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重生之全职国医 第六十三章 班门弄斧

《重生之全职国医》第六十三章 班门弄斧

作者:李家书生 字数:1876 书籍:重生之全职国医

  兄弟俩从顾府出来的时候,外面已经暮色四合,回到家,书致自然要向明珠禀告成德去找了顾贞观帮忙一事。

  得知他们已经解决了保人的问题,明珠亦是略微有些惊讶地看了大儿子一眼。

  区区县试,固然算不得什么大事。但是知道什么时候该找什么人、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这种运用资源的能力也是一项本事。孩子这事办得不错啊。

  至于顾贞观打的是什么鬼主意?哼,管他呢,反正最终决定权还不是在老子手上。明珠得意地捋须想道,觉得大儿子也算得到了历练,头一回对科举考试这事产生了一点正面的观感。

  经过这一番折腾后,成德彻底成了惊弓之鸟,再也不敢对这“区区县试”掉以轻心,一面闭门谢客专心复习;一面打理自己考试需要用的东西,衣物纸笔、名帖籍贯,全部亲自检查装箱,再不肯假手于人。

  再说元宵节之后,衙门开了笔,书致又如常回到宫里上班,最近他也遇到一点“小麻烦”——书致觉得自己似乎得罪了小皇帝。

  那是他进宫的第三天,康熙莫名其妙地把他单独叫到乾清宫,等人到了以后却又一直捏着笔杆子埋头写字,沉默了半天,才轻咳一声,头也不抬地说:“那天的事,朕......咳,总之,你做得很对,朕心里都明白。对了,日后不要跟别人提起这件事。”

  语意模糊,断断续续,遮遮掩掩,一副“朕不想明说但你必须得懂”的傲娇表情。

  但是,书致真的不懂啊!那天是哪天?我做了啥?您又明白了什么?

  如果是说除鳌拜那天的话,从他进宫到鳌拜伏诛,总共不过两个时辰,书致回忆了一下,自己跟小皇帝说过的话加起来也不超过二十句,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值得康熙特意给他点赞的言论啊。

  他只能站在原地,无助地眨巴眨巴眼睛:“臣......”

  “你是不是记不得了?”康熙顿时眯起眼睛看他。书致莫名觉得有些那目光有些纠结和危险,类似于“女人你居然敢忘记朕说过的话”那种感觉,他正要低头认罪,康熙已经竖起本折子挡住脸,恼怒地端茶送客了。

  书致回去想了好几天,直到听曹寅说起太皇太后不满意皇上那天不顾身份、想冲下丹陛跟鳌拜PK的行为,罚了他抄书,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是在为了自己那天一时失态、要冲下去救曹寅、还掉了两滴眼泪的事不自在,并且为自己制止了他的愚蠢行为一事道谢。

  没想到这谢道得太委婉,反倒变成了堂堂皇帝陛下用热脸贴别人的冷屁股。

  康熙这些天看书致的眼神里都透着“不识抬举”四个字,摔跤的时候下手更是贼狠,书致身上的伤有一部分也是拜陛下的龙爪所赐。

  书致也反思过,自己这一辈子家境富裕、家中又人口简单、父母慈爱,是不是过得太顺利了,以至于把勾心斗角、看上司脸色的技能都忘了?

  得出的结论是:反思个屁,他是要做直臣的人,又不是和珅;就算他愿意当和珅,康熙也不是乾隆,靠拍皇帝马屁封侯拜相这种事在康熙朝是行不通的;有空点这些乱七八糟的技能,还不如学点律法农业方面的知识,以后好为民做主呢!

  果然,康熙瞪了他几天之后,也就把这事忘到脑后,不再特别关注书致了。

  这天书致三人被他叫到南书房,就见小太监们抱着许多旧奏折进进出出,那些奏折也不知是什么年代的,表面都蒙着灰尘、有的封皮都发黄了,恐怕是顺治年间留下来的也说不定,如今也不知被康熙从哪个仓库里挖出来,命人堆在一张长案上,弄得房间里面尘土飞扬。

  三人进去都被呛得咳嗽了几声。曹寅皱眉道:“皇上,您还是移步到别的地方坐坐,想找什么让我来替您找吧。”

  “朕在查一桩旧例,”康熙站在灰尘中面不改色地说,“前儿汤若望进来讲西洋算数,你们都跟朕一起学了。如今朕这里有几个数字,要你们核算一下。”

  康熙说着命梁九功安置纸笔、算珠算盘之类的东西,拿起左边的第一本折子,书致看那陈旧褪色的封皮上,赫然写着“崇祯五年内务府存档”。

  他不禁觉得奇怪,什么要紧的事,竟然把明朝的折子都翻了出来。

  康熙已经念了第一个数字:“每枚重一钱二分半,铜锡各半;火耗一分半。”

  三人连忙提笔记下,康熙又连续念了几十个数,分别是“每枚重二钱一分,火耗三分”、“每枚重三钱,火耗四分六厘”等等。

  书致听了半天,大约也明白过来,这是历朝历代铸造铜钱的规格。火耗就是铸造金属货币的时候,因为工艺不达标的原因,额外消耗的原料。

  康熙让他们算的东西也很简单,只是用火耗除以铜钱的重量,得出一个“火耗/重量”比例而已。

  只是这么一个简单的算式,康熙却找了从前明崇祯五年到康熙元年之间的所有数据,让他们反复验算,一直从吃过晚膳,折腾到下午宫门落锁,才放了三人回家。

  一出宫门,雅布就伸了个懒腰,哀嚎道:“我的腰啊,这劳什子算数简直比打仗都累。你们说,好端端的,皇上整这玩意儿干啥?”

  曹寅道:“许是为了铸币的事情吧,我听说最近朝堂上各位大人们正议论呢,皇上应该是想定下新铜钱的规格罢。”

  三人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宫门前面闲聊一回,等各自的小厮牵马过来,就互相道别,各回各家了。

  书致骑在马上,稍微有些走神,他听明珠和师爷们议过此事,倒是了解得比曹寅他们俩都深。

  最近朝廷上正为了铸币的事情争论不休,虽然正面刻字为“康熙通宝”的铜钱已经铸造七八年,但以前国家刚刚从战乱中走出来,国库不丰,铸造的一直都是重量很轻的“小钱”。这种钱币质量不高,容易磨损,给百姓的生活交易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如今朝堂上以索额图为首的一帮户部大臣就提出,既然如今民间有重新铸币的需求,国库也有钱了,为了庆祝皇上亲政的大喜事,咱们是不是重新定个规格,铸造一批花纹精美、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康熙重宝”来使使?

  书致对古代铸币的知识了解得不多,只知道当时明珠和师爷们的态度是“民间确实有新钱币的需求”。

  鳌拜倒台之后,他所在的镶黄旗有不少王公受到牵连,迅速一蹶不振;正白旗自从多尔衮、苏克萨哈去世之后,就一直半死不活;所以正黄旗就成了上三旗、乃至整个满蒙八旗当之无愧的领袖。

  而正黄旗当中,又以索额图的赫舍里氏、佟国纲佟国维兄弟所在的佟佳氏和纳兰氏为佼佼者。其中佟国维弟兄俩都是走的武将的路子,不跟他们两家玩耍。

  只有明珠和索额图同朝为官,因为旗内政治资源的一些分配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已经开始变得隐隐有些对立起来。

  这回连明珠也赞同索额图的提议,觉得朝廷需要铸币,书致原以为这事应该没有争议了,可是今天他们越算,康熙的表情就越凝重,这样看来,这事还大有猫腻啊。

  那么问题又来了,他要不要把这康熙对铸币一事的态度告诉明珠呢?

  书致以前看《厚黑学》,书中写过在官场中涉及关键问题的决策上,领导的一个脸色、一个眼神都是下属判断领导心意、决定自己前途的重要“政治资源”。

  按道理来说,明珠和他是父子,一家人利益完全一致,你好我好大家好,当然应该共享这些“政治资源”。但问题是在跟索额图PK这件事上,他阿玛也不是什么纯洁无辜的白莲花,而是有着很重很重的私心。

  平心而论,康熙算是一个不错的领导者,虽然没有像穿越者附体一样,对着几个随从大讲“自由平等”,但是也没有故意约束禁锢他们。书致等人每天在宫里悠闲读书游玩,完全没有伴君如伴虎的可怕体验。

  如果当了这个传话筒,书致难免觉得有些对不住小皇帝。他不禁有些迟疑不定起来,好在明珠事忙加班未归,他暂时不用面对父亲,只是到母亲房中请过安,便自行回房休息,却听见对面卧室里还有人走动的声音。

  书致过去敲了敲屏风,探头一看,只觉得迎面一阵暖风,原来是三足鎏金珐琅铜盆燃着融融的炭火,烘得一室温暖如春。

  临安正在铜盆前添碳,见了他连忙轻声问安。

  “冬冬还没休息么?”书致问道。

  “您过去瞧吧,先是背书,然后又做什么卷子,做着做着就成这样了。”临安笑道。

  书致便掀起书房的帘子,进去一看,一支芭蕉混着月光从窗口探进来,案上摊着前年顺天府院试考的一套卷子,纸上墨痕犹新。青铜博山炉上点了一炷计时香,香已经燃尽,但是卷子却没有做完,纳兰成德以手支头,坐在临窗案前打盹儿。

  书致不由莞尔,上前拍拍哥哥:“醒醒,去床上睡。”

  “你回来了。”成德揉揉眼,从桌上爬起来,有点惊奇地问,“我睡着了?”

  他向来视读书为一种精神享受,除了病得起不来床的时候,都是日日手不释卷;每每看书必定聚精会神,像海绵吸水一样迅速地吸纳各种信息,竟然也会有看书看得睡过去的一天,可见应试刷题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一件无聊透顶、极其考验意志力的事情。

  成德颇有些懊恼地翻着桌上的卷子:“怎么会这样?临安,你怎么也不叫醒我。”

  “是夫人不让叫,说您做了一天的功课,也该打个盹。”

  书致也劝哥哥道:“好了,你这是矫枉过正,也太紧张了些。别临时抱佛脚把身子累垮了,到时候进不了场。”

  成德这才罢了,一边自行梳洗,一边听弟弟说起他的心事,成德不禁笑道:“你这是当局者迷。我问你,阿玛问过你跟皇上有关的事吗?”

  “好像还真没有。”书致回想了一下,惊奇地发现,明珠虽然让他到书房听自己和幕僚开会,但却从不让他发言,听得懂就听,听不懂就坐在一边玩手指也行,就是不让他提问。

  “那不就得了,你在宫里办事,能接触到皇上。阿玛心里肯定有数,他既然不问,就是不需要,或者不能问呗。”

  书致顿时觉得有理,历来给领导当秘书,最重要素质就是保密,即便像后世他们医院院长一个局级干部,尚且很忌讳身边人收医药代表的礼、吃医药公司的席,唯恐发生身边人泄密的事,更何况是古代皇帝呢?要是他们父子里应外合、每次都猜中康熙的心思、事事办得完美无缺,反倒是坏了事!

  再说了,铸币这事儿是索额图提议的,无论康熙是赞同还是反对,都跟他们家没太大关系,他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书致想来便愉快地放下心来,对哥哥说:“我已经跟佟国维大人告了假,明天陪你到顺天府赴试去。”

  “何必这么麻烦,我带临安他们去就行了。”成德不禁有些脸红,弟弟跟着皇上做的都是像铸币这样关乎全国百姓的大事,自己去参加县试这么一个为了获得院试入场券而考的前置资格考试,还要他陪着,似乎有些大材小用。

  书致笑道:“要么我去,要么额娘去,你选一个吧。”

  “就你了。”成德果断点头,比起当着几百个同学的面被额娘牵着小手送进考场这种事,他宁愿欠弟弟一个,不,一千个一万个人情都行。

  翌日兄弟俩起了个大早,到正堂辞别父母。成德自然又被母亲好一通叮嘱,就连临安等人都被觉罗氏叫进来嘱咐了好些话,又大包小包地塞了各种药材吃食在他们的行李里。

  直到明珠看不下去了,皱眉道:“得得得,他是在顺天考试,又不是奉天。骑马一刻钟的距离,还带什么行李?”

  成德深有同感地点点头。他去顺天府参加考试这件事,乍一听像是要到外地千里赶考似的,其实顺天就是京师的别名,顺天府尹衙门就在北京鼓楼东大街路北。

  他去参加考试方便到什么程度呢?正黄旗的驻地就在安定门一带,他们家门前的大街就叫北安定门大街,而一出了安定门基本上就可以看到顺天府尹衙门的屋檐了。如果不是这样,觉罗氏也不会对这场考试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而是会坚决反对了。

  如今顺天衙门已经暂停办公,门口拉起一道绳索,有持刀的衙役守卫,不让外人入内。

  书致骑在马上,朝内望了一眼,外衙门口到大堂之间的一块十丈长,两丈宽的空地被清理出来,安置了许多单独的桌椅几案,想必就是考位了。每席前后左右间隔一米左右,放眼望去大概有四五百个席位。

  顾贞观已经带着几个作保的人到了那里,成德连忙下马行礼,双方互相见过。顾贞观指着身后的几个少年介绍道:“这是京城蔺桐书院的学生,钟华翰、孙飒、杨元卿、严九龄。”

  成德点点头,称呼他们“各位师兄”,顾贞观又指着他介绍道:“这是我的一个小友,纳兰成德。”并没有通报他们家世。

  书致冷眼旁观,只见那四个人看上去约摸都是十到十五岁之间的年纪,有的穿着绸缎衣裳、带着额前嵌玉的帽子,有的只是穿着粗染的葛布单衣,但都衣着齐整、眼神明亮,即便是听到“纳兰成德”这样一个跟“XX买买提、XX斯基”类似的带有明显少数民族特征的古怪姓名,也只是露出好奇的目光,而没有莽撞地开口询问。

  要知道,所谓“五人互保”就是连坐的意思,一旦五人当中有人作弊,剩下的四个人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书致之前最担心的就是顺天禀局只负责牵线搭桥,而不会仔细审核互保人的人品操守,要是胡乱给他们匹配一个喜欢“铤而走险、富贵险中求”的大冤种,让他哥成为下一个吴兆骞,被赶出考场来。那他们家可就要成为京城贵族圈子里的大笑话了。

  可如今看来,顾贞观是用了心的,这四个人都是受过一定教育的中产之家孩子,而且年纪都不大,即便这科考不中,也还来日方长,不至于会走歪门邪道。

  显然,顾贞观也知道他的顾虑,特意开口对书致说:“他们的老师徐友蔺是我多年的朋友,二爷自当放心。”

  书致点点头,诚心实意地拱手道:“多谢先生。”

  不仅是他们会担心别人品行,互保的几人肯定也会对成德这么一个没有在他们书院念过书、考试前十天才临时空降过来、还不肯通报家世的怪人心存疑虑,能够答应跟他一起赴考,显然也是因为顾贞观的名气和面子。

  成德也悄悄嘱咐弟弟:“待我们领卷入场之后,你替我招待顾先生,请他到酒楼吃杯水酒暖暖身子。”

  书致自是应承。

  成德又问顾贞观:“那么徐先生在哪里呢?”

  “他病了,这才让我带着几个学生来考试的。”

  “额,”成德有些不好意思地问,“那待会儿由谁来充当我的业师呢?”

  “怎么?我当不得你的老师吗?”顾贞观负手而立,望着比自己矮了一头的清秀少年淡淡笑道。

  排除家世的因素,顾贞观是康熙二年江苏乡试的第七名,江苏作为从古至今都以内卷闻名的科考大省,顾贞观这个举人的名头含金量十足。更何况他出身名门,是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的后代,他如果真的愿意到别人家去坐馆,恐怕就是公门相府也会愿意下帖子相请。

  更不要提他本人在文坛的名气,别说是保人参加一个区区的县试,就连很多秋试、春闱的主考官都是他的粉丝呢!

  只不过顾贞观今年也才二十九岁的年纪,只比成德大了十五岁,而且从不曾开馆收徒,故而纳兰兄弟都未曾想到他会亲自出马,来当这个临时的便宜老师。

  “当然可以。”纳兰成德喜出望外,当即仿照汉人的礼节,行了个大礼笑道,“这是学生的荣幸。”

  “哈哈,你倒改口得快。”顾贞观不由朗声大笑。他越看这个年轻人越觉得喜欢,倒不完全是因为有求于明珠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干净、热忱、知书达理,是很多人理想中“等老子以后有钱有势了就要这么养儿子”中的那个“儿子”。

  尤其看着他站在考场前封锁线活泼地向弟弟挥手道别,顾贞观甚至有些汗颜,想到自己马上就要利用这个少年的一腔汝慕之心,挟恩图报,对他弟弟提起救吴兆骞回京一事。顾贞观不禁觉得心下十分不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