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知道点中国文学 衣被词人——屈原

《知道点中国文学》衣被词人——屈原

作者: 字数:1620 书籍:知道点中国文学

  王愿坚又走了,走进了那个看不见的世界里去了,但他并未消失,他把他的字迹、业迹和足迹留在人间,留在我们这些老朋友的记忆里。他的业迹可能不为人知,他的足迹也会被浪潮冲去,他的字迹却永远是清清楚楚地。

  我第一次看到王愿坚的字迹是在五十年代的中期,看到了他的小说《七根火柴》和《党费》,当时就很敬佩。从小说来想像王愿坚,一定是个老作家,一个老红军;及至见到时突然一变:一个青年军官,腰杆笔直,武装整齐。

  三十四年之前,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青年作者会议,山东的王安友是华东小说组的组长,我是副组长。我们两个一看名单,有王愿坚作为部队的代表来参加华东小说组的讨论会,我们都很高兴,在‘掌握’会议时特地请王愿坚发言。

  当年的王愿坚好像不善于辞令,但是讲话的态度极为认真,一席话讲完之后额头上出汗,那是我们还穿着棉袄的时候。我记得他的发言决不是三言两语,是详细地叙述他是怎样广泛地收集资料而凝结为短篇小说的。听起来好像是介绍经验,实际上是在说明一个问题:非直接经历也是可以写成小说的。这话现在听起来好像有点多余,《三国演义》决不是诸葛亮写的。但在那时有一种议论,认为写小说必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王愿坚的《党费》和《七根火柴》虽然写得好,但是这种方向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他没有参加过长征,又不是老红军。王愿坚不敢公开反对这种理论,又要说清楚问题,那是何等的吃力!一般的人都以为王愿坚写的是革命题材,处境十分顺利,其实不然。作家是个光荣而沉重的职业,没有鲜花和美酒乱飞。

  待到与王愿坚重逢时,已经跌跌爬爬地过了二十年。

  二十年后重逢,也是在各种会议之间,这时候我们都学会了一种‘会意法’,交谈时只用三言两语,大家便能心领神会,许多事情都同属一个规律,如此这般而已。

  直到一九八二年,愿坚夫妇陪美国作家赫尔曼、沃克来苏州访问,我们畅游了一番之便小饮畅谈,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我们相互交流了若干年来大概的经历,仰天长嘘之后便向前看,他说他想好好地写点儿东西。所谓好好地写点儿东西是作家之间的一句行话,意即写长篇,因为若干年来大家都觉得没有好好地写过东西。

  我听了以后很高兴,我相信中国的军事文学一定会出现伟大的作品,因为没有那个国家有我们这么多的战争磨练。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如果能好好地写出来的话,决不亚于《三国演义》。王愿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磨练与素材的积累,他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可他却无可奈何地摇摇头,他有职务、公务和事务,就是没有整块的时间务正业,正业只能当作私活来处理。王愿坚是个很守规矩的人,他要把公私分清。

  我乘着酒兴口出狂言:“管它的,你到苏州来,找一个别人找不到你的地方,写出再说,又能怎么的?”

  王愿坚笑笑:“好的,我来,一定来。”

  这以后老是不见他来,倒是常在北京见面,见了面他总是说:“苏州好啊,我总有一天要来的……”

  人人都说总有一天,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王愿坚的愿望终于未能实现。他带着他的愿望走了,带着他的长篇巨著走了。我不能说他的长篇一定是部伟大的作品,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凭他的经验、刻苦、斟辞酌句和执着的追求,他想好好地写出来的作品决不是凑数的,他从年轻时开始,就不想在数量上追求。

  王愿坚的不幸去世,为活着的人留下了悲伤和倜怅,同时也留下了箴言:“以我为鉴呀,朋友。别老是以为来日方长,总有一天……”

  知道了,愿坚,请你安息。

  1991.5.21.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