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如果这是宋史 第35章

《如果这是宋史》第35章

作者:高天流云 字数:2952 书籍:如果这是宋史

  是的,后世学者,在这团迷雾一样的玄机里,本着谁犯罪谁受益的原则,也得出了张永德被三尺木条终生砸倒的幕后指使人是赵匡胤的内幕分析报道。持这一观点的主要是张其凡先生的《赵普评传·陈桥兵变的指挥者》和台湾的学者蒋复璁先生的《宋代一个国策的检讨》等文章。按他们的说法,赵匡胤才是那个神秘的木匠,原因有四:

  1,赵匡胤在此前是张永德的手下,虽然实力已经不容小觑,可是要挤掉张永德,取其位而代其职,却遥遥无期,而且基本绝望。因为他硬件就不行,他不是皇帝国戚,禁军是国家安危命脉,他一个年纪轻轻的外人,凭什么一步登天?凭他的军功和英勇?见鬼去吧,这种事你越强悍才越不敢用你。不然何不选李重进?

  所以赵匡胤只能耍点阴谋诡计,才能脱出张永德的阴影,彻底独立。

  2,就在这一年里,枢密使王朴死,皇帝柴荣重病,让赵匡胤野心极度膨胀,让他有了非份之想,而张永德正是他的第一块绊脚石,必须得尽快踢开,于是就做了一把木匠。

  3,用这种含糊不清也解释不清的办法来搞倒搞臭张永德,同时也给自己日后登极做理论铺垫,一箭双雕,不亦乐乎。

  4,柴荣北征期间,赵匡胤一直率军拱卫左右,大有做手脚的机会。因此,蒋复璁明确指出——三尺木之来,实属可怪,代者为太祖(赵匡胤),不是有很大的嫌疑吗?

  我想,以上这四点疑问,也会引起广大的共鸣吧,因为无论如何,赵匡胤真的是最后的受益者。但是很可惜,综上所论,破绽多多,请看逐条反驳:

  1,就算搞掉了张永德,受益人也不见得就肯定是赵匡胤。军中比他资格高,功劳大的人大有人在。用这种损阴德的下三滥招数给别人作嫁衣衫,想必赵匡胤没有多大的兴趣。

  2,根据《旧五代史·周世宗本纪》以及《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这块写着“点检作天子”的木条出现在“世宗不豫”之前。那时候赵匡胤是玩了命都要好好表现,以求当柴荣的好员工的。而且以柴荣之强,33岁,才开始了富贵之路的赵匡胤就于敢野心膨胀,用这等险招阴谋造反,我不知道赵匡胤是什么动物变的。

  想想吧,在之前,赵匡胤冲锋陷战,每每在必输必死的情况下反败为胜,这是把自己当下任天子必须珍惜身体的表现?而且为了给柴荣打好工,他还把自己得病的老爹关在城外喝一夜冷风……再这么说他,可真是太不厚道了。

  3,柴荣北征,赵匡胤是不离左右,可是他身为武将,要在四方进奏给皇帝的文书中做手脚,就那么容易?那可不是一封薄薄的用纸写出来的信,那是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子!史书记载,柴荣精明非常,身必躬亲,赵匡胤敢动这样的手脚,他可真是活腻了!

  所以,在柴荣死前,赵匡胤绝无篡逆之心。人的心都是在逐步地因势利导地变化着的,到哪山才能唱哪歌,当然,也有那些不知死的鬼,不管局势如何都要去犯罪,但是在以理智、宽厚著称的赵匡胤身上,如果也这样的话,那可就真的让人无话可说了。

  临死之前提拔了赵匡胤,这是柴荣大有深意的一招,是他维持朝廷权力平衡的绝妙创意。只是他犯了聪明人都容易犯的错——想把机关算尽。

  为了生存,谁不计算?但是谁又能真正的把机关都算尽呢?

  柴荣乃至后来的赵匡胤,都在这上面复制着悲剧。没办法,算人者人恒算之,有来必有往,天道总是好还的。

  第十一章北宋诞生记

  不管天上掉下来的是砖头还是馅饼,最后赵匡胤还是走马上任了——殿前都点检啊!换你你不干吗?!可是当他坐上了这后周第一军人的宝座之后,他才发现,做柴荣的敌人是多么的不舒服。

  他发现自己被已经死了的柴荣给耍了,他是第一军人没错,可是没有任何命令是他能独自颁发且立即生效的。京城之中高官多如牛毛啊,不说别的,他头上先压了三位大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后两者也还算了,那位姓范的哥哥可实在是让人一点办法都没有。

  范质有才且执拗,而且此人非常的专横,敢于做任何决定——柴荣临死时,招见范质等人进宫受遗诏,柴荣曾说:“翰林学士王著,系朕藩邸故人,朕若不起,当召他入相,幸勿忘怀!”

  可范质转身出宫,立即对身边同行的大臣说:“王著日在醉乡,乃一酒徒,岂可入相?此必主上乱命,不便遵行,愿彼此勿泄此言。”

  看到了吧,不管范质是否是为了朝廷着想,至少把王著的宰相给抹平了。连还没咽气的柴荣都敢欺瞒,小小的一个刚刚上任,没有根底资历的赵匡胤又算得了什么?

  而且不仅如此,就算在军队里,赵匡胤都发现自己实不符名。

  真正的军权已经到了殿前司的死对头——侍卫马步军指挥使司的手里,具体来说,就是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韩通的手里。韩通深受柴荣的信任,每当柴荣出征,他都会配合王朴留守京城,此人鲁莽,暴躁,人送外号“韩瞪眼”,可是却有一个人所不及的长处——他忠心耿耿,绝不会变节投敌(这一次柴荣是选对了人的,韩通真的没有辜负他)

  这样,再加上对赵匡胤的任命,柴荣才达到了他想要的结果。

  那就是朝中大事,由范质等三位资深宰相作主;军队之中把张永德和李重进都调出京师,出守边疆,禁军由韩通掌握,而为了牵制韩通,又任命了赵匡胤为侍卫司的死对头,殿前司的首领。而赵匡胤虽然冒升极快,但是资历太浅,且年纪太轻,就算想做怪,也没有什么号召力,他的威胁可以暂时忽略不计。等到他也资深时,七岁的小皇帝想必也已经长成了。

  就这样,军政体系中每一个环节的都完成了互相牵制,使它们既能运转,又不会勾结成一团。

  看明白了这些,赵匡胤变得非常郁闷。他觉得自己还是太年青啊,皇王心数不可测度,柴荣真是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现实版的政治理论实践课。但是他也没有绝望,34岁的柴荣能一战击败死敌刘崇做稳了江山,他赵匡胤今年也33岁了,他也有自己的办法。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后周世宗皇帝柴荣当年6月份去世,赵匡胤7月份就离开了京城开封,到外地工作生活去了。他的理由非常的正当,让人无可挑剔——去归德府,那是他的属地,那儿有许多许多堆积如山的日常工作需要他去处理。

  对他这个请求,无论是范质还是韩通,都没有丝毫的异议。

  这很好,京城之中有你不多,缺你不少,最好你能在归德府那儿多待些日子,回来得越晚越好。当然,你可以尽量地把你的人都带走,比如说你的幕僚,什么赵普啊、楚昭辅啊、王仁赡之流,统统带走,别留在京师里给我们添乱。

  但是,最关键的一条你可别忘了,得把你的家人都要留下来。

  这样才合乎规矩。

  面对种种苛求,赵匡胤一一照办,只求能到工作单位正常上班。于是他就扔下了全体家小,在当年的7月到归德府(今河南商丘)报到了。此后,在历史记载中,完全找不到他在公元959年7月份之后,至当年岁末之间,都在官场之中有过任何的特殊举动。但是后周的官场却已经在这小半年的时间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切都进行得波澜不惊,悄然无声。

  变化主要在军界。

  首先,在殿前司系统里,一直空缺着的殿前副都点检一职,由慕容延钊出任。这位慕容仁兄是赵匡胤的发小,关系近到了不必再收纳到“义社十兄弟”里去的程度。因为早就是兄弟了,再提都会伤感情;殿前都虞候则由王审琦担任,此人正是赵匡胤的“十兄弟”之一;而在慕容延钊和王审琦之间的是石守信(他还用介绍吗?),由他来作殿前都指挥使,也就是赵匡胤之前的官职。

  在侍卫司那边,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赵匡胤原来的政敌,侍卫步军都指挥史、曹州节度使、检校太保袁彦被赶出禁军,升官为检校太傅,然后直接离京,去陕州作节度使;他的位置由原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常州防御使、检校司空张令铎来顶替,具体为遂州节度使、充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

  再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陈州节度使、检校太傅韩令坤为侍卫马步都虞候,加检校太尉;以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岳州防御使、检校司徒高怀德为夔州节度使,充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检校太保(是不是觉得名头太长,太烦,根本记不住?对不起,大家只能忍了,而且越往后当官的头衔就会越多,名目就会越杂,这是宋朝的特色,更是赵匡胤的最爱,里面有绝大的国策)。

  看出了点门道了吗?赵匡胤的敌人被驱逐出境了,而他的兄弟朋友们都被安插进了各个重要部门。尤其是在他的敌对势力,侍卫司一边。

  请看具体介绍:韩令坤早就是赵匡胤的朋友,张令铎是出了名的“仁厚”之人,绝不与人轻易作对,而在一年之后,他就和高怀德都成了赵匡胤的一家人——高怀德娶了赵匡胤的妹妹,张令铎的女儿嫁给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光美。

  但是,还剩下了两位侍卫司的顶级高官,是赵匡胤所搞不定的,那就是侍卫司马步都指挥使李重进,可惜他身在杨州;还有副都指挥使韩通,他威名赫赫,留守开封,镇慑全局,是全军乃至全国人民的保护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