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代权臣 第二卷 半分山水半分缘 004 礼仪之争

《一代权臣》第二卷 半分山水半分缘 004 礼仪之争

作者:笔讷 字数:2969 书籍:一代权臣

  秋仪之等人乘船南下,顺道饱览运河两岸风光、沐浴和煦春光,又免了旅途辛苦,一路之上十分适宜。

  可不料在横渡长江之时,却遇到横风逆流,一条大船被滔滔长江蹂躏得毫无还手之力,更让秋仪之这群不熟水性之人苦不堪言,就连他们随行携带的那些马匹也在惊吓之下病倒了几匹。

  这几匹马可是秋仪之的宝贝疙瘩,见状便忙令艄公水手就近靠岸,高价寻找郎中兽医,精心医治了十几二十天,这才再次启程南下,去山阴县赴任。

  江南道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

  抬眼所到之处,无不长满了水稻小麦;道路两旁种了一排排齐整无比的桑榆树木;便是仅有的小片空地,也都种植了各色蔬菜——丝毫不见其他地方随处可见的荒芜土地。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使之贫。古人诚不我欺也!”秋仪之骑在马上默默吟咏道。

  进了江南道首府建业城,秋仪之便按规矩,要去拜访江南道刺史殷承良。

  江南道府衙门原本是本朝圣祖武皇帝巡视江南时候的一处行宫,修建得极是富丽宏伟,然而刺史殷承良却不在此处办公,而常驻在南京城一处名为“青崖观”的道观之中。

  秋仪之按着府衙差役的指点,这才找到这处道观。

  道观门前果然有哨兵看守,秋仪之通报姓名、递上名帖、塞了赏银之后,又等了许久,才在一名小道士的引领下进了这道观大门。

  不料这处这“青崖观”却没有没有半点道观样子,却更像是一处修建得极为雅致精细的园林。

  这座园林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方寸之间便设置了无数精美绝伦的典雅景致,便是一树一花、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的摆放都经过了反复推敲,真正到了多一份则嫌多、少一分则嫌少的境界。

  秋仪之虽然年轻,却也见过不知多少大世面,然而见到这样人间仙境一般的园林景色,也不禁放慢了脚步仔细观赏起来,心中却暗想:“此处虽非自然形成,却也丝毫没留下人工穿凿痕迹,比之皇宫御花园似乎有所不足,却也远胜老丞相杨元芷当年的府邸了。”

  秋仪之走了有移时,才在一处清净小屋前停下,却听带路的小道士说道:“呶,殷大人就在那间书房里了,你这就去拜见吧!”说完,却站在秋仪之身前没有离开。

  秋仪之便拱手道:“多谢小道长引路了。”说罢便向书房走去。

  那小道士见秋仪之没有半点赐赏银的意思,心中果然不快,骂了句:“吝啬鬼!乡巴佬!”扭头便走了。

  秋仪之也是耳根清明之人,听到小道士这两句骂,虽未动气,却也只能苦笑两声,继续向前走去。

  待到书房门前,秋仪之整理一下衣冠,略略拱手,朗声说道:“恩科进士及第、钦点山阴县令秋仪之,特来拜见刺史殷大人!”

  书房之内出来声音道:“不必多礼,秋大人就请进来吧!”

  秋仪之轻轻推开大门,却见一人年纪有四十来岁,身材欣长、面目舒朗、留着三捋长须,身穿素袍、头戴儒巾,正手提一支湖笔,站在书案之前临摹书法;旁边则站了个四十岁上下的儒生,正在屏息观看。

  那写字之人将一行字写完,这才不紧不慢地放下笔,笑盈盈地对秋仪之说道:“哦,你便是秋县令了。你这份名帖可不寻常,乃是用四川极好的竹材制成,至于上面这行字更是了不得,我猜乃是名士秦老先生的手笔吧?”

  秋仪之见此人甚是风雅,又轻易说出自己名帖来历,便已猜出此人身份便是江南道刺史殷承良,却不知该如何应答,只回了一句:“正是。”又道,“大人便是殷刺史吧?下官这厢有礼了。”说罢便是一揖。

  殷承良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却继续这份名帖的话题,说道:“秦老先生乃是一代名士,他的墨宝更是当世稀品。就算是朝中大佬要求他老先生一个字,也是极难得的。不知秋大人有怎样缘分,竟能劳动他老先生为你写了这么长一行字?”殷承良一边说话,一边忍不住又提笔临摹了一遍。

  秋仪之忙答道:“下官乃是微末小吏,哪里有这样的福分?不过是下官的兄长同秦老先生有些姻亲,这才替我求来了这行小字。下官原也以为没什么稀奇的,经大人这一点拨,才知道其中的价值!”

  殷承良意犹未尽地放下笔,说道:“秋大人年纪轻轻,前途不可限量,当然不会执着于这方寸之物了,这份气魄,老夫可是望尘莫及啊!”

  这已是非常明显的暗示了,要的就是秋仪之将自己这爿名帖赠予殷承良。

  秋仪之是心思如何细密之人,自然听出了这言外之意,只是这封名帖乃是兄长郑淼临行之前特意送给自己的,实在是不愿割爱。于是秋仪之只当没听懂殷承良的话一般,谦逊道:“殷大人过谦了。下官乃是后生晚辈,大人这番话,叫我怎么承受得起?”

  殷承良闻言,知道是秋仪之不接灵子,脸上掠过一丝不快,随即笑着起身,从一旁书架上取下一片巴掌大小的物件递给秋仪之。

  秋仪之接过仔细一看,竟是江南道刺史殷承良的名帖——只见这封名帖乃是用象牙打磨而成,上面书法却是河洛王郑华的亲笔。

  又听殷承良笑盈盈地说道:“我这片名帖虽比不上秋大人的,却也不是什么俗物,愿同大人交换,不知大人是否愿意?”

  站在一旁的那人也随声附和道:“殷大人这样礼贤下士,也算是士林之中的一段美谈了啊!”

  要是按照官场风气,秋仪之遇到这样情况,定然要将自己的名帖奉上,至于殷刺史的这份也是万万不敢收下的。

  然而秋仪之却自有主意,极恭敬地将殷承良的名帖轻轻放在书桌案上,又随手取过自己的那份收入囊中,说道:“下官是何等样人,岂敢如此僭越?还请大人收回成命吧!”

  殷承良见自己碰了个硬钉子,已是十分不悦,却念及秋仪之毕竟是进士出身、朝廷命官,不便巧取豪夺,便只好“哼”了一声,一屁股坐在交椅之中,沉着脸问道:“不知秋大人此来,所为何事啊?”

  秋仪之见殷承良摆谱,便也正色道:“在下受了吏部指派,外放山阴县令,这厢是来向大人报到的。”说着,便双手将吏部文书呈上。

  殷承良接过文书,看也不看,随手放在一边,问道:“殷某就在这穷乡僻壤,许久未曾领略抡才大典盛况,不知秋大人高中第几名啊?”

  秋仪之拱手道:“下官点中二甲第六名!”

  殷承良笑道:“原来是大汉前十名的大才子,外放到山阴县可真是屈才了啊!”心里却想:看你这个不识时务的样子,怪不得入不了翰林院,看你这辈子前程也就如此了。

  殷承良这句冷嘲热讽甚是刻薄,竟让秋仪之一时想不出不卑不亢的反驳之语来。

  却听殷承良又接着说道:“既然是天子门生,圣人学徒,怎么竟一点礼仪规矩都不懂呢?”

  秋仪之听了一怔,想不出自己有什么失礼之处,便道:“还请大人指教。”

  殷承良又“哼”了一声,却自持身份不愿回答,却对一旁站着那人说道:“蔡大人,你是越州知州,秋大人这山阴知县是你的属下。这点礼仪,不如就烦劳你指点指点吧。”

  秋仪之这才知道这个点头哈腰之人,原来就是自己的顶头上司,刚要行礼,却听这越州巡抚蔡敏语气极为生硬地说道:“见了刺史大人,难道不懂得下跪参拜吗?”

  秋仪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殷刺史求名帖不成,便要在上下礼仪上做文章,好扳回一城。

  然而秋仪之自小就被当时还是藩王的当今圣上郑荣认为螟蛉义子,平生除了皇家的几个长辈之外,只拜过师傅钟离匡、老丞相杨元芷等寥寥数人而已。他又生就一副不知天高地厚、争强好胜的个性,又岂能向这殷承良下拜?

  索性秋仪之出京之前,为此事专门向郑荣请了一道圣旨。

  于是他不慌不忙,从怀中掏出一只精心包裹的小匣子,在殷承良和蔡敏疑惑的目光下缓缓打开,从中取出一张用黄绫裱好的纸,依旧十分恭敬地递到殷承良的面前。

  殷承良带了二十分的不解,接过纸张,刚看了一眼,便吓得立即站起身来,将这巴掌大小的一张纸高举过头,“噗通”跪在地上,拜了三拜,高呼:“万岁万万岁!”

  身旁的越州巡抚蔡敏大惑不解,忙问:“殷大人,你这是做什么?”

  殷承良怒视他一眼道:“这是圣旨,你不得无礼,还不过来参拜?”

  蔡敏闻言大惊,膝盖一软,也朝着那张毫不起眼的纸张跪了下来。

  行过大礼之后,殷承良才将手中那张纸递给蔡敏,蔡敏哆嗦着接过,手掌平坦捧在手心里观看,唯恐将这纸张捏破了。

  只见这张小小纸片之上,只写了短短一行小字:“秋仪之遇官不拜”和落款“钦此”二字,倒是旁边一个刻了篆书“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的印章占据了纸张大部分的面积。

  “传国玉玺!”蔡敏城府远不如刺史殷承良深厚,不禁惊叫起来。

  殷承良见蔡敏这幅惊惶的样子,心中颇有三分不屑,于是定了定神,起身从蔡敏手中取过纸张,甚为恭敬地奉还给秋仪之,换了一副表情询问道:“皇上既有这样旨意,我等微末小吏,自然受不得秋大人一拜了。”

  秋仪之接过圣旨,重新封存在小匣子内,又小心藏入怀中,这才说道:“两位大人的官声人品,学生都是极佩服的,无奈圣上有这样旨意,学生却不敢违逆,只好有所失礼了!”

  殷承良擦了擦头上的汗水,又接着问道:“只是其上未写明原因,不知圣上为何又此旨意,还请秋大人赐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