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陈天阳苏沐雨 第505章 带上他,你现在可以滚了!

《陈天阳苏沐雨》第505章 带上他,你现在可以滚了!

作者:执笔问长生 字数:1155 书籍:陈天阳苏沐雨

  “孟家刀法”每一页的后面、都插有纸质不同的另一页写上添注。杨华起了疑心,不先练那刀法,先把每一页的书法仔细察视。越看越觉得熟悉,但却想不起来。

  他在剑池旁边低首沉思,“这是孟家刀法,添加注解的人最可能的当是孟元超了。孟元超我见也没有见过,焉能熟悉他的笔迹?”

  池中影子出现他的影子,杨华忽地想起小时候母亲和他在北戴河上泛舟的情景。不禁心痛如绞,想道:“爹爹对我虽然也好,总是不及妈妈的好。她不但自小教我武功,读书写字,也都是她一手教的。唉,想不到我和她已是永无见面之期了,我必须听二师父的吩咐,练好武功,为她报仇,管它这些字是谁所写,我还是先练好刀法吧,将来见了盂元超再问他也还不迟。”

  他本来决定不去思索那是谁的笔迹了,但当他想起母亲教他写字之时,突然间心念一动,恍然大悟,跳起来叫道:“这是妈的笔迹!”

  但他想了起来之后,却是不由得更奇怪了:“妈怎会懂得孟家刀法?要说她是给孟家的人抄的吧,难道她认识孟元超?孟元超又怎会那样相信她,把家传的刀法给她看,还请她代抄自己所领悟的武学精义呢?”他把孟家刀法翻来覆去的仔细看几遍,注解文字的笔迹确实是她母亲的。当真是百思不得其解了。

  杨华没有看错,那些注解的文字确实是云紫萝替孟元超抄的。那时他们正是一对少年情侣。

  杨华满腹疑团,隐隐感觉到母亲和孟家定有渊源,当然他还是做梦也想不到他是孟元超的儿子。

  最后杨华想道:“反正我是要去找孟元超的,见了它自然知道其中原故。何必现在去想这想不通的事。”

  杨华自小得名师指点,资质又极聪颖,苦练孟家刀法,不到半年,便已纯熟。比段仇世估计的所需的一年的时间少了一半。

  跟着再练丹丘生传给他的崆峒派武学精义,这是他的本门学问,上手更快。不过对深奥的武功,当然还是不能一学就会。练完这本秘签,不知不觉已是过了将近一年了。

  在苦练本领、琢磨上乘武学的这一年当中,最令他困惑的是,怎样才能将两种上乘的武学融会贯通?

  他已经领悟到孟家的刀法可以用到崆峒派的剑法上来,但这两门的武学却是有独特之处,例如孟家快刀以快为主,崆峒剑法则以闲雅舒展为主,路数不同,招法大异,甚至有相反的。怎样才能相反相成,合而为一呢?杨华毕竟火候未到,可是难于自己揣摩出来的。

  但虽然如此,在这一年过后,他的武功已是突飞猛进,远非从前可比了。

  还差七日未满一年,他准备满了一年,便即离开石林。他在石林住了几年,一旦就要离开,自是不免对这名山胜地,颇有恋恋不舍的感情。于是在这七大当中,他抛下武功,到处游玩。

  这一日他在剑池洗了个澡,游兴正浓。在剑池上来之后,抬头看那剑峰,“剑峰”二字,相传是明代的天下第一剑客张丹枫所书,铁划银钩,写得十分有力。

  杨华看得心神如醉,似乎张丹枫的书法也有可以和剑法共通之处,忽发奇想,要跑上剑峰摸一摸张丹枫的书法。还想看一看是不是可以把它拓下来。

  剑峰峭立如笔,字刻在一块平滑如镜的岩石上,下面绝无可以立足之处,也不知张丹枫当年是怎样写上去的。

  这样险峭的剑峰,猿猴也难爬上。但已是难不到武功突飞猛进的杨华。他以壁虎游墙的上乘轻功爬到那块岩石下面,把准备好的一条绳子缚在剑柄,宝剑插入岩石,绳子的一端缚在腰间,身子悬空,摸张丹枫所题的“剑峰”笔划,默想其中可以和剑法共通之处。

  “峰”字最后一笔像一柄利刃似的直拖下来,但中间却有个小小的缺口,笔势不能连续。杨华觉得有点奇怪:“张丹枫写这个字为何不作兴一气呵成呢?”

  杨华把眼睛贴近缺口往里张,只见黑黝黝的竟是一个不知有多深的山洞。好奇心起,用力一攀那块凸出来的石笋,忽听得轧轧声响,刻有“剑峰”两字的那块大石忽地似磨盘转过一边,出现了一个比海碗还要大的洞口,已经是容纳得一个人钻进去了。杨华拔了一些茅草堆在洞口,用随身携带的火石点燃,让洞中冲出一股秽气去净。然后下去拿了火把,方始入洞探险。

  入口虽狭窄,里面则甚开阔,杨华走过一条长廊,忽地眼睛一亮,只见一张白玉供桌,桌上写有几行文字。这张玉桌,竟是整块通体晶莹的白玉做成的。玉石不奇,但这样大的一块白玉,可是无价之宝。

  供桌后面的石壁上有个中年书生的画像,丰神俊秀,栩栩如生。左下角写有几个小字“天顺七年化外之民张丹枫自画像。”

  “天顺”是明代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的年号,(按:明英宗登位时的年号为“正统”,其后改为“天顺”,天顺七年即公元一四六三年。)距杨华发现画像之时,已有三百多年。杨华站在这一代武学大宗师的画像之前,不由得肃然起敬。

  回过头来,再看那白玉供桌上写的几行文字。四行大字写的是:“入得此门,与我有缘。愿作我徒,戒律必遵。”另一边写有密密麻麻的十条戒条。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写的是:“拜师之礼,每读戒律一条,叩头十响,必须用力。”但供桌上却不见有什么拳经剑谱之类。

  杨华心里想道:“我并不贪图绝世武功,但这位前代大侠却是值得我向他磕一百个响头,尊他为我隔世师尊。”

  那十条戒律只有第一条有点特别,其他九条,则是名门正派常为戒律,不外“不许恃强欺人,不许奸淫掳掠,不取不义之财……”等等,第一条却是:“不作大明臣子,但遇外敌入侵,可为大明出力。”原来张丹枫的祖父乃是和明代始祖朱元璋争夺江山的张士诚,张士诚和朱元璋在长江一战,兵败沉江,故而张丹枫留下戒律以不做明朝的官列为首要。怎料到有人发现之时,早已是改朝变代了。

  杨华心想:“我当然不会做官。但这条戒律的主旨乃是要抵抗外敌的入侵,如今是满洲鞑子霸占了汉人的江山,根据这一条的道理,我就该和侠道一起反抗清廷,这正是我今后该做的事。”

  其他九条,更是任何一个正派的人应当遵守的立身处世的道理,杨华当然依得。于是毫不踌躇的便即跪在张丹枫的画像之前磕头。由于他对这位一代武学宗帅的仰慕乃是发自内心,因此不折不扣的依照张丹枫遗嘱吩咐行拜师之礼,每读一条戒律,用力磕足十个响头。读完十条戒律,瞌足一百个响头,磕得额角都肿起来了。

  忽地奇迹出现,只见他跪下磕头之处,地面凹陷,裂开一个山洞,隐隐透出宝光。杨华挖开泥士一看,地下藏的是一个丘匣,四角嵌有四颗明珠。杨华这才知道,张丹枫要他磕这一百个响头,磕得原来大有道理。打开玉匣一看,里面藏的一本书,封面题的是“玄功要诀”四字。

  杨华得两个师父传他的刀法剑法,对于临敌的招数所知已是甚多,但上乘内功如何修习却是未知。小时候父亲和段仇世虽曾传授过他一点入门的练功法子,后来丹丘生也教过他一些吐纳功夫,但他两位师父的内功都是介乎邪正之间,不能说是上乘的正宗内功心法。张丹枫留下的这本“玄功要诀”,显然是他毕生武学精华之所聚的上乘心法了。

  杨华想道:“张丹枫是一代武学宗师,他的内功心法不知如何深奥?”果然一开头他就不懂。“子日: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岂能出于理、气、象乎?”文字的意思,他是大致懂的,但这几句说得太“玄”,他却不知与武学有何关系,心想:“孔子哪懂内功,为何引他的话?”

  再读下去,这才知道是与武学有关。书中写道:“象者拳之形也;气者拳之势也;理者拳之功也。理气兼备,举手投足,无不逾矩。”跟着把阐发这几句话的道理解释的清清楚楚,亦即是修习上乘内功“心法”了。杨华细细咀嚼,越读越是有味。只觉书中的解释,和自己曾经学过的有些地方也可以触类旁通,那是卓而不玄了。“玄功要诀”讲的都是武学基本原理,虽然只是十数页的薄薄的一本书,已是包罗万象。他以前的所学和这本“玄功要诀”比起来,有如小溪之比大海。

  不知不觉翻到最后一页,最后一行写的是:“心法领悟,可以入内室钻研无名剑法。”杨华心里想道:“玄功要诀,精深博大,要说领悟,谈何容易?但我在石林可是不能久留,还是先去看看无名剑法吧。”又想:“剑法名为‘无名’倒也特别。听说张丹枫是天山派的始祖,为什么不叫做天山剑法呢?”

  杨华踏入山洞的最前一间石室,只见两边石壁画满图形,共有一十八个,画的都是各种使剑的姿势。

  但只有图形,却没文字,杨华留心细看,第一个图形像是“朝天一柱香”,但这个剑式,剑尖是笔直的指向天空的,壁上的图形剑尖虽也上指,却是斜指。认侧面的某一个角度看来,剑尖倒似乎指向站在下首的敌手了。第二招像是“玄鸟划砂”,但仔细看时仍是不像。而且“玄地划砂”乃是转身以反手发出的剑式,杨华试一比划,根本就不可能一下子从“朝天一柱香”变为“玄鸟划砂”。

  其他各式剑招,情形都是类此。看来像是某一普通剑式,细看又不相同,甚至有若干剑式,左看像是甲派的招数,右看像乙派的招数,正中间看又像丙派的招数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