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如果这是宋史 第54章

《如果这是宋史》第54章

作者:高天流云 字数:2994 书籍:如果这是宋史

  是他盼望的好消息……赵匡胤长出了一口气。6万大军,这已经是他这时候所能派出的全部军队了,果然,经过全国挑选,再经过军纪整顿的军队战斗力大胜从前。这让他非常欣慰,史称赵匡胤突然站了起来,把身上的貂裘连帽都脱了下来,说——朕被服如此,体尚觉寒,念西征将帅冲犯霜霰,何以堪此!

  即令快马日夜兼程以此貂裘赐王全斌,而全斌拜赐感泣。

  但随后,赵匡胤就再次陷入了沉思。征蜀,只是他在这个时段里相对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而已,作为皇帝,尤其是一个身处乱世中的开国皇帝,他身边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无数的事。在这段时间里,在他的国内,原宰相范质死了,终年54岁,死时家无余财。

  不管范质是否有负于周世宗柴荣,他作为一个人来说,都是杰出而清廉的。史称从他开始,五代时的宰相向四方藩镇收受钱财的恶习才开始杜绝。而在他的遗嘱中,他告戒自己的儿子,不要向宋朝的皇帝为自己请溢号,更不要给自己立墓碑,他心中的隐痛天下皆知。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提起他来,就做了这样的评价——当世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于范质之右者。但欠周世宗一死,为可惜尔!

  千古艰难唯一死,说时容易做时难啊……赵普正式由枢密使晋升宰相。

  而在国外,每一个国家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在赵匡胤的观察之中。比如往南,直到秦岭之南的南汉,其国主刘鋹绝妙得难以想象,此人突然间杀光了自己所有的兄弟,理由非常正大光明。因为这是他的家风,他的一个臣子是这样提醒他的——陛下,您知道您的父亲是怎样坐稳的天下的吗?那就是杀光了他所有的兄弟,所以您……

  这让赵匡胤的心情着实的轻松了一些。

  而在长江之南,新继位的南唐国主李煜也非常的奇异。这个年青人生有异相,他广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每一项,都有上古圣君可以佐证,他的将来绝对与众不同。其实就在这时,他就相当的引人注目了,他信佛,连同他美貌多才的王后都虔诚礼佛,当他退朝后,夫妻二人换上僧衣,终日膜拜,他们尊贵娇嫩的手脚上都因此起了一层……圣洁的茧。

  赵匡胤为了满足这位臣子的宗教信仰,派了一位辨才无碍的少年过江,与李煜终日谈论性命之学,使南唐国主大为倾倒,尊为一佛临世,从此更加不谈什么守土卫边的俗事……

  但永远高出一切的,还是北方。终赵匡胤一生,他都没有越过北汉的都城太原,到达传说中曾经富足繁华的燕云十六州,更不曾远出塞外,去见识大漠戈壁上的契丹人的雄壮彪悍。

  但是,这都时刻提醒着他,北方才是他和他的帝国生死攸关的命脉所在,他为之布下了重重防御,时刻小心戒备,尤其在发兵远程西蜀的时候。

  这一年,赵匡胤正好39岁,当柴荣39岁时已经震惊天下,威临异族,所向无敌了。而赵匡胤却在当打之年留在了后方,像征蜀这样的大事,都委派给手下的将军们去做。这在后周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但却可以理解。

  自古征蜀难进难出,别说进攻不好打,就连后方突然有事,都撤不回来。所以除了刘备当年饥不择食,一定要抢个地盘盖房子之外,没有任何君主敢于亲征蜀川。

  赵匡胤就更是这样了,他的开封紧挨着就有两个无可化解的死敌——北汉、契丹。之前和以后的历史都证明了,赵匡胤决不是变懒了,他当时京师实有兵力大约只有10万,到他的后期才达到了禁军精锐满20万。全国其余剩下的的都是些派不上大用场的厢军、乡兵,这时一但北方有警,而他又远在蜀道之内,谁来保证他的老巢无恙?

  派出去了6万,还剩下不到4万,既要防备境外的敌人,还要小心国内的臣子,怎一个“烦难”了得?

  而为了安全,除了他本人之外,还在开封以北布置下了一连串宋朝当时最强的将军——韩令坤、郭进、李汉超、李继勋、王彦升(这亡命之徒终于派上了用场)、还有董遵诲。还记得这位姓董的仁兄吗?请回头参照一下赵匡胤最初的流浪生涯。他第一站投奔的就是这么董大公子的父亲,随州刺史董宗本。

  如果不是董大公子的刻忌霸道,也就没有了后来赵匡胤近两年的饥寒交迫。但赵匡胤不仅没有报复,反而想方设法把他流落在辽国幽州的母亲接了回来,让他们母子团聚……董遵诲从此以后成了他最忠心的几位将军之一。

  而就在这段时间,赵匡胤也尝到了做大汉天子的威风。远在契丹之北的女真,不远千里遣使进贡名马;而更远的平存拓跋部更是一次就进贡战马300匹。

  赵匡胤大喜,这都是宋朝所急需却不出产的好东西。尤其让赵匡胤想不到的是,拓跋部的首领李彝殷居然为了他的父亲叫赵弘殷而主动避讳,把名字改成李彝兴。这样的臣子到哪里去找?赵匡胤感动之余,亲自监工做了一条玉带赐给了李彝兴。

  多好的臣子……女真、拓跋李氏,这点微不足道的贡品,要让赵匡胤的后代子孙还有中原亿万的无辜百姓怎样加倍地偿还!

  但这时的赵匡胤一切都预料不到,他的目光很快就又投向了西南方向,伐蜀,这毕竟是当时宋朝最重要的一项国事。

  北路的王全斌已经旗开得胜,那么东路呢?刘光义,还有曹彬现在都怎么样了?

  刘光义面临重重艰险。他要从鄂西进入三峡,由三峡入东川,沿长江溯流而上,才能到达最后的目的地成都。但是自从宋朝夺下荆湖之后,后蜀就在他的必经之路,涪州(今重庆涪陵)、泸州(今属四川)和戎州(今四川宜宾)一带设下了层层关卡。

  尤其是三峡重镇夔州(今四川奉节东),那里是重中之重,不善水战的北方军团注定要在那儿大受磨难。

  这之前,他和王全斌一样,出鄂西势如破竹连破三会(今重庆巫山东北)、巫山(今重庆巫山东)等蜀军营寨,击破后蜀水、步军共10000余人,缴获战船200余艘,逼近了夔州。然后他就止住了全军,自己到一个没人的地方,从怀里往外摸东西。

  摸出了一张地图,这是赵匡胤亲笔签名,亲手交给他,要他一定在临近夔州的时候才能打开。并且严令,上面怎么写,你就怎么做,绝对不许自作主张!

  这或许是宋朝开国之后,第一次君主在后方实行“图阵形,规庙胜,尽授纪律,遥制便宜,主帅遵行”的祖宗家法,而幸运刘光义不光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更加幸福的没有亲身实践这套规矩最后也最要命的一项,即“贵臣督视”。

  他身边的监军是此前名不见经传的曹彬,此人不管才能到底怎样,至少是个名副其实的彬彬君子,不会怎么太折磨他。这时刘光义打开了赵匡胤的锦囊妙计,心里万分激动——太好了,只见地图上标注详细,敌我分明。具体到他连探子都不用派出去了,更不用说他应该怎样应对。

  还能再说什么呢?领导就是领导,英明得锃光瓦亮让人睁不开眼,就剩下了按章办事了。不过这里请注意,这时的赵匡胤并没有做错,他授阵图布方略遥控指挥是迫不得己。因为刘光义不是慕容延钊,也不是韩令坤或者他本人,甚至也不像王全斌那样战功赫赫。于是巨大的先期准备就必不可少,赵匡胤能做的,都为他铺好了道。可是后来的赵光义以及再后来的那些长在皇宫内院,让各级母后皇娘们爱不释手,让儒家道学们夸成人类典范的官家们有没有资格也这么做,就是另一回事了。

  回到眼前,刘光义面临的是一条水陆两奚立体防御的马奇诺防线。首先在江面上蜀军不惜功本,先来了条浮桥封锁了整条长江,而且为了结实,还在浮桥上又加了三重木栅栏。这还不算,最可怕的是在沿江两岸,后蜀居然“夹江列炮”——不管打出来的是石头还是炸药,都是非常的不人道吧?!

  但是更加不人道的是赵匡胤。历史证明,这人在夔州城外浮桥一段的攻防指挥上连做人的起码标准都失去了,他让后蜀人千辛万苦弄出来的防御工事像千年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一样,连一炮都没打出去,就彻底完蛋了——根据分析,该防线的最强点在水路,不论是浮桥还是大炮,一切都是为了防止宋朝的战船。

  这没有错,谁让这是在江边呢?而且宋朝人真的是坐船过来的。

  但是赵匡胤让自己的大兵们在离浮桥30里外就全部弃船上岸,然后有马的上马,没马的迈腿,30里的江边小道一口气就冲了过去……不知道后蜀的大炮是什么口径,是高射型的,还是平轰型的,反正什么都来不及了。

  杀完人,再毁了桥,大家伙儿重新上船,后蜀的川东重镇夔州已经近在眼前。

  守夔州的是后蜀宁江节度使高彦俦,孟昶给他配备的监军名叫武守谦。按说这两个人是在这场战争中,后蜀方面唯一可以被载入史册的正面形象。但是极其可惜的是,熊掌和鱼翅放在锅里做成一道菜会变成恶搞,而这两个人呆在一座城里,也会自相矛盾,一塌糊涂。

  同样的忠心耿耿,一样的独行其事。

  看到宋军兵临城下,久经战阵的高彦俦一眼就看出了敌我双方的优劣要害之处。他强烈建议(唉,只能是建议了,他名为主帅,可惜监军更大)据城死守。因为宋军远来,粮食后勤都供应不上,他们得在长江上运给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