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九世轮回诀 第四百八十二章:强者入阵

《九世轮回诀》第四百八十二章:强者入阵

作者:今夜子正 字数:1749 书籍:九世轮回诀

  出了及第楼,穿过熙熙攘攘的朝阳大街,去宫门外的皇榜处看了一下。皇榜上张贴出了一系列由大臣奏定,翰林官撰写,内阁定稿进呈,皇帝披红,太后盖印的圣旨内容。

  跟太学生们抄录后在及第楼里传播的一模一样,只是落款处多了几个字“景德元年诏”。

  景德是十八岁的皇帝的年号,元年并非第一年,而是第二年,去年新君登基,根据礼制,不能改先帝年号,所以到了今年才是景德元年。无论如何,新皇帝也只做了一年皇帝,就大权旁落。对一个皇帝来说,极为凄惨,更凄惨的是,竟没几个人为皇帝鸣不平。就连那些意气风发,什么话都敢说的年轻太学生,一个个想的也是太后开了恩科,多出许多科举名额,他们有更多机会科举做官。

  朝堂之争,国家大事,这些距离刘知易太远,来看皇榜内容,主要是为了心安。太后垂帘,虽然有些于理不合,毕竟皇帝已经成年,此时将皇帝架空,无异于政变,但刘知易并不在乎这些。家天下的政治形态,太后也好,皇帝也好,都是他们一家人的事。刘知易只关心还会不会有波折。

  看着明确的诏书内容,刘知易心思复杂。太后垂帘,这是通过政变后逼迫皇帝下达的圣旨,违反传统。所以太后当政,掣肘颇多,哪怕她亲弟弟魏太师把控朝堂,也难免有人心中不服。因此太后垂帘后,采取怀柔政策,怀柔的目的,除了给普通百姓展示她的仁心外,更多是利益的考量。

  赦免涉事御林军,笼络的是御林军背后的权贵阶层,如今文盛武衰,凭借武功起家的权贵阶层有些大权旁落,但依然不容小觑,比如手持太后懿旨带兵闯宫的金吾卫曹将军,就是典型的权贵。

  赦免府兵,则笼络住了兵部代表的文官集团。大夏文风兴盛,文官选拔通过科举,不像武官阶层那么固化,相对公平公正,是大夏国八万万子民改变地位的最公平的机制,因此哪怕是老百姓也愿意让子嗣学文,甚至有穷文富武的说法。没有钱,练武没前途,但学文不一样,只要有天赋,一旦开悟,官府有各级官学免费培养,太学中为何一大批粗衣穷酸,就是因为这种机制。

  太后能够笼络住文武两大官僚集团,并非太后真的手腕多高,事实上这次政变,根本没体现出魏太后这个宫斗高手的能力,主要是小皇帝太欠缺经验,将官僚集团推到了太后一边。但凡小皇帝稍微安分一些,遵循旧制,让这个成熟的官僚系统自行运转,就没人能撼动他的地位。

  既然太后是通过赦免徐案涉案人员的方法来笼络官僚集团的,她就不会轻易翻案,太后在一日,现在的诏书就是定案,谁也推翻不了。

  刘知易稍微回忆了一下可怜的光绪皇帝的下场,心里就踏实多了,现在太后大势已成,只要她不瞎折腾,就能一直垂帘听政下去。

  看完皇榜,心情格外轻松的回到客栈,收拾行李,刘知易可以回家了。他相信,如果家人也收到了消息,应该也急着往家赶。

  背起箱笼,箱笼的重量压在肩上,刘知易感觉有些吃力。

  箱笼里有一些衣服,这不是最重的,还有一把从未示众的法刀,这也不是最重的,最重的是半箱书籍。一整套《大夏律例》,大夏国通过编修历代法律,编纂出的一部法家典籍,算是刊印天下的法家官方教科书。这是刘知易玩系统时候,一时手贱兑现出来的,他发现通过系统学习到的东西,竟然还可以具现成实体,只是一旦变成实体,就再也回不去了。

  进城本就不严,出城更加松懈,没有波澜的出了夏京城,这次走的北门玄武门,门外不远就是夏江,正对着万胜桥。过了桥,那边就是春风亭地界,算是到家了。

  万胜桥桥长十里,桥面宽阔,可容八辆马车并排通行。桥下是更宽阔的河水,河水从九十九座桥拱下流过,滔滔不绝。

  每次走过这座桥,刘知易都不免感慨,工业时代之前,修建这样一座石桥,简直就是奇迹。

  桥面不是平直的,中间略高,中央三座桥拱也更大,可以让大船穿行。走到最高处,刘知易回头看了一眼夏京城。

  万家烟火,遥遥炊烟,整座城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不似上次那么沉重。上次看夏京,心生一种夏京城是平衡天地的砝码的感觉,这次感觉与天地相融于一体。但他依然感觉夏京城与天地紧密相连,仿佛天、地的生气全都聚集在这座城中,然后喷涌而出。

  总感觉这座城有古怪!

  如果两次感觉一样,刘知易就确信自己的感觉,可两次感觉不同,刘知易不由怀疑是自己的问题,是因为他的心情不同,所以感觉也不同,上次进城前看城,前途未卜,心情沉重,看城也重,这次出城后看城,劫后余生,心情轻松,所以看城就轻。

  心思复杂,看着城中蒸腾而上的各种烟火,心中突然冒出两个字:气象!

  迷信的风水学喜欢用气象来描绘山川地理,如果真有气象存在,这座城一定也有气象,会是什么呢?

  可惜他不会风水师的望气术,收起心,转过头,看了眼滔滔江水。如一道宽阔的大道,上面行驶着各种船舶,河道中心,是挂着风帆的大船,河道两边则是纤夫拉着的驳船,还有一些摇橹船,乌篷船在码头附近活动,为大船转送货物。这条江,是这个王朝的血管,长三万余里,沟通着东西绵长万里,南北纵横八千的庞大国土,无数物资从国土各处汇聚,通过夏江输送到夏京城,供养着数以百万的平民和数以万计的达官贵人。可以说这条江一旦断流,大夏王朝就会瘫痪。

  眼睛扫过江面,看向江边,回想起当日冒险杀死曹侍郎,然后跳江漂流而下,遇到黑凫家的商船,又返回夏京,这一切恍如隔世。下意识搜寻那日杀曹侍郎和跳江的位置,那是渡口旁废弃的荒滩,曹侍郎的马车竟然还在那里,不是完整的马车,而是一地零碎,还有一个车轮算是完整。此时车轮旁站着一个人,刘知易看去的时候,那人似乎也正看过来。

  一刹那,刘知易有种“他发现我了”的惊悚感,仿佛内心某些见不得人的隐秘被人察觉,心生惭愧,接着感觉身体一紧,被一道绳索捆住,接着一股拖拽之力出现,瞬间物换星移,仿佛时空在一刹那错乱,他竟然来到了江边。

  眼前是一个身穿青衫的中年文士,五十岁左右模样,神色坚毅,负手而立,有一种坚不可摧的气势。

  刘知易挣扎着,身上捆着一道无形绳索,发出淡淡的白色微光。

  “这是法家真言?”

  刘知易瞬间反应过来,法家真言中有一招“绳之以法”,竟被人用到他身上了。

  一边挣扎,一边感受着这道法术的奥秘,看不见的法绳上有一股堂堂之感,让他不由生出罪恶感,仿佛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恶。

  “哼。我无罪!”

  刘知易立刻切换成法家门徒,运起法家真气对抗,内心升起堂堂正正之气,他可没犯罪,法绳瞬间瓦解,消失于无形。

  青衣文士咦了一声,似乎没想到刘知易能挣脱法家真言束缚。

  “你是什么人?”

  刘知易喝问,同时打开系统,兑换一道刀气,随时准备激发。

  “老夫王朝栋!”

  中年文士中气十足。

  刘知易一愣,王朝栋?那个兵部侍郎?几天前辞官的兵部侍郎?

  疑问:“兵部王侍郎?”

  文士点点头。

  刘知易惊讶,老实说,这几天听王朝栋的名字都听腻了,对这个人他还有几分敬意,在皇帝面前能坚持己见,颇有风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皇帝的胡来,对他有恩,如果是佞臣任由皇帝胡来,可能朝廷现在已经开始大肆搜捕作为亭长之子的他了,根本等不到太后发动政变,然后赦免从犯。

  但两人应该没有任何瓜葛,也不可能有什么瓜葛,曹侍郎为什么抓自己?

  “刑部侍郎曹华是你杀的吧?”

  王朝栋的质问解答了刘知易的疑惑,原来是为了曹侍郎。

  刘知易不能承认。不管怎样,杀死刑部侍郎,都是大罪。虽然他心中认定自己无罪,完全是为了自保,可对朝中官员来说,平民杀官,没有理由,都是死罪。

  看着一脸咄咄逼人的王侍郎,刘知易反问道:“你有什么证据?”

  刘知易坚信,绝对没有证据能证明是他杀了曹侍郎。

  当日曹侍郎秘密押送刘知易进京,在桥头碰见金吾卫,辗转下了渡口,想找船过江,在马车上,刘知易用三品刀气偷袭杀死曹侍郎。

  这个过程中,一没有人证,当时车夫去找船了,不在场;二没有物证,马车的残骸虽然还在现场,可已经是一堆零碎,大件的木板都不知道被什么人拿走了。人证物证都不足,根本不可能给他定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