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如果这是宋史 第630章

《如果这是宋史》第630章

作者:高天流云 字数:2825 书籍:如果这是宋史

  如果成功了的话,川中大乱怎么办?必须要有一个能稳定局面的人。

  他想到了安丙。

  杨巨源、安丙、张宁、李好义集结了74个人,在月圆之夜,忽然大呼冲进了吴曦的伪皇宫。那座宫殿就算再小,也有近千人以上的卫队,但是当李好义高喊奉临安朝廷密诏杀贼时,这些卫兵全都扔了兵器站到一边,听任这74人冲向吴曦的卧室。

  吴曦的梦做得正美,无论如何没有料到会有敌人直接冲到他的面前。仓促间,他的卧室里连把刀都没有,他本人被两个士兵砍掉了头颅。

  这时距离他叛变称王仅仅过去了41天!

  他为什么会死,原因是很多的,最大的一条是他光荣的父辈们。吴玠、吴璘、吴挺,哪一个都铁骨铮铮,与金国不共戴天,在他们的带动下,蜀川百姓也都有强烈的自尊,绝不向异族人屈膝。所以从他叛变的那一天起,他就已经是蜀川公敌。

  他死时,再没有任何人与他站在一起。

  背叛的代价是巨大的,吴曦的人头被送往临安,赵扩将其献祭于宗庙、社稷,全城示众三天。吴曦的妻子儿女被处死,男子年15岁以下者送两广州军编管。

  吴璘的子孙被全部从蜀川迁出。

  吴玠的子孙免连坐。

  吴氏四代忠义功勋,至此化为泡影。

  很多人不理解吴曦为什么要叛变。他家早就是蜀川的无冕之王,难道加上个封号是那么重要吗,值得他认贼作父,违逆天地祖宗当卖国奴去交换吗?!

  这实在不等价,无法理解。

  其实设身处地,这也很正常。想想吴曦的人生经历,从小就当质子,被扼杀理想,连一个正常男儿想奋发争取的正常心理都被残忍压制,他有什么理由不恨赵宋呢?赵宋何时视其为忠良,他何必以忠良报之。

  更何况前车之鉴让人心寒。

  金国的劝降书里说得好——“……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

  说得非常对,忠到岳飞的程度,不过是被冤杀而已。吴曦拿什么与武穆王比,他当然不要那样的结果。想到这些,对吴曦的憎恶有点提不起劲了,何必呢,此时的赵宋,除却站到了民族道义的至高点之外,根本没有让人效忠的理由。

  回头说平叛之后的蜀川。先是奖赏,其规模之大,赏赐之巨是前所未见的。有420余名将领或建节,成为军阶最高的节度使,或白身授郎。全军约7万人升三阶官,少数升五阶官,统计迁转官达30万阶。为这次群体升官,此后四川总领所每年要多支钱物280余万贯。

  这还不包括对平叛将士一次性赏赐的金7000两,银61.777万两,钱8.025万引,绢61.7万匹。

  如此巨赏,很让人怀念,当初冲进吴暗伪宫的人数是74个,还是74万个呢?

  再说战争本身。吴曦的灭亡是措不及防的,不仅吴曦自己,金国方面更是毫无知觉。安丙、杨巨源、李好义等人一边向临安方面报功请奖,一方面出川进攻。

  收复关外四州。

  阶、成、和、风,这是蜀川的屏障,双方要点所在。按常识,想收复它们会非常困难,金军当年使尽招数,也没能夺到手,这时肯定会重兵防守。

  很意外,没这样。时光在流逝,论变质的速度,女真人要比南宋方面只强不弱,连基本的军事常识都在糜烂中,他们在四州的驻军非常少,并且从心底里往外的不自信。

  李好义、杨巨源率领少量部队,比如步骑1000人,死士200,就强攻下了和州。四州相继迅速收复,这是好事,眼见蜀川恢复了正常,可偏偏又出事了。

  要不怎么说蜀川就是这么的邪性,在此割据的,从没有能长远过三代的。攻打此处成功的,转眼就会倒霉灭亡。

  此次平叛也不例外。安丙的私心不知怎么搞的,一瞬间就膨胀了。他给临安写的报功信,对外宣称功劳是杨巨源、李好义的,事实上也是,这两人既是首倡,更是实际操作者。可安丙在信里完全归功于自己,杨、李二人只字不提。

  这样会有后患,两人难免会在知情后报复。安丙为了稳妥,把杨、李应该得到的赏赐都转交到了王喜的身上。

  王喜是吴曦的亲信,川军的重要将领。吴曦叛国时,王喜是附逆的军方首恶,这时摇身一变,仍然是正义的代表。

  王喜毒死了李好义,又设计诬陷杨巨源造反,逼其自杀。这样,蜀川权力全落入到安丙、王喜手中,而临安投鼠忌器,哪怕知道了真相,也不敢追究,以免吴曦叛变再次上演。

  好歹总算是熬过了蜀川危机,总体算来,尽管花了钱、受了怕,但对南宋来说,还是得大于失的。说钱,赏再多的钱,也是肉烂在自己锅里,没便宜异族人。并且给公务员加薪了,也等于间接地提升消费力,蜀川那边的生意会加倍红火。

  官衔,与加薪同解释。

  关外四州也收回了,吴氏四代盘踞蜀川的隐患也解除。杨巨源、李好义的死,纯以功利角度论,也不是坏事。

  蜀川的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正规国家职能部门、正规军手里,而不是民间力量分权,这对稳定无疑大有好处。

  凡此种种,都在好转。从宏观控制上说,南宋在战争中习惯战争,优胜劣汰,是一种新生似的整合。这对一个老牌帝国而言,是件极其重要的好事。

  可是韩国戚挺不下去了。

  宋朝的立国之本——钱,终于告急。国库空了,皇家开始动用私房钱,比如太皇太后谢氏捐了100万贯犒军,韩国戚本人也把国家历次赐予他家的金器,总和6000两黄金捐了出来。可结果居然是一片骂声。无数国人说他故作姿态。

  和平时代,以政治手段建立起来的独裁局面,终于在军事失利的大势下动摇了。没奈何,韩国戚决定派人渡江议和。

  在他想来,理智分析的话,南宋不好过,金国一样在崩盘前夕,各退一步,是双方都能接受的,甚至是期盼的。

  可是议和展开之后,他才发觉不对头。不仅金国坐地起价,搞得好像多想打下去一样,连内部也派系林立。他火线提拔起来的两淮主将丘崈居然要架空他,建议议和事情韩国戚回避,理由是金国认为他是战争的主谋,是罪人,要受审判的。

  韩侂胄大怒,丘崈不止是背叛了他,更把南宋的利益扔到了一边。试想谈判桌是战场的延续,对方要什么,就尽量拒绝什么才对。这时谈判才开始,就应对方要求把本国的平章军国事大人踢出局了,下面的条件还用再讲吗?!

  昏聩险苛,无以为甚。丘崈下课。

  全江南官场海选议和人员,中选的是萧山县丞方信孺。诚然,方信孺在不久之后表现出了卓越的外交能力,可一介县丞做主管,也着实地体现了当时整个南宋官场、士大夫群落对韩国戚的对抗。

  方信孺进入敌占区之后,住进了一连串的牢房。面见金国左丞相兼都元帅宗浩之后,住的驿官上都临时写了两外字:“天狱”。

  天字号牢房。

  谈判的难度可想而知。宗浩是完颜璟培养出来的新一代知识性丞相,汉文化浓度一点不比江南那边低。他先是一连串的指责,之后兴致不发,提出了个新要求。

  南使,我们联句吧,你对得上来,我们才继续。他出上联:“仪秦虽舌辨,陇蜀已唇亡。”这是说,哪怕你像张仪苏秦那样能讲,蜀川已经丢了,江南唇亡齿寒,眼见完蛋。

  方信孺对:“天已分南北,时难比晋唐。”这时候再不是石敬瑭卖国的时候了,长江是天堑,试过多少次了,你们金国哪次成功了?

  金国开出的条件是:1,割地,南宋割让两淮;2,增岁币;3,称臣;4,索犒师,银索逃亡人;5,缚送首谋者。

  这5条南宋对割地、称臣是绝不答应的,缚送首谋者,南宋推出三个替罪羊,分别是苏师旦、邓友龙、皇甫斌。至于岁币,只能增加到绍兴议和时的25万两,除此之外,再不可能。

  金国大怒,你们失信,战争是你们挑起来的!

  方信孺更怒,是你们失信在先!

  金国愕然。

  方信孺:我们去年6月开战,你们在4月的时候诱降吴曦,原始文件都找到了,还想抵赖?更何况以强弱而论,你们夺得了滁州、濠州,我们也攻下了泗州、涟水;我们打不下宿州、寿州,你们就攻下了庐州、和州、楚州了吗?五个条款里我们已经答应了三款,你们还不同意,大不了重新开战就是。

  金国继续愕然。

  这就是战争实况。双方势均力敌而已,不存在谁占了优,谁吃了亏,谁必须怎样。韩国戚之所以主动求和,是国内的政局不稳,让他感受到了危机。如此而已。

  尽管这样,金国仍然在加价,并且指名要求南宋另派使者,这个方信孺的头实在是太难剃了,汉人如果都这样,女真人的幸福还能保证吗?

  方信孺回去述职,韩国戚亲自接待。两人的交谈很快卡在了金国第五个条款上,方信孺表示实在不敢说,韩国戚急了,你不说我就编管你。

  方信孺:不过是要太师的人头罢了。

  下一瞬间,方信孺被连夺三官,贬临江军居住。

  这实在是韩国戚的不是了,方信孺出使不辱使命,是自绍兴时期直到这时几十年间表现最好的外交家,韩国戚出于私人愤怒就流放他,实在是气度见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