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1990之隐形富豪 第44章 Tom的遗产分配

《重生1990之隐形富豪》第44章 Tom的遗产分配

作者:驴蹄千里 字数:3747 书籍:重生1990之隐形富豪

  宛如一声惊雷,在朱元璋耳畔炸响。

  他整个人从上到下石化,一时陷入呆滞。

  其余诸王的面色亦十分精彩。

  僵立数秒后,他们像是一群上了发条的机器人一样整齐划一地扭过头去,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朱棣,大为震撼:

  “……厉害了啊四弟/四哥!咱以前没发现,你还有这样的本事?”

  朱棣同样大为震撼:"不瞒你们说,我自己也没发现……我还有这样的本事……"

  ——大哥朱标既嫡且长,已经做了二十年太子,咸望之高冠绝诸王,一旦登基为帝,天下江山尽在掌握。他一个小小燕王,哪里来的勇气起兵造反?而且最后居然还真能凭一隅之地夺取大明江山社稷?哪怕在梦里在他也不敢想这么美的事啊!

  ————除非自己寿命悠久,在大哥去世之后,凭实力推翻了侄儿或侄孙的皇位。

  想到这里,朱棣的内心像是被小爪子挠了一下,从前因为种种因素被按捺下去的野心像是得到了肥料浇灌,疯狂上涨。

  难道……自己也有机会问鼎之轻重?

  看仙人之意,那个永乐大帝恐怕干得很不错,既然如此,自己为何不能做天子?

  朱棣正蠢蠢欲动之时,朱元璋总算从震撼中回过神来,于是西伯利亚寒风降临。

  “……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

  他加重语气,复述了一遍这九个字,凌厉的眼风如刀刮向四子朱棣。

  “老四,你来说说,你怎么从燕王变成了永乐大帝,还和咱一样成了‘祖’啊?”

  朱棣:"…"

  朱棣委屈,但朱棣不说。

  ——这应该去问那位明成祖啊!

  ——永乐大帝干的好事,与我燕王朱棣何干?

  他嘀嘀咕咕几句,觉得自己可太冤枉了:"……父皇也真是糊涂,拿尚未发生之事来问我,我又哪里知道其中缘故呢?”

  当然,要是真能知道燕王是怎么变成永乐大帝的,他一定要好好答案——这句话朱棣只是想想,聪明的他没有说出口。

  但他嘴里的小声嘟嚷却被朱元璋耳尖地听到了,这位大明开国皇帝怒极反笑:“你还敢喊冤?

  ——小兔崽子,给我过来!”

  他抄起手,就要把这个逆子暴揍一顿。

  而见势不妙的朱棣连忙转身就跑,拿自己的兄弟们当盾牌,反应迅速地绕到一群哥哥弟弟身后——还没当上永乐大帝,却要替永乐大帝挨揍,这不就是不曾偷吃却被人当贼打吗?等自己偷吃了再打不迟啊!

  更何况,同为朱家血脉,这大明天下凭什么只有大哥一脉能继承?藩王若非逼不得已岂会造反?事情真相尚且不知,父皇却不问青红皂白骂自己,未免太偏心了吧!

  他一边躲还一边冒头喊:“爹你要揍就去揍永乐大帝,儿子我是清清白白的呀!”

  这一举动简直不亚于火上浇油,朱元璋挽起袖子,拿过藤条就要开打,还好一群哥哥弟弟还算讲义气,赶紧帮忙在两边劝阻:“老四你少说两句!”“四哥你就闭嘴吧!”“怒易伤肝,父皇保重身体……”

  好在关键时刻,最大的受害者朱标及时出现,将朱元璋拦了下来,他从容道:"父皇莫急,四弟非复逆之人,或许是儿将来走了岔路,辜负了父皇的厚望,一如桀纣之君,四弟不过效仿周武而已……"

  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太子朱标直接将错误揽到了自己身上,宁愿揣测是自己将来成了曾君暴君,也不肯猜忌弟弟,这样的举动,朱元璋看在眼中,顿时十分欣慰。

  他一改方才的晨怒之态,似乎轻而易举就被朱标安抚住了:"太子贤德孝顺,朝野皆知,岂可以桀纣之君自比!”他说着瞪了一眼朱棣,“还不谢过你大哥,不然今日这顿板子,你是怎么都逃不掉的。”

  朱棣大松一口气,这才走了出来。

  “还是大哥知我,不像父皇……”

  见朱棣一脸感激拜谢太子,而太子亦是笑盈盈地扶起弟弟,俨然一派兄友弟恭,朱元璋十分满意,紧绷的表情也松了下来。

  永乐大帝本身应该做的也不错,这一点朱棣能看出来,朱元璋又岂能看不出来?他之所以如此愤怒,其中固然有七分真心,也有三分是假意,是做给所有人看的,尤其是太子————明知燕王将来篡位,他却不做任何表示,岂不是让太子寒心,也助长诸王的野心,甚至让投机者蠢蠢欲动?

  如今朱元政章用实际行动表明自己心中的继承人只有太子朱标,朱标用实际行动让所有人看到了他的胸襟,而朱棣不惜&#

  34;惹怒"皇帝也要大声叫屈,又何尝不是在大声"表忠",表明他绝对不曾觊觎皇位?

  这一波互动下来,结果就是一家人恢复齐乐融融,齐心观看仙人的盘点。而在这段时间里,水镜中已介绍完朱棣的出身——

  【朱棣,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四子,生母不明。朱棣本人声称是孝慈高皇后嫡出,可信度存疑的《明史》也如此记载,并将朱元璋前面五个儿子都记载为高皇后嫡子。后世史学家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以为其生母大概率是某位嫔妃,本身只是高皇后养子。】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大封诸子为王,地位只在天子之下一等,王侯公卿都要俯身下拜,并托付诸王以重任。其中九王镇边,以宿将辅佐,控制要害关隘。其他诸王则封于内郡。并且规定每府藩王设三护卫,“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万九千人”,就连中央派到各地镇守的兵马,军情紧急时也可以听从藩王调遣。】

  【在众多藩王中,晋王朱桐与燕王朱棣身上尤为寄托朱元璋的厚望,曾经数次派他们出兵塞外,或是筑城屯田。出征时,就连宋国公马胜、颍国公傅友德这样的大将都受其节制。特别是燕王朱棣,由于他屡次出击打败残元兵马,朱元璋对他委以重任,甚至令他"节制沿边士马"。】

  【在当时,曾有大臣以为这样十分不妥,上书劝谏朱元璋,想一想汉朝七王之乱和晋朝八王之乱,希望朱元璋能对诸王的封地疆域及卫兵数量加以节制,否则,数代之后尾大不掉,诸王割据一方,大明就要步汉晋之前尘。朱元璋却因此暴怒:“你敢离间天家骨肉?!”上书的大臣就此丢了性命,也就没有第二个人再跳出来唧唧歪歪,拿着白菜钱替朱家的江山操心。】

  看到这里,汉景帝有一肚子的槽要吐:"这朱家皇帝是有什么毛病,怎么偏偏要学高皇帝?给自己儿子封王封侯时开心了,不知道后世子孙要头疼多少年吗?”

  ————要不是他提前学习了儿子的推恩令,现在说不定还在处理七国之乱的后续呢!

  ————就知道给后辈添麻烦的祖宗都是屑!

  朱元璋本人则是陷入沉思。

  本来他一直觉得自己的想法没毛病,但是朱棣这个活生生的例子生生打了他的脸。但是分封诸王镇守大明江山是他早就计划好的国策,不如此做,又要如何呢?

  />朱元璋头疼了。

  他忍不住再瞪朱棣一眼——都怪这小子给他找事!他怎么不知道这小子这么能呢?

  【诸王作乱的问题,朱元璋绝不至于想不明白,但他就是一心要将家业交给儿子。更何况,宋朝的覆亡就是前车之鉴,唐朝的藩镇之乱也历历在目,要有人守边,又不放心外人,当然就只能选自己的儿子了!最重要的是,当时的他有一位十分满意的继承人——华夏历史上地位最稳的太子朱标。】

  【大概在他看来,太子朱标上位妥妥能压制诸王。至于朱标之后的大明天子是否会选择肖】藩,那就是子孙后代的事了。】

  听到这里,朱元璋连连点头。

  “没错,仙人说中了咱的想法!”

  他也不是不知道后代子孙可能削藩,反正他在位是不可能对自己的儿子们动手的,以后的事情就让后代子孙们自己看着办吧。他自己却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儿子们吃苦。

  下一刻,朱元璋如遭晴天霹雳——

  【奈何世事不如人意,作为一位难得集齐皇帝亲睐、百官拥戴,以及诸王敬重,地位稳如泰山的太子,朱标却天不假年。】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不幸病逝。由于太子长子早逝,这一年九月,朱元璋立其第二子朱允纹为皇太孙。为了让皇太孙顺利上位,他不惜挥起屠刀,将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武勋功臣消灭殆尽。】

  “标儿!”惊醒过来的朱元璋惊呼一声,扑向自己的好大儿,这位向来流血不流泪的大明天子几乎老泪纵横,“你怎么能……你怎么能让咱白发人送黑发人啊!”

  太子朱标的脸色亦是一片惨白。

  即便是活了六七十岁的人,仍旧不想死,更何况他还是个风华正茂的大好青年?

  骤然得知自己没几年好活,谁能淡定?

  其余诸王的心思却是各异。

  为太子之死感到难过和担忧的同时,他们恍然大悟—————难怪燕王能当上皇帝!

  某些人心中甚至冒出莫名的想法。

  ……既然燕王可以,自己是不是也能行?

  【原本中意的继承人从太子朱标变成了年幼的皇太孙朱允炊,诸王的存在就成了一个大问

  题————为大明江山流过血的诸王,愿意听太子朱标的话

  ,但面对这个凭空捡到皇位的侄子,真的能心服口服吗?】

  【朱元璋企图说服自己也说服皇太孙朱允炊:“胡虎作乱,自有诸王讨平,你也能安心。”而朱允文却问:“胡索作乱,诸王讨平。诸王作乱,又有谁来讨平?”这个犀利的问题顿时让朱元璋陷入沉默。】

  【我想朱元璋本人一定也意识到了背后存在的隐患,但清除功臣时毫不留情的他却无法对自己的儿子下手,哪怕只是削其势力不伤性命。他只能将问题反抛给朱允败。而朱允纹的回答让他很满意:“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

  【——这一段话完全符合儒家的仁义,先礼后兵,万不得已才动武。但一向崇尚严刑峻法的朱元章竟然会赞同这种做法,还觉得朱充炫这样的安排非常妥当,一点都不怀疑自己的好孙子会不会言行不一,也没想过儿子们是否甘心认命,对儿子和孙子的滤镜未免太重了,我只能说离谱。】

  “以德怀之,以礼制之……”汉武帝刘彻忍不住重复了一遍,然后啧啧两声,“话说的真好听,朕半个字都不信!”

  瞧瞧他父皇就知道了。哪个皇帝能够容忍一群有封国有护卫的诸侯在自己的地盘上蹦达?就算后者表现得安分守己,顺服无比,皇帝也不可能放心的!只有完完全全没有了威胁的他们,才能让皇帝放心。

  因此,以德服人、以礼制人是不存在的,天子无论如何都要想办法削藩!

  不过刘彻倒也不觉得这是多么高难度的事。倘若明朝还在大汉之前,那或许很难,但既然在干年之后,就很简单了。

  -照抄他的答案不就完了吗?

  但接下来出现的画面大大出乎他的预料。

  【事实证明,朱允炫只是话说得漂亮而已。】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纹即位,次年改元建文。他遵照朱元璋遗诏令诸王不必回京,开始谋划削藩之事。大臣高巍、韩郁先后上书,建议他学习推恩令,将北方藩王子弟封于南,南万潘士子弟封于北,则潘王之权“不自而自前”。】

  【————不得不说这个建议与西汉时迁徙豪强的陵邑制有几分异曲同工,不曾削蕃,却令藩王无法在某地长久扎下根基。】

  【这个建议被建文帝朱允炫拒绝了。】

  【有人建议先削燕王——朱

  元璋去世之前,排序靠前的三个儿子,太子朱标、秦王朱横、晋王朱桐,都先后去世,此时只剩下燕王朱棣,在诸王之中最为年长。加之这些年战功赫赫,咸望亦是最高。】

  【这个建议依旧被建文帝朱允炫拒绝。】

  【他和自己的心腹齐泰、黄子澄二人旱有定计——先弱而后强。先削周、齐、湘、代、岷诸王。至于为什么第一个选周王?因为他和燕王是同母兄弟,削周王就是剪除燕王手足,变相削弱了燕王朱棣。】

  【————这个理由简直令人无言以对。】

  【洪武三十一年八月,朱元璋去世第三个月,周王被废为庶人。建文元年四月,湘王面对官兵捉拿,举家自焚而死。随后,齐王、代王、岷王,陆续被废为庶人。】

  看着火海之中熊熊然烧的湘王府,就像高玩难以理解“小学生”的脑残操作一般,刘彻发出了难以理解的声音:“怎会如此!”

  而湘王本人更是大叫一声:“朱允坟!”

  声音之凄厉令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同样愤愤不平的周王等人都忍不住动容。

  此时,朱元璋正和一群太医围在朱标的身边,他们又冲上去将前者团团包围。

  大殿之中,传出一片哭诉声。

  “爹!大哥!救命啊!!!”

  “你们不在,我们被欺负得好惨啊!”

  【建文帝削藩速度之快,程度之剧烈,令人难以理解。自古以来,只听说过联弱而抗强。拉拢弱者,消灭强者,方为正道。诸藩之中,真正威胁到皇帝的极少,倘若建文帝先坐稳皇位,对其他藩王施之以恩惠,只打击燕王一人,不仅会让燕王猝不及防,被拉拢的诸藩多半也只会坐视。】

  【建文帝却背道而驰,明知燕王朱棣实力最强,威胁最大,不趁其不备给予雪建一击,反而先对弱灌出手,给了燕王充分的准备时间。加之对付藩王行事粗暴,逼得湘王自焚,以至于天下物议汹汹,本该占据大义的天子反而在舆论上落入下风。】

  【这个时候,建文帝朱允坟要是一鼓作气继续对藩王下手也就罢了,至少能赞他一声行事果决。偏偏他却开始束手束脚,犹豫不决。一面派张禺为北平左布政使,谢贵为都指挥使,到北平暗中监视燕王府的动静。又以防边之名,将本属于燕王府的护卫全部调走,交到都督宋忠手中,加上另

  外三万兵马,屯守开平,对北平虎视眈眈。又派出大将,于山海关和临清两地"练兵";一面又对催促他尽快解决燕王大惠的臣子说:“燕王骨肉至亲,何得及此。”可真是正话反话都让他说完了。】

  【————燕王朱棣为何而胜,或许还不明。朱允坟为何而败,却已是昭彰于天下。】

  【面对朝廷的打压,燕王朱棣选择装病,表面上忍气吞声,不断示弱,暗中与心腹谋士姚广孝密谋出路,“练兵后苑中”,“日夜铸军器”,又假装得了疯病,盛夏之时还围着火炉发抖喊令……其逼真的演技一度骗过了所有人,若非被王府长史葛诚出卖,说不定还能争取到更多时间。】

  【建文元年六月,建文帝削藩的脚步终于还是来到北平,来自中央朝廷的庞大阴影一点一点笼罩了这座曾经的帝都。】

  【建文帝一出手就是绝杀。收到命令的张禺与谢贵直接率兵包围王宫,要求交出皇帝圣旨中索要的王府属言名单————但不会有人以为他们的目的只有如此简单。燕王府的护卫早已被调走,接下来又要交出属官,下一步,是不是就该燕王主动请罪,然后皇帝顺理成章将之贬为庶人?】

  【尽管皇帝的意图如此明显,但又能如何呢?此时的朱棣,俨然已成瓮中之鳖。势单力薄的他,难道还能对抗天下之主?】

  平行时空,听到此处的永乐大帝朱棣忍不住怀念往事:"是啊,谁能想到朕竟能以一隅之地抗衡天下之主,还赢了呢?”

  旁边的胖儿子朱高炽顶着能猫眼吹起彩虹屁:“父皇盖世之才,岂是常人所能料?且天命在父皇,建文之败理所当然!”

  “呵呵。”平日里还算受用彩虹屁的朱棣,此时却表现出极强的抗性。他看了看胖儿子脸上那个刚刚被自己揍出来的戴猫眼,不吃转移话题这一套,用堪称如沐春风的语气问,“朕很想知道,成祖如此别出心裁的庙号,太子你是如何想出来的?”

  朱高炽小心翼翼瞄了老爹一眼。

  ……有没有可能,老爹你还没死,俺也不知道未来的俺是怎么想的啊!

  他委委屈屈开口:"……这个,或许父皇该问未来的皇帝?儿臣想不出如此庙号,只怕未来的大明天子,另有其人罢。”

  这下轮到朱棣心虚了。

  毕竟,他对太子不满意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要不是

  为了好圣孙,早就换了太子。难道将来哪一天自己犯糊涂废掉了太子?

  这父子二人对视一眼,同时心虚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