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汉末三国之霜瑜煮雨 第四节:香消玉殒

《汉末三国之霜瑜煮雨》第四节:香消玉殒

作者:丛瑾瑜 字数:3815 书籍:汉末三国之霜瑜煮雨

  这天午后,孙坚小憩刚醒,孙策便来到帅营中,欲与父亲谈论要事。孙坚见儿子面目严肃,似有要事言谈,便去到书案旁正坐。

  孙策下跪道:“策儿有要事相求,还望父亲恩准。”

  有生之年,这是孙策第一次跪求父亲。孙坚心一软,便不假思索地应承了下来。可孙策接下来说出的话,却如晴天霹雳般,直穿孙坚原本平和的内心。因为孙策祈求的,乃是迎娶袁纾。

  “不行,我绝不答应。”孙坚一口回绝。

  “为何?”孙策道。

  孙坚回了句“因为她是袁绍的女儿”,有道:“我的儿,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即便孙坚态度坚决,不留一丝回旋余地,孙策却依旧坚持,甚至不惜长跪不起,以了明内心坚定。

  对此,孙坚只扔下句“随便你”,便转身离开了帅营。

  当晚,孙坚不曾回营。

  次日清晨,当孙坚重回帅营时,孙策仍然跪在原地。此刻,他酸楚疼痛的双腿,便是他内心深处凄切的写照,他屹立巍然的项背,则是他永不放弃挚爱的宣言。

  孙坚看到这一幕,不禁扪心自问道:“难道自己的颜面,真的胜过孩子的幸福?”

  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孙坚“呵”地一声,道:“只要袁绍不提过分的条件,为父愿意为了你的幸福,不顾自己的颜面。”

  孙策听闻,难掩内心之欣喜,他紧握着父亲的双手,道:“父亲是天底下,心胸最为宽广之人。”

  可是,还不等这股兴奋劲过,帅营之外,就传来一封紧急军情:袁绍帐下,大将周昂,正全力攻打豫州治所(阳城)。

  这一封来急军情,不仅打破了孙策的幻念,更飘零了孙坚的内心。

  自刘表夺取长沙后,竟又有诸侯不顾人臣道义,乘着孙家军全力讨伐董贼,后方极度空虚时,背后给孙坚捅刀。

  孙坚忍无可忍,遂不再顾及讨董战役,他怒道:“同举义兵,将救社稷。逆贼垂破而各若此,吾当谁与戮力乎!”

  话音刚落,他便下令全军回守豫州。

  就在孙家军拔营起寨时,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手持着各自的将印,找到了帅营之中,正在规划行军路线的孙坚。三人将将印放到桌案上,即作揖道:“见过孙将军。”

  “三位这是何意?”孙坚道。

  “我等是来辞行的。”刘备道。

  “这是为何?是我待你们不好吗?”

  “刘某只愿讨董,不愿涉及诸侯之争。”

  “既如此,我便不强留了。”

  为了表示对英雄的敬重,也为了感谢英雄的帮助,孙坚决定效仿先贤,躬亲送刘备等人出城。孙策与周瑜闻听消息,亦随孙坚共送之。当刘备迈出城门的霎那,周瑜不禁与孙策呢喃道:“刘备日后,绝非池中之物。”

  送别了刘备,孙家军士兵,也已拔营完毕。只待孙坚一声令下,孙家军的数万将士,随时皆可回师豫州。

  不久的将来,即将在豫州爆发的大战,乃是宣告孙策与袁纾,此生注定无缘的一战。此时,孙策是多想拉着周瑜,一同踏上回师豫州的归途,共同面对即将到来的凄怆时刻。可现下,急需重建的洛阳城,显然更离不开周瑜的陪伴。

  洛阳城南,梧桐树下,冰台草旁,周瑜与孙策正做着最后的告别。此刻,没有淅沥的细雨,没有萧瑟的落叶,有的只是和畅温暖的阳光,以及绵延不绝的微风。

  所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最终,孙策还是扬长而去。

  十余日急行后,孙家军终于回到了豫州境内。可是,阳城却早已失守,孙坚只得在阳城郊外,一片小树林旁边安营扎寨。

  傍晚,孙策正在自己营帐中,忙着处理军务,忽见一名值守士兵拿着帛书进门报曰:“营外有一女子,自称是少主旧识,要我将这帛书交给少主。”

  孙策接过帛书,只见上书道:“若念昔日情谊,营外树林一见。”落款处的署名,正是他日思夜想的“袁纾”二字。

  看完帛书,孙策不禁抛下一切军务,只身赶到了营外树林。

  此刻,夜已完全深了。皎洁的月光,透过树木间的枝桠,洒落在姣人的华服上,诗化了凄美的相逢。《诗经·月出》篇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正是此情此景下,最唯美的描述。

  看着袁纾本就消瘦的身体上,衣带竟又宽了许多,孙策眼眶中,不禁泛起了圈圈涟漪。

  这一刻,袁纾选择了勇敢,她鼓起勇气,道:“孙策,我喜欢你。如果你也喜欢我,跟我走好吗?”

  “去何处?”

  “天涯海角——只要远离纷争,无论何处,皆可供你我安生。”

  听到这番话,孙策心中既喜且悲。喜的是自己心爱的人,也一直钟情着自己;悲的是此生此世,也许彼此注定错过。

  孙策仅扔下句“对不起,我不能跟你走”,就意欲离开树林。

  在孙策转身的霎那,这片树林深处,倏然冒出一群全副武装的兵士。这群兵士,除了二十几人手持弓弩,剩下的百余人皆持利剑作战。从他们军服、盔甲的制式中,一眼就能看出是袁绍的兵马。

  “你们的长官呢?叫他出来说话。”孙策道。

  树林深处,只听“咳咳”两声,遂见一人徐步走出。

  在暮色的遮盖下,此人的脸庞并不可见。依稀可见的,只是反射着月光的盔甲。不过,从盔甲制式看,此人当为袁绍军中,校尉以上将领。

  渐渐地,随着那人越走越近,他模糊的身影也愈发清晰。

  对于孙策而言,这是一张极度陌生的面孔——陌生到此生未见。

  “周昂,你怎么在这?”袁纾道。

  “小姐,你假传主公手令,偷跑至此,跟这小子私会,就不怕主公伤心吗?”

  “大胆,就凭你也敢教训我,真是不知所谓。”

  “卑职不敢,卑职只是替小姐感到不值。这小子,要是真在乎你,适才就该跟你走了。若他真肯抛下一切,跟你隐居山水之间,我或许会永远埋藏这秘密。可这小子,偏偏自择死路,那就休怪周昂无情了。”

  “你想怎么样?”

  周昂回了句“小姐明知故问”,即直接孙策的鼻子,道:“如今摆在你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束手就擒,第二条是立刻就死。”

  孙策喊了声“宁死不降”,遂拔出腰间佩剑,意欲杀出一条血路。

  周昂手下的这群士兵,岂是孙策的对手。仅片刻的工夫,孙策就快杀出重围。

  “快放箭,杀了他。”

  只听“嗖嗖”两声,两支锋利的流矢,直冲孙策项背而去。孙策此时,正被面前的敌军纠缠,根本顾不得身后飞来的箭矢。

  当孙策准备赴死之时,身后袁纾的惨叫声,忽然回荡在寂静的夜空。

  此刻,孙策是多希望自己的判断出现了偏差。但事实终究是残酷的,当孙策回首的霎那,袁纾中箭倒地的画面,还是映入了他的眼帘。

  若说孙策在震惊之余,心中还怀着一种情绪,那无疑就是愤恨。他恨袁绍一意孤行,恨周昂弄巧成拙,恨自己懦弱无能,更恨这大争之世不由人情。在这股仇恨之力的驱使下,孙策变得愈发悍勇,他回身杀了放箭的弓弩兵,又直冲周昂而去。

  “挡住他,别让他过来。”周昂边叫喊着,边连连后退。

  “贼子修走,纳命来!”孙策边喊,边健步杀出重重阻隔。待追上周昂,孙策二话没说,提剑就冲他胸口刺去。

  “将军死了,快逃!”

  周昂一死,剩余的这群残兵遂四散而去。

  孙策健步跑回原地,看着地上奄奄一息的袁纾,不禁放下手中的利剑,一把抱起血染裙襦的袁纾,道:“纾儿,你不能死,我不允许你死!”

  “我,在你心里,究竟是,什么位置?”

  “此生此世,无可取代。”

  他们皆难掩心中情绪,止不住泪水纷飞。不同的是,袁纾的眼泪,代表着幸福与喜悦;孙策的眼泪,暗藏着悲痛与后悔。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多想调拨时钟,将时光回溯到某个片刻,试图去挽回曾经的过错,改变已错过的时间。

  如果片刻前,孙策答应与袁纾隐居山林,也许周昂就不会出现;如果一年前,孙策能够明了自己的内心,也许他们早已结为连理……

  可惜人生没有如果,袁纾的生命,终将无法挽回。

  在爱与泪的包围中,袁纾解开腰间的玉佩,亲手佩挂于孙策的腰间,断断续续道:“纾儿福薄,不能继续陪伴伯符了。在伯符找到下一个心爱女子前,就让这赤乌玉佩,代替纾儿陪伴伯符一程。可是,待伯符找到下一个心爱女子,记得要将这赤乌玉佩,亲手放回纾儿身边。到那时,这块赤乌玉佩就会代替伯符,永生永世陪伴着纾儿。”

  “嗯,嗯!”

  就在孙策连连点头应声之时,袁纾也渐渐失去了意识,悄悄了断了呼吸,慢慢闭上了双眼,缓缓停止了心跳。当袁纾的双手冉冉下垂时,孙策的一颗破碎之心,似乎也跟着飘零了遍地。

  这一夜,孙策没有动弹,更不曾回营。他只是紧紧拥抱着袁纾的身体,轻轻呢喃着纾儿的名字,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袁纾也并没有离他而去。

  次日晨间,当孙坚沙场整军时,才知孙策一夜未归。

  大战将至,帐下主将却失去踪迹,孙坚不禁大发雷霆道:“尔等少主何在?”

  “主公可去少主营内,书案之上一观。”

  当他来到树林时,孙策依旧怀抱着袁纾的身体,独自呢喃着纾儿的名字。孙坚不明就里,遂问孙策何故。

  孙策“嗯”地一声,渐渐缓过神,道:“周昂已死,尸体就在前面。”

  孙坚见到周昂尸体,遂拔出腰间的龙渊剑,一举斩下其首级,命人悬挂于阳城之外示众。

  孙坚来时,本想找孙策共赴沙场。但是,孙策魂不守舍的样子,怀中袁纾的尸体,却令孙坚不忍在此时打扰。他来到儿子身旁,仅扔下句“节哀”,就独自领着数万兵马攻城。

  守城的袁军将士,见主将首级悬挂于城外,便顿时没了心气。在孙家军的猛攻之下,袁军将士仅守城一个时辰不到,就全线溃败,逃出了阳城。

  战役结束后,孙坚就迫不及待地,策马来到了城郊树林,将阳城大捷的消息,分享给了孙策。孙策得知消息,只“哦”了一声,遂抱起袁纾,徐步往阳城方向迈进。孙坚见状,不禁牵着马,与儿子共同步行。

  在通往阳城的紫陌上,孙坚试着问道:“袁纾究竟为何而死?”

  “纾儿没死,她只是累了、睡着了。”孙策呢喃道。

  “她是否因你而死?”

  “纾儿没死,她只是累了、睡着了。”

  一路上,无论孙坚如何发问,孙策回答的,都只是那亘古不变的一句。孙坚无奈,只得在回到阳城后,通过审讯战俘的方式,试着还原事情的本末。在战俘讲述完有限的线索后,孙坚的手下,又从刺史府的一间房中,发现了一封足以证明一切的书信。

  这封书信,乃是袁纾写给袁绍的,上面记录了许多足以催人泪下的话语。那间发现书信的房间,正是袁纾这几日的居所。

  他即刻带着书信,来到了孙策房中。此时,孙策正在床榻边,默默陪伴着袁纾。孙坚看到儿子整日一副颓废模样,终于忍无可忍,遂一把拉起孙策,怒道:“孙策,你给我清醒点,袁纾已经死了。”

  孙策默不作声。

  孙坚来到袁纾身前,拔出袁纾身体上,仍未取出的流矢,道:“见否,她已没了知觉。”

  孙策依旧默不作声。

  孙坚将书信交到孙策手中,道:“你看看吧。”

  孙策接过书信,只见信中写道:

  “父亲,当你看到这封书信时,纾儿非与孙策浪迹天涯,即是已不幸命归九天。也许父亲会问:你与孙策仅几面之缘,这样做值得吗?

  在此,望父亲明鉴:当两年前讨董会盟上,孙策不顾诸侯目光,不顾父亲责难,将那价值连城的赤乌宝玉亲手交与女儿时,女儿的一颗心就已为之颤抖。

  后来,为了试探他的人品,女儿曾要求孙策送女儿返回闺房。他不顾有要事在身,将女儿送回闺房,遂转身离去。自此,女儿就愈发钟情于他。

  梁东之战后,女儿难掩内心之思慕,独自前往梁东寻他。至此,女儿即知此生之命盘已然注定,女儿此生只能嫁与孙策。

  此番前去,若孙策心中有女儿,即是此生最大幸事;若孙策心中无女儿,也是此生命该早逝。

  最后,请父亲原宥女儿为爱不顾一切,原宥女儿不能在父亲跟前尽孝。

  ——不孝女袁纾书”

  孙策看过书信,只是淡淡地说道:“明日一早,我便带她回富春祖坟安葬。”

  “回富春祖坟安葬!”

  “常言道:‘出嫁从夫’,纾儿是我妻子,当然要葬在孙家祖坟。”

  次日,当孙策带着袁纾回归富春,孙坚就命人将袁纾的死讯,留下的书信送给袁绍。后,孙坚又将这两天发生的一切写成帛书,命人发往洛阳城周瑜手中。

  待此间事了,孙坚即独自带兵远征荆州。因为早在讨董会盟时,孙坚曾经说过:“一郡之恨,当以一州来报。”刘表夺取长沙的仇恨,也该是清算的时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