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聊斋志异 卷一《灵官》

《聊斋志异》卷一《灵官》

作者:蒲松龄 字数:1266 书籍:聊斋志异

  【原文】

  灵官

  朝天观道士某[1],喜吐纳之术[2]。有翁假寓观中,适同所好,遂为玄友[3]。居数年,每至郊祭时[4],辄先旬日而去,郊后乃返。道士疑而问之。翁日:“我两人莫逆[5],可以实告:我狐也。郊期至,则诸神清秽,我无所容,故行遁耳[6]。”又一年,及期而去,久不复返。疑之。一日忽至。因问其故。答日:“我几不复见子矣!曩欲远避,心颇怠,视阴沟甚隐,遂潜伏卷瓮下[7]。不意灵官粪除至此[8],瞥为所睹,愤欲加鞭。余惧而逃。灵官追逐甚急。至黄河上,濒将及矣。大窘无计,窜伏涸中。神恶其秽,始返身去。既出,臭恶沾染,不可复游人世。乃投水自濯讫,又蛰隐穴中几百日,垢浊始净。今来相别,兼以致嘱[9]:君亦宜隐身他去,大劫将来,此非福地也。”言已,辞去。道士依言别徒。未几而有甲申之变[10]。

  据《聊斋志异》手稿本

  【注释】

  [1]朝天观:指北京朝天宫。明宣宗朱瞻基,仿效朱元璋在南京所建朝天宫的样式,于宣德八年(1432)在皇城西北建成朝天宫,作为郊祀前百官习仪之所。宫内有三清、通明、普济等十一殿,以奉三清、上帝及诸神,又于东西建具服殿,备临幸。熹宗天启六年(1626)遭火灾焚毁。见《帝京景物略》卷四。

  [2]吐纳术;口吐浊气,鼻吸清气,古人叫“吐故纳新”。语出《庄子·刻意》。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养生方法,近似于深呼吸。魏晋以来,道教徒神秘化为修炼的法术,认为吐出“死气”,吸纳“生气”,可得长生。

  [3]玄友:道友。 《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宗奉其学说。后世道教徒之间,彼此亦以玄友相你。

  [4]郊祭:旧时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典礼。始于周代,又称郊社或郊祀。冬至日祭天于南郊称“郊”,夏至日祭地于北郊称“社”。明初定合祀天地于大祀殿。嘉靖九年后分祀:冬至祀天圜丘,夏至祀地方丘。祀天前之六日及七日,百宫于朝天宫习仪。见《明史·礼志》一。

  [5]莫逆:意思是心意相投,无所违逆。《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本指对道的理解相同。后世称志趣相投、友情深厚的朋友为莫逆之交。

  [6]行遁:走避。

  [7]卷 (quán拳)瓮:小瓮。阴沟开口、入口处常以去底之小瓮为之。

  [8]灵官:即王灵官。相传名善,来徽宗时人。生前学道,死后由玉皇太帝封为“先天主将”,司天上、人间纠察之职。道教奉祀为护法神。道观所塑王灵官像,赤面,三目,被甲执鞭,是镇守山门之神。粪除:扫除秽物。

  [9]兼以致嘱:此从二十四卷抄本,底本嘱作祝。

  [10]甲申之变,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李自成义军攻占北京,明亡,史称甲申之变。清兵入京也在同年,此当兼指。

  【译文】

  朝天观的道士某人,喜欢呼吸这种养生法。有个老人借住在观中。恰好也同样喜欢呼吸这种养生法术,二人于是成了好朋友。住了八年。每到郊祭时,这老人就先一旬离去,郊祭后再返回观中。道士不明白这样做的缘故,便问他。老人说:“我们两人是莫逆之交,可以实话告你,我是狐狸。郊祭的日子一到,各路神仙都来清扫,我无处容身,所以,自行逃走。”又一年,到郊祭的日子,他便走了,很久很久也没有返回观中来。道士对此非常疑惑。一天忽然老人来到了,道士问他这是为什么?老人回答说:“我几乎见不到先生了!过去想远远躲藏起来,心里感到很倦怠,看到阴沟里很隐蔽,于是,我就潜伏在一个罈子下面。没有想到灵官打扫到这里,一眼被他看见,生气地欲加鞭于我。我惧怕地逃走了。灵官又追赶的很急。跑到黄河上,快要淹死了,百般无祭,窜到厕所里面,神人嫌这地方太脏,才返身回去。我从那里出来,身上沾染了恶臭味,不能在人世间出现。于是投水自洗,洗后又隐居洞中,过了几百天污垢才除尽,今天来到贵观,和你告别。同时,告诉你几句话,先生也应该离开这里到其他地方去,大的劫难即将来到。这里不是福地。”说完,告别而去。道士听从了他的话。迁到别的地方去了。没过多久,便发生了甲申之变,兵火围困丁北京城,明朝皇帝吊死煤山,大明江山垮台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