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代权臣 第二卷 半分山水半分缘 017 重返金陵

《一代权臣》第二卷 半分山水半分缘 017 重返金陵

作者:笔讷 字数:3014 书籍:一代权臣

  饶是妙真居士这样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极沉稳之人,也被尉迟霁明这突如其来的一手,弄得惊叫出来:“你……你这是要做什么?”

  尉迟霁明并不理睬她,却又伸手抓住了她的另一只脚。

  妙真瞬间便已知道这个武艺卓绝的小姑娘,是要将自己另一只脚也原样废掉。她顿时慌了神,可无奈脚上镣铐扎得结实,任凭她怎样挣扎,一只纤纤玉足还是被轻而易举地捏得脱了臼。

  尉迟霁明起身面无表情地往往秋仪之,又轻轻点了点头。

  秋仪之也朝她点头应承,又转身对妙真说道:“居士武功高强,本官正要出去办几件事情,唯恐居士住得不高兴了,便不告而别。因此这才出此下策。待本官回城之后,自当替居士医治,再备酒宴聊以谢罪。”

  妙真居士转眼间已经平静下来,忍住脚踝上传来的疼痛,咬着牙挤出笑容,道:“大人真是好手段!真是好手段!”

  秋仪之原本是个心慈手软之人,此举也是迫于无奈,心里不免有些愧疚,说声“得罪”便头也不抬地离了牢房。

  秋仪之离京之前,皇帝郑荣特意封了他伯爵爵位,又念及他即将远行不便领取伯爵俸禄,因此将今后十年的俸禄银子连同之前立功的赏银——将近十万两白银一次性赏给了自己这个螟蛉义子。秋仪之除拿出一半做宴请、赏赐、抚恤之用外,还剩五万两银子在身边,手头宽裕得紧。于是他此行便特意拿了其中十分之一,也就是五千两白银带在身边,以便在金陵这处销金窟中从容应对。

  这样一番料理之后,秋仪之终于放心下来,便又带了尉迟霁明和王老五两人,三人二马往江南道首府金陵而来。

  这条路秋仪之是第二次走了。

  前一次他是向驻在金陵的殷承良报到之后,到山阴县赴任去的。那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时候,一路浏览沿途风光,觉得时间过得极为畅快,只走了五六天便到了目的地。而此次去金陵,秋仪之则是满怀心事,只觉得一路难行,经过了无数崎岖,经过三天才到达金陵城下。

  秋仪之一行到达金陵之时,已是黄昏时分。

  照理他是朝廷命官,自可免费居住在朝廷专设的驿站之中,然而他此刻不愿同江南官场多做纠缠,因此便在秦淮河沿岸找了一处雅致客栈住了下来。

  次日一早,秋仪之整整齐齐穿好七品知县的官袍,便领着尉迟霁明、王老五二人,往江南道衙门而来。却听看门官差说是,刺史殷承良不在衙门里。

  这点秋仪之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二话不说便又带着两个随从,往“青崖观”而来。

  在向“青崖观”门前官差通报姓名之时,秋仪之特地多留了个心眼,不说自己是山阴知县,而说是受了越州知州蔡敏指派,过来拜见江南道刺史殷承良的。

  这样一说,殷承良自然没有拒客的理由,便照例叫了个小道士出门迎客。秋仪之则将尉迟霁明和王老五留在外边,自己则跟着那个小道士,往“青崖观”深处而来。

  殷承良依旧在自己的书房之中练习书法,抬眼见过来求见的竟是秋仪之,心中有些讶异,便问道:“不知蔡知州有什么大事,居然劳动秋大人亲自跑一趟?”

  秋仪之连忙将从蔡敏那里拿来的纸条递到殷承良手中。

  殷承良接过纸条一看,心中暗自骂了一声:“好你蔡敏一个老狐狸,竟然将这烫手山芋塞到我手上来了。”

  然而他毕竟城府极深,不动声色地反问道:“可是为了贵县这桩‘十三命奇案’来了?”

  秋仪之点头说道:“大人果然明察秋毫。这桩案子在民间震动极大,我山阴百姓民怨沸腾,只盼能够速速将首恶元凶明正典刑。下官文书半个月前就已上呈知州蔡大人,又说已呈送到殷大人这边。因此派下官前来询问一下案件进展。”

  殷承良听了,微微颔首,请秋仪之坐下,不慌不忙地说道:“秋大人上任不过旬月,就破获了这样一件大案子,真可谓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啊!”

  秋仪之正襟危坐,略略欠身道:“殷大人过奖了,这不过是下官职责所在而已。”

  殷承良又道:“不过秋大人想过没有,这样一件震动天下的案子,从接到状纸到缉拿真凶,再到发现其余十二具尸体,用了区区不过五六天时间,是否太过仓促了?”

  秋仪之听了一愣,心想:“这案子人赃具在,妙真也都已招认不讳,办理得迅速一些也在情理之中,更不知这‘仓促’二字从何而来。”

  可他又不便当面反驳,只好装作懵懂不知的样子,说道:“下官不知此处讲究,还请殷大人明示。”

  殷承良见他态度倒也诚恳谦逊,便极大度地挥挥手,说道:“也谈不上什么指教。你们县原先那个知县李慎实,我也是知道的,虽然称不上是什么英才,却也不是笨人,他断的案子我也看过几个,还算清明干练。兼之他在山阴县经营已久,这件案子迁延许久,为何他始终没有察觉,秋大人不觉奇怪么?”

  秋仪之听殷承良这话语之中明显有为李慎实开拓的意思,不知他用意何在,便道:“李大人当然不是无能之人。然而其中或许还有隐情,否则他也不会深夜带人去袭击苦主原告了。至于其中有何隐情,只因李大人身上还有功名,下官不便审问。因此此来,还请殷大人下道文书,暂时革去李大人的功名,也好让下官细细审查。”

  “胡闹!”殷承良嗔道,“李大人的功名,同秋大人一样,也是三入考场,一刀一枪拼来的,岂能说革去就革去了?”

  “可这李大人在此案之中确实十分怪异。”秋仪之听殷承良似乎有意忽视李慎实带人袭击杨巧儿的细节,心里着急,便重复一遍道,“那日半夜李大人带了被开除出去的十来个衙役,跑到原告杨瑛儿那里意图行凶,被下官抓了个正着,这是万般抵赖不掉的事实。还请殷大人留意。”

  殷承良眉毛一挑,面带愠色,说道:“你这是在质问李大人,还是在质问我?”

  秋仪之没想到这殷承良抛开案情不谈,冷不丁提了这么一句话,顿时一怔,忙道:“不敢,不敢。”

  殷承良随即瞟了秋仪之一眼,说道:“李慎实的事情不谈了。再说说这个叫妙真的道姑。引诱杀害这么多男子,居然是为了什么虚无缥缈的修真求道,真真是匪夷所思。”

  秋仪之答道:“这事确实有些诡异。然而天下怪异之事甚多,记得皇上去年年初指挥大军南下平定天尊教叛乱之时,下官也见过几个邪教教徒。这群人只因信了细节叫蛊惑,便放着好日子不过,铤而走险与朝廷为敌。这样想来,这妙真的动机似乎也不难理解了。”

  殷承良听了,却冷笑一声,岔开话题道:“我知道你是皇上钦点的进士,更加不能恃宠自傲,失却圣心,知道了吗?”

  秋仪之听了,又是一愣,心想:自己好好地在介绍案情,怎么莫名其妙就又被殷承良将话题扯开;口中却道:“多蒙殷大人提醒!”

  殷承良当然知道秋仪之心中不服,却只想着能够尽快将他打发出去——然而这个不识相的小小知县却偏偏十分难缠,万事都要探究个水落石出。

  于是殷承良又道:“除了动机之外。这妙真另有蹊跷之处。”

  “还请刺史大人指教!”秋仪之敷衍道。

  殷承良一边绞尽脑汁地拼凑语句,一边开口说道:“这妙真不过是个女流之辈,她的‘了尘宫’中也都是些小道姑,可被害的却都是壮年男子。这妙真即便是想要杀人,恐怕也难以得手吧?”

  秋仪之答道:“这妙真乃是以美色相诱,又用紫藤花炼制的迷药蛊惑,让这些男子放松警惕之后才动手加害。况且妙真武艺极为高强,下官抓捕之时,她居然不惧王法,出手拘捕,下官险遭不测。幸有民间义士见义勇为,下官才捡了一条命。以上事实,妙真都是签字画押承认了的。”

  殷承良斜睨了秋仪之一眼,说道:“这就又是一条可疑之处。大凡江洋大盗,除了个别穷凶极恶的之外,被官府抓到之后,或是百般推脱、或是避重就轻,非要用上些刑讯手段,才能老实招供。可这个妙真道姑,连一根毫毛都未损伤,便将所有罪名承认下来。秋大人难道不觉此事怪异得很吗?”

  这话还真把秋仪之给问住了,这个妙真居士确实有诡异之处,然而她口风极严,人又聪明,第一时间就把所有罪行揽在自己身上,让秋仪之即便想深挖全部真相,也无从下手。

  秋仪之沉默半晌,却无法回答殷承良提出的问题,只好问道:“那依殷大人的看法呢?”

  殷承良终于露出笑容,说道:“其实也没什么奇怪的。我看这十三条人命并非妙真所杀,是另有其人杀了以后将他们的尸首埋藏在‘了尘宫’中。而妙真不过是个没见过世面的女流之辈而已,被官府挖出这么许多尸体之后,一时乱了方寸,便只好胡乱应承下来……”

  秋仪之越听越觉得奇怪:这个殷刺史这样的推断实在是不合情理,似乎是有意在为妙真居士开脱一般……

  殷承良不是蠢人,也知道自己这样的解释难以令人心服,又见秋仪之眉头渐渐锁起,便对秋仪之说道:“秋大人似乎是不信本官的判断咯?”

  “不敢。”秋仪之谦逊一句,随即提问道,“只是大人这样推断,其中疑点甚多。例如:据仵作勘验,这些尸首死亡时间并不相同,最久的是五六年前死的,而最近受害的毕秀文则是刚刚去世。若是按照大人的推断,是由其他人行凶之后故意放在‘了尘宫’中,那此人未免太过耐心胆大了;而妙真又太过粗心大意,有人潜入她的道宫之中,在长达五年的时间之内,大动干戈埋藏了十几具尸体,她竟然一无所知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