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一叶黄金 第四十八章 绝品黄茶韵(上)

《一叶黄金》第四十八章 绝品黄茶韵(上)

作者:南山嘉荣 字数:1756 书籍:一叶黄金

  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传说它发现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且长盛不衰,最终传遍全球。而中国茶文化又揉合了佛、儒、道诸派思想,自成一体。这些生长在中国茶树碧绿的叶片上,漂浮于杯中悠悠的茶香里。正可谓“朝沐雨露英华,晚听佛道清音”。

  时光悠悠,岁月匆匆。从发现古茶树种到种植,农家在对千年古茶树的坚守过程中,与当地村民一起,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呵护下,逐渐建起了一个生态宜人的村庄。这不得不说是人间奇迹!

  他们,世世代代把农家那棵古茶树视为“神仙树”,这更是一种茶祖精神的象征。如今,农家种茶制茶的手艺已传承到农庐手中。经过十多年积累,农庐一直在追求中跃升,着力寻求突破,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复兴祖传的“绝品黄茶”!

  黄茶由绿茶发展而来,是中国历史上继绿茶之后出现的第二大茶类,现于中唐时期。其特殊“闷黄”工艺造就了“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三黄品质特征,以其质优形美,被视为茶中珍品。尤其是闷黄工艺使其滋味变得更加醇和。

  他与巫青曾经探讨过,黄茶加工精妙,品质独特。在所有茶叶粗制操作上,都有“嫩叶冷揉、老叶热揉”的记载。茶叶揉捻的目的是使细胞壁破碎,果胶质溢出,茶叶利用果胶形成条索状。这属于常识。

  这天下午,农庐见巫青在独自品茶,就与她说起茶叶品鉴的事情,他希望能反推到制茶的手法上,并从中获得启示。

  巫青认为,茶的最高境界是茶禅一味,一见入魂。实际上,品鉴下来,茶汤还是典型的荆山风格,很醇厚,一点也不薄。

  农庐肯定地说,复揉不复揉影响的只是滋味快慢,与茶汤厚薄没有太大关系。

  巫青便给农庐举个例子,碎茶冲泡,滋味出来得快,完整条索冲泡,则要二三泡,甚至四泡才出味,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农庐点头称是。

  那么,这就需要弄清楚导致茶汤浑浊的原因。一般而言,茶汤浑浊大致有三:

  一是毛茶制作被捂住,茶汤会浑浊,农庐揉了叶底发现软硬适度,没有叶底稀烂的现象,说明可以排除。

  二是茶在精制过程中,其实古法更佳,原料分等级为好,而那些没有经过分筛的,茶叶杂质可能过多。说白了,就是毛茶不干净,精制茶时也没管好。这个也是关键。

  最后就是茶叶存放问题,茶叶处于转化期,会有一个阶段导致茶汤浑浊,不清亮。这个往往会被忽视。

  农庐喜欢刨根问底,追根溯源,这就是黄茶的起源问题。总体看,不外乎两大类型:

  一是茶树品种的芽叶自然发黄,叫黄茶。唐朝就是自然发黄的茶芽,与今时所言黄茶是两个概念。唐朝是蒸制为团茶,与今时出产的黄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从品种说起,远在七世纪就有了。

  二是炒制过程中闷黄。这要从炒青绿茶演变而来说起,则在公元1570年前后。由于炒青绿茶的实践,发觉杀青或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于燥程度不足,叶质变黄,产生新的认识,再去实践,就创造了黄茶。如黄芽是杀青后闷黄的;黄汤是揉捻后闷堆二三小时或更长时间出现的;黄大茶是初干后堆放二十多天变黄的。这都是黄茶制作的关键环节。

  明代茶人和学者许次纾在《茶疏》中说了一段有趣的话:“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称六安……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铛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

  他这是在批评制茶技术不好,绿茶变成黄茶。然而,无独有偶,茶人却从绿茶发现黄茶的制法。

  因此,黄茶的制法当在十六世纪前,它是从绿茶发展而来的。如《明•会典》说:“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令买茶中马事宜,收买真细好茶,毋分黑黄,一例蒸晒,每篦重不过七斤。”这是四川晒青绿茶做色蒸压为边茶。做色重的变褐黑色,轻的则变黄茶。

  农庐把茶叶发展脉络理顺了,眼前一亮。巫青也认为找到了问题的要害。

  茶,分为黄、白、黑、青、绿、红六色,代表六种茶叶品质,它们象征中国茶业的兴旺和繁荣。这六种颜色的茶也是中国最享盛名的六大茶类,黄茶占其一,属于第二大茶叶品种。它形态精致美观,制作严谨精细。看上去状若飞升,玲珑剔透,如朝霞般绚烂,又似轻云绕银月之皎然,让人惊为神物!

  然而这个“神物”的出笼,对农庐而言,却是一个艰辛繁复的过程。

  农庐为了获得“茶神”的青睐,常常入神着迷。这天夜晚,农庐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巫青问他,怎么啦?

  农庐说,被茶闹腾的。

  农庐在苦思冥想之中,突然想起自己的师爷,何不请他老人家出山?他是制茶高手,能把茶叶压制成各种形状,做的茶可以插屏,有梅竹松岁寒三友图,有狮虎豹山中群兽像,还有仙女下凡,都栩栩如生,惹人喜爱。但这位师爷脾气怪异,一手好手艺绝不外传。

  农庐的母亲曾带他见过这位师爷,也跟农庐谈过一件不愉快的往事:当年农庐的父亲想跟他剽学几招,结果两人闹翻了脸,这样心里就有了疙瘩。

  当年,农庐的母亲带他相认师爷,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得到师爷的提携。

  现在师爷年岁大了,基本不动手做活,加之近年来腿脚行动不太方便,又住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太平顶上,就很少出山。人们差不多把他忘了,他也乐个清闲自在,在世外桃源中悠闲度日。

  农庐下了决心,干脆去找师爷。农卢的母亲认为可行,巫青也赞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