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天医凤九 第2603章 挑人

《天医凤九》第2603章 挑人

作者:凤炅 字数:860 书籍:天医凤九

  大巴车的味道并不好闻,对于林逸秋这样娇生惯养的大少爷而言,几个小时的车程更是颠得快吐出来了。好在经过这快一年的磨砺,他多多少少有了点抵抗力,下车的时候除了脸色难看一点,有点头重脚轻以外,人还活着。

  七十年代初的火车站并不算拥挤,因为这时候不太允许人员流动,所以除非必要,一般人是不会远走他乡的。

  车站里几乎都是亲朋好友送别子女朋友,显得孤零零的林逸秋一个人格外惹眼,好在他也不是真的十七岁小孩,一个人在M国多年走南闯北全球都玩遍了,根本不怕旅行的孤单。

  从江省到黑省坐绿皮火车需要三天两夜,上山下乡办的人做事还算过得去,没给林逸秋买站票或者坐票,否则这三天两夜下来,人在不在还不一定呢。

  火车来了以后,他拿着车票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很好,在下铺。

  趁着包间里只有自己一个人,放好行李以后,林逸秋迫不及待开始找钱了。

  打开行李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块崭新的毛巾。

  林逸秋想起它们是去年在百货商场时自己强硬要求买的,当时说好家里人一人一块的,结果林父林母硬是舍不得用,没想到最后都塞他包里了。

  林逸秋眼睛一酸,差点落泪,抹了抹眼睛继续寻找。

  打开林夏妮说的那个包隔层,林逸秋惊喜地发现除了各式各样的票之外,还有零零碎碎几张大团结。

  看来这个三姐也没有那么心狠嘛。

  林逸秋把所有的钱掏出来点了一点,有自己的存款,还有林母塞的,大嫂塞的,林爷爷林奶奶塞的……还有林夏妮的,七七八八加起来有七八百块钱呢。

  相当于这个年代农民家庭几年的收入啊,是一笔巨款了!

  想到这里,他不由轻叹一口气,本来想着不要再用林家的钱了,结果没想到临了要走了,还掏了人一笔大的,还能怎么办,以后慢慢还吧!

  他把钱分开装好,胡誉给他的书籍和信件则被放在了更隐蔽的地方,一些不容易储存的食物则拿出来,这样也可以节省包裹的空间。

  列车在行驶前的最后一刻,林逸秋这个车厢也来了别的乘客。

  这是一个年轻男人,看着也就20岁上下的样子,穿着打扮跟这个年代的人差不多,手里拿着个扁担,两头各挑着一个蛇皮袋的行李。

  把东西放下以后,对方还自以为隐晦地打量着林逸秋,林逸秋虽然感觉到了,但是还是当作一无所知。

  面对陌生人,大家不约而同地保持了沉默。

  这一夜,林逸秋睡得并不安稳,总是不由自主地去摸钱袋子。

  清晨日出,他就醒了,然后就睡不着了。睡不着就吃点东西吧,林逸秋去另一个车间打了点热水,洗漱完以后就回来吃东西。

  林母为他的行程准备了不少馒头,好在林父是面粉厂的,不然可没有那么多面粉给她造的。

  林逸秋一口热水,一口馒头再来一口周婶牌泡菜,边吃边不由感慨:也太想念21世纪的方便面、速食小火锅、自热米饭了……

  正吃着,对面传来一阵“咕噜咕噜”的声响。

  林逸秋抬头看向年轻男子,馒头已经先一步递过去了:“你吃吗?”

  “啊不不不,不用了。”男子明显很紧张,连忙推拒。

  可是话音刚落,他的肚子里就传来了一声更大的饥饿声。

  年轻男子露出窘迫的表情,满脸胀的通红,心里暗骂自己肚子不争气。

  其实列车上也是有食物卖的,而且买饭不用粮票,只需要购买饭票就可以。前面有说过,这年代是限制出行的,但是能出行的人往往却又不简单,比如说政府官员、厂里的采购员等等,所以列车上的伙食并不差。由餐厅的厨师做完,装在白色的铝制饭盒中,列车员推着一个车厢一个车厢兜售,吃完餐盒是要回收的。

  只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贵!

  所以一般出远门的人都会提前准备好整个旅程的伙食,来避免这个额外消费。

  显然第一次出门的年轻人忘记了。

  年轻男子没有再拒绝,不好意思地双手接过馒头,对林逸秋道谢:“谢谢,我本来准备了一些……结果路上吃完了……”

  男子自我介绍叫陈枫,今年22岁,他家里穷,是步行从老家溪县走到苏市火车站的,走了两天,食物跟水都在路上吃光了,本来是打算靠着喝水续命到东北的,谁知道遇上了林逸秋……

  “你也去东北?”林逸秋一喜。

  陈枫吃了点东西可算是缓过来了:“对啊,黑省松安市茂源县坪子沟镇,具体去哪个生产队还要看安排。”

  “这么巧,我也要去东北的坪子沟镇!”

  “真好,这样咱们就有个伴了!”

  陈枫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跟林逸秋天南海北地聊了起来。

  列车行驶每经过一个地方都会停一下,所以速度非常慢,到第二天上午仍然还在徽省境内,期间又陆陆续续上来不少人,他们大部分都是年轻的男男女女。到了第三天,林逸秋所在的包厢很快也住满了。

  有林逸秋和陈枫的交好在先,加上林逸秋从包里掏了几颗水果糖分给大家,相邻的几个包厢又都是年轻人,很快众人就打成了一片,纷纷开始自我介绍:

  他们有的来自山省,有的来自徽省,有的来自河省,虽然来自不同的省份,但是他们要去的目的地都是一样的——东北。

  与林逸秋赶鸭子上架不同,他们都是怀揣着梦想和激动的心情来做知青的,林逸秋细细打探一下才知道,大部分人都是农民家庭,兄弟姊妹众多,家里吃不饱饭又找不到工作才准备下乡的,毕竟东北可是出了名的重工业产区和粮食产区,还能为国家做贡献,有人甚至放言要一辈子扎根东北。

  林逸秋轻轻叹息,既没有赞成也没有反驳。

  上个世纪的东北,重工业确实发达,说是华夏的心脏地区也不为过,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中心就逐渐南移了,到后来东北的城市大部分都只发展到了三线甚至四线,远不如南方。

  看着车厢里一张张朝气蓬勃的面孔,林逸秋心里升腾起一丝激动。这就是华夏的年轻人,这就是华夏未来的脊骨,就要由他们推动历史车轮的变革。

  而此刻黑省松安市茂源县坪子沟镇王家屯的办公室里正在发生一场激烈的争吵。

  争吵过半,双方休战。

  刘家村村长刘大斌不敌对方,呼呼地一边大喘气克制自己的情绪,一边还要拉住身边的手下,防止人冲动。

  王根生惬意地呷了口茶水,脸上有着获胜的得意:“哎呀,我说大斌啊,这知青还没来呢,你就急着把人推走干嘛?”

  “队长,我再说一遍,我们刘家村是真的安置不下那么多人了!”

  “诶,大斌,话不要说这么满,你们刘家村别的没有,但是土地有的是啊,再说我们王家屯可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没有房子咱们创造房子嘛,国家现在这么艰难,组织上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我这不也是为了给你们刘家村减免一些负担,才把人都安排在你那里,他们是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可不是来享福的,你田里有什么事情尽管是支使他们去。”

  刘大斌暗骂,你也知道国家艰难,他也想造房子啊,组织上一分钱都不批下来,他拿什么去盖!

  而且要说到人少地多这事儿,刘大斌更是满肚子火气。

  坪子沟镇大大小小有好几个生产队,底下的小分队更是不计其数,大部分都是以村为单位,或者几个关系不错的村子为一个生产队。

  而刘家村和王家屯则不是,这两个村子与世隔绝一般座落在坪子沟镇最里面,背靠着连绵起伏的林场。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以后,两个村落被迫合成了一个生产队。

  但是这两个村子历来就矛盾重重,以前是为了争地盘,现在是为了争人。

  刘家村人少地多,王家屯人多地少,既然合并成一个生产队,那就需要选出一个生产队队长,然后两边的村长都去竞选了,最后由于王家屯人多势众,王家屯村长王根生获胜,成为了红河生产队第十二分队队长,并且一干就是16年。

  从此,刘家村就被王家屯压在了底下。

  王家屯人多地少,每年麦收秋收,都是一大家子人干一点活很快就做完了,然后大家一起吃集体饭,拿10个工分,成年男子甚至可以拿到12个工分。而刘家村地多人少,一个人要被分成几个人使,才能拿到跟王家屯人一样的工分,吃的也一样是集体饭。

  就这,到了年底大家分账的时候,还是一起分的。这让刘家村的人怎么忍得下这口气,可是忍不了也得忍啊,毕竟大家是一个生产队的,上面可不管村与村之间的小矛盾,粮一样交,剩下的一样分。

  所以两个村之前的矛盾可谓是愈演愈烈,几乎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真正矛盾的激化,是知青的到来。

  按理来说,这是一件喜大普奔的好事,刘家村的人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他们有国家供应吃穿,还能帮自己村干活,可不是好事?

  可是真等人到了以后,他们才发现自己想岔了,这群城里来的学生仔压根就不会种田啊,连草和麦子都分不清,而且体力还一个比一个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