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初音未来之命运之轮 第五十八章 心灵创伤

《初音未来之命运之轮》第五十八章 心灵创伤

作者:冷冻球球 字数:3716 书籍:初音未来之命运之轮

  舒雅一见,他便别转了脸,神情委屈,对桓度不带她同行,难释于怀。

  桓度仲出强壮的臂膀,轻分左右抄着两女蛮腰,温柔地道:“舒雅,难道不高兴我回来吗?”夷蝶急忙她分辩道:“怎么会,雅妹每天都来等你……”还未说完,巳给舒雅捏了一把。

  桓度心叫完了,舒雅天天来此,他们的恋情当是街知巷闻,不知他父亲夫概王如何对待自己?口中却不闲着,道:“也好!一齐陪我沐浴吧!”

  两人粉脸通红,齐齐脱身逃去。

  桓度一抵吴宫,便知有大事发生。

  吴王阖闾和一众大臣均聚集在殿上。见到桓度归来,无不下喜。

  伍子胥扼要地向桓度说了最近的局势发展。

  楚国令尹囊瓦向蔡国索取名裘及佩玉,又向唐国索马,两国的国君断然拒绝,囊瓦勃然大怒,欲把两国国君软禁,令中原各国大为恼火。

  蔡昭侯朝晋,请晋国以中原盟主的身分,征伐楚国。当时晋国范献子主政,以周室名义,号召天下,遂有召陵之会,晋、鲁、宋、卫、陈、蔡、郑、许、曹、莒、邾、顿、胡、杞、小邾、滕、薛各国君王、及齐、周等,均有到来参与,声势之大,一时无匹。

  岂知晋国权卿荀寅,向蔡侯求贿被拒,竟大力劝范献子拒绝出兵,其词曰:“国家力危,诸侯力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水潦方降,疾疟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吾自方城以来楚未可以得志,只取勤焉。”范献子因此拒绝出兵,致攻楚之议半途而废。晋国此举失信天下,盟主的地位大损,也失去诸侯的支持,变成名存实亡盟主。

  蔡、唐两国哭诉无门,转向吴王阖闾求援,吴王阖闾既喜且惊,正在商议间,度恰好抵达。

  各人商议了两个多时辰,仍无定策,兼之桓度刚从楚国回来,众人都很想听取他的意见。

  桓度缓缕道:“白叁年前开始,我们先后夺得楚国在淮河流域的叁个重镇--巢、州来及锺离,全面控制了淮河中下游。我国的战船,可以畅通无阻地抵达荆楚。可以说在与楚的长期斗争中,第一次取得这样有利的形势。唯一欠缺的,就是一个很好的借口,使我们大举攻楚时,出师有名。现在这是不能再好的机会了。”

  众人一齐点头,北上争霸,原就是吴国的国策。其实扩展上地,正是春秋战国大大小小国家的同一目标和方向,也是富强之道,否则弱肉强食,难逃灭亡的命运。

  阖闾道:“不知孙将军此行,有何收获?”众人露出倾听的神态,目下进攻楚国在即,战略成为最首要考虑的因素。

  桓度微微一笑,在这里卖个关子道:“如若大王批准,小将在稍后再详细报告。现在我想先听大家高见?”阖闾知他一举一动,莫不暗含深意,微笑道:“当然可以,就让众位各抒高见。”

  白喜道:“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败楚的诀要在于速战速决。所以针对此点,我曾根据楚国的地形,设计能最快抵达楚都‘郢’的路线。”说到这里,白喜卖个关子,察看众人的反应,看见各人露出倾听的神色,大是满意道:“我的构想是这样,沿着淮河南岸向西推进,穿越大别山,攻方城,南下豫章,由豫章西行渡汉水,一抵此地,郢便在叁日马程之内,大王以为如何?”伍子胥道:“白将军所设计的行军路线,无疑是最快速入郢的路线,微臣毫无异议,可虑者,敌人在这条路上,关隘重重,例如:方城乃楚国军事重镇,在北方诸国的进攻下,依然屹立不倒,兼之在那一带主事的武城黑精擅兵法,以逸代劳,我方胜算不敢乐观。”

  白喜道:“将军所虑甚是,但若拖长行军的时间,不是更予敌人打击我们的机会。”

  夫概王道:“我对大家的忧虑,颇有同感。往昔我军节节胜利,连夺州来、钟离和巢叁邑,围‘弦’、侵‘潜’,攻‘六’,紧逼楚国本土,造成今日的优势,在于“敌远我近”四个字,楚师鞭长莫及,故而每战必败。可是这次我大吴劳师远征,形势扭转,变成敌近我远,相差不可以里计。我军尽起,纵或较楚军精锐,也只不过区区叁万之数,即使我们能克胜于初,敌人的后援源源不绝,我方胜望不大。”

  众人心下无不凛然,夫概王一向主战,但审度形势,仍然不支持一场大规模深入楚境的远征。

  跟着其他大臣斗辛等一齐附和,表示了不支持出征的态度。

  阖闾心下踌躇,若不利用这良机,如何能完成争霸的大业。忽然想起桓度这个孙武,这人在吴国威望日隆,连夫概王、自喜等也得卖他账,这时他微笑不语,脸上神情高深莫测,使人难以揣测他的心意。

  阖闾脑中灵光一动,知道桓度先让各人指出难处,再一一化解,这样才足以使上下一心,再无疑虑。连忙道:“孙将军!应是你说出高见的时刻了。”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静待这个天下知名的兵法大家,如何化腐朽为神奇,解开这个死结。

  桓度从容一笑,暗忖自己集兵法剑法的大成,连夫概王、白喜都以他马首是瞻,这对于击败强楚,最为有利。此刻若不能使众人心悦诚服,将来入楚,必因缺少合作默契和信心,成为致败的因素。

  度沈声道:“我方和楚国的形势比较,不须我再多作废言,不过我却要指出制胜之道,全在于战术的运用,此次我到楚国探路,便是针对敌我实力,定下行军之计。我曾在“势篇”提出‘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这是说楚人目标明显,兵力分布清楚可知,反而吴军若能令楚人难知其进兵路线,便能由“有形”变作“无形”,如此敌人必然因防守之处多以致兵力分散,在这个情形下,变为“我专而敌分”,“我众而敌寡”。

  这个道理清楚明显,不过如何能达到这个目标,才是难题。

  阖闾说出了众人的想法道:“愿闻其详。”

  度道:“淮水以西,长期驻有楚国大将申息之军队,若我冒然西进,大战势所难免,以寡击众,胜负殊难预料。尽管得过此关,其后西攻方城,南捣郢都,尚需频繁的接战,此等重兵交接,攻其有备,于我等远征之师,至为不利,万不可行。”众人露出同意的神情,这等于否定了白喜最短行军路线的提议。

  桓度待无人提出意见时,续道:“首要之务,一定要避开方城一关,免得以硬碰硬,舍西就南,实行远程奔袭,攻其必守之地,这下必然大出楚人意料之外。”说到这裹,停了一停,微笑道:“使他们疲于奔命。

  ”殿内众人无不莞尔,整殿气氛顿然轻松起来。原来这“疲于奔命”四字出于巫臣,当日巫臣藉出使齐国之利,带走夏姬,襄老和公子反怀恨在心,联合杀尽巫臣的家族,瓜分他的财产,巫臣大怒下,由晋致书二人,誓必使他们“疲于奔命以死”,向晋献联吴制楚之策,故而有来使吴国之事。

  大臣斗辛道:“若沿淮水南行,不经方城入郢之路,反改向南,推进的路线如何?”桓度道:“这一问正是我楚国之行的目的。”语气中露出强大信心,他既曾实地侦查,自然能以专家身分提出意见。

  桓度续道:“若从淮水攻楚,有两条路径,一是西经方城,另一则是通过冥、直辕、大隧约叁个关隘,向西南推进,直趋汉水,溯汉水而上,郢都指日可达。”

  夫概王击节叹道:“孙将军高见。楚人为防卫郢都,对附近关隘,一向严谨。但这冥等叁关既偏且远,因有高山所阻,不能西进,只可南下,故而防守粗疏。唯一可虑者,这条路线尽多低洼沼泽,叁关又位于大别山脉,不利行车,对于我们新近习得的车战之术,大大不利。”

  阖闾和伍子胥会心微笑,暗赞桓度高瞻远瞩,一早定下应付之策。

  桓度果然道:“以车战对车战,正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况且若经叁关南下,虽有通道可循,却须经过大片山地,兼且该处河湖众多,不利笨重战车驰骋。故而这次成败的关键,在于以灵活的步兵,配合精锐的骑兵,再以优良的武器,对抗楚国自以无敌天下的车战。”

  桓度这个果略,正是孙武“计篇”上所说的“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桓度深悉楚国的地形,删除了用车战的可能性。

  阖闾道:“步兵行军缓慢,当以何法解决?”白喜插言道:“这个反为容易,现今淮河中下游,尽在我方控制下,可溯淮水西进,至淮阳弃舟经叁关南下,直抵汉水,沿江而上,直达郢都。”众人称善。

  桓度补充道:“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楚国军容鼎盛,若全军对垒,我方战必不利。故须多方误敌,调动楚师,分散其防守力量,使楚人不知何处该守,何处该弃。”

  阖闾略一沈吟,把各人的意见总结起来道:“所以误敌之计,先是从淮水逆流而上,于淮阳弃舟登陆,避开敌军严密防守的方城,跟着南下汉水,楚军应防之处太多,兵力分散,致使我方胜算大增。”言罢仰天长笑起来,这一笑,定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次步兵大会战。

  吴师在桓度的设计下,定了选择楚国东北境的叁个关口为突破点,正好打中了楚人防守上的薄弱环节,“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深远迂回,以奇兵取胜。达到孙武所说的“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孙武若是泉下有如,必然心感大慰。

  阖闾道:“众卿再无异议,立即准备,择日出兵。”

  众人轰然应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