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唐技师 第950章 坦言

《大唐技师》第950章 坦言

作者:扬镳 字数:3367 书籍:大唐技师

  “佑儿,出息了很多。”

  李世民看着李佑的背影,不无得意地说道,李牧哪还能不明白啥意思,这不就是在吹嘘自己的‘种’好么?李牧不想拍马屁,但是面对李世民的目光,好像这马屁不拍要出事儿似的,他咧嘴龇牙,‘发自内心’道:“陛下,民间有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李佑毕竟是您的亲生儿子,遗传您的血脉,有出息这不是正常的事儿么?”

  李世民盯住李牧的眼睛:“正常?”

  “自然正常!”李牧回答的很笃定,斩钉截铁。李世民满意地笑了起来,在李牧旁边,刚刚李佑坐过的位置坐了下来。李牧哪敢让他坐下首,赶紧把主位让了出来。李世民也不客气地坐下了,他看向李牧,好一会儿,才开口,道:“出海半年,你也瘦了。”

  “唉、”李牧想说点什么,但不知为何,虚伪的奉承之言,实在是懒得说了。一腔的话到了嘴边,就只剩下了一声叹息。

  “这半年,朕打了一场小仗。”

  “臣听说了。”李牧急忙说道。

  说是一场小仗,其实也不小。只是因为打的太快了,伤亡小,消耗的军需也小,所以才称之为是一场小仗。

  打的是吐谷浑,李牧早就料到,这场仗在所难免。早在大唐与突厥摩擦时,吐谷浑背后捅刀子的时候,李牧就知道,吐谷浑这是在作死呢。

  李世民倒出手来的时候,肯定会收拾它。

  今年春耕之后,正好儿。原本李世民打算动高句丽,李绩大军都调过去了。但被李牧劝住了,今年没动手。东边战事停下了,为这场战事准备的物资可就省了下来。过了夏天,李世民让户部做了统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明年的粮秣又不用担心了,那去年剩下的物资还留着干什么?

  于是李世民一道圣旨下去,这些屋子都送去了定襄都护府李孝恭那里。

  李孝恭自然明白李世民的意思,物资到位之后,李孝恭伙同、不,应该说是联络,他联络了西域三十六国,让每个国家都要出兵,再借兄弟之国突厥兵马两万人,高昌国兵马五千,连同他一直以来不断招募流民训练组织起来的一万五千兵马,拢共四万多人,号称十万,寻了个借口就向吐谷浑开战了。

  吐谷浑在大唐和突厥结盟之后,已经意识到自己早晚要出事儿。近一年来已经倍加小心,能忍则忍,能让则让了。甚至挨着大唐边境的一块草场,都让了出来,不允许吐谷浑的百姓放牧。他们自认为,自己已经如此退步,天朝上国毕竟要脸,总不至于我都怂了你还欺负我吧?

  事实证明,吐谷浑高估了天朝上国的脸皮。李世民胸襟如海,但在打仗这件事儿上,他可比任何人都牙呲必究。你背后捅我刀子,我早晚就得干你。李孝恭更是个无耻之徒,李世民让他找借口,他想了好几天,最后跟吐谷浑说。我们定襄都护府放牧的羊群,被你们吐谷浑人偷了,连夜偷的,一共三万匹。给你三天时间,要么还羊,要么打仗,选吧?

  此乃人言乎?

  吐谷浑王看到李孝恭的信,差点当场中风去世。且不说能在重兵把守的定襄都护府把羊偷出来这件事有多扯淡,就算有这事儿。三万匹羊啊!把这片草原的羊都抓起来点数能不能有这么多都两说,你们大唐是种地的,又不是放牧的,哪儿偷这么多羊去?

  行,就当认栽,赔给你羊。三天时间,抓都来不及啊!你这不就是想打仗么?

  想打仗你直说行不行,这不是欺负人么?

  是可忍孰不可忍!吐谷浑王也是有脾气的,不是想打么?那就打吧!

  战斗进行了七天。

  真正的战斗,三天就结束了。剩下的四天,是大唐联军在吐谷浑的土地上追着吐谷浑王跑。顺带收一下他们‘偷’走的大唐的羊,但是三万头这个数目还是太夸张了点儿,大军‘收’了四天,最终也只勉强收了一万头。

  给突厥兄弟分了三千,高昌分了一千,西域三十六国每个国家分了几十头。剩下的两千就成了定襄都护府的种羊了,定襄附近的草场,终于可以利用起来,下次再栽赃的时候,也不用‘张口就来’了。

  当然光是这点战利品,是远远满足不了大唐的胃口的。吐谷浑派使者求和,最终割让了青海湖大半给大唐,这件事儿才算是了了。

  而要青海湖这件事,长孙无忌是出了大力的。有大唐盐业在,长孙无忌也不能不出死力。

  有了青海湖,以后造盐可就方便多了。

  得知这个消息,李牧也非常高兴。有了青海湖,他以后造玻璃的原料也取之不尽了。只是现在,他并没有提高玻璃产量的打算,这件事情也就没提。

  聊完了李世民这边的事儿,李牧把自己在倭国做的事儿,也跟李世民汇报了一下。

  李世民对李牧扶持山背大兄王的事情,并没有多少惊讶。显然他早就已经知道了,不出意外在李牧的舰队里,少不了不良人和东厂的眼线。李牧其实也是知道的,他装不知道而已,这也算是君臣的默契了,谁也不想戳破这层窗户纸。

  “真是没想到,小小倭国,竟然藏有如此大的银矿。若不是听你说,朕是万万不信的。”说着,李世民又气愤了起来:“小小倭国,弹丸之地,竟敢妄自尊大,自称天皇!他们眼中可有朕?你做的好,此等劣徒,就应该让他们俯首称臣。若不是相隔大海,朕定要征伐他们!”

  “征伐就不必了。”李牧赶紧劝道:“陛下,倭国井底之蛙,没什么见识。他们关起门来自称什么,其实都是无知的表现而已。对咱们来说,看重他们的,无非也就是银矿。征伐就没必要了,都不够劳师动众的了,就算打服了又怎样,最终咱们不还是要他们的银矿而已么?”

  “朕明白。”李世民哼了一声,道:“就是说说罢了,你做的很好,分化其族,坐山观虎斗——”他深深地看了李牧一眼,道:“此帝王心术也,你这个年纪,能懂得这些,殊为不易了。”

  李牧苦笑,道:“陛下,您看臣这样子,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也不像做皇帝的吧,哪有什么帝王心术。臣有的心计,不过都是些小聪明而已。”

  李世民笑了笑,不置可否,旋即把话题转了,道:“倭国的事,你放手去做就是,朕全力支持你。”停顿了一下,他又道:“佑儿的事,你怎么看?”

  “嗯——”李牧沉吟了一会儿,道:“陛下,这得分怎么说了,是公心,还是私心?”

  “这还分公心,私心?”李世民笑问道:“那你就都跟朕说说,这工心怎么说,私心又怎么讲?

  “陛下,若是公心,臣会支持李佑。”李牧正色解释道:“原本,臣对李佑也是很多怀疑。但是经过臣对船员们的了解,发现李佑这小子,还真是这块料。”

  “哦?”李世民好奇道:“这话怎么讲?”

  “刚出海的时候,李佑几乎什么都不会。他不会看舆图,不会观水道。遇到番邦的人,他也一句话也沟通不了。但是在返航的时候,他已经能看懂舆图,能通过星辰辨别方向。通过海风的咸腥判断天气,学会了至少十几种番邦的语言和简单的文字——”李牧认真道:“陛下,这就不能只用运气来解释了。这是天赋,不可多得的天赋。”

  “臣常常说,这世上没有废物。每个人都有他闪光的点,都有他擅长的事情,最有价值的一面。”李牧瞄着李世民的脸色,道;“不怕陛下不爱听,李佑这个人,臣从前是真的没看到他身上有什么闪光点。但是这次出海归来,臣看到了。”

  “他现在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并且肯为之奋斗的年轻人。这样的一个人,他肯定能做好。现在他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份信任而已。”

  “这很好啊。”李世民点点头,道:“信任,朕可以给他。就像朕信任你一样,让他放手去做就是了。”“朕明白。”李世民哼了一声,道:“就是说说罢了,你做的很好,分化其族,坐山观虎斗——”他深深地看了李牧一眼,道:“此帝王心术也,你这个年纪,能懂得这些,殊为不易了。”

  李牧苦笑,道:“陛下,您看臣这样子,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也不像做皇帝的吧,哪有什么帝王心术。臣有的心计,不过都是些小聪明而已。”

  李世民笑了笑,不置可否,旋即把话题转了,道:“倭国的事,你放手去做就是,朕全力支持你。”停顿了一下,他又道:“佑儿的事,你怎么看?”

  “嗯——”李牧沉吟了一会儿,道:“陛下,这得分怎么说了,是公心,还是私心?”

  “这还分公心,私心?”李世民笑问道:“那你就都跟朕说说,这工心怎么说,私心又怎么讲?

  “陛下,若是公心,臣会支持李佑。”李牧正色解释道:“原本,臣对李佑也是很多怀疑。但是经过臣对船员们的了解,发现李佑这小子,还真是这块料。”

  “哦?”李世民好奇道:“这话怎么讲?”

  “刚出海的时候,李佑几乎什么都不会。他不会看舆图,不会观水道。遇到番邦的人,他也一句话也沟通不了。但是在返航的时候,他已经能看懂舆图,能通过星辰辨别方向。通过海风的咸腥判断天气,学会了至少十几种番邦的语言和简单的文字——”李牧认真道:“陛下,这就不能只用运气来解释了。这是天赋,不可多得的天赋。”

  “臣常常说,这世上没有废物。每个人都有他闪光的点,都有他擅长的事情,最有价值的一面。”李牧瞄着李世民的脸色,道;“不怕陛下不爱听,李佑这个人,臣从前是真的没看到他身上有什么闪光点。但是这次出海归来,臣看到了。”

  “他现在是一个有理想,有目标,并且肯为之奋斗的年轻人。这样的一个人,他肯定能做好。现在他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份信任而已。”

  “这很好啊。”李世民点点头,道:“信任,朕可以给他。就像朕信任你一样,让他放手去做就是了。”“朕明白。”李世民哼了一声,道:“就是说说罢了,你做的很好,分化其族,坐山观虎斗——”他深深地看了李牧一眼,道:“此帝王心术也,你这个年纪,能懂得这些,殊为不易了。”

  李牧苦笑,道:“陛下,您看臣这样子,上看下看,左看右看,也不像做皇帝的吧,哪有什么帝王心术。臣有的心计,不过都是些小聪明而已。”

  李世民笑了笑,不置可否,旋即把话题转了,道:“倭国的事,你放手去做就是,朕全力支持你。”停顿了一下,他又道:“佑儿的事,你怎么看?”

  “嗯——”李牧沉吟了一会儿,道:“陛下,这得分怎么说了,是公心,还是私心?”

  “这还分公心,私心?”李世民笑问道:“那你就都跟朕说说,这工心怎么说,私心又怎么讲?

  “陛下,若是公心,臣会支持李佑。”李牧正色解释道:“原本,臣对李佑也是很多怀疑。但是经过臣对船员们的了解,发现李佑这小子,还真是这块料。”

  “哦?”李世民好奇道:“这话怎么讲?”

  “刚出海的时候,李佑几乎什么都不会。他不会看舆图,不会观水道。遇到番邦的人,他也一句话也沟通不了。但是在返航的时候,他已经能看懂舆图,能通过星辰辨别方向。通过海风的咸腥判断天气,学会了至少十几种番邦的语言和简单的文字——”李牧认真道:“陛下,这就不能只用运气来解释了。这是天赋,不可多得的天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