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影视之最强穿二代 第261章凌云窟中,名为夏禹

《影视之最强穿二代》第261章凌云窟中,名为夏禹

作者:画画大匠人 字数:2200 书籍:影视之最强穿二代

  话说回来,推着自行车回到家后,苏婷和贺东川没急着去弄大件,而是拆开买回来的《连环画报》翻阅起来。

  而贺焱更关注电风扇,因为去百货大楼前妈妈就跟他说了,这台电风扇要摆在他房间里,给他吹。

  为此他妈妈还跟他约法三章,让他答应睡觉不碰插头,半夜不调风力档位,更不许把手伸进去,如果他不答应,就不给买电风扇。

  贺焱心想,手插到插头里会被电死,伸进电扇罩子里会被割断,都听爸爸妈妈说过好多遍了,他又不傻,当然不会干这种事。

  调风力档位倒是没事,但他妈妈说了,约法三章,一个都不能少,要答应就一起答应,不答应就都不答应。

  这事对他来说没那么重要,他就一起答应了。

  贺焱眼睛放光地看着被放在地上的纸箱,这是他的电风扇啊!

  他扭过头,想让爸爸帮他打开纸箱,他要无距离抚摸他的电风扇啦!只是当他转过头,就看到爸爸妈妈围坐在饭桌前,一人拿了本书看着。

  贺焱走过去,伸手戳了戳老爸的侧腰——个头矮,戳这里方便,而且很管用,几乎他的手一戳过去,他爸就侧过头问:“干什么?”

  “爸爸你们在看什么啊?”贺焱问。

  贺东川从桌上拿起一本没开封的画报,递过去说:“你自己看。”

  贺焱哦了声,接过画报边念“连环画报”,边翻开第一页,读道:“出桃、桃……”他认识的字有限,不认识源字,“爸爸,出桃什么村啊?”

  “出桃源村。”

  “哦。”贺焱低下头,翻开封面继续看。

  没错,出版社将苏婷的故事放在了第一,而且这年代的《连环画报》和后世常见的杂志不一样,它非常省纸,基本封面翻过去就是第一个故事,目录则被放到了封底内页。

  所以贺焱一打开,就看到了苏婷画的内容,并阅读起来。

  不过因为好些字不认识,他读的有点磕磕绊绊,时不时要出声询问老爸。

  听着父子俩的交谈声,苏婷抬起头,看到他们三个一人一本《连环画报》,脑海里突然冒出个念头。

  其实,贺东川还是挺有先见之明的,一次买四本,真不多。

  又忍不住发散思维,新一期连环画报面市已有一周,不知道有没有在全国各大书店铺开销售,以及,她画的故事,大家喜欢吗?

  ……

  贺家三口围着看《连环画报》时,身处沪市的郑云拿着买到的画报刚回到家。

  郑云今年二十二岁,是纺织厂的一名女工,暂时未婚。

  虽然法定婚龄是十八岁,但国家提倡晚婚晚育,厂里领导也经常给职工做思想工作。因此,纺织厂里像她这样二十多岁还未婚的女孩子不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家里不着急,结婚是人生大事,一次看对眼是少数,更何况相中后还要相处,定亲到结婚中间也要缓几个月。

  二十二岁,不小了。

  这半年,郑云她妈没少为她的婚姻大事着急上火,但她本人还好。

  事实上,她并不觉得结婚有什么好的。

  现在她下班回到家,做完家务洗完澡就都是自己的时间,想睡觉睡觉,想看连环画就能看连环画。

  周日还能跟朋友同事约着去逛逛,碰上新出的画报,想买几本就能买几本,反正除了每月上交的生活费,剩下的钱她想怎么花她妈都不管。

  嗯,偶尔连环画买多了,也会被她妈念叨几句,但整体比较自由。

  结婚就不一样了,她那些已婚同事,不但上班忙碌不停,下班回到家还得忙着丈夫孩子转,完了每月发下来的工资,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她看着都觉得可怕。

  让她在逍遥几年吧,郑云想着,翻开买回来的《连环画报》。

  “出桃源村。”

  这名字有点普通,也看不出是个什么故事。

  以上是郑云刚翻开画报时的想法,等看到李茂昌昏迷醒来,从叫青青的,穿着建国前常见袄裙的姑娘口中得知,这里是桃花村时,她隐隐想到,或许这名字才是恰好点题。

  郑云继续往下看,后续发展印证了她的猜想。

  当男主李茂昌走出房间,就看到外面阡陌纵横,路边玩耍的稚童,袅袅升起的炊烟,还有不知何处传来的鸡鸣狗叫……汇成一幅名为《世外桃源》的画卷。

  只是《桃花源记》虽然经典,但流传甚广,像她这样上过初高中的应该都知道。

  如果作者是和出版社合作,将原故事画出来也就算了,但这样改个名字,换个背景就当做是自己的东西,是不是不太合适?

  不过郑云转念一想,《连环画报》是目前发行量最大的画报,出版方应该不至于自毁长城,更何况……一颗榴莲?

  一看这奇怪的名字,郑云就知道这是个新人。

  倒不是她嫌弃这名字,而是她博览众画报,连环画也看了不少,房间靠墙 的书架,是她专门买来放连环画的。

  用她妈的话来说,小人书摊的连环画都没她多。

  这么特别的作者名,如果她见过,肯定不会忘记,既然没印象,那可肯定是新人。

  出版社会为了新人破坏规矩吗?

  郑云觉得不会,于是她继续看了下去。

  在看过外面的景象,并得知青青从小生活在这里,没出去过后,李茂昌也终于见到了这个家庭的男主人,也就是青青的父亲。

  对方的穿着也很复古,是建国前常见的长袄,洗得发白的蓝色袄子上打着大大小小的补丁,可以看出这个家庭并不富裕。

  李茂昌打量对方时,青青父亲也在打量他。

  良久,青青父亲问:“外面现在还打仗吗?”

  李茂昌愣住,问:“您在外面生活过?”

  青青父亲说当然,但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当时他还只是个孩子,一家人被沉重的税收压得喘不过气。

  他还记得从外面搬到桃花村时刚过秋收,那其实是个好年景,水田里的稻穗长得又高又壮,却被饱满的谷子压得直不起来腰。

  每天晚上睡觉,他都能听到父母在商量,等割了稻子,交了租子,要给家里添什么东西,厨房碗破得不能锔了,老大脚上的鞋烂得不能穿了……往日说起来觉得愁苦的事,此时想起来却让他们心里充满希望。

  只是秋收还没完,头上压着的人就变了。

  之前的军阀被打跑,新来的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位置没坐稳就说要加税,命令一层层下来,税赋一层层增加。

  最后算下来,不但这一年白干,田地都要贴进去,村里已经有人打算着卖儿卖女。

  讲到这里,青青父亲重重吸了口旱烟,李茂昌连忙问道:“然后呢?你们举家跑到这里来了?”

  青青父亲停住动作,侧头叹道:“跑?哪有那么容易,我们的根在这啊。”

  看到这里,郑云连忙翻页,而后不敢置信问:“没、没了?然后呢?”

  她死心地来回翻了两遍,才注意到最后的“接下文……”字样,才不得不认清楚现实,想知道后续,只能等半个月,哦不,应该是七天后。

  行吧。

  郑云摊在床上,无可奈何地想着。

  但躺了没一会,她又忍不住从床上爬了起来,去客厅找到日历,径直翻到十六号。见当天是周日,她激动得原地蹦起,引得刚进屋的郑母嫌弃道:“二十多岁的人了,性格能不能稳重点?每天蹦蹦跳跳的像什么话。”

  郑云连忙道歉,后退着回到房间,拿起床上放着的《连环画报》。

  本来她是想看后面故事的,但手不怎么听使唤,等回过神,页数又回到了第一页。

  要不……再看一遍?

  念头刚闪过,郑云就再次投入到了故事里。

  从六月九号到六月十六号,短短七天时间,郑云少说翻了百八十次《连环画报》看《出桃源村》。

  其实故事她早就记得滚瓜烂熟了,配图也看了无数遍,说到配图,初看不觉得,虽然画面干净精致,但画风真不算特别,而且黑白图画,能看出来的东西太少了。

  不过看多了,郑云发现作者绘画功底是真不错,三十多幅图,没有一个线条是多余的,可以看出作者的游刃有余。

  郑云觉得,这个一颗榴莲应该是学画画的,也有些文学功底,但以前应该没画过连环画,所以画风不够鲜明。

  但郑云觉得,只要一颗榴莲能一直画下去,迟早能形成自己的风格。

  话说回来,这日子可真难熬啊,明明才七天,她感觉像是过了七年。以至于十六号当天,她天没亮就起来了,一是兴奋的,二也是为了能第一时间看到《出桃花村》的后续内容。

  这一天,郑云的确第一时间看到了后续内容,但看完后她才发现,《出桃花村》居然还有下!

  这也意味着她还得再等半个月!

  不对,七月一号是周一,而且她那周上早班,这意味着她得等二十多天才能看到结局。

  啊啊啊!

  未来二十多天她不用睡觉了!

  在有新华书店的城市,像郑云这样抓心挠肝的读者不在少数,家住首都的张亚平就是其中之一。

  但和郑云不同的是,张亚平初中毕业后没有顺应政策下乡,街道也没有给他安排工作,所以他目前是无业游民。

  没工作意味着没有收入和存款,所以他虽然喜欢看连环画,却没办法像郑云那样大手笔地买连环画回去收藏。

  好在他家离新华书店不远,走上三公里,他就能在新华书店里靠连环画消磨一上午或者一下午时间。

  因此,他第一时间看到了《出桃花村》的大结局。

  从青青父亲口中知道他们举家逃到桃花村的缘由后,李茂昌也开始讲述外面的世界。

  他说,鬼子早被打跑了,军阀也被消灭了,新华国成立于一九四九年,国家已经和平二十 多年了。

  他说,现在没有苛捐杂税了,公粮交多少都是固定的,他们这里风调雨顺,只要勤劳肯干,交完公粮剩下的粮食除了一家子嚼用,还能攒下不少哩。

  他还说,现在买卖人口是违法犯罪,谁敢上他们家里抢人,直接报警找公安,国家肯定会为他们做主。

  青青父亲听得满目向往,却将信将疑。

  于是,李茂昌在桃花村住了下来,开始于琐碎中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

  吃饭时,他告诉他们外面常吃的是什么,粮票油票又是什么,看到他们身上打满补丁的旧衣服,告诉他们何谓布票……

  但最终打动村民的,是李茂昌在看到那些玩耍的孩子时说的一句话。

  他说像他们这么大的孩子,都应该送到学校去。

  青青父亲虽然没读过什么书,但信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当即就细细询问起来。

  但他得知建国后,国家大力开展扫盲工作,大人都上扫盲班,孩子都被送进学校时,他心动了。

  经过多次讨论,数次争吵,青青父亲最终决定亲自出去看看。

  于是十天后,李茂昌带着青青父女离开了桃花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