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江东周郎 第五百八十二章 科举制度

《江东周郎》第五百八十二章 科举制度

作者:草牛 字数:1894 书籍:江东周郎

  一秒记住【笔♂趣÷阁.】,精彩无弹窗免费阅读!对于周瑜而言,在数千年前的古代,想要推行后代的民主共和体制,那根本是痴心妄想。

  在没有基础的沙地上建筑房屋,结果便是连框架也搭不起来。唯有建立有利于皇权的体制,以自己一个穿越者的

  “远见卓识”,让社会不再动荡,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华夏富庶强大,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保持领先优势,才有可能避免后世历史上的那些耻辱!

  周瑜还知道,此阶段的华夏大地,无论是新政实施多年的江东、荆州,还是战乱平复不久的中原,或是刚刚归附的巴蜀和西凉、辽东、漠北,总体上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百姓们的生活还很困苦,州、郡、县的各级官员还未充实,大量的吏员有空缺,管理缺失,地方豪门大族势力很强,隐患很多,此时不宜有太大太猛烈的改变。

  否则,激起他们的反抗,将会是欲速则不达的结局。此刻,稳定是第一要务!

  因此,在周瑜登基半年内,并没有对现有的官制做大的改动。然而,潜流暗涌,在私下,周瑜不断地召见心腹重臣,商讨推行新的官制,逐渐地有了一个完整的方案。

  而朝中那些手握大权的重臣们,也逐渐地有了较为清醒的认知,作为跟随周瑜多年的亲信之人,自然是全力支持。

  倒是有些家族利益会受损的官员,受秦汉官制的影响较大,加之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的优越心态,得知官制改革的消息,心底有些微的不爽,时常在聚会饮酒时口出怨言。

  这些哪里瞒得过周瑜的耳目?精武卫的眼线密布天下,情报的传递也是相当地迅捷,很快,一份绝密的官吏名单呈在了周瑜的书案之上。

  周瑜不动声色,旬月之后,方开始了行动,将为首的两名官员调入了藏书院,专务修缮典籍,职务虽属平级,权力却已卸去。

  其余官吏立刻警醒,对于周瑜此举的含义,他们心知肚明,便也不得不收敛言行,认真斟酌周瑜欲推之官制改革的内容,不少人暗暗地惊叹,当今天子真神龙在世也!

  随着新朝蒸蒸日上的局面,周瑜推动官制改革的时机到了。三项改革之中,尤以选拔出贤能官员的科举制为重。

  周瑜深知,在这个注重门第威望的年代,唯有建立起相对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以选拔出的优秀才俊充实各级官府,后续的官制改革以及其它的政令方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施行。

  因此,周瑜的第一道变革令,便是推行科举制。靖康元年十月,周瑜下诏,在全国推行科举考试制度,以选拔官员,在金陵设立

  “考试贡院”,专职负责科举的相关事宜。其后,考试贡院公布了科举制的细则。

  科举考试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秀才为最高科等,考试方略策,要求应举者熟悉经史,精通经世治国的方略。

  明法、明书、明算考试专门学问,及第后从事专门工作,一般不能担任高级官吏。

  明经主要考试儒家经典,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

  通两经者一大一小,或两中经。同时还要兼习《孝经》、《论语》。进士科行帖经、试杂文和对策三场考试,最为复杂,也最有可能选拔出急需的栋梁之才。

  应举者有生徒和乡贡。生徒主要是指国子监所统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的学生,以及在弘文馆、崇文馆学习的皇亲、亲贵子孙。

  他们在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学习期满考试合格后由馆监举送参加各科考试。

  另外有自己在郡、县报名,经县、郡逐级考试合格,由郡府举送参加科举考试的,谓之乡贡。

  应举者考试通过,便列入了官吏的后备之选,他们还要参加朝廷的选试,方可正式获得官职。

  考试的前十名,皆由皇帝亲自出题选拔,称之为殿试。殿试第一名,称

  “状元”,殿试第二名,称

  “榜眼”,殿试第三名,称

  “探花”。考试时间上,因百废待兴,各级官府急需官员,故暂以每年一次进行,三月为各郡县考试,选拔合格的应举者,需到都城金陵,参加当年九月举行的正式考试。

  周瑜所推出的科举制度,在考虑到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了历史上唐、明两代科举制的内容,它所坚持的是

  “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和否定。

  给

  “小门非望族”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制一经推出,犹如惊蛰时节的奔雷一般,撼动了华夏大地。

  寒门子弟皆奔走相告,踊跃参试。自此,他们也有了可以改变自己命运,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机遇!

  而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则因为自幼便接受了较好的教育,虽不能似以往那般轻易地可以当官,却也多了个可以证明自身学识的途径,从心底里倒也不是十分抵触科举制,报名参试的人也很多。

  靖康二年九月,自全国各地初考合格的应举者共三千人齐聚金陵,参加正式考试。

  十月,考试通过者名单张榜公布,作为大华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便为朝廷选拔出了三百名优秀的人才!

  上榜者,兴高采烈。落榜者,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乡之后,调整心绪,苦读彻夜,继续参加第二年的考试。

  到了靖康五年,三年的科举考试为朝廷选拔出了近千名才俊,被分配到从朝廷中枢到各郡各县中去做官,在周瑜和其心腹重臣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积极革除陈规陋习,坚定执行

  “厉行俭约、薄赋轻徭、休养生息、劝农树艺、廉吏清明”的政策,继续发展和光大了

  “江东新政”,令自秦汉以来的陈腐政风为之一新,华夏大地,终于出现了国泰民安的盛世之景。

  〖书网∷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T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