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超凡天才 第二百六十五章 惹姐姐不开心了

《超凡天才》第二百六十五章 惹姐姐不开心了

作者:唐熬 字数:1710 书籍:超凡天才

  李斯与王贲很快入殿。

  与两人一同抵达的,还有研究种粮食的治粟内史与研究幼儿园中班科学探索的墨子,甚至就连因上了年龄半退隐状态的丞相王绾都被人请了过来,由小寺人轻手轻脚搀扶着,在众人的见礼下缓缓走进殿。

  小寺人引着众人入座。茶盏与文书纷纷摆在他们面前的案几上。

  "陛下想打通丝绸之路?"

  王琯轻捋胡须。

  他已是花甲之年,精力大不如从前,虽还挂着丞相的名头,但朝政已大多交给廷尉李斯来接手,自己在家养养花,种种草,日子过得无比惬意。

  陛下知晓他安心养老,便鲜少拿政事来烦他,只有这种对外用兵或者国政发生改变时,才会让亲卫将他从府上请出来,听一听他的分析和建议。

  王琯缓缓开口,"老臣曾听不止一次听陛下提及此事,能被陛下时常挂着嘴边之事,必是能改变大秦国政与民生之事。"

  "丝绸之路通往万国,陛下可将中原之物远销异国他乡,然后换取异邦之物,卖于华夏黔首。"

  “此路是条生财路,只是前途未知,语言不通,若想成功将丝绸之路打开,只怕并非易事。”王琯轻轻摇头,“天下九州虽平,蒙将军也夺了河南地,可不代表异国他乡不起战端,若是其他诸国战火纷纷,陛下派去的商队当如何自处?"

  王贲挑眉一笑, "丞相,这便是我今日坐在这里的原因。""若非陛下早已有打开丝绸之路的打算,我怎会被陛下换着法子给抓回来?"

  "既如此,老夫便有几句话来问上将军。"王琯看向笑眯眯的王贲。

  王贲对王琯做了个请的姿势, "丞相请讲。"

  "将军准备带多少人马?三五千?还是三五万?"

  王琯一脸严肃, "将军又准备出行多久?三五月?还是三五年?""兵马时间无法确定,将军所行的口粮又该带多少?又是如何运输供应?"

  作为一个主抓民生的丞相,他最讨厌将军们动不动便打仗,然后张口问他要人要粮,人和粮不是他凭空变出来的,得从地里长,

  得长时间的培养,粮食要三五年的积累,而人更要十几二十年,不是将军们一开口,他就能拱手奉上的东西。

  “上将军,您莫要忘了,陛下此时的政策是休养生息,轻徭薄税,而不是动辄发动十几二十万的黔首来给上将军运粮!"

  王琯音色微沉, “需知丝绸之路的路线无比漫长,纵然是万余人的口粮,也需要五万人来运送,而这五万人在路上需要吃喝,天气不好时粮食还会被恶劣的天气所糟蹋,将军如果打开丝绸之路需要一百万石的粮食,那么在运输路上的损耗便不止五百万石。"

  “五百万石!”

  “这可比蒙恬将军北击匈奴花费得多!”

  “丝绸之路尚未打通,便已花去五百万石粮食,动用五万黔首运粮,至于金银货物,则更是不可计数。"

  王琯质问王责, "这么多的人力物力,将军走上几趟丝绸之路才能挣得回来?"

  “当然,上将军大可以说丝绸之路是黄金之路,一趟下来便能将之前的花费全部填上,但上将军通晓他们的语言吗?听得懂他们在说什么吗?"

  "如果连他们话都听不懂,上将军如何与他们做生意?"

  “再退一万步讲,上将军天赋异禀,无师自通,能流畅与他们沟通,但上将军知晓他们的风俗习惯吗?他们忌讳哪些,又不忌讳哪些?这些上将军知道吗?"

  "若是冒犯了他们的风俗习惯,上将军与他们的生意还做得成吗?"

  李斯眉头微皱。

  到底是老丞相,说话一针见血,针针戳在执政者最为担心的地方,若执政者是个耳根子的皇帝,这样一番话听下来,只怕吓得再也提不起打通丝绸之路的心。

  不幸中万幸,大秦的执政者是一个空前果决且英明的帝王,这些话会让帝王有些担忧,但不至于被吓破了胆,不敢再对丝绸之路起念头。

  可老丞相的话也并非空穴来风,他担忧的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陛下刚颁布诏令,不再大兴土木大举用兵,黔首们还没高兴几天,陛下又突然对西域诸国有了想法,这般朝令夕改,只怕会让黔首们对陛下以后颁布的诏令不再信服。

  嬴政凤目轻眯。

  />

  ——他就知道王琯会拿这套说辞来回他。

  王琯多年为相,而他与父亲多年为将,几十年同朝为官,早已将彼此底细摸得一清二楚。

  王琯为百官之首的丞相,主抓朝政与民生,对于天天问他要钱要粮要人马的将军们,从来是无比嫌弃甚至深恶痛绝的,平时倒也不显,多年的官场沉浮让这只老狐狸逢人便有三分笑,见了他与父亲,还会客客气气称上一句上将军,但若是涉及问打仗,涉及钱粮人马时,这位脾气极好的丞相顷刻间便能换了脸色,不分三七二十一,先拿着他自己估算出来的消耗将他们父子俩骂得狗血淋头。

  父亲是将军里为数不多的好脾气的人,对于王琯的诘责,父亲总是一脸好脾气,耐心与王琯解释,自己不需要那么多的钱粮人马,自己有更快速的战胜之法,是是是,丞相不容易,是是是,丞相说得对,是是是,丞相何时调拨粮草与兵马?

  父亲每次都是先把王琯哄高兴了,而后话锋一转,问王琯要一个远远低于他预期的数字,这样一来,王琯虽有不满,但也无话可说,一边苦口婆心劝父亲少造杀孽,一边唉声叹气给父亲准备父亲要的东西。

  这样的习惯持续到他这一代。

  可他没有父亲那般好的脾气,他是出了名的身上沾染着所有贵族子弟都会有的恶习——骄傲自大,嚣张跋扈。

  "哦,花费这么多?"

  王贲一唱三叹, "花费既然这么多,那便不打通丝绸之路了,给陛下省点钱,我也好生歇两年,跟着陛下在上林苑里养养身体。"

  王琯微微一愣。——这小子怎么不按常理出牌呢!

  王贲手肘搁在食案,双手交叉支着下巴,眼睛瞧着对面的王琯,声音懒洋洋, “说起来,丞相比我父年长几岁,父亲已驾鹤西去,而丞相却中气十足,身体分外康健,两相对比,我父可谓颇为短命,究其原因,多半是我父南征北战熬坏了身体的缘故。"

  王琯默了默。刀口舔血的将军,能有几个长命百岁的?

  想起与自己颇为契合的王翦王老将军,王琯一声叹息,哪怕他不喜欢将军们的杀人如麻,却也不得不承认,那是一个极其敬佩的将军,从能力到人品再到教育子孙的态度,让人哪怕鸡蛋里挑骨头也挑不出一丝错儿。

  可这样一个为臣可寄万里为

  夫可托终身的天纵奇才,却在九州一统的那一年油尽灯枯,连陛下称始皇帝的那一日都不曾看到,更别提此时的盛世太平了。

  “王老将军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大秦。”

  想想往日的王翦,再瞧瞧面前轻挑随意的王贲,王琯不由得眉头皱了皱,更加嫌弃不日即将领兵打开丝绸之路的王贲, "上将军身为王老将军之子,当继承王老将军的遗志,学习王老将军的优良品质,而不是如此时一般,将军国大事当做儿戏!"

  王贲摊手, "我倒是想与父亲一般,可丞相不许我像父亲。"

  "丞相说这也花钱,那也花钱,折腾丝绸之路的钱远比丝绸之路挣到的钱多得多,既如此,我倒不如听了丞相的劝诫,不搞什么丝绸之路了,老老实实待在上林苑,没事陪陛下打打猎,喝喝酒,岂不比奔走万里,去一个语言风俗习惯皆与大秦完全不一样的国度强?"

  好小子,感情在这儿等着他呢!

  "也好,上将军赞同老夫的意见,这丝绸之路不提也罢。"

  王琯气笑了,拱手向嬴政道, "陛下,无钱无粮又无将军愿意去,您心心念念的丝绸之路不妨放一放,待国库充盈,年轻将领们成长起来,再去探索丝绸之路仍是不迟。"

  赢政懒懒挑眉, "放一放?"

  "对,放一放。"

  王贲死猪不怕开水烫。

  李斯头大如斗。

  个骄纵傲气,一个迂腐耿直,两人凑在一起,简直是一场灾难!

  "丞相,您活了这把年龄,怎么还跟一个晚辈置气?"不等嬴政开口,李斯便连忙调停, “再说了,上将军的脾气旁人不知道,您难道还不知道?”

  “王老将军满门忠烈,几个儿子皆战死疆场,只有上将军一人活了下来,王老将军白发人送黑发人,上将军年幼便孑然一身,您纵是看在上将军战死的兄长们的面子上,也该对他有三分照拂啊。"

  王琯心头一颤。

  王贲的兄长们,都是热烈张扬关中子弟。

  君王一声令下,这些关中儿郎纵马奔向战场,心怀家国与热血,却长眠于异国他乡,至今

  连尸骨都不曾寻回。

  都道王翦死于为国征战的油尽灯枯,可他觉得儿子们的惨烈战死对他也有一定影响。——再怎样见惯鲜血与死亡的人,也无法做到对儿子们的噩耗无动于衷。

  王琯闭了闭眼,对王贲道, "罢了,你自幼无父兄教养,老夫何必与你一般见识?"

  “这便对了,这才是大秦丞相该有的气度。”

  李斯松了口气, "丞相是看着上将军长大的人,是上将军的叔伯长辈,我听闻当年王老将军征战在外,上将军在家中无人教养之际,是您心善,将上将军领在身边养着。"

  赢政眼皮微抬。

  王贲啧了一声。

  治粟内史与钜子齐齐变了脸色。

  ——王丞相把幼年上将军带着身边养的事情也是能提的?那可是王丞相一生之中最不愿提及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啊

  !

  但李斯并非土生土长的关中人,更不是钜子这种早年便为历代秦王效忠的人,他是殿内几人来得最晚的,对王琯与王贲的恩怨知之甚少,只依稀听人提了几嘴,说王贲自幼养在王琯膝下,与王绾关系匪浅,只是后来王老将军上了年龄,王贲也长大了,需要上战场替已经有些力不从心的王老将军分担战事,这才与王琯淡了往来。

  虽说淡了往来,但平日里两家的交情也是极好的,一身贵族子弟恶习的上将军王贲对谁都是轻慢的,唯有在对待王琯时,才有几分正经。

  ——当然,有但不多,否则他就不是富贵锦绣里堆出来的上将军了。

  本着这种心理,李斯继续道, 您教他读书识字,教他为人道理,教——

  丞相切勿胡言乱语,上将军这种秉性可不是老夫能养出来的!

  王琯冷笑一声,打断李斯的话。 ”至于当年将他带在身边教养之事,更是老夫有生以来做过的最愚不可及的事情!

  丞相这句话便说差了,您做过的蠢事,又怎会只有这一件?

  王贲慢悠悠开口, “哦,是您年老善忘,把自己做的糊涂事全忘了,所以才大言不惭,在这里说自己只做过一件蠢事。

  ?

  不是,这

  是一个被人当儿子养着的人对那个养他的该有的态度?关中民风虽彪悍,但也不至于这般狂放不羁让人看不明白?!

  李斯一头雾水。

  ——说好的上将军与老丞相关系匪浅呢!他花重金打探出来的消息怎么跟事实一点不沾边?!

  老夫虽年老善忘,但总好过上将军恩将仇报来得好。

  王琯反唇相讥, “若是王老将军的在天之灵看到上将军这般模样,多半会痛惜为何战场之上活下来的人是上将军而非其他儿子,若是其他儿郎,则断不会如上将军这般是非不分,令祖宗蒙羞!”

  王贲懒懒挑眉, 原来老将军还记得——

  “上将军,慎言。”

  嬴政眸色微深,打断王贲的话, 朕宣你们过来是让你们来议事的,而不是叫你们逞口舌之快的。

  “是,臣知错。”

  王贲起身向王琯拱拱手,敷衍向人道歉, 老丞相,方才是我失言了,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别跟我一般见识。

  嬴政亲自出面,王贲态度虽不好,但到底也向自己道了歉,王琯勉为其难接受王责的道歉, 上

  将军知道便好。

  殿内重新恢复面和心不和的局面。

  对于这种局面,嬴政遇到了太多次,处理起来得心应手,他抬头看向王琯,十分肯定他的提议,丞相言之有理。

  “打通丝绸之路消耗巨大,与我们当下休养生息的政策南辕北辙,若更改政策强行打通,不仅会引起天下黔首对秦政的不满,还会让黔首们对未来的政策生出抵抗之心。

  嬴政道, 朝令夕改是决策大忌。

  陛下能这般想,实在是万民之福。王琯心中一暖,颇感安慰。

  然而下一刻,他听到帝王低沉声音缓缓响起,带着不容置喙的语气,让他这个主抓民生的丞相顷刻间便收回自己方才对皇帝的评价——

  所以,朕不打算朝令夕改。

  嬴政道, 天下富户何其多?我们大可让他们先行探路,而我们的大军,则为他们保驾

  护航,助他们顺利往来大秦与西域诸国。

  “我们这般与他们行方便,军队的费用便该由他们来负责。”

  李斯心领神会, 不错,丝绸之路黄金之路,只让他们负责军队的费用,已是十分体恤他们了。

  “但臣觉得,天下无商不奸,陛下不必如此,当立下诏令,前几年的钱可以进到他们的口袋,几年之后,丝绸之路便由陛下的少府全盘接管,与商贾再无干系。

  如此一来,陛下既可以借丝绸之路充盈国库,为日后开疆扩土提供钱粮,又可以让那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商贾们下定决心,尽快加入丝绸之路中。

  毕竟往来丝绸之路是有时间限制的,若是去晚了,钱便挣不到了。

  王贲深以为然, 此去西域诸国万里之遥,路上有些宵小再正常不过。

  “若那些不愿与我们同行的商贾遭了宵小之辈的劫掠,那只能说他们命该如此,谁叫他们连买命钱都舍不得花呢?

  一群禽兽!

  这是大秦君臣该商议的事情吗?作为一个英明神武的帝王,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怎能这般坑害商贾呢?

  王琯深深唾弃众人的行径,然后迅速加入他们——

  不止关中商贾,天下九州的商贾都可以召集起来,尤其是原本六国的商贾,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资助,那些六国余孽怎能多次兴风作浪?甚至险些危害陛下的性命?

  提起这些商贾,王琯便恨得牙痒痒, 对于这些商贾,陛下不将他们碎尸万段已是十分大度,而今还想着带着他们挣钱,他们若有半点良心,便该对陛下感恩戴德,誓死效忠。

  让商贾出钱探路的决策全票通过。

  当天下午,李斯便将招募商贾的政令发了出去。

  这是他一早便准备好的东西,他知道嬴政对丝绸之路有想法,待蒙恬收复河南地,便会派人打通,所以早在蒙恬远赴北地的那一日,他便做了好几种提案,供帝王选择。

  事实证明嬴政的眼光远比在他之上,不需他提点,便能想到最优的那一个,他只需要把他之前便做好的东西呈上去,帝王批示之后,便能传阅九州。

  br />当然,作为一个外来者却备受嬴政器重的人,李斯做的工作当然不止这一点,在蒙恬出征之后,他便着手筛选商贾,敲定第一次跟随王责出行的商贾。

  这些商贾要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要有善于沟通的能力,还要有远距离经商的能力,一连熬了月余时间,李斯才把人员确定。敲定商贾之后,他跟这些人提前通了气,让他们现在便开始准备,待政令发出,这些准备多日的商贾们便会前来应征,而后随王贲开赴丝绸之路。

  原本要三五个月甚至要一两年才能做完的事情,在李斯的运作下将时间压缩到极短,不过十日时间,商贾们便能随王贲出发,而此时的王贲,也点好了兵将,精兵五千,浩浩荡荡出了咸阳城。

  ——只是先行探路,不必带太多人马,若是人马太多,看上去便不像是往来经商,而是想将西域诸国吞并的来势汹汹。

  当然,这也的确是嬴政心中所想。在见了地球仪之后,谁还会局限于华夏九州?

  放眼未来,一统所有土地才是他的最终目标。

  而王贲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王贲走后没多久,便有捷报传来,说是有一个小国国王极其自大,语言不通,又不愿意耐心看他们打手势,上将军王贲从不惯任何人,拔剑便砍了国王,将这座不足华夏之地郡县大的国土收入囊中,随行有官员在此驻扎,再留八百精兵,足以威慑这座片纳入大秦的领土。

  而这里,只是一个开始,紧接着,是乌孙,大宛,大月氏,龟兹,这些西域诸国或与大秦建交,往来经商互通有无,或成为大秦的一部分,由王贲留下来的官员直接统领。

  源源不断的货物与捷报传入咸阳城。

  大宛的汗血宝马,西域的葡萄,原来华夏之地没有的东西,随着丝绸之路的铺开而逐渐出现在华夏大地之上。

  “上将军太厉害了!”

  鹤华吃着酸甜可口的葡萄,心里对王贲的崇拜更甚从前,虽然现在的葡萄跟老师给她的葡萄完全没得比,但对水果匮乏的大秦,葡萄已经是非常美味的东西了, 如果没有他,我根本吃不到这么好吃的葡萄。

  这么好吃的葡萄,得给雉姐姐留一些。鹤华问章邯, 对了,雉姐姐今日忙不忙?什么时候能回来?

  奇怪女人果然没有骗她,吕雉真的很厉害,

  就连丞相王绾与廷尉李斯都对她赞不绝口,如今在治粟内史手下做事,帮着处理税收和财政。

  “今日她提前传了消息回来,说是不太忙,天不黑便能回来。”

  王贲出行时章邯重伤未愈,没能随王贲一同去西域,此时正守在鹤华身边,将侍女们洗干净的葡萄剥了皮,用银叉子扎了递给鹤华, 待她回来之后,便与公主一同去宫外转转,公主在宫里闷了这么久,也该出宫走走了。

  近日又来了许多胡商,带了不少稀奇东西,公主若是见了,必会喜欢的。章邯眸中精光微微一闪, 若是运气好,兴许还能见到公主想见之人。

  “我想见的人?”

  鹤华疑惑歪了歪头,但很快,她想起来了——那个救了章邯的智多近妖的男人。

  “他终于跟你恢复联系了?!”

  鹤华大喜,连爱吃的葡萄都顾不得吃,接了章邯递过来的扎着葡萄银叉子,兴冲冲问道, 他现在哪?过得怎么样?怎么突然转了性子,突然跟你联系了?

  “倒也不是突然恢复联系。”

  章邯笑了一下, “其实我一直知道他的下场,他复仇无望,颇为颓废,日子过得并不如意。”

  机缘巧合下,他遇到了刚来咸阳的吕雉,两人不打不相识,竟然成了朋友。

  “或许是因为吕雉的劝说,或许是因为咸阳城的繁荣与天下九州的盛世太平,他终于有所松动,愿意听我说上几句话。

  “我想着这是一个好时机,不妨领公主一同前去。”

  章邯道, 纵然他执着复仇也无妨,公主能了了心愿,不再对此人念念不忘,便不算辜负这一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