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代权臣 第三卷 千里江山千里营 100 收复金陵

《一代权臣》第三卷 千里江山千里营 100 收复金陵

作者:笔讷 字数:3007 书籍:一代权臣

  秋仪之一想到当年在幽燕道,自己同这位义父无话不谈、偶尔还能耍点小赖的景象,再对比今日心中有正经话说还得挑挑时间的情景,竟有恍如隔世之感。

  他真想找个人一吐心中抑郁,然而他相熟的人中——这份心思同皇帝当然是不能讲的;师傅钟离匡忙于辅佐参赞,不能随意打扰;尉迟家的父女二人身负护卫皇帝的重任,不能稍离半步;李胜捷还是个不懂人情世故的愣头青;林叔寒虽也已过江,却被自己安排在别的船上;至于温灵娇、忆然二女,则不知远在天涯海角何处……

  正在秋仪之枉自嗟呀的时候,船下的赵成孝派了“黑颈蛤蟆”过来向秋仪之询问下一步的行动。

  秋仪之知道这“黑颈蛤蟆”嗓门大,唯恐他乱喊起来吓到皇帝,便赶紧收回心神,低声对他说道:“你不要说话,去叫赵成孝上来,我有话要说。”

  这“黑颈蛤蟆”虽然做事雷厉风行,却是个没有主意的人,听了秋仪之的命令,也没有二话,就又赶紧下船去将赵成孝请了上来。

  赵成孝见了秋仪之的面立即问道:“大人,我军士气正高,又没有损伤兵马,为何不下令乘胜追击?”

  以秋仪之现在的身份处境,即便是对赵成孝也是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只好解释道:“皇上有旨,要我等在码头上护卫。你这就指挥兄弟们就在燕子矶码头上驻扎,不得擅离一步,知道了吗?”

  这样的命令赵成孝固然有些不解,然而他知道秋仪之说话做事,必然有他的原因,也就只好答应下来,随即攀援下船了。

  没有皇帝的旨意,秋仪之不敢乱说乱动,更不敢擅自离船,只能趴在船边观看船下动静,见赵成孝果然按照自己的指令,将两百多人的队伍重新集结起来,就在码头旁边列阵,也不知在防备着什么人。他又见这些列阵的亲信兵士,除了个别略有轻伤之外,没有折损一人,心中更觉欣慰,便索性搬了甲板上一个空箱子,坐了下来,心中不知在胡思乱想些什么。

  …………

  船下官军攻势倒是异常顺利。

  郑荣派遣出去的几路兵马,乘胜向岭南军发动攻击。领军的将官充分发挥老幽燕道军队作战灵活的传统,对挡路的守军能够攻击便攻击,不能攻击就另寻岔路小道绕将过去。岭南军也确乎在城中安排了一些陷阱埋伏,可官军行动不局限于一房一屋的得失,战事稍有不利,就立即后撤绕路而行,宁愿保持高速机动穿插,也不肯同敌军鏖战。

  官军之所以行动的如此迅速,乃是奉了皇帝的亲自部署,要将金陵城率先封闭起来,因此分派出去的人马虽有二十来支,目标却只有三个——就是金陵城那分别朝向东、南、西的三道大门。

  约过了两三个时辰,官军几路人马终于将金陵三道城门全部占领,并迅速将岭南军在城墙上部署的少量军队全部消灭俘虏,进而将金陵城墙控制在手中。

  至此,虽然朝廷登陆的部队数量,相对岭南军在金陵城中的守军依旧处于劣势,然而就凭着这些劣势兵力,在正确战术的指导下,成功地将城内城外的岭南军分隔开来,已然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

  城中战报传来,郑荣欣喜万分,以为郑谕已被自己堵在金陵城中,只要仔细搜检,便能将他抓住,那这岭南王之乱便能一举平定了。

  原本郑谕确实是在金陵城中,然而当巧不巧,昨天一早,郑谕听到情报说是官军除意图在金陵方向登陆之外,另准备同时攻打镇江、江阴两地。因此,他想着金陵城防备准备已久,即便朝廷大举来攻,也未必就能够迅速攻下,故而在春分——也就是皇帝同他两位儿子约定的南下攻击之日——的前一天,离开金陵赶往江阴去了。

  就是这无意之举,救了郑谕一命。而现在在城中指挥作战的,就只有老将军孙浩。

  孙浩乃是岭南王府的一员宿将,指挥作战最讲究稳定扎实,而颇缺临机应变的本事。若按照郑荣一开始的想法——占住燕子矶码头之后,先等候江北主力到达,观察之后再作进一步行动——那孙浩虽然应对迟钝一些,但以他的作战经验,从容部署,即便最后依旧失败,却也未必不能坚持一段时间。

  可不料郑荣听了钟离匡、秋仪之的建议,临机变化,一通疾风骤雨一般的袭击之后,居然依靠不多的兵力,将整座金陵城拿了下来。

  如果此刻岭南王郑贵尚在军中,或许还能立即判断形势,实施相应对策:要么仗着人多势众,立即组织反攻;要么索性舍去金陵不要,携带搜刮来的金银钱粮,突围而去。

  可是孙浩既没有这样的反应,也没有这样的魄力,他只知道这座金陵城乃是江南道的支柱,一旦在自己手里丢了,那岭南军就很难再占住江南了。于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孙浩只能传令下去,要城中各处守军,严守关节要害,静候郑谕从别处调兵前来援救。

  可这金陵城占地极大,城中街巷地形又极为复杂,分兵把守难以互相联络配合,只能给敌军留下一个可以各个击破的好机会。

  而官军这边也没闲着,亲自担任前军统帅的皇帝郑荣,深知“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不断派出熟悉金陵城中情况的兵士,四处打探情况,城中的情报消息源源不绝地传到他耳中。

  在知道岭南军采取保守防御态势之后,他便严令麾下将士继续坚守已经占领住的城墙,同时派出轻快小舟,催促江北大军立即启航渡江参战。

  真是天助郑荣,仲春时节,忽有北方寒潮袭来,江面上挂起不大不小的北风,自北往南渡江的大小船只,驾着这略带寒意的风势,如同离弦之箭,迅速渡过长江天堑,汇集到金陵城下。

  郑荣见麾下集结起来的将士兵丁越来越多,自己的信心也是越来越足,连夜发号施令,指令将士全力攻击金陵城中尚在岭南军手里的要害之处。

  此时,官军人数依旧少于岭南军。然而相对于保守迟钝只知固守的对手,官军作战极为灵活,往往能在小范围集中起比岭南军多几倍的人马。而岭南军这边却因沟通不畅,作战时候缺乏配合,只能被官军逐一分隔包围,各自为战。

  这样的军队,即便作战能力再强,也没法同战斗力一样不弱的禁军抗衡,只能一个个被逐一消灭。

  当金陵城中的岭南军大部被歼时,距离皇帝御驾登陆过了只有不到一天,原本占据金陵城各处的岭南军,现在只剩下区区一个江南道府衙门还在固守,在里头指挥的正是现在金陵城中的岭南军最高指挥——老将孙浩。

  此刻道府衙门已被官军团团围住,只要皇帝圣旨一下,别说是猛攻进去了,就是外头的官军将士一人一脚、人踩马踏,也能将道府衙门这弹丸之地碾成齑粉。

  然而郑荣有意收买人心,听说孙浩还在道府衙门固守,便执意下船,想要劝降这位老将军——毕竟岭南军中孙浩资历深厚,如果他能够降服朝廷,那岭南军的士气必然大受打击,今后交战起来也会轻松不少。

  此时金陵城各处已被扫荡干净,皇帝郑荣在众多兵士的护卫之下,已是能够放心大胆,从容下船沿着略加清扫的街道,一路往道府赶来。

  金陵城去年以来,两易其手,经过几场大战,变得颇有几分破败,到处是都是残垣断壁和斑驳血迹,就连原本热闹无比的秦淮河畔的饭馆青楼也都是家家掩门闭户,不再开张。

  秋仪之是见过金陵城这花花世界、烈火烹油的景象的,见到今日这副冷清死寂的样子,心中感慨万分。而皇帝郑荣却正在首战告捷之时,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只觉得路上走了没一会儿,便已到了江南道府衙门前。

  道府衙门果然被朝廷官军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别说是大活人了,就是一只苍蝇老鼠都未必能从重重包围之中进出。

  郑荣见状,询问过前军指挥的将领之后,便叫人竖起旗杆,升起金龙大旗,下旨道:“找个嗓门大的,替朕叫老将孙浩出来,朕要同他说话。”

  秋仪之闻言,立即叫过“黑颈蛤蟆”吩咐了几句,便让“黑颈蛤蟆”上前高声叫道:“奉旨,传孙浩将军出来讲话!”

  “黑颈蛤蟆”一个破锣嗓子果然极为洪亮,喊叫了没有几句,便听衙门里传来回答:“知道了,请稍等片刻。”

  过了约有一盏茶功夫,却见衙门正门旁边的山墙上爬出几个岭南军兵将,为首一人须发尽白,正是老将孙浩。

  郑荣正在得意时候,起身上前朗声说道:“孙将军,还记得朕吗?一别不知多少年了,别来无恙啊?”

  原来是孙浩自打郑贵还在做皇子时起,就跟着这位岭南王,故而早年也同幽燕王郑荣见过几面、说过几句,因此孙浩拱了拱手,答道:“皇上,请恕末将甲胄在身不能施礼……”

  孙浩虽然资历颇深,却毕竟是个武夫,说完了这句“寒暄”话之后,便不知如何应对,再也无话可说了。

  却听皇帝郑荣又道:“孙将军现在叫朕一声‘皇上’,这两个字就足够朕受用的了。怎么样?念在你同朕之前有过几面之缘,不如就降了吧?你投降之后,依旧当你的将军,朕绝不为难,如何?朕言出必行,还请老将军放心。”

  皇帝正同孙浩讲话,身旁的秋仪之却是一阵紧张,慌忙命令手下弩手就位,密切观察山墙之上是否有敌军的弓手、弩手准备狙击皇帝,一旦发现就要立即射杀。

  对面却见孙浩拱了拱手,答应道:“皇上说话,一言九鼎,还在当幽燕王的时候,便天下闻名了……末将没有什么不放心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