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聊斋志异 卷六河间生

《聊斋志异》卷六河间生

作者:蒲松龄 字数:595 书籍:聊斋志异

  冯国富只好知趣而退,等黄主席有空再说。

  见冯国富不怎么费力,二十万元小车经费就全部到了位,政协里的司机都觉得冯国富厉害,不像其他领导,难得成什么事。给厉害的领导开车,自然比给没本事的领导开车强得多,司机们于是纷纷来找冯国富,强烈要求给他开车。

  小曹反正不可久留,冯国富也想物色一个合适的司机。却跟政协这些司机没打过什么交道,不怎么了解,暂时不便应承,只好拿小曹来敷衍。他们说小曹已经转干,人事关系又没在政协,迟早要回组织部的。冯国富知道机关里的司机见多识广,许多事情一眼就能看穿,拿小曹说事,不足以说服他们,只得说车子还不知在哪个方向呢,到时再考虑司机的问题。反正自己不可能从娘家找人给自己开车,肯定得在政协司机里找。

  在经济繁荣和人民安乐的大好形势下,楚南市政协会议如期召开。

  这天冯国富一早坐着红旗来到政协大礼堂前,政协一位名叫申达成的司机接完领导,刚泊好桑塔纳,见冯国富从红旗车里钻出来,立即尾随着追上台阶,跟进了会场。会议时间还没到,冯国富在台下随便找个位置坐下。申达成趁机凑过去,往他手上递烟。冯国富摆摆手,说已经戒烟。申达成将烟收好,说他也戒了烟。冯国富知道申达成的来意,却故意说道:“申师傅也是政协委员吧?”

  申达成讪笑笑,说:“我有资格当委员,却不做这个司机了。”冯国富说:“又没哪条哪款规定司机不能当委员。”申达成说:“冯主席想让我当委员也容易,把您的委员证送我就是。”冯国富说:“那行啊。”伸手要去摘自己胸前的委员证。申达成拦住他,说:“要戴委员证,会议秘书处有的是,怎好追着冯主席,横刀夺爱?”

  开了几句玩笑,申达成开始试探冯国富:“冯主席专车经费已全部到位,准备购台什么车?”冯国富反问道:“你是行家,你说呢,购什么车好?”申达成说:“现在是汽车时代,宝马凌志,奥迪蓝鸟,本田别克,好车多的是,可任意选购。”冯国富说:“好车当然多,可那得足够的数数。”

  数数就是数票子的意思。申达成说:“听说政府给了冯主席二十万元,今年小车降价幅度大,这个数能购部相当不错的小车了。”冯国富纠正道:“不是给我二十万元,是给政协二十万元。”申达成笑道:“说给政协也行。二十万元这个数不大也不小,若购部帕萨特,包括上户,完全可以拿下来。”

  冯国富见过帕萨特,款式还算大方,说:“帕萨特是不是很时髦?市委就有一部,好像是某市委领导的专车。”申达成说:“时髦倒谈不上,但在楚南这种不怎么前沿的地方,市级领导坐这样的车比较适合。又是德国货,正宗西德技术,安全舒适。”

  经申达成这么一说,冯国富还真动了心,暗想购车时,确实可考虑这种车型。此时会场已被填满,常委们也纷纷落座于主席台后排位置,只主席台前排位置还空着。有规模的会议都这样,台下与会人员总是最先到场,接着有关人物进入后排位置,最后领导们才肯露面,到主席台前排就座。

  会务负责人见时机已到,走到主席台侧的话筒前,吁请领导们上台。冯国富于是一边起身,一边对申达成说道:“有空的时候,我还得多向申师傅讨教小车知识。”申达成也站起来,说:“冯主席谦虚了,哪个领导不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何言讨教?只不过我跟小车打过二十多年交道,多少知道些行情。”

  冯国富笑笑,向主席台走去。申达成紧追几步,说了最想说的话:“买了好车,冯主席可得考虑考虑我。不是我夸口,至少在政协的司机里面,我的技术绝对不在人下。”冯国富不置可否,抬腿迈上主席台。

  见冯国富从前面经过,已稳坐后排的政协常委们纷纷跟他打招呼,叫的叫冯主席,喊的喊老部长。叫冯主席的,多是来政协后认识的常委。喊老部长的,多系旧时熟人。还有出位过来亲切握手的,则多为权威部门的领导,是过去在冯国富的关照下,到得那个位置的。这些人很有意思,冯国富在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任上,他们暗中跟你来往密切,公开场合却若即若离,谁也看不出跟你有什么瓜葛。如今冯国富离开了组织部,他们背后不再来找你,公开场合则显得格外亲密,好像你是他们的亲爹似的。

  冯国富应酬着,来到竖着写了自己大名的小牌子的座位前。正要落座,李总笑嘻嘻走上前,喊声冯主席,同时双手伸了过来。照理李总是在冯国富的作用下,做上这个政协常委的,这样的场合不应该表现得如此亲热。也许他是做样子给别人看,以显示自己与冯国富不同一般的关系。如果有这个想法,那他就肤浅了,至少说明他还不怎么懂得官场游戏规则。不过冯国富还是客客气气地递过五个指头,让李总握住。李总莫名地激动起来,加大了手上的力度。岂料冯国富的手稍稍一缩,几个指头已经抽走了。

  李总一时没能反应过来,双手悬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又见冯国富目光飘忽,似笑非笑,像是不怎么认识你似的,难免几分尴尬。要知道,平时冯国富好像还算礼贤下士。尤其是在办公室和家里,总是那么平易近人,没有一点领导架子。今天到底怎么了,忽然变得这么不冷不热起来?

  不过李总到底不是痴人,虽然初涉官场,却久经世故,人情练达,随即意识到这不是私人场合,人家不可能用在办公室和家里的态度来对待你,不然冯国富也就不是冯国富,不会身处这个万人瞩目的高处了。

  这么一想,李总也就自在多了,返身往自己的席位挪去。

  这里冯国富已经落座,端过桌上正冒热气的茶杯,轻抿一口。左右瞧瞧,主席们都已入位,一个个正襟危坐,训练有素的样子。再往台下望去,只见整个会场黑压压的,座无虚席。只有过道上有人或行或止,那是会务人员正在忙碌。记者们则早架好摄像机,台上台下,前后左右,一路扫射下来,包括主席台上方的会标和会场四周的巨幅标语,都毫无遗漏地摄入镜头。

  这当然得益于会务人员的精心组织和安排,否则会议不会这么秩序井然,庄严隆重。冯国富想起组织部年年都得召开的组织工作会议,相比今天这样的大会,规模要小得多。不仅台下人少,一般台上也就两个人,一个主持人,一个报告人,另设一个发言席,发言人念完稿子,立即下台而去。不挂巨幅标语,偶尔扯一个会标,也不怎么起眼。难得有记者到场,会务人员自己动手搞点文字稿或口播新闻,发给媒体了事。这正应了有人关于会议的说法,地球上天天有人在开会,会议尽管千差万别,其实开法不外乎两种,一种开形式,一种开内容。开形式的,不讲究内容;开内容的,不在乎形式。换言之,形式越热闹的会议,内容越不重要;内容越重要的会议,形式越不热闹。

  不过有经验的人又发现,热不热闹还得看不同场合。会上热闹,会下往往冷静;会上冷静,会下说不定热闹无比。比如政协会议,会上自然热闹得不得了,可会下除了统一开餐或集体看电影,其余时间也就私下聚在一起聊聊天,摸摸牌,靠自己打发时间。组织工作会议之类却有所不同了,会上平平淡淡,会下却是另一码事,各路官员早在酒楼摆好盛宴,在宾馆备下牌桌,在娱乐中心物色好小姐,只等领导赏脸前去消受了。

  冯国富这么一走神,会议早已进入正式程序。会场气氛格外热烈,动不动就有如雷的掌声响起来,弄得高潮迭起。冯国富不可能不有所表示,也下意识地鼓着掌。说是鼓掌,其实是右手几个指头在左手掌心轻轻点着,无非给台下做做样子。冯国富觉得国人说话特别有意味,比如许多场合都少不了的鼓掌,准确说应该叫拍手或击掌,我们却习惯或钟情于这个鼓字,那比拍和击之说可动人得多。原来什么事情一鼓,就变得了不起,比如鼓舞鼓励鼓吹鼓动,谁能不为之怦然心动?前苏联时代的人就特别擅长鼓掌,往往斯大林同志在台上扬扬眉头,台下就会鼓上好几分钟。以至后来这些讲话发表和出版,里面随处都有括号标示着此处鼓掌多少分钟的说明。据说有一次斯大林同志一出现在台上,台下就开始鼓掌,由于谁也不肯第一个停下来,掌声连续响了数十分钟,仍没有停止的迹象。最后有人实在支撑不住了,两只手酸得再鼓不到一处,其他人才趁机跟着撒了手。有心人于是发现,这个最先停止鼓掌的人第二天就蒸发掉了,从此再没出现在这个地球上。

  冯国富想着这些旧事,又有热烈的掌声灌入耳朵。这回好像格外响亮和持久,都快说得上震聋发聩和经久不息了,连旁边一位副主席也鼓得非常卖力。原来是主席台正中的黄主席刚做完重要讲话。冯国富没法不受感染,不由自主地重重拍了好几下。

  这样大会小会,台上台下,鼓了几天掌,会议议程不觉已经过半。这天的小组讨论会移师政协三楼会议室进行,大家发言简短,会议散得早。冯国富见提包鼓胀得都快装不下了,顺便回办公室去卸资料。开门进屋,还没立稳身子,有人自后面跟了进来。

  原来是李总。冯国富一边伸手掏着包里的资料,一边说:“李常委怎么知道我在办公室里?”李总说:“咱们经济界别的讨论会放在五楼会议室,我喝多了茶水,出来方便,见冯主席办公室开着门,进来瞧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