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大唐极品闲人 第九卷 纪元 第七章

《大唐极品闲人》第九卷 纪元 第七章

作者:刺刀特种兵 字数:6055 书籍:大唐极品闲人

  () 皇太子李弘亲自过府致祭,虽然远远比不得当初杜如晦去世之后,太宗两次过府哭拜,然这份荣宠在永徽朝也算是空前了,就连前两年尉迟恭辞世之时,李承干也不过是吩咐宗正府送来奠仪,荣表而已。

  当然尉迟恭的身份是不能与褚遂良相提并论的,尉迟恭虽然是开国元勋,可是到底还是武夫,而褚遂良不单单是海内大儒,更是太宗皇帝钦命的托孤大臣。

  皇太子驾到,阖府上下赶紧出门迎接,只是李弘来的过快,事先也没有通知,等到杜睿带着褚怀玉等人感到前院的时候,李弘已经进了门。

  在杜睿的带领下,众人连忙行礼:“臣等参见太子殿下千岁!”

  李弘到得庭院之中,一眼就看见了杜睿,眼神之中不禁闪过了一丝喜悦,但是马上有想到这个时候,脸上带着笑,有些不合时宜,连忙掩饰住了,快步上前,双手将杜睿搀扶起来,道:“姑父!都是自家人,姑父又是长辈,本该是弘儿给姑父见礼的,若是要让父皇知道,定然要责罚弘儿!”

  杜睿起身拱手道:“太子殿下严重了,君臣之礼不可废!”

  李弘闻言,眼神之中闪过一丝失望,他知道杜睿是在有意的回避他,这让他不禁有些苦恼,杜睿的能耐,李弘知之甚深,当初杜睿还在朝中,为他太傅的时候,他就知道,将来杜睿会成为他最大的臂助。

  但是很可惜,一系列的事情,最终将杜睿逼出了朝堂,变成了杜陵的闲云野鹤,如今再见面,李弘能清楚的感觉到,杜睿对他的疏远。

  李弘脸sè的一阵变化,岂能瞒得过杜睿的眼睛,不过此刻他也不能说什么,只能心中暗自叹息,对李弘这个大唐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杜睿没有任何的排斥,他所排斥的不过是站在李弘身后的武京娘。

  虽然历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眼前的这个李弘,也不是历史上的那个李弘,但是因为武京娘的存在,杜睿还是会时不时的将两者联系在一起。

  杜睿虽然人不在长安,但是对长安发生的一切,他都了如指掌,对待李弘,他也有所了解,和历史上李治和武则天所生的那个李弘一样,眼前这个皇太子李弘虽然聪慧过人,但是他的xìng格却过于懦弱了。

  杜睿当初在朝之时,曾教导李弘读《秋》,当读到楚世子芈商臣弑君故事,李弘曾不禁掩书叹道:“这种事做臣子的都不忍听闻,而经典之书是圣人拿来训示后人的,为什么要记载这种事?”

  杜睿当时听了,也是极其无奈,便道:“孔子作《秋》,是为了要褒贬善恶,用以劝世或告诫,因此记下商臣的恶行,让千年以后的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件事。”

  李弘道:“不是不能让这种事流传,而是我不忍知道有这样的事,请让我改读别的书吧。”

  杜睿闻言更是无奈,但是却又拗不过李弘的xìng子,只得道:“‘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殿下资质敏睿,既然不忍听闻这些不好的凶事,臣听说要安定上位、治理人民,莫过于jīng通于礼。不懂礼则无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之位,所以先王重视此道。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那么请殿下就停止读《秋》,改读《礼记》吧。”

  李弘闻言,立刻欣然的接受了杜睿这个提议。

  要是一般人家等的孩子拥有这样的xìng格,可以说是仁善,但是放在天子之家,显然就有些迂腐了。

  对李弘,杜睿最开始肩负其教导责任的时候,也曾想着要将其培养成大唐等的接班人,李承干也对李弘给予了厚望,就拿他的名字来说,这可不是随便取的,其中大有来历。

  南北朝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百姓朝不保夕,惶惶不安。因此,民间一直流传着“终世之说”,即末rì来临说,余风一直延续到初唐。道教适时放出了“老君当治,李弘应出”的谶语,意思是太上老君将转世为人主,化名李弘,拯救众生。武京娘自然也知道这句谶言,当初李承干给他与武京娘的长子取这个名字的用意十分清楚,就是要“应谶意”。

  然而,随着杜睿和李弘的接触越来越多,他就越来越失望,李弘实在不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他的xìng情仁善,宽厚,这一点像极了李承乾,但是却缺少了几分果断,用来守业,或许都不合适。

  历史上,李治和武则天的儿子李弘,虽然也是人善宽厚,但是却也不乏作为一个皇太子应有的果决。

  例如,当时在征辽的士兵,如果有逃亡或期限内没报到的,不但找到后要斩首,家人也要充官。

  李弘就向高宗进谏道:“如果士兵有因病而逾期不到的,或是中途不幸溺死压死,军法不但不会认为他们是战死的,反而连同队的人与他的家属都要连坐。于法而言那叫逃亡,实际上士兵如果真的死了,连家人也要跟着陪葬,但他们有很多人背后因素是值得同情的。《左传》有言:‘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臣希望可以修订法律,以后家中有士兵逃亡者,不用再受连坐之罪。”高宗也同意了这个请求。

  公元671年,高宗巡幸洛阳,让太子李弘留守京师。当时遇上大旱,关中闹起饥荒,于是李弘巡视士兵的粮食,发现有吃榆皮、蓬实的,就私下命家令寺给他们米粮。

  李弘又上书希望将沙苑之地分借给贫穷之人,高宗准许。后来李弘也被召到东都去,纳裴居道之女为妃,相关单位表示要用白雁来进行婚礼,竟然刚好就在苑子里捕获了,这让高宗很高兴;而裴妃也是个相当有妇德的贤淑女子,高宗因此常和侍臣说:“东宫的事,应该是不用朕担心了。”

  可见当时李弘作为皇太子,是十分得高宗信任的。

  还有一件事,可以反映出历史上那个李弘的果决,当时李弘有两个异母姊姊,即义阳公主与宣城公主,因为她们的母亲萧淑妃因为以前得罪武则天的,她们一直被幽禁在宫中,直到都年过二十还没有结婚。

  李弘发现此事后,感到震惊又同情,便请求让两位姊姊能够结婚。这件事触怒了武后,武后便随便将她们许配给侍卫,李弘从此渐渐不得母亲喜**。

  李弘作为武则天的长子,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母亲的xìng格,很显然在向高宗求情之前,他已经想到了这个下场,但他还是做了,从这一点上就不难看出李弘是十分勇敢的。

  然而先前的这个李弘,和历史上的李弘相比较而言,显然是差得远了。

  如果当初杜睿没有被迫离开长安,继续对李弘加以教导的话,或许他能在李弘的xìng格当中,加入几分刚强,就像当初的李承干一样,然而历史没有如果。

  李弘显然还想与杜睿说话,但是杜睿却没有给李弘这个机会,身子向后一让,让褚怀玉上前接待李弘。

  毕竟褚怀玉才是主人家,李弘虽然急着和杜睿拉近关系,但好在还记得正事,代李承干对褚怀玉兄弟宣慰了一番,降下了李承干的圣旨,追封褚遂良为虞国公,太子太师,并州都督,加封邑五百户,令有金银绸缎何种奠仪。

  褚怀玉带着众家人又是一阵谢恩,将李弘引入灵堂,李弘虽然年纪不过十几岁,可是举止却十分得体,当即宣读了祭文。

  褚怀玉等到李弘上香毕,便将李弘引入了后堂歇息,李弘临走之时,终于忍不住道:“姑父就不想见!弘儿想念的紧,不如便在褚大人的府邸,叙谈一番如何!?”

  杜睿闻言,知道自己是推辞不过了,只得道:“臣遵命!”

  两人一起到了后堂,旁人尽皆回避,李弘等到屋内只剩下了他们两个的时候,突然哭了起来,杜睿见了,也是纳闷。

  “太子因何哭泣!?”

  李弘哭了一阵之后,道:“弘儿在为褚大人哭,更是在为弘儿自家哭!”

  杜睿闻言,道:“太子何出此言!?”

  李弘接着说出了一番,让杜睿都十分惊讶的话来:“姑父!弘儿知道褚大人此番亡故,确实不明不白,皆是~~~~~~皆是母后所为!”

  杜睿闻言大惊,连忙制止道:“太子慎言!此事不可胡乱猜测!”

  杜睿早就猜到了是武京娘所为,然而有些话,绝对不能从李弘的口中说出来,一旦被有心人得知的话,李弘只怕都危险。

  历史上的李弘不就是因为触怒了武则天,最后死于非命,也是一样的不明不白,杜睿虽然不看好李弘,可是李弘毕竟是他看着长大的,他实在不希望李弘重蹈覆辙。

  李弘低着头,面sè凄然道:“姑父!弘儿岂能不知道此事干系重大,如果不是亲耳听到,如何敢胡言乱语!”

  原来那一rì武京娘召侯义,让其收买给褚遂良诊治的太医,让其在褚遂良的药中加入水银的时候,李弘正好从立政殿经过,结果武京娘的全盘计划,李弘全都听到了。

  “姑父!我母后居然如此歹毒,毒害朝中重臣,身为人子,弘儿当真无地自容,如今褚大人因我母后而亡,我却还要在灵堂之上宣读什么祭文,姑父!天下可有这般可笑的事情!”

  李弘说着,脸上也满是悲苦,杜睿见了,也是心有戚戚,道:“太子殿下!此事以后就不要再提了!”

  李弘闻言一愣,诧异的看着杜睿道:“姑父为何如此说,明明是母后的过错~~~~~~”

  “住口!”杜睿闻言,也顾不得君臣之礼了,大声喝道,“太子殿下!你需谨记,子不言母过,皇后纵然有过错,也是你的母后,你身为人子,说这等话,却是不该!”

  李弘见杜睿如此言语,不禁大为失望,道:“姑父!难道你也怕了我的母后吗?我母后犯下这等大错,难道就不该受到惩罚吗?”

  李弘是个忠厚人,自从那一rì听到了武京娘的计划之后,就rìrì不安,几次都险些告诉李承乾,可是自小就畏惧武京娘,让他怎么都鼓不起勇气,如今褚遂良中毒亡故,他也是满心的内疚,见着了杜睿,便忍不住说出了满心的委屈。

  杜睿闻言,长叹道:“太子殿下!这件事以后不可再说,不单单是不能说,就连想都不能想,你要记住,褚大人是因病而亡,不干你母后的事!”

  李弘闻言,大声道:“姑父!是何言也!褚遂良老大人乃是三朝老臣,又受皇爷爷托孤之重,为我大唐江山社稷鞠躬尽瘁,难道如今蒙冤而亡,就没有一个人能够仗义执言吗?”

  杜睿闻言,苦笑道:“太子殿下!如果褚大人当真觉得需要有人为他仗义执言的话,难道这个人还会是太子殿下吗?”

  李弘一愣,道:“难道褚大人都知道了!”

  杜睿点点头,道:“褚大人不单单知道了自己的死因,更猜到了是何人所为,就连臣也猜到了!”

  杜睿这么说,并不担心李弘是武京娘派来试探他的,事实上,他还巴不得李弘就是武京娘派来套话的,因为有些事情,在离开长安之前,他必须要让武京娘知道。

  李弘闻言,道:“姑父也知道了!”

  杜睿道:“褚大人之所以不愿说,甘心死去,就是为了不希望大唐的江山社稷内部升乱,一朝国母毒害当朝重臣,这件事要是宣扬出去,不知道会被多少有心人利用了!到时候控制不好,乱起萧蔷的话,害的可是大唐的根基!所以太子殿下,为臣奉劝你一句,这件事最好忘掉吧!不然的话,或许对太子殿下大为不利!”

  李弘一愣,道:“你是说~~~~~~~不可能!这不可能!我是母后的亲子,虎毒尚且不食子,更何况是母后!”

  杜睿闻言更是苦笑不已,虎毒不食子,别人或许是如此,但是武家的女人,他这个天下第一聪明人都没有把握。因为武家女子的疯狂,在历史上可是有过明证的。

  历史上那个李弘是如何死的,杜睿也不能断言就是武则天所谓,毕竟历史上也曾有过记载,李弘自幼便体弱多病,并且患有肺结核这等绝症。

  但是武则天的另一个儿子李贤,可实实在在是被武则天下令处死的,这一点无可辩驳。

  李贤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为知名而又身世悲惨的皇太子。论出身,他是华夏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皇帝的儿子,他的同母长兄虽未即位,死后却被追尊为“孝敬皇帝”,两个弟弟是唐中宗和唐睿宗,妹妹是权倾一时的镇国太平公主。可以说,李贤生活在一个不折不扣的皇权家庭里,这也注定了他必将卷入政.治斗争而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

  论才华,李贤则绝对是唐朝皇子中的佼佼者,永徽六年,李贤受封封潞王。显庆元年,迁授岐州刺史。其年,加雍州牧、幽州都督。时始出阁,容止端雅,深为高宗所嗟赏。

  高宗尝谓司空李世绩道:“此儿已读得《尚书》、《礼记》、《论.语》,诵古诗赋复十余篇,暂经领览,遂即不忘。我曾遣读《论语》,至‘贤贤易sè’,遂再三覆诵。我问何为如此,乃言xìng.**此言。方知夙成聪敏,出自天xìng。”

  龙朔元年,徙封沛王,加扬州都督、兼左武卫大将军,雍州牧如故。二年,加扬州大都督。麟德二年,加右卫大将军。咸亨三年,改名德,徙封雍王,授凉州大都督,雍州牧、右卫大将军如故,食实封一千户。

  长兄李弘猝死之后,李贤继立为太子。成为太子后,李贤曾三次监国,他处理政事明确公允,受到大臣的拥戴,高宗也对他加以褒扬。

  此外,李贤的文史造诣深厚,成为太子不久后,他就诏集众多学者如张大安、刘讷言、格希元等人为范晔的《后汉书》作注释,而他的亲笔点评更被史家称为“章怀注”,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此外,李贤还著有《列藩正论》、《.宫要录》、《修身要览》等书籍。

  李贤做太子期间,与武则天的关系紧张。据史料记载,武则天曾多次亲书手信责备李贤,并遣人送《少阳正范》、《孝子传》等书籍予太子,以此责备李贤不懂得为人子、为太子。

  李贤常年处于惶恐之中,而宫中关于“太子不是皇后亲生”的流言更为母子关系雪上加霜。

  当时,一个名叫明崇俨的道士深受帝后信赖,常伴随武则天左右。一次武后请明崇俨为皇子看相,明崇俨随即作出“英王状类太宗、相王最贵,而太子不堪大任”的论断,事情传到太子耳中,令李贤更加忧惧。

  公元680年,明崇俨为盗所杀,武则天怀疑是太子所为,随即派人搜查太子府第,查出皂甲三百余副,太子遂因谋逆罪被捕囚禁。

  高宗向来宠**这个儿子,犹豫再三希望赦免太子,但被武则天却以“为人子心怀谋逆,天地不容,大义灭亲,何可赦也”的论断驳斥。

  高宗无奈,下令三司会审太子谋逆案,太子最终未能洗脱罪名,被废为庶人,在长安拘禁一年多后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走前妻子、儿女、仆从衣不蔽体,十分悲凉。

  公元684年,高宗驾崩,中宗继位不久即被武后废黜,改立幼子睿宗,睿宗柔弱,形同傀儡,武后自此完全把持大唐朝政。

  唐睿宗即位初,武后因担忧废太子在外有所图谋,便以校检李贤宅第的名义派遣丘神勣赴巴州,丘神勣到达巴州后即逼迫李贤自杀。

  武则天既然做得出杀子的事情,如今和武则天走上了同一条路的武京娘为什么做不出来,尽管现在只是杜睿的担心,但是未来的某一天,当武京娘也像他历史上的姐姐一样,权力**极其膨胀到无法满足的时候,还有什么事是一个疯狂的女人做不出来的。

  杜睿看着面sè惊恐的李弘,只得安慰道:“当然,你的母后肯定不会作出那样的事情,不过要是让她知道了,一定会不开心,从此之后就不会在疼**你了!知道吗!?”

  李弘闻言,好半天才迟疑着点了点头。

  杜睿心中一声长叹,他真的不知道方才的提醒是对是错,很显然李弘不是一个心有城府的人,一旦表露出了什么,难免武京娘不会心有怀疑。

  可是杜睿又能怎么样?

  李弘过了好一会儿才想起今天来的正事,接着又道:“姑父!弘儿今rì来此,还有一件要事!”

  杜睿不等李弘把话说完,便道:“是圣上让你来召臣入宫的吧!?”

  李弘点点头,道:“姑父!父皇其实已经知道错了,当初都是因为他的过失,才气的姑父离开了长安,现在他已经知道了,所以才让弘儿前来,弘儿希望姑父能够留下来!”

  杜睿笑道:“为什么?”

  李弘满眼渴求道:“因为弘儿想要接着跟姑父做大学问!姑父走后,父皇和母后给弘儿找来的几个太傅授课都比不上姑父,况且朝中有姑父在,弘儿才能安心!”

  杜睿闻言,笑道:“太子殿下太高看臣了,臣再有能耐,也不过就是一个人,况且当今朝中还有李世绩大人,杜养盛,以及田迎等后起之秀!以后有的是人可以帮助太子!”

  李弘闻言,低着头道:“姑父!那个田迎,弘儿一点儿都不喜欢他!”

  杜睿奇道:“这又是为何!?臣听人言,田迎乃是少有的俊杰之士,才华出众,且允文允武,太子因何不喜!”

  李弘道:“弘儿总觉得那个田迎外表忠贞,内心狡诈,他说得每一句话都好像是别有用心,父皇命他做弘儿东宫的洗马,可是他却总是借机接近母后,讨好母后,弘儿不喜欢这样总是阿谀奉承的人!”

  杜睿闻言,顿时一阵皱眉,虽然李弘年幼,看人看不真切,但是李弘说到底都是天家子弟,自小接受的便是jīng英教育,说出话来,也不会无的放矢。

  田迎当真是个小人!?

  可是杜睿每次接到狄仁杰的书信,上面都是对田迎倍加推崇的言语,狄仁杰在历史上,就已善观人而著称,狄仁杰该不会看走眼的。

  李弘见杜睿不说话,顿时急道:“姑父不相信弘儿的话!?”

  杜睿摇摇头,道:“自然不是,不过太子殿下或许是与田迎这人接触的时间不长,对其了解的还不深,现在妄加评断,或许有失偏颇!”

  杜睿的话,让李弘觉得有些失望,道:“那姑父不如留下来,帮着弘儿好好看看田迎的为人如何!?”

  杜睿闻言一笑,他知道李弘是真心希望他能够留下来,不过现在还不是时候,眼下武京娘在朝中的势力已成,他纵然留下来,也做不了什么,倒不如远离长安这个是非之地,避居杜陵来得好。

  “太子殿下!不是臣不愿留,而是臣如今对仕途已然心灰意冷,不愿在纠缠其中,况且陈往年大半都四处征讨,身子留下不少暗疾,如今也该好好调养一番了!所以太子的美意,臣只能拒绝了!”

  李弘闻言,更是失望无比,道:“姑父当真不愿留下来,辅佐父皇!?”

  杜睿摇头,叹息道:“不是不愿,而是不能!”

  有些话,杜睿是不会对李弘明言的,现在对李弘说了,反倒是害了他,政治这种东西,李弘现在还不能理解,纵然他坐在太子这个位子上已经八年多的时间,然而真要说涉足政治,李弘还早了些。

  如果可能的话,杜睿当真希望能将一个安定繁荣的大唐交托到李弘的手中,让他做一个守成之君,可是很显然,有的人已经太平的久了,心渐渐变得不安分了,大唐这一池静水,怕是要不了多久,就要被搅混了。

  好说歹说,将李弘说的回了宫,为了避免麻烦,杜睿在安排了一番之后,便要启程返回杜陵了。

  长安这个大棋局,杜睿虽然不能亲身参与其中,然而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炎黄子孙的未来,杜睿却也不能放松,一个棋局已经渐渐的在杜睿手中变得完善起来,现在杜睿等的就是想要参与其中的人出招了。

  褚遂良的葬礼过后,按照李承干的旨意,陪葬昭陵,褚怀玉兄弟几人,也遵照褚遂良的遗愿,纷纷辞官,不过他们并没有按照杜睿安排的一起去杜陵,而是要返回故里。

  杜睿在离开长安的前一天晚上,在褚遂良的府上,与李世绩秉烛长谈,次rì天明,李世绩离开的时候,近些rì子,整rì里忧心忡忡的李世绩,显得格外轻松。

  杜睿也在送走了褚遂良之后的当天,便带着冯照等人,踏上了回返的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