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荣华路之我不为刀俎 第336章 农工商并举

《荣华路之我不为刀俎》第336章 农工商并举

作者:修仙狂徒 字数:2642 书籍:荣华路之我不为刀俎

  由于没有临时公函,十来个随从刚刚踏入烽火台的地盘,二百守军重重围住了他们,一阵打斗之后,随从们都被缴械了,一个个被五花大绑了。

  随从杨通甫大骂:“奶奶的,老子是陪安抚使大人和杨通文将军来慰问你们的,竟然敢如此无理?”

  一个校尉走过来,啪的一声给了杨通甫一个耳光:“没有公函,叫什么叫?本校尉我只认公函,不认人。”

  “大哥,这家伙打我的脸,你咋不出声啊?”杨通甫急得大喊。

  “你说杨通文是吧,我不认识。军事禁地禁止撞入,你不识字吗?都给我站直了,今天我要问问你们为何擅入烽火台?”校尉举起了皮鞭,眼看皮鞭就要落下去了。

  杨通文隔着老远高喊道:“不得无礼,放下鞭子!”

  守备军的文书认识杨通文,连忙阻止了校尉:“杨将军我认识,没有假,快拜见将军。”

  校尉收好皮鞭:“末将见过将军,方才冒犯,请将军恕罪。”

  杨通文拍了拍校尉的肩膀,哈哈一笑:“做得好,你何罪有啊?”

  “多谢将军!兄弟们,集合!将军来看望我们了。”校尉说完,二百士兵迅速站成了方阵,手握兵器,等着杨通文检阅。

  “兄弟们,这位是闯入五万金军营中活捉叛徒张安国、威震山东的大英雄——荆湖南路安抚使辛大人。”杨通文大声地介绍说。

  “大人神武,大人神武!”

  将士们对着目光有棱、红颊青眼、壮健如虎的辛弃疾高喊。

  “好汉莫说当年勇了,大宋的未来就依仗诸位后生了!”辛弃疾摆摆手。

  “烽火台我不是给你配备了300人马吗?还有一百呢?”杨通文问校尉。

  “回将军,还有一百人在附近的山林种地,一会半会回不来。”校尉道。

  “好样的!以农养兵,以兵护农,不愧是我杨家军的楷模。”杨通文连连夸赞。

  “辛大人,请您给将士们训导吧!”杨通文说。

  “诸位,本使想在城步寨招募飞虎军,不知你们愿意加入否?”辛弃疾一脸严肃。

  “抗金杀敌,绝不退缩!我等愿意追随大人!效忠将军!”……

  随后,辛弃疾等在校尉的陪同下,登上了烽火台瞭望,他看到了南边有一大片高山草原,方圆约百里以上,群山异常平坦而宽阔,俨然北方的草原,数不清的马群在悠闲的啃着草儿。

  往下看,山腰是原始次森林,植被丰茂,苔藓、野草、灌木、杜鹃等随处可见。

  辛弃疾边走边问杨通文:“此处叫什么?为何有这么多马匹?”

  杨通文回道:“此乃十里平坦也,我杨家军的战马基地,马匹数以千计。此地风景奇特,因风大之缘故,上面植物大多十分矮小,部分背风区域的树木形成了天然的盆景园。”

  辛弃疾不由称赞:“想不到杨家军未雨绸缪,豢养战马藏于此山,本使佩服之极。”

  杨通文道:“急天下之所急,我杨家将素来不打无准备之战。”

  辛弃疾道:“将军所言极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若再辟东山为养马场,我大宋骑兵何愁无马焉?”

  “哈哈哈——”两人相视而笑。

  “东山马场之事,本使回潭州即修书,奏请圣上批准便是。”

  “有劳大人了。”……

  杨通文将带来的猪肉、羊肉、牛肉、蔬菜、水果分发给了将士们,守备校尉执意挽留杨通文、辛弃疾等吃了早晚饭再走,杨通文坚决推辞道:“我和辛大人还要去别处巡察,就不要麻烦了!”

  辛弃疾对二宝顶烽火台的守备将士非常满意,寻思道:若所有宋军部队都若此耳,大宋一统中原大有希望了。

  荆湖南路匪患虽然平息,但是经过多年兵灾,武备空虚的问题暴露无遗。辛弃疾在城步寨巡视后,对杨家将武装集团的军力、军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就将组建地方特种部队的重任交给了杨通文。而后他上书朝廷,要求把这支还在筹措中的军队划归自己名下,不受其他官员的节制。

  朝廷当然不会同意这样的“无理要求”-——这是典型的拥兵自重。但是,建功心切的辛弃疾看不懂朝廷的意思,他以为朝廷是因为不了解情况才驳回他的建议。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他就把朝廷的命令按下不发布,日夜亲自督促建军事宜,打算先斩后奏。

  在建营过程中,遇到了缺少瓦片的尴尬。辛弃疾当即下令到居民家里把盖沟的瓦取来建军营。有了杨通文的协助,百姓纷纷捐献瓦片。

  不到两日,瓦片就筹措完备。虽然辛弃疾到荆湖南路只有短短的一年,但他早把湖南人“霸蛮”的功夫学到了家。他行事起来雷厉风行,精明干练,事后辛弃疾得到了孝宗皇帝的嘉奖,实际上却是多方得罪,四处树敌。

  地方官员嫉恨他敛财扰民,断了他们的财路,威胁到了他们的势力范围,时不时有人向朝廷打小报告,辛弃疾依然我行我素。

  连朝廷也开始对他放心不下了,万一这种“先斩后奏”的行为在朝内蔚然成风,国家岂不失控?更何况人心隔肚皮,如果某些人手握重兵而居心叵测怎么办?

  辛弃疾这样不谙世事大而化之的英雄为湖南官场所不能容,不少地方官员纷纷上书,朝廷大员也借机弹劾辛弃疾。当一个人不能与环境相融合的时候,就是时候离开了,在官场尤其如此。树大招风,颇有政绩的辛弃疾在荆湖南路看来是待不长久了。

  正当辛弃疾在荆湖南路羽翼已就之时,准备将飞虎军扩充、大干一场的时候,吏部一纸调令把他调到到江西,担任隆兴(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抚使,荆湖南路的官员们一个个幸灾乐祸,拍手称快,在他们看来,这是为朝廷也为湖南官场除去“一害”。

  杨通文在城步寨训练飞虎军仅仅一年,就具备了顽强的战力,颇有成效,飞虎军建成后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杨通文因为和辛弃疾走得太近,辛弃疾一走,荆湖南路安抚使就立即解除了杨通文对飞虎军的直接指挥权。

  杨通文忿然道:“人走茶凉,概莫如此。朝廷执意不用我杨家将,还故意打压,还怕我杨家抢了赵家的天下不成?我杨家已经出了隋文帝、隋炀帝两个皇帝了,做皇帝真有那么威风吗?当今皇上是不是疯了?”

  杨通文被无缘无故地弃之不用,一下子无所适从,他对朝廷算是彻底失望了。年过四十的杨通文刚刚燃起的希望,又被一盆冷水给浇灭了。

  杨通文一次次的自问: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年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谁不希望过和平日子?可是强敌入侵,能够安宁吗?若打仗是为了换来更长久的太平,也值了!屈辱的割地、求和、赔款,苟且偷生有尊严吗?

  辛弃疾调往江西以后,仕途并不顺畅,当年十一月,由于受奸人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他和杨通文仍有书信往来,时刻关注城步寨的军事力量和社会经济发展动态。

  如果城步苗家商贸行有商队去江西送货时,杨通文总会托人给他送去一些土特产。辛弃疾念念不忘这个老朋友,只要杨通文有什么新的经济措施,他都给予精神鼓励。因为在他看来,杨通文不是个心血来潮的人,信任想法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办事稳重老成,体恤百姓,深得人心。

  辛弃疾夸赞杨通文道:“城步寨自立自强,政治清明,文武兼修,仓廪充实,社会和谐,是大宋难得的一方净土。”

  杨通文被踢出了特种部队,三年守孝的期限也到了,兵部要他回原部队复职。杨通文以没有战事为借口,不愿意再回江淮前线,他看不惯军中将士慵懒、死气沉沉、一盘散沙的场面。

  可在城步寨杨通文就是没有册封的苗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虽然杨家封地不及五代时期,但方圆上千里,人口10万户,也可以一展宏图了。

  杨通文和族弟杨通甫两个在某一年的夏、秋两季,亲自到潭州、岳州、衡州、邵州以及金国境内考察了市场,惊喜发现城步寨的无核蜜桔、西瓜、高山河鱼等土特产很是受欢迎,供不应求,经常缺货。

  经济作物、特色养殖这两个行业很有发展潜力,于是兄弟两个对赤水峒的土质做了检测,并做了试验,土质很适合大面积发展经济作物,种出来的西瓜皮薄肉厚、个大脆甜,改良后的南丰蜜桔色泽金黄、皮薄、少核、肉嫩无渣、甜酸爽口、清香独特,这两项可以大幅度增加苗民的收人,改善他们的生活。

  城步寨河网密布,纵横交错,只要修建两个大型水库,有足够的水面,特色养殖同样可行。经过与众人商议之后,“新经济方案”在杨通文的脑子里基本成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