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知道点世界哲学 四种姓

《知道点世界哲学》四种姓

作者:李义天袁航 字数:822 书籍:知道点世界哲学

  四种姓的产生是和婆罗门教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婆罗门Brahmana,梵文的原意,是“神学的掌握者”,亦有净行、静志的意思。而婆罗门教,则是由五河时代的吠陀教演变而成的。雅利安人侵入五河地区,征服土著,当时就有了种姓的分别。不过当时只是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间的差别。原来种姓梵语“Varna”,它原来的字义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本来,雅利安的梵语Aryan,就含有神圣的或高贵的意思,因此,他们认为白肤色的雅利安人是品质高贵的人,而深肤色的达罗毗荼族和其他土著,都是品质低贱的种族;这就有了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的分别。换句话说,前者是白肤色的征服者雅利安人,后者是被征服的黑肤土著,即所谓的非雅利安人。后来因为祭祀的仪式愈来愈繁琐,非专业者不能胜任,于是有了专业司祭者的出现,而司祭者又演变成为世袭,这就形成了婆罗门阶级;另一方面,雅利安人不断地发动战争,于是有了专业战士的一个阶层,即所谓的刹帝利阶级;而从事农工商业的人民,被称为吠舍族,原来被征服的土著,就成了首陀族。首陀罗种姓中,也有农人、牧人,但大部分是仆役及奴隶。各种姓的职业都是世袭的,种姓之间不许通婚,尤其禁止首陀罗和其他种姓通婚。如果首陀罗男子和其他种姓女子生下了混血种,在法律上订有一种特别名称,称为旃陀罗,又称为不可触者——即不可接触之人。这种人一生只能从事最微贱的职业,如屠夫、刽子手、扛死尸者等。印度现在有七千万“不可触者种姓”的人,他们常游行请愿以争取自己的权利。

  四姓阶级渐次形成,界限愈来愈森严。婆罗门阶级高高在上,专司祭祀,有解释经典的权利。刹帝利阶级主管军国大事,和婆罗门同为统治阶级。吠舍族是一般人民,受上两种姓的统治及压迫。而首陀罗族的地位愈来愈低下,成为贱民、奴隶,受上三种姓的奴役。并且,上三种姓是“再生族”,都是婆罗门教的信徒,首陀罗是“一生族”,没有信奉宗教的权利,死后没有来生。婆罗门教形成之后,四吠陀成为天启的圣典。建立了所谓“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纲领。婆罗门高高在上的地位更为巩固。这以后,印度文化进入梵书时代。梵书时代大约是公元前八至七百年间。如果把四吠陀视同佛教的经,梵书就是根据经所造的论。详细一点说,四吠陀本典,全是祭祀时的圣歌,而梵书是在适用上——即祭祀上加以明白的解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