时候,就用沐英有三段击大败蒙古梁王。永乐大帝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刺,都是用的火器。

  对于这种战法来说,洪承畴要比满清八旗更熟悉,更容易学习。

  只是八旗士卒却不愿意这更改他们原来的作战方式,八旗不学,自然也不会让其他人学习。

  毕竟如果这个战法没有用处的话,学也没有用。

  如果有用处的话,也会让汉人的实力大增,对满清大业不利,思来想去,还是不学的好。

  也只有洪承畴天高皇帝远,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但是即便这个时候,天下的崩溃让满清意思到,夏军这一套是非常管用的,今后的清军也不可能学习了。

  因为,夏军虽然以火器为主力,但是背后支撑这些火器的却是,张轩建立的整个制造局系统,数万工匠,已经不知道多少为制造局服务的百姓。

  在清廷占据北方的时候,他们还有实力建立起这样的体系。实际上他们也建立了,虽然比不上夏军的。

  但是以北京炮厂为首,各地驻军私自打造的火铳,支撑起清军的火器部队。

  只是而今北方几乎全部丢弃,说不得要逃到草原之上,到时候哪里有人力物力支撑起庞大的火铳军。

  也就是说,不过这一战,胜负如何。

  对清军这一支军队来说,这都是绝唱。

  即便一场大胜之后,他们将军中所有火器都用报废之后,只能操刀子上了,因为清军已经无法补充损失了。

  洪承畴真在想着,忽然发现夏军进军。

  只是夏军并非大举压上,而是纵向进军。

  为首的是一架架盾车,后面的士卒似乎有一个百人队跟随在盾车之后。盾车制造简单,故而夏军一举压上近百辆。

  如果算上跟随盾车后面的士卒,夏军最少派出了三个营士卒。

  只是这样分散开来,固然会降低伤亡,但是如此一来,夏军还如何攻营?

  洪承畴一时间摸不清楚,曹宗瑜想怎么办。他以不变应万变,任何命令都没有下达,任这些夏军推着盾车缓缓的向北边而来。

  双方距离越来越近,气氛也越来越紧张,虽然晴空万里,但在人心中,却有一种密云不雨的压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