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代权臣 第二卷 半分山水半分缘 142 初试锋芒?

《一代权臣》第二卷 半分山水半分缘 142 初试锋芒?

作者:笔讷 字数:3065 书籍:一代权臣

  这就急坏了急性子的秋仪之,好说歹说才让那买办退了一步:这买办回明州之后,立即派快船去倭国请求老船主李直批准,一来一回也就六七天时间;期间他自己开始组织船队,周慈景的货物也可运到明州港口,等老船主的回信一到,便装船启航,算起来也耽误不了时间。

  这样的做法,对供货方这面其实是有些风险的,然而由秋仪之从中作保,周慈景这边也多多少少能够放心一些,几经掂量终于答应下来。

  周、李两家代表见生意做成,心里十分高兴,粗粗一算光这一单生意,除去关税,两边就能净赚十万两银子。周慈景这边的心腹秉承了东家的意思,要让半分利——也就是五千两白银——给秋仪之;李直这边也应照样办理,然而五千两银子也不是个小数目,李家的买办还是做不了主,也需要一并向老船主李直汇报申请。

  这几万两的事情,秋仪之心知肚明:以他对李家的恩情,李直肯定毫不犹豫就会答应下来。倒是现下倭寇闹得正凶,周慈景送来的货物或许有被倭人打劫的危险——这点,让秋仪之不免有些忧虑。

  李直的买办听了,终于自己做了回主,拍着胸口答应:只要周家的船上、车上插了李家的白鲸旗,倭寇就是有一百个胆子,也不敢过来劫掠。

  至此,大汉响当当的两个富商——周慈景和李直——终于通过秋仪之这个纽扣联系在了一起。

  秋仪之心想今后每个月光是这两家的抽头就有少说上万两银子,心中喜不自胜,却又想到乡勇刚刚成军尚无称手的兵刃,便叫李直的买办物色些精良倭刀,抽空派人送到山阴县城里来。

  私自买卖兵刃在大汉是一条逆罪,抓住之后若是上官穷纠起来是要杀头的。这在别人眼中是桩极有风险的买卖,在做惯了走私生意的李直的买办眼中倒反而是件小事——那买办思索了一下,又同秋仪之对了个数字,便满口答应下来。

  至此,这桩大买卖已被秋仪之做成,然而他现在正在用钱时候,生意拖不得一天两天,便让赵抚义不要再在山阴县城当中耽搁,这就跟着李直留下的买办,回明州去主持负责居间事务。

  秋仪之对赵抚义还不放心,本来有意派个人在他身边,名为辅助、实为监视,然而他眼下身边正没有识文断字又懂得经济之人可用,便教赵抚义留下家小在山阴县城之中居住,实际上便是将其作为人质扣押在自己这里。

  赵抚义对秋仪之畏惧已极,当然不敢反对,只好答应下来,同一双儿女惜别之后,便赶赴明州去了。

  却说李直那买办虽然没有担当,做事倒也还算麻利,刚到明州便派了轻小快船去倭国送信,又张罗了两百多口倭国来的好刀,派人送到山阴去了。

  秋仪之收了倭刀,见这批兵器虽比不上赵成孝等人手中的渤海宝刀,然而钢火比之寻常地方节度军手上的刀剑已是胜过不止一筹,便分发了下去。

  与此同时,秋仪之为把手下这两百个乡勇,按照老幽燕道军队的制式训练,专程写信,向驻守在衢州的将军崔楠调用劲弩、盾甲各一百套,用以编练弩兵及“当矢营”兵士。

  军中调用兵器是一桩大事,更何况调用的还是这样的专用器具。看守武库的将佐虽是老幽燕道军中出身,知道秋仪之这位“义殿下”的来历,却也不敢自专,收到书信之后便立即转到将军崔楠那边去了。

  此时崔楠接了皇帝郑荣的圣旨,已离开衢州,选在杭州设立行辕,主持江南道抗倭事宜。

  秋仪之的书信辗转送到他手上时候,已又过了三四天。

  崔楠是知道秋仪之身份的人,也同样清楚他在皇帝郑荣那边的地位,想也不想便批准了,传人直接去衢州大营调出装备送往山阴县。

  又说当今皇上郑荣麾下有两员干将,一是左将军崔楠、二是右将军韦护。其中崔楠步卒出身,沉默寡言,善于进攻;韦护将门世家,口若悬河,精于防守。这两人在幽燕道时,就跟着郑荣北击突厥,立下赫赫战功,讨逆之役中又建新功,已做到武将之中顶级的职衔,只在“天下第一名将”的戴鸾翔之下。

  这两员名将如今各领一军,一个守在江南、一个守在在云贵,要的就是将素有不臣之心的岭南王郑贵堵死在岭南一隅,待时机成熟之后再另行处置。

  然而眼下江南道倭寇之乱纷起,江南道节度军又无力平叛,崔楠便奉旨,就近坐镇指挥平叛事宜。

  然而若是由善于防守的将军韦护指挥,他自能将整个东南沿海守备得仿佛铁桶一般,先断绝倭寇进犯的通道,再从容收拾已深入江南的倭寇。

  然而崔楠以进攻见长,虽遇到倭寇不论其人多人寡,总能战而胜之,然而他不善于步步为营,又无法将衢州全部兵力抽调出来,倭寇竟是越打越多,逐步陷入属下军队疲于奔命、愈战愈疲的状态。

  崔楠刚刚批准了秋仪之要领取装备的文书,便传来战报:说是大股倭寇,总数在三千人左右,被岭南王郑贵驱赶北上,克日就要进入江南道境内,必须及时弹压。又有战报说:原本渗透入江南腹地的零星倭寇也已聚集起来,人数在五百人以上,已经逐步杀向金陵。

  这两条军情都不是能够忽视的,然而两处地方相隔甚远,崔楠自揣手中兵力有限,若是将其一分为二,便难以对进犯的倭寇形成绝对优势,即便能够对阵取胜,也将是一场血战。

  崔楠虽精于进攻,用兵却十分谨慎,非深思熟虑之后不能会行动。

  他思前想后、左右衡量——同岭南道交界之处的倭寇人多势众,一带又都是山地丘陵,若不在第一时间就将其围而歼之,恐怕倭寇就要大量渗透进入江南;而金陵城是大汉在南方的中心,素有“陪都”之称,若被倭寇攻入,势必天下震动,也不能等闲视之。

  崔楠所良久,终于拿定主意:岭南来的倭寇乃是主力,更为了防着岭南王趁乱闹出别的动静来,因此必须由自己亲自领军,以快刀斩乱麻之势,将其彻底歼灭。

  至于南京那边么,崔楠灵机一动,叫过军中书办,自己口述了一道命令。

  崔楠的这个书办,乃是江南本地一个举人,行文倒也甚快,一边听崔楠说,一边笔走龙蛇,写了一份命令下来:“着山阴知县秋仪之,即刻领军赴金陵剿寇,须凭坚城固守,不可轻易出击,待本将凯旋之后,再会同攻击。若违军令,定斩不饶!”

  崔楠接过这份墨迹未干军令,看了看,想也不想就扯碎扔了,让书办按照自己的原话,重新拟一道军令:

  “请山阴县秋大人即领军赴金陵抵御倭寇,一切均可便宜行事,建议大人以金陵高墙为依托,先守而后攻,待末将歼灭顽匪之后,自同大人会猎于城下。”

  那书办将这份重新拟好的文书送到崔楠面前,却是一脸疑惑地看着这位位高权重的将军,问道:“崔将军,军令嘛,一向都讲究明确严厉,何必要写得这样客气?一个小小的县令,将军一伸手就,就好像蚂蚁似的捏死了他。”

  “放屁!你懂什么?”崔楠立即骂道,“原样封好,送到山阴县去。”

  崔楠少言寡语,然而一出口便是斩钉截铁,那书办只好照办。

  崔楠传递军令用的都是六百里加急快马,因此他这道行文极为客气的军令,只用了短短一天,就已送到秋仪之手中。

  此时秋仪之手下乡勇虽因专用装备没有到齐,因此也只能练习些基础武艺。

  特别是秋仪之特地请了尉迟霁明,让她创立一套适合普通兵士使用的刀法。尉迟霁明武功以飘逸灵活见长,初创的一套刀法也是如此,显得花巧有余而实用不足。

  秋仪之也是见过世面之人,看了几次就知道这套刀法不适合在军中广为推广,便要尉迟霁明加以修改。

  尉迟霁明对这件事情本就意兴阑珊,又听秋仪之对自己辛苦创下的刀法还颇有不满,便犯了小孩脾气,索性撂下挑子不干了。

  还是吴若非一张嘴巴甚甜,好说歹说才将尉迟霁明劝了回来。于是尉迟霁明也不再用什么奇巧招式,只将他们尉迟家一套入门拳法稍微修改一下,改成一套再简单不过的刀法,便交了差。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这套直来直往的刀法,居然效果极佳。不仅招式威力颇具可观之处,又贵在学习起来十分方便,以至于秋仪之新招来的兵士,不废什么功夫就已练得纯熟。

  此外,林叔寒也摆出难得的好耐性,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始,连同新招的两百个乡勇和秋仪之原本的十八个亲兵一起,从头识文断字。

  这些新老兵士,都是目不识丁的泥腿子,教他们认三个字,要比让他们挑一缸水还要难。

  然而林叔寒严厉异常,凡是识不满今日规定汉字的,除要挨一顿手心之外,还得留堂补课,直到识满过关为止。可一留堂,就要耽误休息操练时间,少睡一刻半刻的午觉是小事,若是操练迟到了,领头的赵成孝可不管你是何原因,拉起来又是一顿板子。

  不少兵士被这样的两头板子打得疲了,几次想脱队而出,偏偏秋仪之军饷给得丰厚,出了军营大门,便再也赚不到这份银子了。他们无奈之间,只能看在钱的份上,勉强支撑下来。

  这样软硬兼施之下,原本一盘散沙的乌合之众,竟在短短不到半个月时间里头,练得颇具战斗力。

  因此秋仪之接到军令时候,也是颇为兴奋,心想:“自己从崔楠那边调的巨盾、劲弩尚未到达,自然也没法联系老幽燕军队的专用战术,军队还算不上真正成军。然而经过这些日子的苦练,这两百来人的战斗力也是今非昔比,或许正好可以拿倭寇来试一试锋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