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暧昧同居 第441章

《暧昧同居》第441章

作者:冷血大兵 字数:3055 书籍:暧昧同居

  佛道二教的盛行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政治最昏暗的时期,那时候不仅百姓为了逃避战乱和苛政而选择出家避祸,许多读人以及世家子弟也时常因世道不平而遁入佛门或潜心修道。

  这便让佛门中涌现不少诗僧、画僧、僧、琴僧等等人才,而不少朝中的达官贵人也非常乐意与他们往来,许多著名人物都会有个和尚朋。

  像王羲之的后代中就有个极有名的智永禅师,他继承了二王法,于佛寺之中潜心练习法,曾经手百份《千字文》散送出去,为《千字文》的推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前往江南诸寺都能欣赏智永禅师的《千字文》真迹。

  更重要的是,和尚道士大多都是免除赋税徭役的,他们有的是空闲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佛门经过这么多的蓬勃发展,随便逛哪个佛寺都有可能出现几个有文化的和尚,所以三娘她们能在奉先寺中发现那么个老僧倒也不算特别稀奇。

  李隆基听皇孙李俨详细地禀报完雕版印刷的事,顿时也来了兴。

  正巧李林甫从外头办完事回来了,李隆基便笑着吩咐道:"走,去这奉先寺是怎么印《金刚经》的。"

  李林甫不知自己离开时皇孙来说了什么,不由转头向奉先寺的住持。

  主持面上有些尴尬。

  当初两寺都被冲毁了,朝廷命令他们合为一寺。

  虽然龙华寺年代更久远,但他们奉先寺是高宗皇帝命人建的,龙华寺那边的损坏与伤亡情况又更严重,最终合并的结果便是龙华寺并入奉先寺。

  这次迎接御驾辈分排在前头的都过来了,只那老僧没来,原因就在于那老僧过去是龙华寺的。他不参与寺中诸事,他们也不带上他,平时都是这么两不干涉凑合着过的。

  谁能想到那家伙会有这样的际遇啊!

  难道有的人起来离群索居、不问世事,实际上却一直在憋着劲想吸引贵人的注意?

  不能怪住持这么想,主要是这么做的人实在太多了。

  这世上根本没几个真正的陶渊明!

  只能说时运来了真的挡都挡不住。

  李隆基不仅亲自过老僧雕刻出来的版,还上手试了试这种鲜的印刷方法。

  他是个有文化的皇帝,自然得出这东西的妙处,当场龙颜大悦,给了老僧极其丰厚的赏赐,并让工部安排工匠过来研习雕版印刷法。

  事实上刚才李隆基差点就让这和尚帮他把自己亲自作注的《道德经》给雕刻出来了。

  还是瞥见老僧那锃光瓦亮的光头,李隆基才及时住了嘴。

  偶然得了这么一样有利于大唐文教工作的利器,李隆基自是十分开怀。

  既已赏过了老僧,他便一视同仁地给三娘她们也赐了不少好东西。

  尤其是三娘第一个注意到这东西,赏赐之厚更是不下于老僧。

  三娘不懂什么辞让之说,高高兴兴地谢了恩。

  李隆基见她那副开心得不得了的模样,心里也十分快活。

  这小孩的神童出身是他给的,而他钦定的神童随他出巡期间发现了这样的好东西,难道不值得让史官好好记上一?

  虽然李隆基挺沉迷封建迷信,很想求个长生不老,可没有人会嫌弃自己名声太好。尤其是当皇帝的,哪个不想拥有明君称号?

  李隆基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还成,史上一个盛世明君的称号是少不了的,所以格外喜欢这些能为自己明君履历增光添彩的事。

  李俨倒是没要奖励,而是请求李隆基等工匠学成后能帮他们把那本《灾害自救指南》给印出来。

  他今年才岁,行止却沉稳斯文,绝佳的气度衬得那本就好的眉眼都更秀逸几分。

  李隆基儿孙众多,但对李俨这个长孙还是颇为偏的,他朗笑着说道:"该拿的赏赐还是得拿,你们那若是当真写成了,自去工部让人安排刻印就是。这雕版印刷法本来就是你们发现的,难道还怕我不许你们刻不成?"

  李俨这才谢了赏。

  听李俨讨来了李隆基这句准话,三娘高兴极了。从御前离开后,她便去寻吴道子说了这桩要紧事:等他的插画都画完了,估计工匠们也都学有所成了,到时候她们这本应急册子一口气可以印很多很多本!

  到时候还可以把插画单独印个成百上千份,安排长安、洛阳诸佛寺趁着开俗讲的间隙搞安全宣讲!

  简而言之,这事贼拉重要!

  三娘话里话外满是对吴道子的殷殷期望:这么多人等着您的画、这么多人的性命等着您去拯救,您一定会好好画的对吧?

  吴道子:""

  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肩膀突然变得沉重起来了。

  上巳节的龙门一日游结束后,吴道子就开始闭门作画。

  说是闭门也不太恰当,他几乎每天都得去找文稿上对应的应急知识提供人探讨具体细节,生怕画上出了差错误导了千千万万人。

  印之事一时半会急不来。

  接下来一段时间,三娘和李泌都被安排到百孙院那边跟着李俨他们一起读。

  既然正式上课了,便不能像早前那么自在地玩耍了。

  李俅和萧戡这两个不想读二人组,才上课没几天就忍不住掰着手指数什么时候放假。

  他们读的地方不是什么正经学堂,只是翰林院那边抽调些饱学之士来给他们开蒙罢了,所以他们的假期是跟着朝中官吏的假期走的。

  幸而大唐官吏的假期还挺足,每旬都有休假不说,像上巳、清明等等节日都有假期,五月还有一次田假可以休,五月的田假和九月的授衣假都有十五天之久。

  只是以前每天都能出去疯玩,现在却要拘在屋里读,李俅他们还是每天都要嚎上一句"还要多久才到五月"。

  三娘倒是每天都活力充沛地听课、读、习字,非常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求学生涯。

  即便如今朝廷很重视教育,各地都开设有官学与各式私学,但大部分学堂都是为男子而设,女子大多还是以家族教育为主,有幸生在官宦之家便有机会从小识文断字,若是不幸生在寻常人家恐怕就只能目不识丁地过一辈子了。

  三娘也是因为生在官宦人家,家中有不少能为她开蒙的长辈,才得了个"神童"的名头。若是连开蒙的机会都没有,哪有什么神童不神童的说法?

  如今有机会接受更进一步的教育,三娘自然学得分外认真,不仅每天认真听课以及做功课,还额外讨要些单回去读。

  起初前来授课的翰林官对三娘是答不理的,后来见她实在聪慧又勤勉,渐渐也接受多了个女学生的事实,勉强也能对她一视同仁了。

  没办法,任谁有个一教就会的学生,讲起课来也会格外有成就感。

  更难得的是课后她几乎每次都会追着提问,问的还是明显经过思考的问题。

  谁能不喜欢这样的学生?

  连本来很躲懒的几个小子都在她的带动下变得格外好学。

  等下回圣人考校皇孙们的学问,说不准会大大地嘉奖他们!

  在这么多的好处面前,三娘是个女孩儿这点小事便不值一提了。

  三娘她们潜心读到三月下旬,百孙院来了个先生。

  这人非常年轻,乃是今年的科进士,名叫颜真卿。

  按照大唐的诠选规定,科进士得观察一两年才能正式授官,距离他拥有正式官职还有挺长一段时间。

  在等候选官的期间,科进士们可以各展所长,游走于众多达官贵人之间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

  这一阶段就是拼人脉了,接下来你能去什么样的职位取决于你能挤进哪个圈子。

  别人可能要苦恼怎么打进的社交圈,颜真卿则没有这个烦恼,他虽然自幼丧父,但他祖父家、他外祖家都是官宦世家,伯父以及舅父与贺知章等人都是至交好,可以说是从出生起就已经待在这个交际圈中。

  颜真卿自幼聪敏好学,才二十五岁便中了进士甲科,无论文章还是法都已经在士林声名鹊起。

  这不,才刚考中进士前来东都叩谢皇恩,李隆基就听人说起了他那手难得的好字。

  李隆基当场让他露了一手,最终安排他这段时间留在洛阳教皇孙们习字。

  没办法,颜真卿那手字写得太端庄方正了,李隆基觉得合该让他家孙辈好好研习。

  三娘早上遛弯的时候就听贺知章提起过颜真卿,说颜真卿博学多才,又写得一手好字,她平时有什么不懂的只管请教他就好。

  贺知章还给她讲了颜真卿写的《劝学诗》,就是那首有名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迟"。

  三娘听后对颜真卿非常钦佩。

  这人生来便很聪明,读竟还这般勤勉,难怪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

  因为提前在贺知章那儿了解过颜真卿,所以三娘便分外期待这么一位先生的到来。

  于是在颜真卿抵达百孙院之前,三娘还现学现卖地给李俅他们介绍起这位先生--

  没错,就是他,就是那个夜半三更起来读的人(三更灯火五更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