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理想年代 131朝气蓬勃

《理想年代》131朝气蓬勃

作者:光景 字数:3132 书籍:理想年代

  泗水,中国领事馆会客大厅里,西装革履的,长袍马褂的,各界华人代表济济一堂。寒暄,谈笑声充满大厅。李想站在大厅中间,满面春风和每个人打着招呼。

  南洋华人的热情和这里的天气一样火热。

  “这位是曼谷侨领、实业家郑智勇先生的五公子郑法才。”汪精卫拉过一个皮肤黑黑的青年,像热情的主人一样给李想介绍道。

  郑法才脑子还有点没转过来,站在他面前就是辛亥首义之功的李大帅?他就是敢跟洋大人说不的李大帅?没想到一个活生生的辛亥传奇,所有青年心目中的革命偶像,就这么笑吟吟的站在了面前!

  “李大帅,你就是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击败北洋军,收复汉口租界的李大帅吗?”郑法才欣喜如狂地失声喊道。

  “你知道地挺快啊!”李想笑了,他又享受到了那种狂热崇拜的眼光。

  “早知道了,知道已经几个月了!大人,你的勇武在南洋已经全部传开了!”郑法才的声音都激动的颤抖的。

  想上前握手,又不敢。李想身上多少头颅,多少鲜血堆积出来的军人气质,总是给走进他的人一种无形的压力。郑法才人僵在那里。不知道该行什么礼节了。

  李想倒是好整以暇的打量着他,看他的眼神举止,是受过良好的教育。这样的青年,那真是难得的人才啊!特别对于刚刚建国的民国来说!

  李想见到这一位华侨热血青年,忍不住开始忽悠,道:“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点钟的太阳,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这样一个普通的道理,被这些青年的偶像李大帅说来就让人激动万分。

  汪精卫听了猛撇嘴,李想这张小白脸看起来比郑法才的那张小黑脸年轻的多。真是大言不惭,但确实让这些华人小青年听了热血沸腾。

  “当年,郑智勇先生,得到孙先生的亲临造访,慷慨捐助巨款,一时传为美谈。武昌起义成功,民国成立,郑智勇先生在曼谷闻悉喜讯,雀跃欣庆,毅然献出银元5万,并派其五公子郑法才带一对大象牙到南京,祝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尔后,他又慷慨解囊,捐赠广东都督一百万暹币。”汪精卫道。

  李想的眼神不易察觉的闪动了一下。只有非常熟悉他的人才能读懂这个眼神的含义。

  “这位是新加坡侨领张永福先生,是中山先生的挚友,也是同盟会的大力资助者。”

  李想眨眨眼睛,这个名字,好生熟悉。因而上前与之握手。

  “他不算特别富有,”汪精卫介绍说道,这是相对于曼谷郑家的标准。“然而但凡需要钱物的支持,他都毫不犹豫地竭力支持。上海《苏报》案时。他为着营救狱中的章太炎、邹容,到处疏通关系,打电报给英驻上海领事,翻印邹容的着作两万册,向清朝总理衙门及翰林院投寄,且让人带回内地秘密散发。另有创办报纸和保皇派作舆论之战。

  当年孙中山到新加坡宣扬革命,张永福将留给老母亲颐养晚年的晚晴园别墅腾出来,作为革命基地,后来即成为南洋革命总机关的所在地,此后孙中山及其助手来往南洋更为便利。”

  提起这个晚晴园,李想就知道了。至今这个园子里还留有一段中山先生的八卦新闻。

  李想拉着张永福悄悄问道:“我这次来时在南京看见了中山先生的两个漂亮女儿,我听说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和夫人卢女士也在南京小住过一段时间,但是陈女士却没有同去。不知道陈女士是不是还在南洋?如果在,陈女士住在那里?我有空要去拜见一下。”

  汪精卫在旁边翻白眼,怎么这个李大帅还有八卦的癖好?

  张永福对这个目光如鹰隼,少年得志,满身傲气的李大帅突生一丝好感,他也有生活的一面。

  “陈女士在参加镇南关举义之后,由于劳累过度,患了很难治愈的肺结核,于是留在槟榔屿诊治。当逸仙在南京就职临时大总统时,也居住在槟榔屿的卢慕贞女士要启程回国的时候,曾差人来请陈粹芬女士同行……

  卢慕贞女士对陈粹芬女士的印象很好,特别是在日本期间,陈粹芬女士对逸仙的悉心照料,更使她心存感激。自从陈粹芬女士来槟榔屿养病,卢慕贞女士曾多次请她到一起居住,免得一个人孤单。陈粹芬女士都婉言谢绝,推说自己的病有传染性,还是独居为好……

  卢慕贞女士差来的人到陈粹芬女士的住处一看,全然没有要回国的样子。卢慕贞女士得知这一情况后,亲自登门劝说,陈粹芬女士也觉得已经没有继续在国外漂泊的必要了,于是草草收拾了行囊,与卢慕贞女士及逸仙的两个女儿一起回国了。到了香港后,陈粹芬女士悄然去了澳门,卢慕贞女士等一行则由邓泽如护送到南京与逸仙团聚。

  陈粹芬女士在澳门隐居下来。澳门的朋友找到了她,追问她不到南京去享清福的原因,甚至有人责怪逸仙忘恩负义,每到此时,陈粹芬女士都会耐心解释道:我跟逸仙参加反清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我救国救民的愿望已达到。我出身贫苦,知识有限,是我自愿离开的,并非孙中山弃我,他待我不薄,也不负我……现在,陈粹芬女士正在澳门过着清贫但安逸的生活。”

  李想唏嘘不已:“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几位同盟会的女士都看着,这位看起来非常大男子主义的年轻军人,竟然说出这样睿智,而又尊重女性的话。在这个时代,可是很少见的。

  李想露出一个迷人的微笑:“我相信,女人能顶半边天!”

  汪精卫偷偷看了一眼新婚妻子,果然也是一副雀跃的样子。

  “这位是槟榔屿华领吴世荣。”

  “你好!”

  “泗水事件之后,在孙中山的赞许与支持下,吴世荣、庄啸园、王少文、白频洲、徐瑞霖等南洋华侨和新加坡归侨吴荫培、谢碧田等发起,在上海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的华侨社团组织——南洋华侨联合会。发动舆论声势,争取事件的早日解决。”

  南洋华侨联合会后改为华侨联合会,大会通过的章程规定,其宗旨是:“本会对于祖国,则代表华侨、协助实业政治之进行,对于华侨,则联络各界共谋保护之方法”并“联络海外团体,互通声气,以坚华侨向内之心”,“联合国外华侨,共同一致协助祖国政治经济外交之活动。”

  “这一招妙!”李想拍掌笑道:“当年海外华工受虐情形不断曝光,秘鲁成为世界舆论众矢之的,西班牙殖民政府也不得不向李鸿章妥协。这一招,有操作的可行性。白种人自诩为文明世界,还是很看重这些面子的。你们有什么出版物作为宣传阵地?”

  吴世荣笑道:“华侨联合会刚刚出版了国内第一份研究和宣传华侨的月刊《华侨杂志》,比起李大帅的《人民日报》和《环球军事杂志》发行量差远了,回头我让人送一份来。”

  李想小小的得意了一把:“唔,吴世荣先生是会长?”

  吴世荣连连摇头:“大会鉴于兆铭兄在南洋的声望,被选任名誉会长,我任副会长而已,负责全面领导工作。”

  李想看了一眼汪精卫,想不到汪精卫挂名的牌子还真多,又问道:“南洋现在有多少分支机构?”

  吴世荣道:“我们早大帅先回南洋一步,在新马一带已经先后组建了29个华侨分会。”

  李想点点头,工作效率很快。

  “世荣兄这次在上海还顺便成立贸易机构“上海荣公司”。”汪精卫笑道,“世荣兄和李帅这一点非常一致,不但热心社会活动与慈善活动,而且在商务实业方面也有专长,世荣兄常说,中国欲富强,不外“才”与“财”二字。才出自教育,而财必从商业、矿业取得。因此,世荣兄成立的“上海荣公司”,致力办理民国政府采办事业,据知,公司开业当日,爪哇各埠来糖每月到上海数七、八万担。”

  “比起李帅旗下的新华财团,那就是小巫见大巫。”吴世荣一阵谦虚。“我那个,都是小生意。”

  谈起经济,李想兴趣高涨,侃侃而谈:“国民经济的两个拳头,一个屁股。工业是一个拳头,商业是一个拳头,农业是屁股。”

  这个比喻俗得掉渣,但所有人都觉得有理。

  “李大帅不愧是马上能治军,下马能治国,笑傲江湖还是个陶朱公!”

  “世荣兄。我倒也有这个打算了,建立一个南洋公司,专门与南洋华商做贸易。既然能挣钱,又能振兴祖国,支持革命,倒真的不妨试试。”李想说道。“既然你们已经在南洋混了这么些年,也应该又点门路了,你来做,我来投资。”

  一语惊四座,汪精卫夫妇没想到李大帅主事这么直接,几位同盟会南洋华人领袖没想到李大帅居然想起来南洋投资,全都傻眼了。

  “向东印度公司那样大型商业王国就不想了,我真的号召一下,从长江财团拿出一千万银洋还是能有的。”李想一想起这两个月每天一波一波来汉口加入长江商务总会的华商们。这些华商真的非常有钱,被冯国璋放火烧毁的原汉口商务总会原址修建长江商务总会,总共筹资四百万银洋。李想再加上自己的新华财团,衡量了一下这个数字,觉得还是能非常轻松的达到。

  李想立刻听到一片吸气的声音。同盟会历年筹款,能有个几万块就是巨款,李想怎么能这么轻松的就说出一千万的超级巨款?看来李想发行红色的人民币和绿色的战争债券,真是赚翻了。

  “荷兰当局对进入新马的投资限制重重,也从来没有中国大陆商人来新马投资这个先例啊!李大帅!”吴世荣有点不安的说道。

  “如果公司是你们在南洋组织的呢?”李想笑了:“你们还可以搞一个日本人的护照,做法人代表。”

  汪精卫夫妇发现没话可说。他也太奸诈了,如果不是中国人长得实在和白种人不一样,他肯定会冒充荷兰人来南洋投资。

  “这……”吴世荣没想到这位李大帅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是拒绝还是接受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