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毒眼魔医 036章 是个魔鬼

《重生毒眼魔医》036章 是个魔鬼

作者:风间名香 字数:6231 书籍:重生毒眼魔医

  当沈晨回到岘山书院的时候,就已经能够感受到名气给他带来的变化。

  同门师兄弟们看他的目光顿时就变得不同起来。

  周围十几个邓家奴仆带着礼物上山。

  这是每年都会做的事情,沈晨每次从黄门亭回来,都会给师长和同门送礼。

  往年大家都会不客气,一拥而上,互相开着玩笑把礼物领走。

  因为在岘山书院读书的就没有贫困人家的孩子。

  沈晨送礼,他们也会送礼,都是些不值钱的礼物,比如腊肉、笔墨、书籍之类。

  再加上认识了几年,也都是好友,所以都没有那么多客套讲究。

  但今年看着邓氏奴仆们把礼物抬上来,没人上来领。

  山门口处,沈晨颇有些局促地站在那里,周围的师兄弟们就都只是远远旁观,像是一群陌生人。

  “阿晨。”

  宋忠听到沈晨回山门的消息,迈步出来,脸色有些不好看道:“进来吧。”

  “师君。”

  沈晨拱手一礼,吩咐奴仆把礼物送去后院,然后跟着宋忠进去。

  他身边王粲、潘濬、王涵、周盛等好友都在,其余綦毋闿、潘范、赵夔等学院的老师也都过来了。

  众人跟着宋忠来到了厅堂院子里,正是阳春三月,院子中央那颗参天大树亭亭玉立,粗大的树干虬结生长,树冠茂密如伞,枝条葳蕤垂下。

  岘山书院其实并不是固定有多少学生,汉代最正式的上课体系就是太学,有严格的课表规划,其它连鸿都门学都没那么正式。

  而底下的私人课堂就更加随意,都是看个人意愿。比如说你今天有时间来上课就来,没时间就跟师长打声招呼就行。

  像孔子教授三千门徒,要是天天给三千人上课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学生们基本都是有时间就来,没时间就走,有点像是大学课堂那样,不会有人强制管你。

  刘表当初设立岘山书院的时候,一开始学生也不多,这几年来慢慢增长,鼎盛时期包括老师在内,其实也就是几百人而已。

  而平时上课的师生则一般维持在几十到上百人之间,今日人数就大概有那么三四十人,沈晨回来的时候正是在上课的时候,刚好是在院子里一起上大课。

  今天宋忠正在讲《法言》,这是西汉扬雄的著作。扬雄虽然投靠王莽导致风评上被时人觉得有些问题,但他的著作和思想确实被汉人称赞。

  所以当时有不少他的簇拥,宋忠本身就是学贯五经的大儒,对儒家各类经书都有注释,同时还研究扬雄的著作,为《太玄经》《法言》等扬雄的书做了注释,是非常推崇扬雄的一位儒者。

  沈晨进来之后,诸多学生们就各自安坐。

  院子里到处都铺满了席子,宋忠站在树下,周围学生们都非常安静,一直等到沈晨进来,有书院的奴仆送来一张席,等他坐下后,宋忠才盘膝坐在了树边席上。

  “今日讲的是《法言》,扬雄说“圣人乐天知命,乐天则不勤,知命则不忧”。我觉得很有道理,你们觉得呢?”

  宋忠环顾四周,向众人询问。

  周围没有人说话,安静了片刻,宋忠看向沈晨,说道:“阿晨,你才回山门,觉得如何?”

  沈晨站起身回答道:“回禀师君,我亦觉得很有道理。圣人明达安乐于天道,知晓天命,就知道天道的运行是自然的,就不会患得患失,感到忧虑。”

  “孔子曰:“以道事君”,这说明孔子觉得事君乃是天道。既然如此,为何有人要违抗君主的命令,而选择攻之可也呢?”

  宋忠问道。

  沈晨皱起眉头,其实他也明白今天的情况大抵不是因为他声名鹊起。

  总归他是岘山书院的学生,如果出了出众的弟子,师长颜面也有光,所以不会因为他名气渐长而攻击他。

  但他的举动却违背了某些人的思想。

  那就是忠君思想。

  事实上目前整个荆州存在了两种思想潮流,第一种就是刘表目前的想法,割据荆州,以图自立。

  第二种就是尊敬朝廷,甚至是全面倒向朝廷,奉朝廷的命令而征讨四方。

  特别是第二种乃是主流思想,所以在刘表死后,荆州大部分士人的选择就是直接投降曹操,把荆州拱手相让。

  因为在他们看来,曹操是奉天子以讨不臣,天子大于一切,所以投降曹操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反而是荆州回归朝廷,属大义所在。

  而且这种思想从岘山书院的学院派一直到刘表治下的官吏都非常多,比如去年曹操迎接天子,刘表马上派人去上供,但同时又派人去联络袁绍,与袁绍结为盟友。

  刘表的治中从事邓义就劝他应该全面倒向朝廷,而不是结交袁绍。被刘表呵斥,于是弃官去了江东。

  后来荆州别驾从事韩嵩,也劝刘表应该全面倒向朝廷,而不是继续与曹操作对,遭到了刘表的猜忌,于是派他去许昌见曹操以观虚实,结果韩嵩回来之后,再次向刘表请求归附朝廷,差点被刘表杀死。

  包括宋忠在内,也是主降派,刘表死后,继任者刘琮要投降曹操的时候,就是他给曹操上的降表,路过新野的时候还被刘备痛骂了一顿。

  所以诸如此类的例子非常多,整个荆州上下劝刘表归附曹操的人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他们倒不是觉得这是在背主,而是劝刘表遵循大义,侍奉汉家天子才是王道。

  但他们难道就不知道曹操现在手握大权,是在以“奉天子以讨不臣”的名义,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实吗?

  或许隐隐有人察觉。

  可就如同王莽谦恭未篡时一样,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谁也不会相信这一点。

  他们都认为曹操是大忠臣,在为天子征讨四方贼寇。

  直到多年以后,曹操开始加九锡,冕十旒,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给自己封魏公,最后魏王的时候,那些忠于汉家天子的人,也早就已经被曹操杀得干净。

  后来人自然也就忘记了再忠于大汉,然后曹丕在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帮助下,最终和平地让汉献帝刘协乖乖让出了皇帝宝座,缔造了大魏帝国。

  所以总的来说,后世人站在上帝视角,知道曹操是顶配版王莽,一边借着刘协的名义讨伐四方,一边偷偷摸摸准备篡位。

  可当世人却不明白。

  因此荆州大部分士人从来都不会觉得归附曹操有什么不对,反而认为对抗曹操,就是在对抗朝廷。

  这同时也是刘表不愿意下死力气跟曹操决一死战的原因之一。

  现在宋忠借着扬雄和孔子的话,其实就是在质问沈晨,你为啥要对抗曹操,对抗朝廷?

  还消灭了曹军那么多兵马,杀死了曹操的弟弟和大将,把曹操得罪死。

  你就不能乐安天命,乖乖地顺从朝廷的征讨吗?

  这话虽然不好听,可却是事实。

  沈晨自然能够听出他话里的意思,但直接硬怼回去肯定是不行,说曹操并非忠臣,他在“挟天子以令诸侯”?

  估计在场三四十人里,九成九的人都会认为他在胡说八道,不会认可他的话。

  所以就必须找论点论据来进行反击。

  那么什么论点论据呢?

  首先是必须要肯定朝廷的正统地位,认可刘协正统天子的名号。

  其次就是要反驳曹操的行动,是天子的命令。

  要把天子和曹操剥离,不能让大家以为二者是一体,既曹操的命令就是天子的命令。

  因此沉吟许久之后,沈晨轻声说道:“先生其实是在问,为什么我们要对抗曹操吧。”

  宋忠说道:“曹操奉天子征讨南阳西凉军,这是大义所在。”

  沈晨想了想,摇摇头道:“我不这么认为。”

  “为何?”

  宋忠问。

  沈晨说:“世人都以为曹操在为天子征讨四方贼寇,可是孔子曰:子为政,焉用杀?曹操残暴不仁,屠戮徐州数十万,岂能是良臣?这是误了天子,百姓自然要奋起抗争。”

  宋忠说道:“我知你从徐州来,与曹操有仇恨。但家仇岂能与国家大义相比?曹操侍奉天子乃是天道大义,君子正而不它,岂可事曲则由诸乎?”

  他的意思是现在国家不稳定,家族仇恨不应该放在首位,而应该像君子那样遵循正道,不能因为事情曲折而任由自己走上歪路。

  然而沈晨却说道:“子曰:子欲善,而民善矣。天子被奸臣所误,曹操不善,即便是奉天子以讨不臣,杀戮如此过重,又岂能让万民臣服呢?这并非王道,而是斯害也已的异端霸道罢了。”

  宋忠皱眉道:“治乱世,当重典。秦国以霸道得天下,如今汉统衰落,王纲不振。曹操先以霸道辅佐天子讨伐不臣,待天下平定之后,天子自然宽厚以仁,有何不对?”

  “子曰:行不由径。霸道是没错,但徐州百姓从未有过不臣之心,即便是陶谦亦困守东海而无犯上作乱之意,岂能因此而迁怒无辜呢?”

  沈晨立即说道:“若曹操奉天子之名屠徐州我无话可说,可曹操屠戮徐州的理由是为父报仇,当时天子尚在长安,他如何奉天子之名屠戮百姓?所以这不过是他为发泄其私欲罢了,难道诸位觉得,诸侯割据一方,就可以肆意残杀生民,一朝侍奉天子,就能摆脱其残暴本性吗?”

  “这......”

  宋忠一时被问住。

  因为他认为曹操乱世用重典是很正常的事情,当年秦国就是这么得的天下。

  问题是沈晨的反驳却有理有据。

  说曹操并不是奉天子的意思屠杀了徐州,而是为发泄自己的私欲,这样残暴的人,又如何担得起为天子讨伐四方贼寇的忠臣名声呢?

  即便是孔子在谈论起臣子为君王施政的时候,都应该以仁为主,何况曹操还不是在为君王施政,是自己在干坏事。

  所以沈晨的论调就是,曹操为人残暴,天子受到了他的蒙蔽,他们这些人就应该清君侧,对抗曹贼。

  只是这样的论调还是说服不了众人,岘山书院的另外一位老师綦毋闿站出来说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曹操虽然曾经屠戮徐州,但如今侍奉天子,便是大善。”

  沈晨点点头道:“先生说得没错,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改正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曹操改了吗?至少现在我没有看到。正如天子使州牧牧守四方,牧人若无羊群,还能叫代天巡狩?顷公无道而讨鲁国,大将死而屠灭城池,最终闹得齐国衰败的下场。侍奉天子更应该以仁,若曹操善待徐州百姓,奉迎天子之后征讨陶谦,徐州百姓岂有不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之理?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残暴之人执掌了国家大器,就是国家的灾难。如果曹操已经改正,那么他就不应该派兵来袭击我黄门亭才对,难道刀斧临身,仅仅只是因为他侍奉天子,我就应该引颈受戮吗?”

  “额......”

  綦毋闿一时无言以对,人确实不应该阻止别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进行反抗。

  宋忠又道:“昔者,尧有天下,举大纲,命舜、禹;夏、殷、周属其子,不胶者卓矣!唐、虞象刑惟明,夏后肉辟三千,不胶者卓矣!尧亲九族,协和万国。汤武桓桓,征伐四克。由是言之,不胶者卓矣。成大事者,就应当不拘泥于小节。”

  沈晨试探问道:“那先生的意思是,让我放弃百余亲族的仇恨,曹军来的时候,自缚手脚,向曹操投降?”

  这话一出,宋忠没有说话,漠然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但不说话其实就已经表达了一切。

  周围众人也没有诧异,都是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不要觉得他们的想法怪异。

  至少在当时人眼中,这并没有什么错。

  比如陆逊。

  陆逊跟孙策有仇吗?

  当然有。

  他家族百余口就是被孙策杀的。

  后来呢?

  出仕于东吴,为孙权效力的时候可是不遗余力。

  大汉现在是破灭了不假,可在这群汉朝的遗老遗少眼中,忠诚事君是没有错的。

  曹操现在是什么身份呢?

  天子近臣!

  他是奉天子的名义去征讨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

  在宋忠等人眼中,那是正义的一方。

  所以他们认为沈晨在黄门亭反抗曹军,并且最终消灭了五千曹军士兵,杀死了曹操的从弟曹仁,是非正义的举动。

  这代表了他在对抗朝廷,削弱了曹操的实力。

  而削弱了曹操的实力,就是在削弱天子的实力,使得天子收复失地的可能大大减少。

  因此宋忠他们在这里,其实并不是在讨论沈晨和曹操之间的仇恨,而是在讨论沈晨为什么要对抗天子这个问题。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沈晨要和曹操作对,哪怕他杀了你的百余亲族,就不能看在天子的面上放弃仇恨,忠心于朝廷吗?

  虽然这种观念在后世人看来挺离谱,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确实是汉朝的某种忠君思想,两汉时期,很多大儒都是这么认为。

  反观沈晨的应对也非常聪明,他是竭力地要把天子与曹操剥离开来。

  因为宋忠他们是把曹操和天子绑定在一起了,认为曹操是大忠臣在帮助天子复国。

  所以沈晨一定要把这个观念改正,先抨击曹操的残暴,再用孔子的话来告诉大家,曹操并非是能够帮助天子复国的忠臣,相反他的残暴会让百姓离心离德,从而败坏天子的名声。

  在这一点上沈晨的反击还是非常不错的。

  但可惜的是显然还是不能说服众人,他们依旧固执地认为,不管怎么样,你都不应该对抗王命。

  这让沈晨有些失望地自嘲道:“是啊,民皆草木,曹操屠之诸位可以视而不见。天子罹难,诸位也可以安坐荆州,置之不理。但我的亲族被屠杀,家园被毁坏,我又如何能装作没有看见?

  “如今曹操征南阳,既是征张绣,又为何派兵袭我黄门亭?”

  “天子并没有派诸侯屠戮百姓,可是那位诸侯还要因自己私欲而虐杀生灵,刀斧临到诸位的脑袋,难道大家也都会答应吗?”

  “至少对于我来说,我从未觉得曹操能够侍奉天子匡扶汉室;汉室以德立国,高祖世宗仁义立世,吊民伐罪,乃有大汉数百年江山。曹贼说是霸道辅国,实则以君为名行不轨之事,纵是最后再造汉室又与暴秦何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况且曹操并非圣人也并非贤良,不能因他侍奉了天子就是正道。难道刘使君保境安民,善待荆州百姓,就不能侍奉天子了吗?”

  听到他的话,有人说道:“阿晨,你是想消灭曹操,让刘使君侍奉天子,为天子讨灭不臣吗?”

  沈晨正色道:“国家的权柄应该掌握在有能力且心地善良的人手中,而不能掌握在有能力却残暴不仁的人手里。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治理国家应当以宽,对待不法者应纠之以猛。岂有抛弃仁义,而屈身于暴虐贼寇之人膝下的道理?”

  “如今大汉已是凋敝不堪,四处狼烟渐起,诸侯心怀不轨,若以宽,如何能服众?”

  又有人站出来反对。

  沈晨说道:“宽并不代表是对那些叛乱的诸侯宽,而是对百姓施以宽政,对犯上作乱之人施以严苛,若天子以及侍奉天子的人对谁都严苛,这才难以服众,正如暴秦重功利、恃酷法,乃至民怨沸腾。高祖立汉后,轻徭役减田税,施以宽政,天下皆从之。”

  “过激了。”

  赵夔说道:“曹操虽有残暴之举,但如今侍奉天子就已经改正,听闻他在兖州休养民生,安抚百姓,这岂不是吊民伐罪之举?难道就因为他曾经做过一件错事,我们就不再听其言而观其行了吗?”

  沈晨说道:“可是听其言而观其行,他依旧没有改变不是吗?徐州数十万百姓,我们黄门亭千余族人,有上百人被他屠戮。我们放弃了田土,千里迢迢回南阳祖地,只是想离乡避祸,不想身死族灭,这难道也有错?可是曹仁为什么要征伐黄门亭呢?非我在对抗王道,实则是曹操依旧不改其残暴,我亦是无奈之举。”

  宋忠沉声道:“但你完全可以击退曹仁,却将曹军悉数歼灭,斩杀曹仁之将。岂不闻楚王子死而萧国灭之事乎?如今曹操奉天子名义征讨四方,它日再来南阳,必因你而迁怒于南阳百姓,若是他再来进攻黄门亭,黄门亭不敌而遭受屠戮,岂不悔之晚矣?”

  “师君是说我应该打败曹仁之后,就上表请降?”

  沈晨问。

  宋忠点点头:“这是自然,曹操能纳张绣之降,就有容人之志,投降并非是降曹,而是降天子,天子本就是天下之主,投降朝廷难道不是应该的事情吗?”

  沈晨笑了起来:“心向朝廷自然是对的,可这并不代表曹操就是朝廷。天子才入洛阳,曹操就以侍奉天子名义带兵觐见,然后为执掌大权杀死功臣台崇、冯硕等人,杀伐功臣,这难道就是天子的意愿吗?无非是曹操为总揽大权之举而已,侍奉天子以及讨伐天子身边的不臣之贼,并不冲突。”

  “唉。”

  见说服不了沈晨,宋忠长叹了一口气道:“阿晨,经义你已胜我,下山去吧。”

  “师君......”

  沈晨愣愣地看着宋忠。

  宋忠却转过身去,不再看他。jújíá?y.??m

  “仲宣兄,承明兄,德容兄,宏广兄?”

  沈晨又看向他在书院里最好的几个朋友,但王粲潘濬他们亦是一言不发。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沈晨与他们立场不同。

  包括王粲在内,他们这些世家大族,所谓大儒,从来都不会在意百姓的生死。

  他们在意的是所谓的天子大义。

  曹操现在代表的就是天子大义,违抗曹操,在他们眼中就是违抗天子。

  哪怕沈晨与曹操有血仇,哪怕曹军打到了黄门亭,在他们看来,沈晨都不应该杀死曹仁乐进,把曹操得罪死。

  所以在这一刻,沈晨就因为立场问题,而已经与他们的愚昧顽固的思想发生了割裂和冲突。

  这一点上次沈晨和王粲庞统徐庶他们一起吃饭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出来。

  高门权贵漠视底层生死,名士大儒更爱惜声望,在他们眼中愚昧忠君以及从天子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权势远比所谓的仁义爱民更加重要。

  因此宋忠也羞愧于自己教的徒弟,却要违背朝廷,让他下山。

  就连王粲潘濬等人,原本是好友,也因为大家的思想不同,最终是可能分道扬镳。

  一时间沈晨有些心灰意冷。

  其实大家都没有错。

  至少在当时的观念是没有错的。

  后来王粲宋忠他们都投靠曹操也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不止王粲宋忠,荆州大部分所谓名士都是这么认为。

  除了庞德公以外,邯郸淳、杜袭、赵俨、繁钦等等荆州大儒名士,都因为曹操迎天子而投奔。

  后来刘琮献荆州,就连司马徽也没有拒绝曹操的征辟,只是还没赴任就病死了而已。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奉迎天子给曹操带来的政治声望是难以想象的。

  不然的话,在官渡之战前,袁绍的表现远比曹操强得多。如果不是曹操有刘协,那么荆州士人一定会支持袁绍而不是曹操。

  现在由于沈晨抗拒曹操的行为,让他在同门中已难以自立,一时间失望至极,便向宋忠跪地磕头道:“我与师君虽道义不同,然师严道尊,便是离开了书院,我亦铭记师恩,晨,就此拜别,只是终有一日,师君会明白,曹操并非良人,它日自见分晓。”

  说罢他转身就走。

  众人就这么看着,王粲欲言又止,潘濬目露不忍,其余师生面色各不相同,但大多以惋惜。

  宋忠没有挽留,他后来被刘备呵斥,其实就证明了他的思想和沈晨完全不一致。

  虽然有学问,奈何扬雄还才冠两汉,不也是屈身于王莽,为诸葛亮所不齿吗?

  所以仰慕权贵者不计其数,奉愚昧思想为圭臬者同样不计其数,大家道不同而已。

  唯独人群当中有一小儿目光泛着亮光,忽然说道:“阿晨兄,我觉得你说得很对,我也跟你一起下山。”

  众人看去,竟是一六岁小儿,平日里时常跟在沈晨身后的周不疑。

  虽然周不疑年龄不大,但为人非常聪慧,去年刘先送他上山之后,就拜在宋忠门下。

  宋忠不想带小孩,嫌周不疑年龄太小,所以就让沈晨带着。

  本来刘先就曾经托沈晨照顾他,因此沈晨也就没有拒绝,虽然他也很忙,没太多功夫管,但只要周不疑有不解的地方,就一定会悉心教授。

  一年下来,周不疑倒是从沈晨那学了很多知识,早就把沈晨当作师长一样看待,现在见他要走,自然想要跟随。

  反正宋忠名义上是他的老师,教他的知识还不如沈晨教他的十分之一多,还不如跟着沈晨走。

  见唯有周不疑愿意跟着自己,沈晨大笑道:“哈哈哈哈,好,不疑,那你跟我一起下山吧。师君,诸位同门师兄,我出山了。“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我将“知行合一”,就让时间证明一切,看看到底谁对谁错!”

  说罢拉起周不疑的手,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书院。

  这个充满封建主义最糟粕思想的地方,他也不想继续再待下去了。

  那就离开这里,让整个荆州都看看,他抗击曹操,是对还是错!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