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阴阳手眼 第六十八节:武曌遗书13

《阴阳手眼》第六十八节:武曌遗书13

作者:拉风熊猫Luck 字数:2186 书籍:阴阳手眼

  每到一月五次“万姓交易”的日子, 大相国寺就变成了一个热闹非凡的所在。

  明远与苏轼一道,来到大相国寺附近,就已觉得眼不够看。只见山门前后, 多是售卖飞禽猫狗, 珍禽异兽,再往内走, 便是日常杂货。

  进入寺院庭中,在此售卖货品的小贩各显神通,有的架起帐幔, 有的支起棚屋,货品也越发五花八门, 从家居陈设到时鲜瓜果,几乎是应有尽有。

  明远对这里的“万姓交易”十分感兴趣, 左顾右盼, 还没忘了去一旁王道人蜜饯摊上包了好几种蜜饯,然后跑回来塞到苏轼袖中:“子瞻公,尝尝!”

  苏轼不像明远那样孩子气, 但他本人确实是个嘴馋的, 原本想要矜持一下, 但到底还是接过了蜜饯, 送了一块到口中, 顿时开始眉飞色舞。

  酸酸甜甜的, 真好吃!

  摊位从院门处一直延伸至大佛殿前。

  相国寺大佛殿左右回廊上,是各寺院的师姑们售卖各种针织品的地方, 从男子用的领巾抹额幞头, 到女性佩戴的花、冠、披帛……只要有人穿戴, 这里就有人做了出售。

  苏轼对此不感兴趣, 直接越过了大佛殿回廊,到资圣门一带去等候。倒是明远仔仔细细地看了一圈,结果因为相貌生得太好而被人围观,甚至还被送了两朵精致的绢花,簪在帽上,才美滋滋地出来,与苏轼会合。

  这时苏轼已经在资圣门前转了好一圈了。这一带文化气息浓郁,大多是售卖各种书籍和古玩字画的,还有一两家著名的笔墨铺子在此摆摊。

  苏轼看好了两挺新墨,只是问了价格之后还是觉得昂贵,将墨锭托在手中反复摩挲,还是没舍得买。

  “子瞻公,准备好了吗?”

  明远跑过来问苏轼。

  苏轼却摇着头说:“这里万姓交易的摊位也是要事先下定的……”

  而且摊位费不菲。苏轼早年还未中进士的时候在京中备考,曾经动过念头到相国寺摆摊卖字,但是一问摊位费,便立马走人——不是他能够消费得起的。

  谁知明远回身一指,苏轼一回头,看见资圣门前最好的位置此刻正空着。明远雇来的挑夫正在将用箱笼盛放的书籍搁在那个空出来的摊位上。

  向华正七手八脚地带着苏轼的书童一道,架起一张书案,在上面铺上毛毡,放上笔墨纸砚。

  在那个摊位后面,两名挑夫支起高而细长的招幌,上面写着:“眉州苏氏唯一指定正版刻印文集”,旁边是一行小字,“购书即送苏眉公亲笔手书典藏版”。

  那边向华在笔洗中灌满了清水,苏家的小童已经准备动手磨墨。

  苏轼当场惊呆。

  原来,明远在这里早早订下了一个摊位,专门准备着,由苏轼亲笔题写文字,赠与购书者。

  可是,这样真的行吗?

  苏轼站在摊位旁,望着来回走动的人群。的确有人抬头看看支起的招幌,然后念了念“眉州苏氏”,然后将目光地从摊位上移开。

  苏轼知道在京中自己的文名已不如早年。

  回想嘉祐元年他刚刚高中进士,因有良师益友欧阳修、梅尧臣等人在,苏轼名动汴京,一有新作,便会传遍京师。然而母丧噩耗传来,父子三人只得回乡奔丧。待得母孝守完,他便是外出凤翔任官,刚刚任满返京,又逢父丧……

  如今他再度返京,师友们却多因王安石推行新法,纷纷外出。京中已物是人非。

  苏轼一时恍惚,竟不知仅凭借“眉州苏氏”这几个字,是否真的能将刊印的书籍卖出去……

  明远那边却大呼小叫地跑来,手中举着一挺墨,大声道:“子瞻公,子瞻公,您看我淘到了什么?”

  “啊——”

  苏轼一见,顿时也哑了声音。

  明远手中一挺墨,黝黑如炭,表面光泽如玉,中间宽阔,两头尖细。用手去触摸剑脊,唯觉得坚硬锋锐,甚至能够做裁纸刀。仔细看那墨的纹理如犀,用指轻弹,发出极其清脆的嗡嗡声。

  “这是……廷珪墨。”

  苏轼仔细辨过,终于确认,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南唐李廷珪墨。

  李廷珪墨明远也听说过,他在本时空拍卖会上曾经拍到一款清代仿李廷珪墨,拍出的价格接近五十万。仅仅是仿李廷珪的工艺,制出的墨锭就能卖到五十万之巨。正品可想而知。

  苏轼手中托着那枚廷珪墨,激动得胡子乱翘:“这……这真的是廷珪墨?此墨一料用珍珠三两,玉屑一两,捣万杵而成,故久而刚坚不坏……”

  这样一挺墨,市价起码要万金——也就是100贯往上。

  100贯,够一户中等人家舒舒服服地过上一年了。

  明远却将那挺墨取来,递给苏轼身边的小童:“来,为子瞻公研墨。”

  苏轼一听,顿时跳将起来:“不可,万万不可!”

  苏轼爱墨成痴,自己收藏的好墨不下数百锭。但此刻情况却有点儿不大一样,这锭廷珪墨却不是他的。

  明远坚持,要苏轼的书童为主人研了这挺廷珪墨。

  他还振振有词,说:“既知是好墨,为何又藏而不用呢?难道一定要等到将来墨身上金泥模糊,泯然众墨之间的那一日吗?”

  “再者,子瞻公,墨与纸笔一样,都是保留思想与才华的工具,墨有价而墨宝无价,您为何不将这有价的墨,变成无价的墨宝,并让专程来此购置正版书籍的书友们,有机会一睹您的墨宝,将之收藏呢?”

  其实明远这番话说得颇为强词夺理。廷珪墨就算是天长日久,表面金泥脱落,也还是廷珪墨,完全可以交由子孙收藏,只要说明即可。

  但是他所说的,墨只是工具,天生该用于记录思想,却是说到了苏轼的心里。

  苏轼天性中最洒脱不愿受拘束的那一面顿时又显露无疑。他冲明远拱一拱手,谢过明远美意,当即一挥手,让那小童研墨。

  消息立即传遍了大相国寺。不少人慕名挤到资圣门外的摊位跟前,围观苏轼使用价值万金的廷珪墨。

  更有一人,表情激动,拨开人群就冲到苏轼面前,呆呆地望着小童手中的廷珪墨,突然一抖衣衫,拱手就朝那挺墨拜了下去,口中说道:“潘谷瞻仰先贤。”

  “原来是潘谷。”

  “啊,是他,他如今可算是汴京城里技艺最精湛的墨工了吧?”

  “没想到,潘谷在这一挺墨面前也要行礼……”

  众人的议论透露了来人的身份,明远在旁听着暗暗点头——

  他依稀记得潘谷是苏轼的朋友,苏轼甚至为潘谷制的墨写过诗。只是不知道潘谷是不是就是这样,与苏轼在相国寺里相识的。

  他再看向苏轼,只见苏轼待小童研出一汪纯净的墨汁,立即提笔,随意在面前的宣纸上沓了两笔。那廷珪墨磨出的墨汁果然纯净浓黑。

  明远顿时想起:苏轼写字,用墨偏饱,曾被后世的赵孟頫嘲笑为“墨猪”,可见其字体“肥美”。如今苏轼得了这一挺廷珪墨,下笔更是饱满,有如神助。而那墨色黝黑淳厚,想必可以保存多年,绝不会褪去。

  他越想越觉得划算:廷珪墨虽然珍贵,毕竟只是一件死物。但是墨到了“苏黄米蔡”中的苏轼手里,却能留下无数传世墨宝。

  就好比,那一挺廷珪墨,留到后世可以拍出一百万元的高价。但若是苏轼把这一挺墨都写成书画作品,那已不是能用百万远来计价,而是历代书法的瑰宝了。

  于是他开口帮苏轼吆喝:“苏子瞻公在此,这是他本人亲著的苏氏文集,买者能得苏公墨宝一副,扉页也有苏公的亲笔签名。”

  “这可是传世之作哦。”

  明远脸上挂着“诚不我欺”的笑容,他少年人声音清亮,围在这小小摊位跟前的人们听得一清二楚。

  立即有人响应:“原来是眉州文豪苏氏的文集,的确值得收藏。我要一套。”

  向华那边,就立即扶着书页举至苏轼面前,请他在扉页上题字。

  “您尽可以放心,这套书的印版是某亲自审过,应无错漏。”

  苏轼题过字,将书双手奉上。

  对方得了苏轼亲笔题字的书籍,一时也笑逐颜开,连声称谢,捧着书去了。

  苏轼亲手卖出了第一套他们父子三人合著的文集,轻轻舒出一口气。

  明远在旁继续帮忙吆喝:“各位,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一套书的刻版是苏公亲自确认,不像其他无良书坊私下刻印,难免错漏百出。这是苏公本人,唯一授权刻印的‘正版书’。”

  在资圣门附近闲逛的大多是文化人,其中不少人都有因为贪图便宜,而买下那错误百出的“盗印”书。此刻听明远这么说,当即纷纷拍手喊好。有些人甚至出声应和:“是,原该有个‘正版’与‘盗印’之分。”

  明远继续指着苏轼身后的招幌大声说:“各位,且看,有这招幌的,才是苏公唯一指定销售正版书的地点,日后大家为苏公捧场,可不要认错了哦!”

  很显然,这个时空人们已经渐渐有了些对“品牌”的认识,买东西知道认招牌、标记,不少人闻言便也点头记下:“知道了,眉州苏公的文集该到这里买才是。”

  明远又说:“今日购买苏公的文集,可以获得著者本人的亲笔题词。苏公的书法,再加上号称‘墨中金玉’的廷珪墨,这一整套下来,绝对是‘典藏版’,绝对值得收藏……”

  在他大力推销之下,面前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们大多激动起来,纷纷求购。

  年轻的向华和苏轼的书童顿时没法儿应付了。

  但是明远身边还有史尚在,立即维持起了秩序。摊位跟前一手交钱,一手交付文集。拿到文集的人便到另一边排队,捧着纸张精良,泛着油墨香气的文集,等候苏轼为他们所购的书册签上大名。

  挑夫们挑来的所有书籍,在小半个时辰内竟奇迹般地都卖完了。

  但是苏轼的签名还未签完。

  苏轼签到手臂微酸,再看看面前不短的队伍,忍不住回头看了明远一眼。

  明远笑嘻嘻地:“苏公,这乃是‘甜蜜的烦恼’啊。”

  苏轼听见,一想也对,忍不住仰天哈哈一声笑,继续低头去签名,同时用很低很低的声音随口许愿:“愿某之文,能藏于神州之地,千家万户。”

  苏轼原本只是自言自语,但被身边明远听见了。

  原本兴高采烈的明远突然怔住,瞬间只觉得似乎有什么被哽在那里,吐也吐不出,说也说不明白——

  这是因为明远突然想起:苏轼的书,曾经一度被朝廷严禁,毁版禁印之外,甚至不允许持有或者携带。

  他久久地立在那里,呆呆地望着苏轼的背影,眼看着这个略带孩子气的中年男人,像后世的明星作家一样,在认认真真地为购买文集的士子们签名。

  一团喜气正从苏轼周身透出来,也多少带着几分轻松——这一批文集一次性卖完,苏家的经济状况,应当也可以大大的改善一番了。

  明远顿时想起蔡京,那个长身玉立,长相俊美,态度亲和,看人的眼神却总是透着几分不对劲的年轻人,忍不住轻轻地哼了一声。

  那个人,明明气质出尘,仪表堂堂,为什么一旦手中掌握了权力,就会变成那样一个遗臭万年的奸臣权相?

  一时间他甚至在想,要不要想个办法,让蔡京仕途受挫,无法做官,或者干脆将那家伙给……

  然而他看看苏轼的背影,便想起:这位东坡先生即使是对于盗印书籍的商人,还念着不能“不教而诛”。如果他因为蔡京根本还没有做过的事,就先行审判,这好像……也不大对。

  但或许可以接近蔡京,影响蔡京,改变他行事的方法——把他带沟里去。

  让蔡京从此执迷于书法绘画,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再让蔡京与苏轼交好,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

  明远心里一喜,觉得自己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法。

  “小远!”

  远处却有人招呼他。

  不是别人,而是种建中。

  早先明远告诉过种建中,傍晚要来大相国寺“练摊”。种建中也说了要来捧场,却没想到来得如此之晚。

  但一看种建中头脸和身上穿着的官袍,明远马上就明白了。

  这回种建中不知又在军器监里捣腾了什么,整个人灰头土脸的。

  他显然在过来之前认认真真地洗了一把脸,但是洗过的脸和没仔细洗过的脖子、耳朵根等处相比,色差过于明显。

  明远差点儿大笑出声,便嘱咐史尚帮助苏轼处理完剩下的“签名要求”,自己上前,一拽种建中的胳膊,说:“种师兄,我们去‘香水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