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清山变 第22节 山东大案(1)

《清山变》第22节 山东大案(1)

作者:嵩山坳 字数:3038 书籍:清山变

  第22节山东大案

  皇帝有一句话没有说错,福济确实是定郡王载铨保荐的,其时是在道光二十八年。【≮衍墨轩无弹窗广告≯ .】

  福济姓苏完派尔佳氏,镶白旗,原是举人出身,却由顺天府教授升迁为詹事府赞善,成了翰林。道光二十六年由文转武,在山东、河南和遍地蜂起的白莲教交了几个胜仗,赏花翎赏黄马褂、赏巴图鲁名号,凡是一个武官所能得到的荣宠,很快地都有了。

  福济署理过曹州府,曹州府民风强悍,一贯多盗贼,而他又专以‘会捉强盗’出名。府衙照墙下十二架站笼,几乎没有空的时候。可是曹州百姓知道,在站笼中奄奄一息的强盗,十之是安分良民。无奈上官都以为他是清官,也是能员,像这样的官儿,平时总不免狠些。所以尽管怨声载道,却很能得人赏识。

  据说道光帝就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和琦善一样的旗人中的后起之秀,再加上定郡王不时的君前为他美言,一路高升之下,坐上了山东省按察使司的高位。到任之后,福济在省内大展拳脚,将在曹州府所行的手段照样拿来,弄得省城之内谈其人而色变。

  不但在对待百姓上手段严酷,福济为人贪壑不足,仗着有定郡王在朝为倚靠,将一省上下全不放在眼里,就是上峰的景廉,他也不很当回事。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全数填充了自己的腰包。

  一省抚台大人的景廉倒是很读过几天书的,当年也曾经充任过上书房师傅,不过上书房是一个很特殊的所在:汉人教师称师傅,授课的时候是有座位的;满人师傅称‘谙达’,而且没有座位,只能站立授课。

  多年沿袭成习,满人谙达在上书房中经常为这等不公之处与汉人同僚杯葛不断,景廉就是其中之一,到后来实在难以忍受,便走通了穆彰阿的门路,外放了出去。

  他是因人成事的庸人,当年任职直隶巡按道的时候,也不过是将事物交托下属,自己依例画喏而已。说来也很奇怪,他这样的做法居然为他赢来了极好的口碑,处处事事有人奉承,官运自然也就变得通畅起来,到了咸丰元年,被皇帝捡拔为山东巡抚。

  他知道自家事,钱粮有藩司处理,刑名就全盘交托给福济,自己乐得清闲,一路逍遥至今,直到本年的四月十三日,出了一场大祸——

  咸丰元年的夏秋之际,莱、平两县多日干旱无雨,眼看着旱情已成,任职泰安知府的田书元一边上书朝廷,请求减免府中年记田地赋税,一边请求省里帮助,藩司开藩库购粮,缓解百姓嗷嗷待哺之苦,自己则命令两县的县令抓紧安排轻壮民夫挖井取水,以求自救。

  莱芜县的县令叫项进,上海人,捐纳出身,在这莱芜县的大老爷任上做了三年。咸丰元年的时候,有御史参劾他在任上:‘在任一年,亏空累累’,后来田书元派人查明,情况属实,免了他的县令。省内藩司衙门挂牌,派了一个叫汪诚的候补知县接任。

  汪诚到任之后,却现县里的粮库全然空空落落,完全没有办法做交接——明清县官,其责甚专,库银粮米不妨做出亏空,若是因为公事,而且亏空不是很大的,自然有上官体谅,官也很可以做得下去。即便离职,州里的上官也会责请后任为之填补亏空。

  久而久之,便成了惯例:某官到某县去,须以照册接收,也就是承认前任未曾亏空(或者亏空不大)为接任的条件。亏空不多,自然陈陈相因,照数移交,但接事以后,现前任留下的亏空太大,实在无法弥补的,则必会及早退身,反正一省之中候补知县很多,不怕没有人来尝试。

  项进之辣手就在于此:亏空搞得连敢于尝试的人都没有闹到最后,还要请他来回任不可其实这也是他聪明的地方,如果自己填补了一部分,使后任觉得事尚可为,则又何必‘倦勤’?这就是官场上所谓的‘抗不弥补’,为‘自固之计’

  回到任上的第二年夏天,县内大旱,项进开始组织民夫挖井取水。按照朝廷的则例,这样的民夫每人每天有六钱银子的工钱,他想了个点子,请来了县里士绅、教官、训导、三班衙役等人说:“天值大旱,想来朝廷不久便会有恩赏钱粮下拨,万岁爷身在九重,记挂百姓,这一年的钱粮,怕就是要免除了。不过,万岁爷体贴我等,我们却也要努力报效朝廷,本官以为,大旱不是人力能够挽回,我等却不能因为天旱而少了孝心。所以,本官奋报效,自捐半年的俸禄,以为填充我县本年赋税额度。其余不足的部分嘛,就要靠大家多多支撑了”

  很多人都知道项进上任以来锱铢必较,刮得天高三尺,听他居然肯捐出半年俸禄,都觉得奇怪,又心存疑窦,有个士绅便问道:“大人,不知道这多多支撑,可有所指?”

  “本官想,先就是要把征用轻壮的浮费减轻一些。朝廷有成例,本官也不敢违背,不过,若是大家同心,人人自主踊跃,想来,能够节省下来的,也是很大一笔款子呢”

  于是大家便明白了,大老爷是要借节省下来的这一大笔工钱银子为自己邀名。其实不但是邀名,更要敛财。不过邀名是落在实处,敛财的背地里实行的,旁的人只能够做这样一番推测,到底是否如此,自然是全无证据,也就不好说话。

  当下各自点头,纷纷散去,接下来项进出了一张告示,把和地方上士绅相商的结果告诉百姓,这一来便有些强人所难了:既要挖井出力,县里还要克扣工钱,让百姓到何处去说理?有那亢言有声,以罢工相抗的,项进便派人抓了来,学着福济的样子,置在站笼中,放在县衙外的照墙下面示众。

  七八月的天气,骄阳似火,不到半个时辰,人就给难过的头昏眼花,双腿都休想能够保持直立,其中困苦实非言语所能形容——靠着这样的酷烈手段,百姓‘自’捐出工钱银子的做法,终于给他推行了下去。

  到了省中的藩库银子解到,项进更有的是手段,只是购买粮种上买低报高,就为他贪了不下一万两千两银子。其他的诸如虚报民夫人丁,虚领工钱之事,更加是只靠他和钱粮师爷的一支笔便可以轻松蒙混过关。贪墨来的银子上下打点,赂遗四方,此事竟是只在县里为他带来了项扒皮的恶名,于他的仕途全然无损

  事情坏在他贪心不足,竟想插手贪图朝廷下拨的赈济银子上。泰安州知府田书元是道光二十五年的进士,三甲出身,不能入翰林院当庶吉士,榜下即用,分到河南为官。

  他和项进一样,也很是爱财,不过总算是学成出身的,有一点良知,更多的是拿一些自己刻印的书,诸如《太极图说》《朱子图鉴》之类的,向百姓、士绅、下属之人推销一番,比之项进的穷凶极恶,已算是清廉得紧了。

  朝廷赈济的银子是专款专用的,经由本省藩司衙门转拨到泰安府,又给项进盯上了,为了能够大肆攫取,他特别命人找到和他同样是捐纳出身的平阴县县令赵光,和他定下了一条计策。

  赵光是河南人,在任上处处以近在咫尺的莱芜县县令项进所言所行为马是瞻,项进在县内搞了一出‘跳加官’,他也不甘人后,有样学样的自捐俸禄,而且,项进捐了半年的俸禄,他则捐了一整年的俸禄。而背地里的手段,倒可称是和项进沆瀣一气,一丘之貉。

  两个人定下计策,各自乘官轿到了府城,递过手本之后,田书元知道他们是为了赈济银子的事情而来。他毕竟是正途出身,也知道这样一大笔的赈济银子的放和使用是否能够落到实处,时时都有御史瞪大了眼睛瞧着,一旦有失,弹章奏上,不是当耍的。

  把两个人请到厅中,彼此见礼之后,他问:“贵县,远道而来,辛苦了。”

  “卑职不敢。大人为赈济灾民之事宵衣旰食,方才是真的辛苦。”

  “我看过你们上一次呈上来的公事,贵县之中,流民百姓生计可安顿得稳妥了吗?”

  “卑职两个不敢隐瞒大人,这一次来,正是为了这件公事的。”

  “哦?怎么说?”

  “从今年五月份到现在,辖地之内一场雨也没有下过,百姓嗷嗷待哺,省里、朝廷分别拨下银子购粮救急,不过大人您也知道,只是我这莱芜县内,就有民户五千三百六十二户,人丁在两万上下,这一天之中人吃马喂,不论是粮谷,草料,舍粥用的粳米,花费总要在数百千两上下,还不用提雇请民夫挑挖深井,以图取水,这些也都是要花钱的。卑职不敢欺瞒大人,省里下拨的银子,早就为县里花得光光,所以卑职以为,是不是把朝廷下拨的用来购买粮种的银子,暂时……拿来,总是要先让百姓吃饱了肚皮再说其他啊?”

  “是啊,卑职治下也是同样的。”赵光在一边也说:“不但是我和项兄治下之地,今年七月份闹蝗灾,东阿县也遭了灾,从那里逃过来的难民也挤到这里,卑职人微言轻,没有逢到上峰的公文,万万不敢封镜。知道这里有舍粥,每天来的人越来越多。还不用说内中有那偷鸡摸狗、撬门别锁的,哄抢粮食、盐店的就比往年多一倍不止——卑职派人去抓,却是抓不胜抓——人太多了,竹板子都换了三次,新换的又打劈了”

  田书元也是深深皱眉:项进和赵光的话没有撒谎,莱芜、平阴两县确实有很多流民涌入,不论是民生,治安,调度,管理都非常的让人头疼。只是,把朝廷拿来准备为来年春天购买粮种的银子用做它途,将来追究起来,自己厥罪甚伟,倒要认真思虑一番呢

  见田书元有畏葸之情,项进和赵光彼此交换了个眼色,又说:“其实,大人若是担心其中担了关系的话,不妨上省里去一次?问一问景大人的口风再定?”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