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九世轮回诀 第三百五十八章:入李府

《九世轮回诀》第三百五十八章:入李府

作者:今夜子正 字数:1858 书籍:九世轮回诀

  不管要不要帮村里人写对联,自家的红纸一定是要买的。

  林三柱去高掌柜那里买了一大摞红纸,顺带把年前最后一批绣活全都送了过去。

  那带了盘扣的书套一直都卖的不错,许是每次新品都是这家书肆先出的原因。是以,相比起同样有书套卖的其他几家书肆和绣坊,高掌柜这边生意就要好上不少,就连县城的那家也是如此。

  要林远秋说,这应该就是名气效应了。

  在众学子看来,每回的新品都先出自这家,而后别的铺子才开始争相效仿,所以很多人都会顺理成章的认为,这边才是最正宗最好的。

  生意好了,书肆东家自然高兴,这一高兴,底下的掌柜和伙计当然就得到夸赞和嘉奖了。

  所以,在看到林三柱过来时,店伙计就格外的热情,搬凳子泡茶不在话下。而高掌柜心里则想的是,这次亲家三叔是不是又有新绣品送过来了。

  高掌柜之所以会这样认为,实在是因为这样的惊喜已有过好多次了,且每次都给书肆带来不少的收益。

  林三柱自然不知道这些,与高掌柜结算了银钱后,他就告辞离开了。

  这天灰蒙蒙的,眼见大雪就要下来,自己得快些接狗子回家才行。

  前几日下的雪都还在路上积着呢,若再铺上一层的话,车马可不好走,别到时被阻在半道上,那可就麻烦了。

  三亭门这边的学子大多都在今日放假,是以,这会儿几家私塾门口都是背着书箱提着包裹的学生及家人,看众人行色匆匆的模样,显然也都想赶在大雪落下来之前,好快点到家呢。

  自家里给絮了新棉被后,等林远秋再放假时,就不用每次都带着棉被回家了,如此倒省下了不少的力气。

  收拾好书箱,以及换洗的衣衫,父子俩很快去了车行。今日雇车马的人可有不少,等林远秋他们过去时,好几家车行门前都挂上了租罄的木牌。

  待好不容易把马车雇上,林三柱忍不住庆幸,得亏自己动作够快,否则也只能与人挤牛车了,大冷天的自己冻一冻倒也无妨,可小毛娃儿哪吃得消这刺骨的寒风啊。

  林远秋并不知道,如今快十岁的自己,在他爹眼里还只是小毛娃儿一个呢。

  此时的他,正想着制做书签的事。

  这还是昨日林远秋在看到同窗的木片书签后,突发的灵感。

  时下书签材质大致分为六类,最常见的就是用竹子和木头制成的薄片,然后是铜片跟银片,再往上,那就是富贵人家用的金片和玉片了。

  至于林远秋用的书签,还是他刚念族学的那会儿,随手从树上摘下来的一片枇杷叶。

  如今几年用下来,那枇杷叶柄已快被他摩挲出包浆了。

  在看到木片书签后,林远秋就在心里琢磨着用绣布做书签的可能了。

  想过之后,发现并没多少难度,只要用绣了花样的绣布缝成一个长方形的小布袋,然后把同等大小的薄竹片或者薄木片塞到里头,再用针线收口就行了。最后在书签上端的位置挂上一串用绣线扎成的流苏,肯定别具一格。

  林远秋是越想越兴奋,就连书签上要绣哪些花样,他都已经想好了。

  在林远秋看来,可以是诗一首,也可以是花鸟山水,更可以绣上励志的四字座右铭,如:鹏程万里、金石为开、手不释卷、人生在勤、孜孜不倦等这些,都是极佳的。

  至于竹片和木片的来源,还是让大人们去操心好了。

  不过林远秋觉得,自家动手的可能性大。

  果然,等林远秋把制做书签的想法告知他爹、以及爷奶大伯他们后,大家惊喜之余,很快就拿出了具体的章程,这其中就包括自家动手做木片的事。

  用林大柱的话说,那就是家里大老爷们一大堆呢,哪还用找木匠篾匠啊。

  再说了,咱们自己家里做,还不用担心会被旁人知晓了做书签的事。

  老林头听后也是连连点头。

  毕竟,能想出一个挣银钱的法子可不容易,是以在银钱没挣到手之前,家里还是谨慎一些的好,别到时被人偷学了去。

  拿定主意后,大家就商量起了买墨斗、曲尺,还有刨子的事。

  有了这些木匠工具在手,哪还有做不出来的道理。

  至于竹片,老林头摇头,“咱们全用木片好了,那竹片到了雨天时,极易生出霉点来,届时若粘到绣布上,岂不是糟蹋了一番心思。”

  老林头还想说的是,若等人家把书签买回去后,再出现发霉的事。到时说不定还会去书铺讨要说法,真要这样,不是给亲家大伯带去麻烦了嘛。

  林远秋也很快反应了过来,心说自己可真是糊涂,怎么把竹制品很容易发霉的事给忘了。

  记得前世自己有几个竹制的晾衣架,到了梅雨季节的时候,全都长出了绿毛,最后都扔了。然后又去超市重新买了几个,可是等到了第二年的梅雨季节,新的竹衣架也长出了绿毛来,后来他干脆全都换成塑料的了。

  想到这里,林远秋不免有些庆幸,庆幸爷爷能想到这些,不然等包着的竹片长了霉,到时可就有的头痛了。

  “爹,娘,这次的书签我看还是跟先前一样,多攒一些后,到时再一起拿去卖吧?”

  若是可以,林三柱恨不得攒上一年的量再送到书肆去,反正现下家里也不缺下本的银钱,大可以一次性做笔大的。

  吴氏和老林头也是这般想的,否则没挣多少银两就被人学了去,想想都不甘心。

  林远秋没有参与意见,家里卖了这么久的绣品,该怎么卖,爹和爷奶他们肯定比他懂的多。

  回到房里后,林远秋并没歇着,而是磨墨裁纸,准备起书签的花样来。

  宣纸全都裁成了两寸宽、五寸长的小纸片,算是与成品书签一比一的大小。

  这样等做绣活时,就不用再去操心收放尺寸的问题,到时照着纸片上花样的大小,直接绣就行。

  林远秋先画的是山水图,也没往复杂了画,只寥寥数笔,就把一小幅有山有水、有树有花的山水图勾勒了出来。

  看似简约,却不简单。

  林远秋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毕竟这可是准备大批量制作的绣品,若是花样太过繁琐,首先量做不上去不说,就是所花的精力和丝线上的用料,都会折算出高成本来。

  成本高了,自然卖价就高,卖价高了买的人就少,如此,书签积着卖不动的可能性就很大。

  不过,这次的书签林远秋是准备出几款精品的。

  反正周夫子除了教念书,平时也会教他们一些简单的工笔。有了这个出处,自己就是画些稍微难一点的图案,想来家里人也不会生出疑虑。

  至于在精品书签上画些啥,林远秋也早已经想好了,如整套的四季山水,整套的梅兰竹菊,以及同一系列的仕女图,这些应该都是不错的。

  不过这些整套的精品书签,林远秋准备让家里分批次给书肆供货。

  这样打散了卖的好处就是,能增加书签的销量,想来那些喜欢收集或者喜欢凑齐全套的学子,买起书签来,肯定不止一、两张。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分批次的做法能避免被抄袭的可能,毕竟人家压根不知道你有几种花样,以及花样上都有哪些图案,别人想照搬也搬不了啊。

  ......

  小秀才已放年假回来的消息,很快整个小高山的村民都知道了。

  于是,第二日一早,就有村民和族人拿了红纸上门求春联来了。

  这是避免不了的村邻之间的相处,林远秋自然不会推辞。

  老林头最是积极,忙把堂屋里的两张饭桌并拢,而后快步喊来其他四哥孙子,让他们裁纸的裁纸,磨墨的磨墨,很快就把写春联的摊子给摆了出来。

  而林三柱,依旧做着让村民和族人不讨喜的事,比如:

  “哎,我说林老啾,你也太狠了点吧,这么一大卷红纸抱过来,你这是想让我家远秋专给你一人写到明日天亮去啊!”

  “咱们还跟去年一样,每家至多给写六副,超过就不管了哈!”

  众人虽口里应着,心里却有些不服气,今年跟去年能一样吗,去年远秋只是考过了县试,可今年已是秀才了啊。

  在村民们看来,能考上秀才的人一准是带着福气的,他们还准备多写上几张春条呢,到时往猪圈、鸡棚上都贴上一张,明年肯定鸡肥猪壮,真是想想都开心。

  所以每家只规定写上六副,怎么够啊!

  于是就有脑袋瓜机灵的村人,立马去找那些已经买了春联的人家,然后把红纸一递,让他们帮着去秀才家再讨几副春联来。

  一时间,那些已买了对联的人家成了村民们眼里的香饽饽。

  一直忙到腊月二十七,写春联的事才告一段落。

  林远枫和林远松各自甩了甩胳膊,心中暗自松了口气,一连磨了六天的墨,他们胳膊可不是一般的酸呢。

  林远秋倒没什么感觉,毕竟写字的事他基本每天在做,区别只在写得字大字小而已。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

  今年过年的馒头是秦荷花帮着做的,等出锅时,全是白胖胖个头,看得吴氏笑眯了眼,直夸二孙媳妇是个能干的。

  年三十的晚饭自然不能马虎。

  这不,才吃过早点,妯娌三人就开始在灶房里忙活起来了,除了周氏几人,高翠和秦荷花也卷起衣袖在边上帮忙,两人帮着择菜烧火。

  堂屋里,也是一副忙碌的景象。

  吴氏把面粉揉团搓长,然后切成一个个拇指大小的面剂子。而林大柱和林二柱则在一旁动作飞快的擀着面皮。

  说是动作飞快,还真一点都没夸张,只见两人一手捏住按扁的剂子,另一只手来回滚动擀面杖,边擀还边转动着面片,很快一张水饺皮就出来了。

  只是包饺子的人太多,饺子皮明显跟不上包饺子的速度。

  林大柱抬起胳膊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爹,等过了年,儿子再做两根擀面杖出来。”

  老林头点头,认同了大儿子的想法。

  往后家里人口会越来越多,两根擀面杖肯定不够使。

  东屋炕上,被穿成大红包的小清儿欢快踢着腿。而逗着她玩的正是春燕春草这两个最小的姑姑,这会儿两个小姑娘的任务是负责照看小娃儿。

  “姐,咱们今日要给清儿包压岁钱吗?”

  春草摸了摸小侄女肉嘟嘟的小脸,朝一旁的春燕问道。

  “肯定要啊,咱俩可是小姑姑呢。”

  “嗯,那咱们待会儿就问奶拿红纸去!”

  春草有些兴奋,以前都是爷奶爹娘给她包的红包,没想到今日自己也可以当一回大人了。

  春草准备待会儿就包六文钱到红包里。她的钱罐里可有不少的铜钱呢,都是平日里哥哥给的零花。

  ......

  吃过年夜饭,接下来便是守岁了。跟以往一样,一家人全都聚到了老林头和吴氏那里,二十口人可不算少,若不是几个小的都坐到了炕上,怕是转个身都不太方便。

  “爹,等过了年,咱们不如把这老屋拆了重盖吧。”

  林三柱心里早有这个想法了,总不好几个小辈都住着青砖大瓦房,家里老人还住土胚房吧。

  林大柱跟林二柱也是这样想的,前几日下大雪的时候,他们三兄弟,还有远枫跟远松,半夜都起来扫了好多回雪,生怕大雪把几间老房子给压塌了。

  “好好好,等开春了之后,咱们就盖新房!”

  老林头声音洪亮,他是从没想过,自己还有把这几间老房子拆了重盖的一天。

  这日子果真越过越好了啊。

  吴氏抱出钱匣子,里面是她昨晚就准备好的银钱。

  按照原先说好的份额,先是三个儿子,每房给一两,然后是远枫跟远松,两对小夫妻各五百文。

  银钱自然全都递到了儿媳孙媳的手上,用吴氏的话说,哪有男人管银钱的道理。

  拿着一大串铜钱,秦荷花有些愣怔,弄不明白怎么会有这么多银钱发。

  见状,林远松笑着解释,“这是公中分给每房的零花,一年给上一回。”

  听明白后,秦荷花捧着银钱的手微微有些发抖,这是给激动的,因为她总有一种掉进了福窝里的感觉。

  一旁的林远柏,在看到大嫂和二嫂手里的铜钱串子后,实在没忍住,“娘,过了年我都十一岁了,也该娶媳妇了吧!”

  正在剥着花生的林远秋,听到这话,忍不住噗嗤一声,一颗花生肉喷得老远。

  ......

  过了上元节,学子们陆续回到了学堂里。

  林远秋也一样,虽暂时没有乡试的想法,可该学的知识还是不能落下的。自院试之后,除了四书五经,林远秋的学习重点大多放在了策论上。从乡试历年真题卷中,林远秋发现,策论才是重点。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若考中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

  而策论大多和当前时政,以及治理献策有关,可谓与为官为政有直接的联系。

  所以想考好乡试,必得会制一手好策。

  春梅的婚期就在三月。

  送嫁妆的那日,整个小高山村几乎炸开了锅。

  谁来告诉他们,这六亩嫁妆田咋回事啊?哪有嫁孙女这么个嫁法的,这林大贵和吴氏莫非都老糊涂了吧。

  还有,他们家那个春秀今年多大了?有没有到了说亲的年纪啊?

  “哎呦,我得赶快替娘家侄子打听打听。”

  一瘦脸妇人心情激动,这可是六亩水田啊。

  有脑袋瓜灵清一些的妇人忍不住泼冷水,“我说林田家的,你还是省省这个力气吧,也不想想,既然大贵这么舍得给孙女陪嫁,你觉得他会把孙女嫁到你娘家那个穷山沟吃苦去?”

  众人摇头,当然不可能,不说舍不舍得,就凭林远秋秀才的身份,也不可能把姐姐往差里嫁,没看春梅的夫家是镇上的富户吗。

  此时此刻,村民们才真正认识到了与林大贵家的差距。

  ......

  送大姐出嫁后,林远秋又回归到了学习上。

  虽因着如今的秀才身份,周夫子对他要宽松了许多,可林远秋有自己的自觉,在仕途上他也只迈了一小步呢,远没到松懈的时候。

  至于卖画的事,自然也是不能少的。

  几乎每次旬假结束后,林远秋都会拿着新的画作或定制的菩萨画像,去一趟胡掌柜的书画铺子。

  现下“桃源山人”的画作,在横溪镇乃至整个周善县都已有名气,特别是菩萨画像,用求过于供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买的人多了,挣到的银钱也就多了,如今林远秋的论语书册里,已有不下二十张的银票夹着了。

  忙碌中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已过去了三年。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