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清山变 第63节 战云弥漫(1)

《清山变》第63节 战云弥漫(1)

作者:嵩山坳 字数:4439 书籍:清山变

  第63节战云弥漫(1)

  在一两天之内,刘永福的黑旗军、南下抗法援越的唐景崧所布置的岸防前线在法军的炮火轰击下尽数败下阵来的消息通过奏折和电报送抵京城,皇帝龙颜震怒

  这件事的发展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事情的起因还是自阮福升继任越南国主之后。【≮衍墨轩无弹窗广告≯ .】首.发法军海军统帅孤拔就利用这一时机,由海防率舰南下,直攻位在越南中部的京城顺化。第二天,布意的陆军,亦对怀德府的黑旗军发动攻击。刘永福所部因为河决被淹,退保丹阳。于是孤拔的舰队,封锁越南各海口,并且攻破顺安炮台,在第十天上,就迫使越南政fǔ签订了二十七条的城下之盟,越南自承为法国的保护国。由法国派驻越南的东京理事官转任为公使的弗罗芒,贴出告示,说越南全境尽属法国,驱逐黑旗军出境。

  这是一个极大的转变,使得中国政fǔ在外jiāo、军事两方面都处于极端不利的地位。但是法国政fǔ却还识不破中国的底蕴,所以一方面在外jiāo上采取安抚的办法,由法国外jiāo部长沙梅拉库照会翁曾源,声明对越南全境土地,无所损害,‘并愿保存中国按照旧例,体面攸关的礼貌。’意思是可以承认中国对越南仍有名义上的宗主权。事实上越南亦仍不愿舍弃中国,就在与法国签订了顺化条约以后,阮福生还曾致书两广总督瑞麟,请准许由海道入贡。

  在另一方面,法国下定决心要扫dàng黑旗军,在丹凤地方jī战三昼夜,刘永福虽然勉强守住了阵脚,但伤亡极重。不多几天,终于支持不住,与越南的统督军条大臣东阁大学士黄佐炎,退到山西。刘永福部下只剩三千余人,军心涣散,近乎解体,亏得唐景崧极力劝解,而中国所发的饷银,亦适时由云南解到,才能稳定下来。

  和、战到了最后关头,大局不算决裂,翁曾源在巴黎,奕、文祥在北京,分别展开jiāo涉,但朝廷这边和战未定,又作了新的军务部署,派以洋枪有‘准头’而颇为自负的提督吴大澂,帮办广东军务,同时打算让北洋水师定远号管带丁日昌率铁甲舰并雷字级、广字四舰。雷字五艘再加以福字、bō字等艘舰船南下,支援作战,听候张树生——他是广东巡抚——调遣。加上正在虎mén布防的王德榜一军,足可与法军大大地周旋一番了。

  但是,请缨气壮的张树生忽生怯意,打了个电报回京,说越南顺化海口,久为法军占据,广东亦并无军舰可以运兵。如果由钦州越十万大山到越南,路僻难行,仍旧打算绕道广西龙州出镇南关。

  这时候,岑毓英已经出关,王德榜在湖南永州招募的八营新军,将到龙州,而法**队,分分水陆两路bī近北宁,大战爆发在即了。

  岑毓英是四月初由昆明启程,八抬大轿,缓缓行去,走了半个月才到méng自。由此往南,进入越南边境,路上就苦了,一路披荆斩棘,抵达保胜,跟云南巡抚走马换将,唐炯回省,岑毓英接替主持防务。

  行辕设在一座关帝庙内,地方不大,岑毓英每天就在大殿上召见部将,接见越南官员。细细询问之下,才知道局势不妙,于是星夜拜折,陈明困难:“山西既失,越事愈加棘手,法人可由兴化、宣光分道犯滇,且兴化城在江边,形势山西尤为难守。宣光无兵驻守,更属堪虞,必须面面兼顾。而由méng自至兴化,陆路一千六百余里,由开化至宣光,陆路一千二百余里,即有蛮耗至保胜,亦有四百余里,皆偏僻小道,路极崎岖,沿途人烟稀少,猛兽甚多。军士裹带行粮,披荆斩棘,跋涉维艰。自蛮耗至保胜,虽水路可通,仅有小船二三十只,可装兵三四百人,往返一次,必需十余日。若由保胜水路至兴化,往返必需三十余日,yù速不能,臣焦灼万分。再三筹划,只有水陆并进。爰派记名提督吴永安统带三营,驰往开化。督同前派分道出关之副将陈安邦等三营,共合六营,由河阳驰赴宣光,择要驻防。其余总兵马柱、雷应山等各营,由méng自陆续进发,臣带亲兵小队,驾轻舟先行前进,于十二月十一日驰抵保胜更新与唐炯面商分布,意见相同。现据记名总兵丁槐,参将张永清等禀报,已于兴化城外扼扎防堵。主事唐景崧所带兵勇,自山西退至兴化,已于十二月初四日绕道撤回北宁。南将刘永福驻兴化,惟大炮全行失落,各项小枪,亦多遗失。兴化上游之清bō、夏和等县,教民纷纷变luàn,文报几至阻塞。臣等现切嘱总兵丁槐等多方预备,严密附守。又派知县李yàn枝等二营往清和、夏bō驻扎安民,并分给湖永福快枪子yào,俾资整顿,令其严束所部,恪遵纪律。又行文南官,革除苛政,收拾民心。俟总兵马柱等各营到时,臣毓英即亲往兴化一带,查勘布置。一有头绪,即由兴化旁出宣光,督促提督吴永安等,相机前进,并与广西抚臣徐延旭联络会商,和衷共济,仰副圣意谆谆告诫之至意。其保胜、兴化一路,滇军与刘团共事,须得两军信服之员,驻扎调和,拟将臣毓英胞弟,二品顶戴分省补用道岑毓宝调来,协同照料。”

  这是岑毓英重视刘永福,苦心布置的一着棋,因为刘永福与滇军并不和睦,这是阵前大忌。而此外的困难还多:“闻此番法人以全力经营,又加越南各处从教匪党,已有一万数千人,船多炮利,势颇猖獗。滇军既无轮船,又少大炮,挽运更难,必须广东、福建水师有兵轮攻击越南海防,以分贼势;广西、云南增兵添饷,通力合作,水战陆战,各尽其长,方可迅图恢复。而广东、福建各有应守海口,不识兵轮,能否分拨?臣等不敢妄拟,应如何办理,出自圣裁。”

  由广东、福建调拨兵舰,自水路进击,也是徐延旭的希望,无奈事实上办不到。朝廷接得岑毓英的奏报,对这个要求,根本不提。但‘边外备军,必当有所统摄,以一事权”所以明定边防各军,包括徐延旭的部队,统归岑毓英节制调度。

  当然,岑毓英所最看重的是黑旗军,而刘永福所最看重的是唐景崧。因此,岑毓英将唐景崧请到保胜,替他制了全副冬装,补送薪水,每日设宴,奉为首座。这一番刻意笼络,使得唐景崧感jī涕零,自告奋勇,为岑毓英去向刘永福规劝,与滇军和衷共济。

  刘永福受尽官军的气,提起来就会咬牙切齿,所以唐景崧不得不用手段,mō透血xìng男儿的xìng情,苦劝以外,责以大义,甚至言语相jī。近乎灰心的刘永福肠子终于又热了起来,表示暂时一切都隐忍,等好好打一两场胜仗,大家再算帐。

  经过这一番疏通,岑毓英开了年才乘舟东下,驻扎距兴化三十里的嘉榆关,刘永福由唐景崧陪着来见。岑毓英yīn鸷沉毅,城府极深,知人处事,另有一套不易测度的手腕,他看刘永福是个草莽英雄,想用‘七擒孟获’的办法来收服他。

  因此,等刘永福一到,先临之以威,材官亲兵摆队,刀枪如林。但刘永福倒也不大在乎,虽微有怯意,并非见了武器害怕,只不过象新郎官拜堂,觉得过于受人注目而已。

  当然,岑毓英摆这个场面,是为了衬托他对刘永福的降尊纡贵,降阶相迎,亲热异常,口口声声喊着刘永福的号:“渊亭、渊亭”

  刘永福是预先听唐景崧教导过的,称他“大帅”,也行了大礼,岑毓英逊席相谢,长揖相答。

  “我本来可以早一天到的。大前天下船,忽然天昏地暗,疾风暴雨,看样子船都会沉,只好上岸。”岑毓英神sè自若地说:“到了前天下船,又是这个样子,看来是有灵异,我就叫人取了一张黄纸来,亲笔朱书四个大字诸神免参。向空焚化以后,渊亭,你知道怎么样?”

  刘永福老实答道:“我不知道。”

  “说也奇怪,就此云开日见,风平làng静,才开的船,不过耽误了一天工夫。渊亭,”岑毓英似乎很认真地说:“你下次出mén,如果遇着这种情形,不妨照这样子做,自然化险为夷。”

  这意思是说,刘永福将来也会象他那样,封疆开府,当到一品大员,冥冥中有诸神呵护。刘永福自然懂他的恭维,却不觉得高兴,反而深深叹口气。

  “渊亭,你何以长叹?”

  “大帅”刘永福答道:“我决没有大帅的福分,生来是苦命。”

  “我也是,从小父母双亡,是姑母抚养长大……。”接下来,岑毓英便又谈他的身世,却离不了鬼话。如何七岁得病而亡,如何身到森罗宝殿,如何不肯喝‘孟婆汤”如何一提岑毓英的名字,阎王大惊失sè,呵斥小鬼luàn提贵人,又如何令判官送他回阳?

  刘永福静静地听着,两个人的脸,除了肤sè极黑相同以外,表情大异其趣,一个十分起劲,一个相当落寞。岑毓英看看不大对路,收拾闲话,谈到正题。

  “渊亭,你现在有多少人?”

  “三千二百多。”

  “编不了多少营。”岑毓英看着唐景崧问:“你看呢?”

  刘永福在上谕上称为‘刘团”认作团练,而边臣的奏折上称他为‘南将“现在要正式改编为官军,这是唐景崧早就跟刘永福谈过的。

  于是唐景崧陪着刘永福星夜拔营南下,驰援北宁。第二天到了山西北面三十里的屯鹤地方。此处泸江、洮江、沱江,也就是俗称绿水河、红水河、黑水河的三水jiāo会之处,所以又名三江口,向来是商贾辐辏的jiāo通要冲,如今因为法军已占山西,市面极其萧条,无法补充给养。刘永福便即下令,即刻渡过沱江,向东而去,近在咫尺的法军竟未发觉。

  到了北宁,刘永福不肯进城,十二营都驻扎在离北宁七里的安丰县,由唐景崧带着十几名亲兵,去见黄桂兰和赵沃联络。

  黄桂兰和赵沃在军前都称统领,两军分治,一右一左。轮官位,黄桂兰是提督,比赵沃这个道员大得多,但文官的品级比较值钱,而赵沃是徐延旭的亲信,所以北宁防务,是外行的赵沃作主。而赵沃又信任一名副将党敏宣,此人是绿营中有名的一块‘油抹布”既脏且滑,唐景崧对他早具戒心,见赵沃时有他在座,淡淡地不甚理他。

  “我身子不好,又多病痛,万里投荒,真不知所为何来?”赵沃一面咳嗽,一面吞吞吐吐地说。

  见他那副形容憔悴的样子,再听他这番有气无力的言语,唐景崧的心,先就凉了一半,然而不能不勉励他几句:“大敌当前,还要仰仗庆翁的威望……。”

  “什么威望?”他摇着手打断了唐景崧的话,“营官士兵,骄蹇不法,桂军的饷又比滇军来得少,实在很难带。老兄,我真想让贤了”

  听口气还当唐景崧有意来取而代之。这就话不投机了,而且看样子也谈不出什么名堂,唐景崧敷衍了一会,随即起身告辞。

  黄桂兰却不如想象中那么不堪。他是李鸿章的小同乡,一口浓重的合féi土话,听来非常刺耳,不过此人倒知书识字,出口成章,所以话还不难懂。加以长身修髯,仪表不坏,唐景崧对他的观感,比对赵沃好得多。

  他的号叫卉亭,所以唐景崧称他‘卉帅”略作寒暄,请教战守之计。

  “薇翁明达,想必已有新闻,赵庆池左右有小人,多方掣肘,教人很难展布。”黄桂兰首先指责党敏宣,接下来谈他的做法:“我带右军,只能量力而为。布置大致还算周密,北宁城坚可守,等王方伯楚军出关,再议进取。”王方伯是指王德榜,他以前的官职是福建藩司,所以称他方伯。

  “卉帅,法**队愈bī愈近,楚军怕一时到不了。”唐景崧答道:“恕我率直,我看北宁战守两不可恃。备多力分,扎营太散,呼应不灵,不能战。”

  “我原主坚守。”

  “守亦甚难。北宁城虽坚,如今法国的大炮不同了,一炮轰进城,请问守军何处藏身?”

  黄桂兰听见这话,不由一愣,掀髯问道:“那倒要请教,计将安出?”

  “最好在离城数里地以外的要隘处所,开掘地营,以守野为守城。”

  “什么叫地营?”

  ‘地营’是滇军的规制,掘地为坑,深约六尺,大小视地势而定,坑内四周安上木柱,高出地面一尺许,柱间空隙,作为枪眼。柱子上面再铺木料,上覆泥土。这样不但低不受炮,而且远处了望,不易发见,可以瞒过敌人。

  “想得倒不错。”黄桂兰问道:“出路呢?”

  “出路在坑后面,开一条斜坡路入坑。坑口加木栅,放下木栅,只要一个人守在那里,坑内就没有人出得去,可免溃散之弊。‘唐景崧很起劲地说:‘如果人多,可以多开数营,地下开槽,各营相通,弹yào粮秣,亦不妨贮存在地营里面。地营之外,又可以开明槽,高与人齐,宽约五尺,长只一丈,每一丈就应该有转折。为什么呢?太宽则炮弹容易打中,不过就打中了,也只是这一丈之地受损害,这就是一丈一转的好处。”

  “既有暗槽,又何用明槽?”

  “明槽是为了便于侦察敌情。全在暗坑,敌情不明,亦不是好办法。‘唐景崧又说:‘地营之外,最好用槎丫树枝,用藤裹缠,密排三层,这就是古时候的所谓鹿角。倘或在地营四周,埋上地雷,更是有备无患,不过总要远在本营二十丈以外,才不致于炸到自己。”

  书生谈兵,居然头头是道,但黄桂兰却听不进去,认为这样的做法太离奇,也太费事,所以大摇其头。“我决心负城而守。”他固执而显得极有信心地,“我有四营人,法军没奈何我。”

  又是个话不投机的。唐景崧这时打定一个主意,自己先踏勘四处,决定了战守方略,直接向徐延旭建议,请他下令赵黄两统领照办。

  两天以后,唐景崧由北宁出发,向东北到镇南关外的谅山,去见广西巡抚徐延旭。

  徐延旭是山东人,字晓山,咸丰二年的进士,分发广西当知县,以此起家。他跟鹿传霖是儿nv亲家,而鹿传霖是张之dòng的姐夫,就跟唐炯是张之dòng的大舅子一样,以此渊源,得为清流所保荐。徐延旭虽有能员之名,亦是早年的事,如今既老且病,却为清流看成伏bō将军马援,期望他在镇南关上再树铜表,真正有苦难言。

  “北宁保不住了”徐延旭黯然长叹,“唉赵庆池、黄卉亭误我太深”

  一句话没有完,闯进一个人来,看模样不过一名小武官,却旁若无人地大声说道:“怎么样,我说陈得贵不行吧?扶良失守了”

  唐景崧久闻徐延旭有个心腹听差,由军功保案中nòng到一名把总,平时常奉主人之命,到各营传话,大家都叫他‘老韩”此人猖狂无礼,喜欢任意批评将领,而徐延旭资以为耳目,颇加信任。现在看他的样子,想来就是老韩了。

  果然,徐延旭仓皇问道:“老韩,你慢慢儿说,是怎么回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