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代权臣 第一卷 一朝天子一朝臣 022 邪教天尊教

《一代权臣》第一卷 一朝天子一朝臣 022 邪教天尊教

作者:笔讷 字数:3384 书籍:一代权臣

  作者说:本章引入另一条贯穿全书的主线,写得自己都觉得十分满意O(∩_∩)O

  ————————————————————————————————————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已是五年之后。

  自从同乌林亚拉氏,也就是现在的渤海国结为同盟之后,幽燕再无北寇袭扰的隐患,虽未放松军备,但郑荣终于可在忠臣良将的辅佐之下专心政务。

  经过五年的经营,幽燕一道俨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世外桃源。

  郑荣的三个儿子郑鑫、郑森和郑淼都已长大成人,寻了门当户对的人家成婚,尤其是郑鑫和郑淼二人的正妻更是一对亲生姐妹,一时传为美谈。

  郑鑫作为长子愈发成熟,深思熟虑不在其父之下,因此郑荣托之以幽燕日常政务。郑森外貌古怪,本就不得父亲的喜爱,加之勇力有余而智谋不足,故而只给他派了训练新兵的任务,倒也积攒了不少行军布阵的经验。郑淼为人宽厚豁达,性情又十分天真,令郑荣想起了自己的三弟郑华,可是偶尔安排些不大不小的差使让他去做,郑淼都能做得极为周到妥帖,让郑荣刮目相看。

  仪之自被郑荣认为义子,待之同另三位王子一视同仁,无论例行的北上焚草,还是偶尔的剿灭盗贼,均带着仪之同往。久而久之,秋仪之已对行军布阵之法有了些心得。虽然谋士钟离匡对仪之亦颇为欣赏,却对让秋仪之知兵之事还是颇有微词,几番劝谏郑荣需要谨慎,而郑荣却表现出不同一般的信任,道:“本王拥兵自重、虎踞幽燕,难道也有悖逆之心?”一番话总将钟离匡说得哑口无言。

  三位兄长之中,郑鑫能待仪之以礼,虽谈不上亲爱,却也不曾亏损;郑森性情粗鲁随意,倒也没有什么芥蒂;郑淼因年龄同仪之相仿,又一同深入大漠经历初阵,因此感情也同仪之最好,以至不次于两位亲兄长。

  忆然也在幽燕道生活了五年,论感情当然同秋仪之最好,这两人无论是办理公务还是游玩街肆,总是形影不离。加之忆然天生异相,同中原汉人不同,因此就算是广阳城中寻常百姓偶尔见了,也都注目窃语:那位渤海来的郡主,将来必会是幽燕王义子的夫人。街头巷尾的议论,也自然传到郑荣的耳中,对此一笑而过之余,竟还有些认同,对待忆然的情意似更加深一分。

  这五年的时光,乃是秋仪之出生以来从未有过的无忧无虑。然而幽燕道之外的大汉百姓,却没有这等幸运了。

  当朝天子早已不理政事,将政务分给两位皇子打理。皇子间的争斗一日更比一日激烈,已到了纵是一官一爵的任命、一兵一卒的调动都需经无数波折的地步。老丞相杨元芷不堪其扰,就连装病也不踏实,索性上了奏折致仕,朝中监国的两位皇子早见这迂腐老头不顺眼了,难得地立刻准了请求,加赐了无数钱粮土地,便让老丞相在京城养老。

  朝中如此混乱,各地更是不堪。天下十道,除了幽燕道、岭南道由两位藩王统属,关内道受朝廷直接管辖之外,其余七道军政官长尽是党争妥协下的无德无能之辈,贪墨亏空愈发严重。若非五年来没遇上什么重大灾情,否则莫说是层层盘剥,单看朝廷办事的效率,便早已经激起大的民变。

  天下虽无大事,却已是暗流涌动。

  今年来,同幽燕道毗邻的河南道便起了天尊教之变,更有蔓延天下之势。郑荣对佛法宗教向来是敬而远之,对邪教妄言更是深恶痛绝,天尊教虽在全国均有势力,却在幽燕道难以立足。

  “然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防微杜渐之心不能有丝毫放松”,钟离匡曾向郑荣建言,“天尊教起事,虽是小民百姓受邪教蛊惑之故,却也有朝政腐化、官逼 民反之嫌。然则我幽燕道兵强马壮,天尊教反贼定不会冒险北上,然而臣念目下朝中无可用之兵,大汉北境威胁也大不如前,因此朝廷下旨令幽燕王府兵马南下剿寇,恐怕就在当下了。”

  郑荣深以为然,故召集谋士、将领及四位王子在幽燕王府大堂之中商议准备南下平叛事宜。

  幽燕王的幕府阵容本来便多是郑荣亲手举拔的青年英才,经过五年的洗礼,未显老态,反而更加成熟老练。

  钟离匡或许是常年用脑过度,头上发丝渐渐稀疏,然而阴鸷深邃的眼神却没有丝毫变化。崔楠、韦护两位将军,一个深沉冷静,一个热情激动,同五年之前没有丝毫变化。幽燕王长子郑鑫续起三滤长须,更像其父;次子郑森满脸络腮胡须,生得人高马大,一身强横的肌肉,让人见了不寒而栗;郑淼面目清秀,唇上淡淡的胡须,谈吐之间甚是儒雅,被誉为幽燕道第一美男,每每出巡,都引来无数少女赞叹。秋仪之面相倒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嘴上浮起一层淡淡的绒毛,忆然总叫他刮去,然而仪之想在脸上添几分沧桑,始终没有听从。

  这天尊教由来已久,仪之小时候在也曾在河南道乡间看到过一些,还曾觉得仪式有趣而学着玩耍过,可这邪教的来历却不甚了了。其他诸位王子对其的了解,比仪之也透彻不了几分,因此郑荣特让钟离匡向堂上各位介绍天尊教的情况。

  钟离匡博览群书,更是稗官野史无书不读,见他捻动掺杂了花白颜色的胡须,幽幽地说道:“这天尊教非佛非道,不是中土宗教,乃是前朝时候自西域传播而来的。这西域有一大国名为波斯,中有一高人隐士,学识渊博,贯通古今,故常四出讲学,著书立说,西域诸国之中人人景仰,年至百岁方死。适有国中贵族欲谋反篡位,便假借隐者之名,追称教主,创立天尊教,说什么苍天已死、天尊再临,将要重建寰宇,蛊惑百姓,意图谋反。此人苦心经营二十年,将举之时却东窗事发,功亏一篑,天尊教也被严格查禁。然其毕竟信徒众多,波斯国内虽受打压,却沿丝绸之路源源流入中土。恰逢前朝失德,天下大乱,天尊教亦起而造反,说要建立光明乐土。我朝太祖微时亦借其力,然而念其教义乖张,终非治世之道,故在立国之后亦严禁传教。然而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天尊教便遁入地下,静候天下纷扰,再起事端。”

  听钟离匡说了这一大串,长子郑鑫回味一番,出列说道:“打传教幌子起事造反,历朝历代皆有先例,无论是黄巾赤眉,还是今日的天尊教,都是一个道理。这异端邪说同圣人教化大相径庭,惟有着力弹压才是正道。然而信教之徒大多智化未开,因此当学圣人循循善诱之术,严惩首恶,不问胁从,方能使百姓知对晓错,从善如流。”

  郑荣听了点点头,说道:“郑鑫的话入情入理,确是圣人中庸术道。”说罢,望着次子郑森,刚想开口要他说话,可暗揣郑森乃是一勇之夫,不过是快刀乱麻、斩尽杀绝而已,便直接跳开他,问郑淼道:“淼儿,你说。”

  “这个么……长兄之言,小弟十分佩服。只是有一事不明,这邪教异端,历朝历代均被严禁,为何又屡禁不绝?”

  郑荣听了,眼睛一亮,道:“说下去。”

  郑淼挠挠脑袋,笑着回答道:“孩儿是不知才问的,父王怎又来问我?”一句话说得堂上窃笑不已。

  郑荣知道自己这第三个儿子的脾气——心中虽然知道,却不肯说出来驳了兄长的面子——于是便问秋仪之道:“仪之,你可知其中三昧?”

  秋仪之在幽燕王府之中,本当韬光养晦才好,然而一则因他小小年纪不通人情世故,二则不是皇族血脉没有韬光养晦之理,故也不谦虚,略略作揖,跨出一步朗朗答道:“纵观历史,大凡盛世之中,百姓食得甘味,衣得保暖,鳏寡孤独,皆有所养,世道清明,人心向上,故邪教不得传播。而逢乱世,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朝生夕死,百无聊赖,举世混浊,人心不古,这才会去信什么荒诞不经的邪教异说。因此,对天尊教,不可单靠武力镇压,更要修明政治,方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郑荣听了,刚要夸赞两句,没想到秋仪之还在滔滔不绝:“然而孩儿以为,这天尊教数百年来,无论治乱之世,均被严格查禁,却始终如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屡禁不绝,想来必有异术,成大事者,当有可借鉴之处。故而……”

  郑荣听秋仪之说着说着,似转了味道,眉头渐渐缩紧,用尴尬讶异的眼神朝沉默了好一阵的钟离匡看去,发现对方也在用相似的眼神看着自己,便连忙打断秋仪之的话,道:“仪之的话固然有理,然而却是霸道,而非王道,确有不可取之处,今后不可再言。”

  秋仪之听了,这才知道自己失言,慌忙深深作揖,退后一步。

  郑荣见了点点头,对堂上王子臣工说道:“如今天尊教极为猖獗,在毗邻幽燕的河南道更甚几分,本王料想朝廷即要下旨幽燕官军南下讨伐,还望诸位将军恪尽职守,为国平患。”

  堂上诸人齐声唱喏。

  郑荣带着满意的眼神在堂中扫视了一番,鸦雀无声之中开始布置。

  待到四位王子及诸将各自领命出来,已然是金乌垂地了。方才秋仪之虽说错了话被郑荣教训了两句,但他说话因说话有失分寸而被责备也不是一回两回了,倒也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出得厅堂,抬头就瞧见正在凉亭之中同女眷们说话喝茶的忆然。

  幽燕王府内的女眷俱是名门闺秀,虽然郑荣本人对无谓的纲常俗礼极不在意,然而女眷们举手投足之间依旧不逊于士林大儒中的贤淑女子。

  偏偏收养在府的忆然自小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成长,根本不懂汉人的礼节,走马斗鸡、抛头露面竟同男子无异。偶有教习王府女子礼仪的保母见了忆然的举止颇有些不满,却碍于忆然乃是番邦的公主,就连王爷和王妃都不加节制,哪有她们这些下人聒噪的份儿。

  此时忆然正瞧女眷们做的刺绣女红,虽然插不上手,但见手无缚鸡之力的女眷们将手中针线上下翻飞好似兵马交战,又像舞着一套极快的剑术,倒也看得专心致志。

  仪之见状,便想同忆然开个玩笑,便绕个大圈,踮着脚走到忆然身后,正要拍她肩膀好吓她一吓。不想忆然突然扭头,在仪之耳边大喝一声,反倒把秋仪之吓了一跳。

  仪之惊魂稍定,带着半分嗔道:“你到中原也有五六年了,怎么一点淑女样也没学会,居然敢来唬我。”

  忆然反唇相讥道:“也不知是哪个偷偷跑到人家身后,不知要做什么勾当……”

  秋仪之理亏在先,一经忆然点出,当然无言以对,于是话锋一转道:“你可知道义父召了我们去商量些什么?”

  -------------------------------------------------------------------------------------------------

  PS.中国古代农民起事,从张角、黄巢、刘福通韩山童开始,一直到近代的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往往利用宗教。本书对宗教总体呈批判态度,但宗教在文明未开之时,起到的舆论准备和人员组织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