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居鹤屋之浮世绘 乌篷船

《居鹤屋之浮世绘》乌篷船

作者:岭南第二才子 字数:2623 书籍:居鹤屋之浮世绘

  小柯的爸爸妈妈都是国内顶尖的科研人员,在柯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被作为国家级培养人才送出国了。小柯不得不被妈妈送到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柯的老家在江南水乡,这里的河道四通八达。祖上经营茶叶和药材生意,家道殷实。家族里一度是人丁兴旺,财源广进,祖宗祠堂更是香火鼎盛。族里门规森严,各堂口的子孙小小年纪都要去祠堂边的私家学堂读书。学堂一进门就是一个大院子,院子两侧是两棵一人合抱的巨大樟树,八条严明家规就赫然刻在古树旁边的砖墙影壁上。院子里的学堂是开放式的,可以容纳五十余人,再后面是一个别院,别院两侧有两棵古松树。过了别院是左侧是一个会客厅,右侧是一个封闭式书房。整个院落都是青砖结构的清代建筑,严整而古朴。解放后,当地征收作了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

  小柯的爷爷在兄弟四人中最小,在爷爷刚出生的时候,爷爷的父亲都四十好几了。在这个年头上还得了一个儿子,心里自然非常高兴。按规矩要请乡里乡亲吃酒,摆筵席是要摆七天的。爷爷的父亲就叫上一个家人跟着进城,买上几十坛老酒。老爷有个老相好在城里,在家人采办酒的时候,他就瞅机会去了老相好家里幽会。这女人叫明秀,长得很是水灵,能说会道,烧得一手好菜。老爷将这个喜讯告诉了明秀,她也很为老爷高兴,就烧了几个最拿手的小菜,烫了一壶烧酒,俩人你一杯我一口,一边眉目传情,一边对饮起来。这时已是深秋,江南的秋天水汽重,阴冷阴冷的,俩人卿卿我我地将一壶热酒喝了一个精光。老爷想起了家人还在等他,担心穿帮,就急忙和她告辞,俩人依依不舍,临行时明秀姨又是眼泪汪汪的。

  来时乌篷船是空的,驶的飞快。回去时装满了几十坛老酒,船被压得沉沉的,驶得也缓慢起来。老爷酒吃的有些多,坐在仓里觉得闷,就要到船头透透风。船驶到了湖心,老爷抬眼望去,深秋的太湖阴沉沉白茫茫一片,望不到边际。就在老爷观望之际,一阵寒风吹过,老爷顿觉酒向上涌,头晕眼花,想去扶,船头空荡荡,又没有物件可扶,就一头栽进湖里。家人看到老爷掉到河里,急忙三步并两步踉跄到船头,用船橹去打捞,湖水深不见底,人早没了踪影。

  爷爷从小就没见过父亲,靠母亲拉扯大,由于家底殷实,虽然养了四个孩子,日子还过得去。爷爷读书很有天分,是同辈中读书最好的,十四岁就中了秀才,成了当地的神童,全家人寄予厚望。那年正怀着年轻人对人生无限憧憬准备乡试时,省城传来消息,科举考试废了。这对爷爷来说犹如晴空霹雳,一家大小饶是抱头大哭了一场。没办法,爷爷对做生意没兴趣,只好作了教书先生,生意上的事情就全由哥哥们打理了。

  爷爷后来娶了同乡一位大家闺秀,奶奶为家里生了两男一女,因为是月字辈,三个孩子分别是月铭,月生,月霞。爷爷对孩子们读书要求非常严格,尤其对老大,可以说是到了严酷的地步,戒尺不知打过多少次。三个孩子学业都非常出色,解放后,分别考到了北京、上海等地的名牌大学。老二月生就是柯的父亲,后来就留到了北京某大学,长期从事科研工作,成为了国内外著名学者。

  柯七岁前的记忆都是在江南水乡里。爷爷奶奶对柯充满了慈爱,虽然爷爷有些严格,但是从来没有打过小柯,也没有凶过,这些待遇都是小柯父辈们没有享用过的。在小柯的记忆里,妈妈一共看过他三次,最长一次应该也不到十天,爸爸好像只来过一次,但是每次见到他们,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既陌生又熟悉;既遥远,又贴近;朦朦胧胧的,和他们在一起的那些天仿佛都是在梦里度过的。他们离开的时候都是去小镇的码头,坐着一条小小的乌篷船,慢慢沿着河道飘向了远方,最后变成了一个黑点。小柯每次和爷爷奶奶经过小码头的时候,他都望着远方,想象着远方爸爸妈妈所在的地方,乌篷船也就成了他童年一个美好的记忆。

  爷爷家本来是大户,前后五进的青砖大院落,解放后全部归了当地,他们就和一些镇里的公务人员混居着。一九八一年落实政策后,镇里干部找了爷爷谈话,说是本来院子全部要还给他家的,但是考虑到现在机关干部的住房实在不好安排,只能还给他们三进,剩下的两进还不能还给他们,镇里其他人也是类似这样处理的。爷爷连忙说没关系没关系,让同志们继续住着吧,能给他们还回来一部分已经很好了。临走的时候还紧紧握住干部的手,千恩万谢。

  爷爷的院子就这样又变成了三进。第一进是客厅和一个天井,天井的正中是一口小水井,水井上面是石头座基,座基上用了一个乌木盖子盖着。井旁边是个巨大的水缸,里面的水常年都是满满的,据说是为了万一着火后灭火用的。天井的地面铺着石板,石板下面是水道,生活废水从这直接排到外面街道的排污管道了。

  爷爷奶奶住在第二进,第二进有个很大的院子,以前家里人多的时候,一家人饭后聊天喝茶都是在这里,现在这里成了小柯玩耍的天地。爷爷奶奶住在第二进的二层小楼上,楼梯是厚厚的实木板做成的,年代久了,走在上面总是吱吱作响。小柯和奶奶住在一起,楼道很昏暗,小柯每次走在上面都是小心翼翼的,一手扶着楼梯扶手,慢慢地上去,慢慢地下来。

  第三进本来有个小花园,现在不像从前了,没了佣人,花园也就没了人打理,只是爷爷种了一点简单的花草,显得稀稀拉拉的。第三进的卧室都是给儿女们住的,他们回来的少,所以平时总是锁着门,奶奶一两个月想起来才打扫一次。江南湿气重,房子少人住,所以这几间房更多了一些潮湿的味道。花园里虽然花草不多,但是一到夏天,这里却是蝉叫虫鸣,还有小青蛙伴唱,好不热闹。小柯夏夜在这里学会了逮蛐蛐,养蝈蝈,这也是仲夏夜那醉人的乐趣了。

  姑姑也是小柯最喜欢的人了,他一共见过两次姑姑。每次回来都买了好多东西给小柯,这也是小柯最开心的日子。小姑姑还特别会逗小柯开心,每次都逗得他咯咯咯大笑,小脸仿佛都扬到了天上。大伯从来没见过,听说在什么大西北,照片上的大伯带着眼镜,板着脸,看样子是个很严肃的人,小柯每次看大伯的照片都感觉有点怕。

  爷爷从小就对小柯悉心调教,小柯也很有天分,五六岁时已经可以把爷爷教给的《百家姓》、《三字经》和《千字文》背诵得七七八八了。爷爷对小柯的毛笔字也要求很高,刚可以拿得起毛笔,爷爷就开始教他描红,五岁就开始临摹颜真卿的《多宝塔》了,一年多功夫,一手工整充满稚气的颜体已经初露端倪。除了古文以外,爷爷还给小柯讲些实事,讲伟大领袖,讲首都北京,讲大广场,讲人民英雄纪念碑,讲北大,讲科学技术,也讲到了爸爸妈妈正在给伟大祖国做贡献。这些话在小柯听来,多数是半懂不懂,但是看图片他知道了首都北京,在他幼小的脑海里,天andm

  是神圣的殿堂,金光万道;爸爸妈妈是最光荣的科技工作者,卫星上天也有他们的付出。在他幼小的心灵里,那时候或许就立下了志愿,长大后要成为爸爸妈妈那样的人,也要去北京,也要站到那个大广场。

  水乡那充满温暖,充满梦幻,充满慈爱的童年,在小柯七岁时戛然而止了。要上小学了,妈妈托关系找了北京最好的小学,他要回去上小学了。那些天,他既盼望着载着妈妈的乌篷船早点到来,也为即将离开爷爷奶奶依依不舍。奶奶那些天也抱着他哭了好几场,眼睛一直红肿着,但这一天还是到来了。妈妈本来说是叫爷爷奶奶一起去北京住的,但是爷爷说这么大的家总要有人打理,实在是走不开。看着奶奶难过的样子,全家人商量决定,奶奶跟着小柯进北京,这对小柯来说是最好的结果了,他的小脸上又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