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之科技洪流 第421章 战略轰炸机(求订阅!)

《重生之科技洪流》第421章 战略轰炸机(求订阅!)

作者:奶味小布丁 字数:5263 书籍:重生之科技洪流

  重生之科技洪流

  赵一从天问大学这边离开之后,就直接驱车前往华夏军事工业公司,这次距离上次过来已经间隔5个月时间了,不知道他们这边弄的怎么样。

  上次过来除了陆地装备生产组装出来的成品算是比较完善之外,其他的军事装备都是差强人意,由于关键的火力系统缺失,造成许多环节都没有办法进行下去。

  这次华夏军事工业公司终于如愿以偿的获得了火力系统的研发生产许可,算是补齐了他们最后一块短板,为他们的全速起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获得许可的时间尚短,这次赵一过来也没有抱有很大的期待,虽然之前对火力系统就有相关的研究,也积累了一批研究成果,但是毕竟没有进行过实测。

  他们这次能够拿出相应的火力配套系统就算是卓有成效了,至于性能优良稳定的火力系统本身,赵一觉得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实目前华夏军事工业公司也不需要真的火力系统,只需要将火力系统和载具之间的接口整合好就可以,相关的火控系统能够发挥作用就可以。

  至于火力系统本身,可以后期慢慢的改进就可以,并不是特别的着急,他这次过来,主要目的就是查看一下接口整合的情况,以及各个平台的生产情况。

  按照计划,在他们拥有火力系统研发生产许可的前提下,必须在今年见底拿出来可实测的最终军事装备出来,时间上面还是有点赶。

  也就是说,他们在这个时间点上面,就必须将所有种类的军事装备生产线都要建设至少一条出来,不然时间上就有点来不及。

  等赵一到达的时候,依然是有姚子良负责接待,不过地点改成了公司总部,赵一首先会看看他们的火力系统的研发情况如何。

  虽然赵一之前提供了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技术,但是并没有提供成品设计,而且之前他们虽然说是已经在这方面有研究成果,但是具体什么成果赵一也不是很清楚。

  之前之所以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关注,主要原因还是没有生产许可,赵一也不愿意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就姑且着让他们自己研究算了。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往日,火力系统将是华夏军事工业公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保证军事装备战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一款好的军事装备平台没有一款好的火力系统搭配的话,那么实际战力就要大打折扣,这是赵一不愿意看到的。

  这次既是视察一下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对他们的研究工作做一些指点和补充,如果不需要他的指点当然是最好的了,这说明他们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研究团队了。

  和姚子良聊了下这边的情况之后,赵一直接就来到了火力系统研发部门,这边的人员数量比上次过来有扩大了很多。

  而且除了科研队伍壮大之外,现场还摆上了许多导弹的模型,虽然看模型外貌,都是一些中短程导弹,但是这也比上次来要好得多。

  既然模型已经出来了,这说明这些导弹至少达到了初步定型的标准了,具体到底还要不要改进,就需要经过实际测试之后才能够知道。

  赵一看着这些导弹模型的外观设计,暗自点了点头,至少从这些模型来看,他们对于外形设计上面没有什么问题,达到了设计要求。

  至于导弹具体的参数以及内部结构问题,赵一还需要看到详细的设计才能够做出自己的判断,从这些模型上面是看不出来什么。

  他们也没有打扰研究人员的工作,直接找到部门负责人,让他们将所有的火力系统的设计资料都整理一份拿过来给赵一过目一下。

  由于保密的原因,完整的设计资料不是放到一起存储的,而是分别放到不同的地方,而且所使用的钥匙也是归于不同的人员管理,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拿过来的。

  而且由于涉及的导弹种类众多,用途各异,所以资料规模也是相当的庞大,不好一下子全部搬过来,而是需要一种一种的拿过来。

  部门负责人让人为赵一准备了一间专门的办公室用来看资料,而他自己则是需要配合相关人员去拿资料过来。

  没有一会儿,就有人员拿过来了相关的资料,赵一就在这个办公室看了起来,如果觉得没有问题,他就不会做出任何批示,如果觉得有问题,就会临时进行修改。

  就这样,赵一在火力研发部门就待了三天的时间,这还是在他们一目十行的效率下才使用这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所有的设计研发资料,并做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如果是别人,想要在如此短时间内看完这么多资料,简直是如同天方夜谭,而他则是在部门负责人的惊讶眼神当中,完成了这项工作。

  根据赵一所了解的情况来看,他们的设计思路和目标都没有太大的初入,只是一些地方还存在瑕疵,这些瑕疵都被赵一进行了相关的修改。

  只要他们按照这些修改意见进行调整,不出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可以拿出来相对成熟的设计产品了,今后的实测也会顺利很多,不会出现太大的出入。

  由于他们设计的参数和目标都是按照目前主流导弹参数作为参照的,赵一也没有打算将这个提到很高的程度,所以修改起来也就轻松很多。

  至于为什么不一下子就将参数提高到很高,主要是觉得目前还没有必要,一是这些设计的导弹目前基本上是够用的,二是也要留下改进的余地。

  导弹技术不是说越先进越好,而是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需要来决定的,只要能够满足当前需求,就是一款合格的产品。

  因为技术越先进生产难度和成本就越高,研发投入也越高,最终价格肯定是比较昂贵的,为这种超前支付更高的价格是否值得,将是军方重要考虑的方向。

  毕竟军费总是有限的,他们必须要根据有限的军费决定到底要不要采购这些先进的导弹,目前赵一觉得即使采购数量也不会很大,这和我军目前的军事战略目标有关。

  所以目前火力研发部门设计的导弹是够用的,这种情况,赵一觉得是刚刚好,未来采购价格既不会很贵,又能够满足军方的需求。

  随后,赵一又让姚子良领着查看了其他各种军事装备的生产情况,场地还是上次的那个简易机场。

  不过不同上次的情况是,这边的机库基本上都建设完毕了,不像上次来看的那样,只有有限的几座机库。

  根据姚子良的汇报,军用飞机的各个平台都已经生产出来了,但是所有的武器系统目前都是缺失的。

  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生产出来,主要的目的就是测试这些军用飞机平台的空中机动性能,以及配套电子设备和雷达系统等侦查系统的性能。

  对此,赵一表示理解,因为火力系统想要生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是建设生产线,原材料订购等一套下来,就需要不短的时间。

  特别是赵一旗下的其他企业,之前就没有这方面的准备,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从头开始做,就连导弹发动机,都需要星空动力公司重新研发生产。

  虽然星空动力公司之前就有着丰富的发动机研发经验,更是有着火箭发动机的研发生产经验,研发生产导弹的发动机自然也不在话下。

  但是毕竟所有的工作都是从头开始,特别是这种中短程导弹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虽然原理差不多的,但总归是有差别的。

  而且按照星空动力公司的一贯作风来说,既然要研发生产一款发动机,当然是希望能够做到最好,至少也要做到同价位最好,这就更加需要时间了。

  所以华夏军事工业公司这边建设相应的火力系统生产线,可能会在未来的一到两个月内完成,但是其他提供零部件的企业不一定就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能够供货。

  虽然还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但是既然华夏军事工业公司这边觉得年底前能够拿出成品出来,他觉得应该是八九不离十。

  虽然很多东西需要从头准备,但是也有很多东西是这些企业原本就有的,批量生产暂且不提,至少能够提供实验用的配套组建出来。

  这次赵一第一个看的还是上次的那批军用直升机,和上次不同的是,这次这批军用直升机已经装上了火控系统和武器接口。

  因为未来他们使用的武器都会是自己企业生产的,那么标准就很好制定,这些接口也就可以提前确定下来,等到火力系统到位之后,直接安装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看到这些大家伙,赵一本来还想要亲自驾驶到天上看看效果,结果被姚子良劝住了,理由也是非常的充分。

  一是这批军用直升机虽然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都觉得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毕竟时间尚短,可能有些缺陷还没有暴露出来,安全性可能还有一点问题。

  二是赵一没有相关驾驶经验,就这么让他自己亲自驾驶,万一出了问题怎么办,这个责任不管是谁都承担不起。

  赵一之所以提出亲自驾驶,完全是一时兴起,被姚子良劝说之后,他只能是直接放弃了,而且他自己也觉得这个提议有点冒失。

  可以说他现在的生命已经不属于他一个人的了,背后不知道有多少人还指着他生活,如果他出了意外,其他的不好说,但是一番动荡是免不了的。

  特别是他的财富这么庞大,而且还没有子嗣或者其他直系亲属来继承,那么为了这些财富,这个动荡的波及面肯定不会小。

  而且目前国家正处于复兴的关键时间段,这个时间段还需要他完成一些工作,就例如这些军事装备的研发生产,如果没有他的参与,进度就不可能这么快。

  看完这批武装直升机之后,赵一又去了其他几个机库,里面分别停放了重型战斗机、轻型战斗机、战术轰炸机、战役轰炸机、战略轰炸机、军用运输机和空中预警机等。

  这些军用飞机里面,有的完成度比较高,有的完成度就比较低,之所以生产出来,主要的目的是测试飞行性能的,其他的装备到时候再安装测试也不迟。

  虽然这批飞机填补了国内很多空白,例如战略轰炸机和空中预警机,之前国内还是非常的薄弱,即使其他几方面的技术也是差强人意。

  但是要说这批装备有多先进也不见得,因为他们的设计的目标就是按照世界主流军用飞机,所以赵一对此倒是没有特别的兴奋。

  但是姚子良却是完全不同的一副心态,毕竟这些飞机如果真的服役了,那么我国的空军发展一下子就追上了世界主流空军的发展脚步了,可以说往前跨越了几十年时间。

  作为老军工人,姚子良之前做梦多没有想过,之前遥不可及的梦想,竟然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实现了,感觉之前的所有努力和拼搏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虽然让他因此有点失落,但是更多的还是高兴,不管这些军事装备是哪家企业生产的,最重要的是这家企业是自己国家的企业就可以了。

  这种心态不仅仅只有姚子良拥有,其实华夏军事工业公司全体员工都有这种心态,虽然华夏军事工业公司是一家私企,但是它做到了国内所有军工从业人员都很想做到的事情。

  这不仅极大的鼓舞了他们的士气,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因此这些军事装备在生产上的效率也提高了许多。

  不然哪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将这些装备给生产出来,这些都是生产工人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

  而且这批军用飞机虽然是按照世界主流军用飞机为目标设计的,但是由于零部件的先进性,造成整体上要比世界主流同类产品要高出半代。

  例如战斗机,由于电子系统、雷达系统和发动机的先进性,让他们远程打击能力、超高速巡航能力和空中格斗能力都超过了世界主流战斗机。

  也就是说这批军用飞机如果验收通过后,如果我国空军选择这些飞机服役,就直接让我国的空军实力走在了世界前列。

  因为这批飞机直接就达到了三代飞机的顶峰,后续即使再有修改,也只是随着技术的提升,对个别性能参数做一些改进。

  其他的几种飞机还好说,毕竟都有参照物,就是赵一不参与进来,也能够照葫芦画瓢,凭借着先进的零部件供应,做出来的东西也是八九不离十。

  但是作为战略轰炸机,如果还是按照别人的现有装备来做参照,会一出来就面临落后的局面,因为赵一知道鹰酱正在秘密研发前世的B2轰炸机。

  按照前世的时间表来看,到1989年就要首飞成功,到时候,我国的领空还是面临一定的危险,特别是这款轰炸机还是隐身轰炸机。

  所以在当初飞机设计的时候,赵一主要提供的就是战略轰炸机的设计思路,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技术参数。

  所幸这些工程师还是拿出了让赵一满意的设计产品出来,而且具体的参数还要高出B2轰战机不少。

  例如隐身性能更加优异,这不仅仅体现在雷达反射面积小,而且还体现在飞机发动机声音小,红外线强度小。

  而且飞行高度最大达到了2万米,而B2轰炸机只有万米,即使是图22M3,也只有万米的最大高度,在这方面可以说力压群雄。

  然后就是航程,B2轰炸机最大航程可以达到万公里,被称为具有“全球到达”和“全球摧毁”的能力。

  而赵一设计的这款轰炸机,航程达到了万公里,比B2轰炸机提高了不少,如果进行空中加油,最大航程可以达到万公里。

  要知道地球的赤道周长也才4万公里左右,别说是空中加油了,就是不加油的情况下,这款战略轰炸机也基本上能够做到“全球到达”和“全球摧毁”了。

  更重要的是,这款战略轰炸机的巡航速度也达到了马赫,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超速飞行,可以达到最大马赫的速度,不过这种状态持续时间长了,会产生结构性破坏。

  所以在正常的任务执行的过程中,是不建议采用超速飞行,只有在特殊环境下,无法安然撤退,才会建议采用超速巡航来脱离战场,保证机组人员的安全。

  这款战略轰炸机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200吨,比B2轰战机多了近30吨,武器载重达到了21吨,比B2轰炸机多了2吨以上。

  净重只有45吨,比B2轰炸机还要轻便,多出来的载重主要是在燃油上面了,不然怎么可能比B2轰炸机的航程要远那么多。

  虽然星空动力公司在省油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些毕竟是军用飞机的发动机,性能要求是第一的,至于省油只能是次要的。

  在满足第一个条件之后,能够让星空动力公司施展手脚的地方就非常有限了,特别是这款发动机还需要支持超音速状态飞行,更是对省油的要求不高,对于推力的要求更加高。

  说实话,按照这些参数基本上已经做到了大气层飞行器的极限了,如果真的要让赵一设计下一代战略轰炸机,赵一就不打算继续采用这种思路了,而是准备整点科幻的东西。

  那就是传说中的飞碟了,虽然他不知道那些所谓的飞碟到底是怎么设计的,但是他脑袋里其实已经有一套飞碟的设计方案了,只是一直没有拿出来。

  根据赵一的设计思路,首先就要摒弃这种单一大推力发动机,而是采用小口径分布式双向进气协同发动机,只有这种发动机才能够满足飞碟的动力需求。

  也就是说飞碟周边和下放都会密集的分布着这种小口径发动机,这样才可以做到灵活的改变方向和悬停,同时又能够做到足够的推力。

  只是这种发动机的制造难度更加高,设计更加精巧,同时需要一套灵敏的控制系统来灵活的控制这些发动机的工作情况。

  如果在加上消音处理和拟态系统,那么基本上可以做到来无影去无踪,即使停留在你的头顶上,也不见得就能够看到飞碟的样子。

  而且这种飞碟飞行平台的用途非常广泛,不仅仅只是作为战略轰炸机,还可以作为控制指挥中枢,也可以作为空中侦查力量而存在。

  特别是未来无人作战飞机盛行的时候,还可以作为空中航母而存在,只要动力系统足够,采用核动力能源,可以做到非常大。

  随后赵一又去看了下其他的武器装备的情况,让他比较高兴的是,陆地装甲装备基本上都已经成型了,可以接受军方的实地测试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