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三国往事 第二十二章 话说袁绍

《三国往事》第二十二章 话说袁绍

作者:章韩 字数:2639 书籍:三国往事

  说到袁绍,大家可能都知道。袁绍当时处处压制着曹操。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军阀之一。

  而且作为曹操集团统一北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敌人,其事业要远远大于董卓,袁术和吕布。

  袁绍的出身跟袁术是兄弟。出身于当时的天下第一豪门——汝南袁式。

  在东汉中后期,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让很多的豪门家庭都很是羡慕。

  袁绍出身的家族就是四世三公。四世三公是什么概念?就是一家四代人都在朝廷上做三公。没有断代过,或可以说没有不是三公的。

  三公是什么概念?其实三公就指的是自秦始皇设立并延用的朝廷官职。有三公九卿之说。三公就在九卿的前面。而且要大于九卿。在朝廷上仅次于皇上。你应该知道三公在当时有多牛逼的官职。

  东汉的三公就是太尉,司徒,司空。

  汝南袁氏的“四世三公”要从袁绍的高祖父袁安开始。后来的袁氏家族都有三公的官职。

  所以说“四世三公”就是当时汝南袁氏的代名词。

  袁安做司空是在汉章帝刘炟元和三年(公元86年),经过近百年的经营,汝南袁氏成为了当时天下最为显赫的家族,颍川荀氏都要稍逊一筹。当然,豪门内部同样分高低贵贱的,袁绍因为他父亲袁成死得早,祖父袁汤的爵位被袁术的父亲袁逢袭嗣,所以袁术一直瞧不起堂兄袁绍。

  有种说法认为袁绍是袁逢庶出的儿子,也就是袁术同副异母的哥哥。因袁成早死,所以袁逢就把袁绍过继给亡兄做嗣子。不过就算袁绍是袁逢所生,但过继给了袁成,那就要给袁成传香火。不必钻这个牛角尖,都是老袁家的贵种,管他谁生的。

  生在豪门和生在草根的区别其实只在于奋斗的起点有高低之分。要想做成大事。这还要看自身的能力。人是不能选择出身的。所以与其怨天尤人。不如面对残酷的现实,努力打拼。在未知的风险面前,豪门和草根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巨舰和小艇翻在水里,后果都是一样严重的。

  即使是同生于豪门,人和人也是不一样的。袁绍和袁术是堂兄弟,但是袁术纯粹是个纨绔子弟,喜欢飞鹰走狗,顽劣无行。

  再看袁绍,史称袁绍“姿貌威容”,换成现在的话来,气场很强大,和獐头鼠目的袁术相比更讨人喜欢。

  早期的袁绍很有英雄慷慨气。深得社会的舆论的好感,曹操当时无论是家世还是名望均远不如袁绍。以袁绍的能力和形象,如果生在承平时代。三公是跑不了的。但是袁绍的青年时代。东汉江山已经摇摇欲坠。太监集团和外戚,清流派集团杀得昏天黑地的。

  袁绍出身高级清流官僚集团。自然要站在太监们的对立面。否则如何在江湖上行走。汉灵帝刘宏死后,太监集团和外戚,清流集团的决战一触即发。当时秉政的是大将军何进。但是何进为人狐疑,做事太犹豫。袁绍反复劝何进先下手为强,何进不听,结果被杀。

  何进只是清流官僚集团的代表。他的死并没有影响袁绍等清流派铲除太监势力的决心,袁绍率军闯入了皇宫,对太监集团进行了灭绝性的大屠杀。一个不留。

  这直接导致了两个小皇帝的逃跑。

  因为当时袁绍的自身的势力还不过弱小,所以胜利的果实被大军阀董卓给摘了去。这无疑是引狼入室。最后,袁绍暂时没地方去。就只能留在京师与董卓周旋。时间久了,袁绍就发现董卓非常的不好对付。与其在老虎嘴里捞食吃。不如到外地任个实职。有兵有地,不比在这里担惊受怕的强?

  在袁家故交的积极斡旋下,董卓最终同意袁绍离开洛阳。出任渤海太守。实封邟乡侯。渤海郡隶属冀州刺史部,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沧州市。地大物博。是做大事的好去处。袁绍来到渤海,也标志着他的身份由之前的清流名士转变成了地方实力派军阀,这是袁绍人生中的重大拐点。

  虽然渤海太守是董卓给袁绍封的官,但是袁绍绝对不能领董卓的人情。

  因为这时的董卓是全国呼声最大的“国贼”。如果袁绍和董卓走得太近,就等于说是跟董卓套近乎。也就是自绝于天下的做法。在这一点上袁绍的智商还不至于那么低。

  那么用几句话来概括袁绍的前期作为。

  袁绍这个英俊潇洒的美男子。原本是作为新世纪的揭幕人走上台前的。然而就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正是由于他的引狼入室,不但把士族地主阶级的时代推迟了半个世纪,还让自己和众多的人变成了军阀。

  这一点我们都是心知肚明的。

  后来,袁绍为了捞取更大的政治利益。也是为了把他上次引狼入室的错误做法来弥补过来。于是,袁绍联合了堂弟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等关东诸侯。举旗声讨董卓。因为袁绍的威望在各路诸侯中最高。所以大家推荐袁绍为总瓢把子。带着弟兄们去消灭董卓这个老贼。

  也就是说,袁绍作为军阀里面声望最高的一位。他自然就成为了范董联军的盟主。

  袁绍充当盟主以后,代价也不低。董卓得知后,直接导致了他的叔父太傅袁隗举家被杀。反而间接提高了袁绍的同情分。

  后来联军讨董失败以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袁绍也回到了渤海。这时,袁绍虽然有了立身之地。但渤海一郡显然不能满足袁绍的胃口。如果袁绍不能扩大生产规模,早晚被人吃掉。因为渤海郡是冀州辖地。所以袁绍的第一个短期目标就是夺取韩馥麾下的冀州。

  袁绍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手下人才太少了。不过这对袁绍来说显然不是问题。因为袁绍出身高贵,礼贤下士。再加上各界痛惜德高望重的袁隗太尉。为了报答老袁家的旧情各地豪杰蜂拥来投袁绍。袁绍的帐下很快地挤满了泪流满面的袁家旧吏。这时的袁绍有枪有人,腰杆自然也硬了起来。

  不过战争是冷血无情的。袁绍真要和韩馥拼刀子。未必有绝对的胜算。袁绍的运气也够好的。正在袁绍挖空心思夺取冀州的时候。盘踞在幽州的公孙瓒突然南下进入冀州,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准备私吞冀州。

  韩馥这时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彷徨无措,袁绍于是就敏锐地发现了这次机会。派谋士荀谌(荀彧的胞弟)来游说韩馥献出冀州。荀谌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给韩馥分析了利害得失。果然说动了韩馥。于是袁绍不费一枪一箭。就轻易地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黄金。

  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根据地。袁绍可以说是困龙入海了。套用了一句名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袁绍这时候也知道要做成大事。身边没有智囊是不行的,袁绍帐下也汇集了当时的顶级智囊沮授,田丰,逢纪等人。这些人的智力资源,足够支撑袁绍扩大生产规模的。

  在袁绍后来放弃“奉天子已令不臣”。的战略不久,曹操就听从荀彧的建议。抢先下手。一举控制了朝廷。

  那袁绍是怎样放弃“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呢?

  其实,早在沮授的时候。就向袁绍提出过“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战略并且要早于荀彧向曹操提出的同等战略,如果袁绍能提前下手。请到汉献帝这尊金像,那曹操就会非常被动了。袁绍这时也是举棋不定。袁绍优柔寡断的性格很快就暴露了出来。随后谋士郭图再向袁绍建议奉迎汉天子的时候,因为袁绍不喜欢汉献帝刘协。怕刘协到时候不好伺候,就放弃了这个战略。

  当曹操迎奉天子回到许都之后。这个消息传到了河北袁绍的耳中,这时袁绍突然回过味儿了。后悔不已。但为时已晚了。

  这时,袁绍想尝试着让曹操把吃到嘴里的肥肉吐出来还给他,曹操当然没有这么蠢,拒绝了袁绍。

  这时,袁绍要论各方面的实力。袁绍都远远强于曹操。就硬件来说,袁绍这时手控冀,青,并,幽四州。兵马数十万。要论软件,智谋之臣,熊媲之士,济济帐下,绝不比曹操手下那班精英差。史称“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主将。”

  袁绍能战胜曹操的概率,也要大大强于对手。

  在曹袁决战前,袁绍也是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曹操。可是事实确实开了一个玩笑。那袁绍是怎样一点一点输给曹操呢?请关注下面的内容:官渡决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