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这个历史挺靠谱 第68章

《这个历史挺靠谱》第68章

作者:袁腾飞 字数:3019 书籍:这个历史挺靠谱

  通商的那五口,哪一口皇上也没去过,也就是康熙爷、乾隆爷下过江南,别的清朝皇上就在北京待着,了不起上一趟承德,再了不起上一趟沈阳,别的地儿不去。五口离皇上远着呢,我们不就是很偶然打了一场小败仗,以江南百万生灵为念,不爱理你,跟你签了约,你恬不知耻又来了,还要全境开放,没门儿!夜郎自大的大清,给了英法再次侵略中国的借口。1856年英法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头一次鸦片战争想要什么?市场和原料,“二鸦”还是为了这个目的。

  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事端。“亚罗号”本是一艘中国船,后被海盗夺取,船上所有的人都是中国人,叶名琛在该船上抓捕了一名海盗,也是中国人。这本是中国的家事,与英国人无关。只是这艘船为走私方便,在香港的英国政府处注册,挂上了英国国旗。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在英国驻华公使、香港总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称“亚罗号”是英国船,中国兵勇侮辱悬挂在船上的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并赔礼道歉。广东巡抚叶名琛最初据理力争,但很快就妥协退让,将全部人犯送到英领事馆听任处置。巴夏礼为使事态进一步恶化,百般挑剔,拒不接受。10月23日,英舰突然闯入虎门海口,进攻珠江沿岸炮台,悍然挑起侵略战争。接着,英军炮轰广州城,并一度攻入内城。当地军民英勇抵抗,英军因兵力不足,被迫于1857年1月退出珠江内河,等待援军。

  为了扩大侵略战争,英国政府于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总督额尔金为全权代表,率领一支海陆军来中国;同时向法国政府提出联合出兵的要求。法国为了换取英国支持它在越南获得的利益,便接受了英国的建议,派葛罗为全权代表,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与英国联合出兵。

  “马神甫事件”,是指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违法进入中国内地活动,于1856年2月在广西西林县被处死一案。

  英法联军每隔10分钟向广州开炮一次,炫耀武力,叶总督拒不跟洋人谈判。他的政策被后人总结为: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叶总督的方式似乎比较符合进退失度、既怕挨打又想维护风度的咸丰爷的作风。洋人打来,叶名琛请示朝廷怎么办,咸丰皇帝圣谕:中原未靖,岂可沿海再起风波?就是不能跟洋人打仗。皇帝告诉叶总督上不可辱国体,下不可开战事。叶名琛就傻了,皇上这算什么主意?不辱国体就得打仗,不打仗就得辱国体,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求吕洞宾显灵吧,亭子里挂着吕大仙的画像,吕祖显灵保佑我打退英法,直到英法联军攻进广州,叶名琛被俘,押走上船。上船的时候,叶总督心情很放松,顶戴花翎补服纱褂打扮得跟上朝似的,随从以手指海,示意他自尽以全臣节,他装没看见。等船开了叶大人发话了,我要到英国面见英王,与她当面论理,给她上课去。我打不过她,还说不过她吗?两榜进士,两广总督,中国差不多最有学问的人,就这样认识世界,没学问的中国人也不想知道世界是怎样的。叶名琛被侵略军俘虏,解往印度加尔各答,辗转流离,不食异乡粟米绝食而亡。这位清末的官吏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会流亡海外,客死他乡。

  名将的溃败

  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20年后,大清还是这样的,有海无防,太容易打了,联军一下就攻占了广州。占领广州后,第二站定海,第三站就直奔天津,终点站北京,路线跟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模一样,特快。

  1858年英法联军夺取大沽炮台,占领天津。美俄两国公使也随同到达天津白河口外。皇上派人议和,英法美俄四国强迫朝廷签订了《天津条约》,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公使进驻北京是符合国际法的,但就这一条皇帝最不能接受。我宁可多开几个口岸,多赔一点钱,公使进京绝对不允许,我不能面见外夷。外夷见我不下跪,这绝对不行。后来,答应也得答应,不答应也得答应。中国大概第一个见洋人公使的是同治皇帝,在中南海紫光阁。紫光阁是专门接见越南、朝鲜这些藩属国的地方,洋人也不知道,傻呆呆地来了,见本国君主是三鞠躬,见大清君主是五鞠躬。大清直至1875年,才开始向外派出使节,第一个出使英国的是郭嵩焘,也算礼尚往来了。

  第二,开放十个通商口岸,这十个通商口岸已经遍及中国沿海,深入长江中下游。

  第三,外国舰船进长江。这破坏了中国内河主权,领海早就已经破坏过一回了,又破坏了中国的内河主权。内河绝对不能对外开放,美国军舰有访问上海的,访问湛江、青岛都可以,什么时候见过美国军舰访问武汉?长江万吨巨轮都能进去,一般驱逐舰当然可以进去,但我们不会邀请美国军舰访问武汉,内河绝对不对外开放的,但当时都开了。

  第四,允许外国人在中国游历经商传教。最起码人家可以踏遍你的山山水水,搞间谍活动很方便。最后你还得赔款。

  《天津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从大沽炮台撤兵。1860年,联军再战天津,进逼北京,所为何事?咸丰帝一直对于英法侵略者自行退去抱有幻想。《天津条约》满足了英法联军的要求,但对于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等条款一直没有答应。朝廷调蒙古名将僧格林沁亲王同英法联军作战。蒙古骑兵在八里桥之战中表现得异常勇敢,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多次冲向敌军阵营进行英勇的战斗。敌军官吉拉尔在《法兰西和中国》中对清军的英勇作战做了详细的描述: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实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这种牺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做是伟大的、尊贵的……这样的英雄主义在中国军队里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而在欧洲则以讹传讹,竟认为中国军队是缺乏勇气的,此乃一大谬误。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我们。他们的军队是由25000名骑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然而还是打不过人数较少的欧洲人,这也的确是事实。法国和英国的炮兵压倒了他们的箭、矛、迟钝的刀和很不像样的炮。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

  联军此时的装备水平可比第一次鸦片战争强多了,最起码子弹是定装,不用先倒药再装弹丸了,射速比那时候快多了,我们依旧还是刀矛弓箭,还是这玩意儿,镫里藏身,连马都炸死了,镫里能藏什么身?联军阵亡十余人,伤20人,清军却是损失惨重。咸丰帝本打算“亲统六师,直抵通州,以伸天讨而张挞伐”,但接到僧王溃败的消息,便顾不得群臣对他坚守京师的请求,让他的弟弟恭亲王奕䜣担任议和大臣,留守北京,自己逃往避暑山庄。

  恭亲王的委屈

  僧王本打算战死沙场以报国家的,突然接到皇上圣旨:“卿以国家依赖之身,而与丑夷拼命太不值矣。”僧王一看皇上不让我死,那就别死了,追随皇上去吧。皇上奔哪儿了?承德,到木兰围场打猎去了。洋人打到家门口了,天子亲征?兵都没了,带谁亲征去,怎么办啊?所以宗庙社稷黎民百姓就抛给了侵略者,让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䜣留守北京,皇上到木兰围场打鸭子、兔子去了。

  恭亲王可就气着了,平时不用我,让我闲废了这么多年,国难临头,你跑了,让我在这儿待着,签订城下之盟?

  恭亲王与咸丰都是宣宗皇帝的儿子。宣宗共有九子,咸丰是老四,恭亲王是老六,头三个儿子都死了,老四就变成了老大。清朝的皇子读书都是很用功的,哪个皇上的字拿出来都是书法家的水平。宣宗的大皇子读到22岁,应该大学毕业分配工作了,皇上还让他念书,他念烦了,整天吊儿郎当。老师就批评他,你不好好读书,将来怎么君临天下,怎么做皇帝?他当时被逼恼了,跟老师说,我当了皇帝第一个剁了你。老师一听,找家长告状去了。宣宗急了:“把那畜生给我叫来!”大阿哥奕纬哆哆嗦嗦地来了,跪下磕完头,刚一起身,皇上一看:“没出息的东西!”一脚踹去,没想到,躺了三天死了。然后老二老三也跟着死了,不知道是吓的还是怎么了。

  所以宣宗皇帝一直无子,他非常后悔,怎么就把儿子一脚给踹死了呢。后来老来得子,49岁才有了咸丰皇帝,然后五六七八九就接上了,九个儿子。老四居长,老六贤德,现在历史学家给老六做智商测算,按照他的文治武功、待人接物各方面的得分跟乾隆大帝接近。要能即位的话,最起码没有慈禧太后祸国乱政这些事了。但历史不能假设,到底立谁,宣宗皇帝也拿不准主意,那就围场射猎,考校两个人的武功吧。咸丰皇帝肯定武功不如奕䜣,奕䜣自创的刀法枪法,都留在中华武术的套路里了,文武全才。咸丰不行,怎么办呢?打猎的时候他一枪不放,一箭不发,交了白卷。等宣宗一问,他说我不忍心打,春天草木繁育,万物生长,我怕误伤母兽,使小兽失亲,小兽没有母亲,没有奶喝,也会饿死,所以我不忍心打。皇上非常高兴,我儿仁孝啊,大清以孝治天下,你对动物都这么爱护,将来能不爱护黎民百姓吗?奕䜣非常生气,你明明打不着,却说不忍心,我费了这么半天劲,弄一个虐杀动物,哪儿说理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