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如果这是宋史 第378章

《如果这是宋史》第378章

作者:高天流云 字数:2938 书籍:如果这是宋史

  上天给了永乐城之战的宋军至少六七次机会,哪怕抓住一次,历史也会改写。第一次,就在这时的情报失误上。

  宋军不知道西夏人到了,这时鄜延军的主力都跟着徐禧、沈括回到了后方的米脂城,永乐城里只有不到5000兵力,外加10多万的民夫,可以说是不设防。

  上天给的好运就是西夏人趁此机会,全力突击,攻破永乐城。这样战争早早就结束了,宋朝虽然亏本,但不伤筋动骨。

  不过可惜的是,之前五路西征时种谔的表现太扎眼了,鄜延军的战斗力、危险性,让西夏人明知道有机会,也不敢随便进攻。他们潜伏在无定河的西岸,小心地窥探着永乐城的动静。这样,他们无可避免地被城里的宋军发现了。

  第一个好运被扼杀,守城部队派人向米脂城紧急求援。

  最先接到信息的是大将高永亨,他的哥哥是鄜延军中排名仅次于曲珍的高永能,两兄弟在西征的无定河谷一战中都起到了决定做用。

  这样的人,在军中的威信足以得到尊重。

  高永亨立即去见徐禧,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城里兵少,没有水源,难以坚守。平心而论,这些话都是客观事实,高永亨只是在关键时刻提出来,请主将留神罢了。

  徐禧的反应是大怒,在这种时候灭自家的威风,是在扰乱军心。把这个懦夫孬种关进大牢里去!之后他笑嘻嘻地看了一眼西北方,说了句非常牛的话:西夏人来送死了,这正是我建功立业取功名的好时候。

  他下了两个命令。第一,请名义上的西北最高长官沈括坐镇米脂,理由是主帅不可轻动;第二,他自己率领其余部队赶赴永乐城,迎战敌军。

  全体宋朝人一起发抖,其中最冷的是沈括。他后悔了。作为西北最高长官,永乐城计划没有他的支持根本不可能实施。由此可以判断,他昧了良心。

  以他天文地理无所不精的知识面,会连永乐城没有水源这样巨大的缺陷意味着什么都不懂吗?明显的他把这座城当成了政府工程,而不是战备工程。

  现在考验突然间来了,如果失败,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买单。想了又想,他提醒徐禧说,兵力相差太悬殊了,敌军30万,我们不超过4万,这仗没法打。不如先放弃永乐城,等招集西北所有军队之后,再与敌军决胜。

  实话说,沈括面临危机显示出了极高的智慧。以他这个建议,会把之前五路伐西夏时的弊病都抹平。宋军的战斗力已经高于西夏人,只要不在恶劣气候里跋涉千山万水,直接与敌方对决的话,宋军必胜。

  那么,以永乐城为诱饵,让西夏人吞不下,又不敢吐,不管是一战决胜负,还是持久地消耗,都会活生生地拖死这个国小地贫的土匪国家。

  这是上天赐给宋朝的第二个好运,沈括的智慧。可是徐禧不同意。如果这样做,不用别人,换李宪过来,他这个一把手就当不成。

  那样,这盖世功名还会是他的吗?

  徐禧对沈括笑了笑,西北的事,尤其是永乐城的事,皇上已经全权交给了我。您是主帅,我给您留一万兵力,就留在米脂城听我的好消息吧。

  徐禧带着2万多人马上路,这样连带着永乐城原有5000人,全军只在3万上下。敌30万,我3万,这个数字对比是不是很熟悉呢?对,和李元昊时期的好水川、三川口等战役一样。

  都是1:10。

  来到永乐城边,迎接他的是大将曲珍,第三个好运由曲珍带来。出于战局考虑,曲珍实在不想让徐禧进城,他说,您还是回去吧,在后方督促大将参战就是。

  徐禧笑了——“曲侯老将,何其胆小也。”他是笑着进城的,有好多的想法他还没有实施,憋着多难受!进去后,他的第一条命令就把全军都雷倒了。

  大家注意了,在这次战斗中,奖赏条例要变一下。以前以各人砍得的敌军首级论功,这样很不好,大家往往为了抢死人脑袋耽误了战局发展,嗯,还影响团结。现在为了专心杀敌,我宣布,军功平等,大家都一样!

  这是雷吗?这是九天神雷。懒得细说具体弊病了,大锅饭在什么时代什么事情上都是最操蛋的政策。

  这只是徐禧的第一个想法,当九月九日西夏军队在名将叶悖麻、咩讹埋率领下进攻时,他的其它想法才一个个显露出来。得承认,他征服了宋神宗的脑子里产生的想法,不仅对宋朝军队是巨大的折磨,就算对西夏方面来说也有超常规的摧残。

  叶悖麻、咩讹埋也打了好多年的仗了,还头一次遇上这样的事。两军的实力对比达到了一比十,一的一方不说躲在城里,等着敌人爬城墙往下扔石头,反而走了出来,在城下列阵。

  两人立即吓出了一身冷汗,之前的战争里宋朝军队经常列阵在城外,以一敌十杀得西夏人到处跑,这次不会又上演了吧?他们很后悔,如果是这样,他们的兵力分配就出了大问题。

  隔着无定河,西夏人得先渡过去,为了攻城方便,叶悖麻、咩讹埋先派了步兵过河,铁鹞子等重骑兵都留在河对岸,这时宋军出城,如果抢先攻击,后果不堪设想。

  城头上的宋军也发现了这一点。本来徐禧派兵出城时,所有的将军都反对,鄜延军不是不能打硬仗,但从来没这样忠厚朴实过。

  我们非常习惯阴险地作战~

  可是被徐禧一句话就否定了,他老神在在地端坐城头,说了一句古文——“尔可知王师不鼓不成列?”此言一出,鄜延军集体一头雾水。老兄,俺们都是拿刀砍人的老粗,您学问大,都不懂哎。

  这里简单介绍下,“王师不鼓不成列”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的一位神人。此人大名鼎鼎,中国人基本上都知道他叫宋襄公。说出这句话,他正和春秋战国时公认的野蛮人楚国人打仗。

  楚国的军队渡河攻击,宋军有人劝他乘楚军渡河才一半,立即发动攻击,可以以多胜少。宋襄公大义凛然,说出了这句话。其结果就是被全军渡河的楚军打败,大腿上中了一箭,伤重而死。

  几千年来他就是个大笑话,反面典型。这时居然被徐禧提了出来,仿佛还光芒万丈了一样。

  多说句闲话,说来徐禧和以往的古人都冤枉了宋襄公。昨天晚上失眠时我偶然想到,宋襄公之所以要那样打仗,并不是他笨,也不是他贵族气息太浓,非要打出古典美,而是他的野心实在太大了。

  细数下“春秋五霸”的名单就会知道原因。依次排列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排在齐桓之后,齐桓公的称霸手段是他的座右铭。

  齐桓公小白一生除了对少数民族狠了点之外,从没打过任何一架硬架。从来都是以老大哥身份出现,以所谓的长者、仁厚、道德之风来当领袖。这和后来的晋文、秦穆、楚庄等小弟皆然不同,那时时风日下,道德伦丧,都狠得跟蛊惑仔似的,就知道拔刀子砍人。

  宋襄公面对周王室、中原各国的公敌楚国,必须得打出礼仪之邦的样子,才有资格继任小白成为天下第二任霸主。于是才有了“渡河未半不击”、“王师不鼓不成列”等超级反常的举动。

  可是无论哪种,都和宋朝神宗时的永乐城之战无关。徐禧,你只是个拿人工资,替人打仗的打工仔,装什么大象,以为你是宋襄公,想争霸主的人啊?!

  徐禧不管,在宋朝空前宽松的政治环境下,他就是要打出来属于自己的风格。于是第三个天赐良机丢掉,叶悖麻、咩讹埋火速调铁鹞子重骑兵过河,率先发起攻击。

  没等他们动,宋军先攻击了。数千名手持雪亮银枪,身穿异锦战袍的鄜延军骑兵冲向了5万余名重甲铁鹞子军。

  这是不可思议的举动,除非是汉朝的虎贲军或者是盛唐时的黑甲骑,不然无异于找死。但鄜延军就这样冲了运去,带着徐禧下达的死命令。

  必须冲击三次!

  三次之后,后面的步兵才可以上阵。这也就是说,不管这数千银枪骑兵的命运怎样,其余的友军只能坐视不管。

  之后发生的事,真是让人无语,鄜延军的军纪真是太强了,徐禧的每一个要求都被严格的执行了。银枪军面对10倍以上的重甲骑兵,连续冲击了三次。第三次过后,铁鹞子终于反击了,无论怎样抵抗,数量、装备的劣势让银枪骑败了下来。

  败的时候,正迎上了后面冲上来的步兵……三次攻击之后步兵要上阵的!

  鄜延军的骑兵倒卷进步兵方阵里,一片混乱,6万余人搅杀在一起的局面下,没人可以力挽狂澜,鄜延军败了,纷乱地退向永乐城城墙。

  而这时,上天赐给宋朝的第四个良机出现,只要把握住,宋军仍然可以胜利。

  城头上大将曲珍在混乱中发现了战机,他向徐禧紧急建议。西夏人出动5万多铁鹞子,可以说精锐尽出,鄜延军应该立即派出剩下的所有骑兵绕到无定河边,那里剩下的必定都是西夏军队的老弱部分,以强击弱,措不及防,西夏人肯定大乱。

  那时铁鹞子回救,鄜延军乘势掩杀,败局立即就可以翻盘!

  但是徐禧停表了。停表的意思就是他处于瞬间静止的状态,不说答应也不说拒绝,没有任何命令下达,而城门紧紧的关着。

  战场不等人,5万多铁鹞子军像铁甲堆积而成的巨盾,把鄜延军挤向城墙。为了逃生,他们爬上了山崖,从那里跳进了永乐城里。

  一共回来了15000余人,里边有银枪骑也有步兵,只是再没有什么分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