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知道点中国哲学 如何获得全面性的认识?

《知道点中国哲学》如何获得全面性的认识?

作者: 字数:1031 书籍:知道点中国哲学

  孔子是个老师,这是孔子最重要的标签。事实上,孔子一生,他最大的贡献在于教育,最成功的也在于教育。

  孔子的最伟大之处不在于知识的丰富,而在于把知识教授给学生们。关于因人施教,前面已经说了很多。那么,关于学习方法本身,孔子的领悟同样超卓。孔子的许多话成为格言,千古以来流传下来,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可谓深远。即便是五四运动之后批判孔子的人们,往往也要引用孔子的话,这证明孔子的思想对所有中国人的影响。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17.1(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解析什么样的人可以当老师?懂得归纳总结,懂得从已有的知识中得出新的领悟的人,这样的人就能当老师了。孔子的话是正确的,只会死读书的人缺乏创造力,又怎么能启发学生呢?这样的人当老师,只能一蟹不如一蟹。所以,每当学生们有了新的感悟的时候,孔子总是特别高兴,这就是他特别喜欢和子夏和子贡谈话的原因。

  温故知新,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现实解说如今当老师不需要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故就好了。按照教学大纲来讲课,以考试为目的。真正能够温故而知新的,要到硕士研究生这个阶段了。但是每个人经过填鸭式教育十几年,温故知新的能力早已经衰减到了原始阶段。

  17.2(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解析所以,既要学习,又要思考;既要思考,也不能放弃学习。学习而又思考,这是好学生的标准。孔子一向就非常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所发挥,而不是死记硬背。当初孔子以为颜回就是死读书的人,后来发现他还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感到欣慰。不过,仅仅有自己的思想还是不够的,孔子还希望学生能用自己的思想与自己交流甚至争论,这样自己也会有进步,而孔子之所以喜欢子夏,就是因为子夏具备这样的才能。

  现实解说死记硬背,填鸭式教育本身就不是孔子的思想。现在的教育,学生们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知道学到了知识用去哪里,对未来迷惘无知,都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们的思想。

  17.3(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析这是学习知识的不同台阶,最低一层是懂得;高一阶是爱好,这样既会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内涵;而更高的层次是乐在其中,那么就是整个身心都在其中,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领会其中的精神。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两个人进入了乐之者的行列,颜回是对老师的学说乐在其中,而公西华是对周礼乐在其中。

  孔子乐在什么?乐在周礼。

  现实解说所谓发烧友,大致就是乐之者了。大致最完美的成功者,就是自己“乐之”的事业成为了自己职业。譬如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他们都是“乐之者”,他们乐在创新。每个人在闲暇的时候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乐在哪里?

  17.4(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害怕追赶不上那样,又像担心已经得到之后又丢失掉。”

  解析这是孔子在讲自己的学习态度,总是担心学不到新的知识,还总是担心学到的知识被忘记掉,因此总是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温故知新。当然,这是孔子在给弟子们上课的时候说的,希望弟子们能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渴望。

  现实解说学习就好像是追女朋友,一方面渴望得到,另一方面害怕失去。

  17.5(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解析前面是讲学习的态度,现在开始讲学习的方法。孔子的意思,学生如果自己不想学习,就不教;自己不努力寻求答案,就不教;自己不动脑子,就不教。所以,孔子的学生都必须学会自己动脑子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孔子的教育方式很现代。

  这就是启发式教育。

  发愤、启发,这两个常用词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启发式教育的关键在于什么?在于正确的引导,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来。但是,不同的年龄段,需要不同的引导方式和不同的教育内容。譬如小学生,需要教导他们的是基于人性的内容,譬如要诚实,要懂得尊重人等等。如果小学生你就讲爱国、讲舍生取义,他们完全无法理解,怎么会有兴趣?怎么会有问题?所以,孩子们的教育,要以孩子们能够接受的,善良的人性的方面去引导。而不是从大人们的角度,迫不及待地向他们灌输成人应该具备的思想。

  17.6(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解析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有人问孔子当老师是不是很辛苦很枯燥,孔子于是这样回答他。对于孔子来说,学习和教导学生都是很快乐很轻松的事情,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个成语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一个好老师可以诲人不倦,一个糟糕的老师则能毁人不倦。

  17.7(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解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孔子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可以让人学习的地方。这里的最大问题不是学不学习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判断什么是善者什么是不善。

  说起来当然很容易,听起来也很动听。不过,孔子本人做到这一点也很困难,学生三千,孔子向哪个学生讨教过呢?

  三人行的“行”字并不是行走的意思,而是在一起的意思。

  现实解说多看别人的长处,自己就能进步。问题是,怎样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这是更大的学问。

  17.8(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没有告诉你们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解析人之间的关系是有亲疏的,一碗水永远不可能端平。为什么孔子要说这样的话?很显然,有人认为孔子偏心,私下向个别弟子传授了什么“独家秘籍”。也难怪有人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你看着老师总是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吃喝玩乐,你也会这么想。孔子身边,似乎永远是那几个弟子,其余的弟子没想法就怪了。所以,孔子要告诉大家:同学们,我跟子贡冉有颜回们虽然常常在一起,不过就是吃吃喝喝,真没有上过小课。

  事实上呢?跟老师混得近的人,肯定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诲。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在卫国或者刚从卫国回到鲁国期间说的。

  现实解说跟老师混在一起是可以多学到知识的,跟老板混在一起是可以多得到机会的。

  17.9(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有人分明自己不懂,还要不懂装懂以为自己发现了什么学问,我不是这样的。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实行;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获得知识的方法。”

  解析孔子又是在说谁?好像孔门弟子中足够狂妄的就是子贡了,所以这应该是子贡入学初期的事情。当然,也有可能孔子所说的并非自己的弟子,而是另外的人。“知之次也”通常被译为“次一等”或者“其次”,其实不然,应该是次序、方法,也就是多听多看多学多记,才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不懂装懂。

  现实解说多闻多见,学习别人的长处,向先进文化学习。

  17.10(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解析孔子说话很客观,还带着一些谦虚。孔子的知识其实比寻常人丰富得多,他自己说跟大家差不多,这是谦虚。重要的是后面一句,那就是孔子认为自己的执行力不足。事实上孔子确实存在执行力的问题,周游列国期间,孔子真正见到的国君似乎只有卫灵公,推销自己,却见不到老板,这就是执行力的不足。孔子的性格比较木讷好面子,求人的事情张不开口,这是他的最大问题。

  换了在今天,以孔子的性格,也就是混个副教授。

  现实解说人其实各有短长,有的人擅长于理论,有的人擅长于执行,如果一个人每个方面都擅长,那就是全才了,但是全才毕竟是少数。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了发挥自己长处的基础。

  17.11(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学问吗?其实没有学问。有一个乡下人向我请教,我对他的问题完全没有概念。我上上下下反复思考,却一点头绪也没有。”

  解析按照从前的解释,孔子先说自己没有学问,随后乡下人来问他问题,问题问得空洞无物,于是孔子从两头来发问,循循善诱,解决了乡下人的问题。这样的解释前后矛盾,先说自己没学问,随后的例子是自己超有学问。所以,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

  李零先生认为后面一句话孔子是在说自己,以证实前面的一句话。不过,李零先生在最后这样说:“我怀疑,孔子是说,在傻瓜面前,我一无所知。”这让人想起后来的一句西方俗话:一个傻瓜提出的问题,可能一百个聪明人也回答不了。窃以为,最后这句话,李零先生画蛇添足了。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喜欢自嘲,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如果我连傻瓜的问题都回答不了,证明我比傻瓜还要傻。

  这里,孔子是在感慨自己的无知而已,而这个感慨,应该就来自乡下人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换一下顺序,大家就能清晰地理解了。一个乡下人向孔子提问,譬如问为什么马和驴生出来的是骡子,这个问题孔子是回答不了的。于是,孔子很郁闷很灰心丧气,回头对自己的弟子们说:“我有学问吗?我没有学问。”

  空空如也,这个成语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老师也有回答不上问题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不要沮丧,也不要怀疑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不能了解的领域。

  17.12(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讽刺说:“孔子真牛啊!他学问渊博,问题是,没有哪一项令人称许的。”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是啊,我究竟能干什么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解析周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也有说法巷党就是乡党,也就是居民区,达巷党就是贵族居民区。其实达巷党是什么地方无所谓,重要的是这句话究竟是赞扬孔子还是讽刺孔子。

  古时对这段话的解说,多半是说实在赞扬孔子太博学而无法取舍,因而没有在某个方面成名。那么孔子后面的话就是谦虚,因为御比射的地位低。

  不过,近年来的解说多半倾向于这是在讽刺孔子博而不精,什么都会但是什么都一般。于是,孔子进行了反驳。笔者认为,讽刺一说似乎更加合乎逻辑和当时的情况,而且,射、御并没有地位高低之分。而对于这整段话的解析,李零先生在《丧家狗》的解说最为精辟,借来一用。

  孔子的回答很巧妙,他拿射、御打比方。古代战车,射手和御者相互配合,分工不一样,射手是瞄着目标射,盯着的是一个点;御者不是这样,他是拉着射箭的人到处跑,只有到处跑,才能找到合适的目标。博和精,最好两全;但两选一,他宁可选博。(摘自李零先生《丧家狗》)

  顺着李零先生的解说,进一步发挥。周代的战车是三个人,御者、射手和车右,车右是用长兵器。御者的作用是带着射手和车右走,本身并不作战。所以,御者更像是老师,给弟子们指引道路,让子弟们去发挥发展,而自己甘心做无名英雄。所以孔子的意思是:我博学而无所成名,那是因为我是老师,我的职责是让弟子们有所成名,做到了这一点,我就已经很成功了。

  孔子的话,既是反驳,也是向弟子们解释。

  现实解说一个好老师,就应该有御者的精神。

  17.13(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解析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告诉大家,自学固然很重要,勤于思考固然很重要,但是向老师学习才是最好的方法。大致,这时候有人想退学回家,自学成材,于是孔子及时地告诉大家:还是向老师学习最靠谱。

  前面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思,但是要思学结合。

  现实解说失恋之后,吃不下睡不着,百思不得其解,不如再去找个新的。

  17.14(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解析孔子这句话有些不知所云了。如果这样说,那么孔子学习是为什么?为自己提高自己?那么你教学生干什么?你应该一直学习下去啊。教学生不就是为人吗?孔子的原意,大致是说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因此没有杂念,学得纯正;而如今学习都是为了今后挣一份生活,因此有私心杂念,专挑面子上的东西去学。

  可是,孔子不正是提倡“学者为人”的祖师爷吗?他让学生们学习不就是为了让他们去当官吗?孔子此说,等于说:“他妈的,怎么现代人说话都这么不文明。”

  这又是孔子晚年,怨言很多,看什么都不顺眼。

  现实解说其实,每个人学习都是为了自己。即便是给别人看,也是为了自己。

  17.15(14.44)★★★★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阙里的一个童子将举行成年礼,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在行礼的位子上,又见他刚才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成为成人的人。”

  解析什么是将命?通常的说法是来传达消息,如果是这样解释,那么后面的对话就很唐突,很难成立。实际上,将命就是成年礼,也就是冠礼,男子二十岁加冠,从此就是成人了。加冠的同时,得到自己的字,这样名字就全了,所以冠礼也是命名的礼,因此也称为将命。一个阙里的少年将要举行成年礼,在现场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怎么样。孔子就说了,我看他现在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的样子好像很迫切,而刚才来到的时候和长辈并肩同行,我看他不是一个求上进的孩子,只是很盼望自己早点成为成人。

  在还没有成人之前,不应该与长辈并肩而行。所谓的速成,不是急于求成,而是急着变成成人。

  现实解说急于求成,往往忽略了过程中的规则。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成为豆腐渣工程,往往就是这个原因。

  17.16(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解析这两句话是孔子的人生教训,同时也是对弟子们的教诲。孔子一辈子不成功,就犯了很多这样的错误。同时,孔子也是在教育学生,颜回就是该说的话不说,所以朋友少路子窄;子贡早期就是话太多,不该说的话也说,因此人们不喜欢他。

  跟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什么人下什么菜碟,这都是很重要的。这并不是见风使舵,而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现实解说察言观色并不等于见风使舵,但是为人处世是需要技巧的。

  17.17(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解析好学是有前提的,就是对生活的要求不要太高。为什么孔子会有这样的看法呢?大致是孔子不喜欢那些生活富足的人,认为富二代都比较差劲。

  现实解说其实呢,富二代并不等于不好学。

  17.18(9.23)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解析孔子要说的其实是两个意思,一是后生可畏,二是有些学生四五十岁了还没什么出息,这辈子就没戏了。

  后生可畏,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现实解说后生不仅可畏,而且非常可畏。现代社会,年轻人的冲劲和激情让上一辈的人们很快就面临落伍。

  17.19(8.12)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译文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解析怎么看怎么像招生广告,就跟现在说大学毕业包分配一样。孔子说在我这里学了三年出去,正常水平就能干个公务员了,当然,如果你太差,那我也没办法。

  所以,这句话很少被后人提起,实在是吹牛的成分太大。看看孔子的弟子们,有几个学了三年就能当官的?

  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在回到鲁国之后说的,因为这时候有冉有做季孙家的管家,算是能给师弟们安排一些工作,孔子才有这个吹牛的底气。后来孔子对冉有不满,估计也有抱怨冉有在安排师弟师侄们的工作方面不能令老师满意的因素。

  现实解说四年大学,找不到工作是很正常的;硕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也是正常的;博士生,找不到工作就真的不容易见到了。

  17.20(16.9)★★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解析孔子按照获得知识的方式,将人划分了层次。第一等就是生而知之,其实,生而知之不应该解释为生来就知道,没有人能生来就知道。生而知之解释成那种悟性很高,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学到知识的人;第二等是学而知之,就是通过主动向别人请教学习知识;第三等是学习没有主动性,实在没办法了才被迫学习的人;第四等最差劲,打死也不肯学习。

  在孔子看来,古代的圣人就是属于生而知之者,因为他们那时候没有老师,都要靠自己去创造去领悟。

  生而知之,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现实解说人的聪明程度是天生不同的,但是只要肯学习,就不会是最下等的。什么人打死也不肯学习?懒惰的人。所以,懒惰是万恶之源。

  17.21(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喜欢古代,勤奋好学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解析在孔子的层次划分中,他将自己归在了第二类。孔子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天才,他从来都只是说自己“敏而好学”。在好学这一点上,孔子可以骄傲地说自己做得很好了,除了这一点,孔子从来都不敢自夸。应该说,在老年痴呆的症状出现之前,孔子一向都很谦虚中肯。

  这当然是在教育学生,有的学生资质差些,或者毅力不足,因此怀疑老师是不是生来就比自己聪明,所以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于是孔子说,我也是后天努力的啊,大家只要好好学习,也会像我一样博学的。

  现实解说天生不够聪明没关系,只要肯学,就会有进步。

  17.22(17.3)★★★★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解析上智与下愚可以有两种解说,两种解说都是正确的。

  第一种解说,上智就是上等人的智慧,具体说就是君子的智慧,下愚就是下等人的愚昧,具体说就是下层老百姓。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君子永远聪明,老百姓永远愚蠢。如果这句话这样解说,那么这句话就是孔子晚年所说,这时候他对老百姓非常鄙视。

  第二种解说,上智就是上面所说的“生而知之”的第一等人,下愚就是打死也不肯学习的第四等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上智洞察一切,怎么也忽悠不了;下愚脑子进水,说什么他们也不懂。

  孔子的意思是哪一种呢?大概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也许,两种意思同时存在。

  现实解说名人坚持己见,是坚定不移;凡人坚持己见,是冥顽不化。

  17.23(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解析孔子讲知识、讲仁德、讲礼乐,这些都是人可以努力做到的,而妖魔鬼怪的东西,人类做不到也预料不到,去讲它们做什么呢。讲多了,大家信鬼神去了,不信老师了。所以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

  现实解说孔子活在现代的话,除了怪力乱神,还有八卦也是不会讲的?遗憾的是,怪力乱神是现代电影的主流,八卦则是人们谈话的主流。所以,微博上,粉丝最多的都是所谓的明星,因为他们在电影上演的是怪力乱神,在生活中演的是八卦。

  17.24(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译文孔子以文化、德行、忠实、诚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解析文化就是诗书礼乐等等知识,德行就是行为举止的端正,忠实就是做事要尽心尽力,诚信就是说话要算数。概括而言,孔子教学生,德育和智育并重,仁与知并重。

  现实解说现在只讲文化和德行,问题是,没有了忠实和诚信,德行好使吗?

  17.25(7.18)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解析雅言,也做夏言,说白了就是当年的官话或者普通话,诗书以及各种礼仪时,应该用雅言。就像后来的唐诗宋词,就算作者不懂官话,也要用官话来念才好。至于雅言是哪里方言,已经不可考,可能是陕西,也可能是河南,还可能是山西。孔子从小在鲁国长大,能够接触到雅言的机会大致也就是官方祭祀的时候,而这种雅言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就应该是“山东普通话”了,所以,孔子的雅言,自然就是山东普通话。具体说,是鲁南普通话。

  现实解说山东人说普通话见过,四川人说普通话也见过。可是,山东人说陕西话是什么味道?没见过。大饼夹大葱和肉夹馍的味道混在一起,估计会更有味道。

  17.26(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不凭空臆造,不武断结论,不固执死板,不主观想象。

  解析其实,没有人能真正完全做到这四点,孔子只是竭力让自己做到这几点而已。譬如对于周礼,孔子就固执死板了。到了晚年,孔子在这几个方面就明显不如从前。

  这是谁对孔子的赞扬呢?子贡。为什么是子贡?因为子贡最有体会。子贡和孔子也算是斗智斗勇了很长时间,孔子正是凭借着这样的美德彻底征服了他。其余的弟子与孔子争论不多,因此对以上四点的感受不深。

  另一个常常与孔子发生学术碰撞的是子夏,但是子夏一直跟随老师到晚年,老师在这方面的美德早已经不如从前。简单地说,子夏随老师修《春秋》,按《史记》的说法,子夏等人一句话也插不上,看起来是赞扬孔子学问太深,弟子们差距太大。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这时候孔子已经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了。所以,这句话不可能是子夏来说的。

  现实解说做到这几点真的不容易,特别是对于老师来说。

  17.27(15.41)

  子曰:“辞达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言辞只要能表达意思就行了。”

  解析看上去就是一句话,其实这句话很重要。孔子的意思,文以载道,话说清楚就行,怎样直截了当怎样说,不要曲里拐弯,让人去猜。那年头也没有文字狱,所以也没有必要影射隐晦藏头去尾,玩“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的文字游戏。

  正因为如此,可以想象无论是《论语》还是《春秋》,都是简洁明了的文字,按照字面理解就好,实在字面难以理解,按照上下文的关系去分析就好。于是,那些所谓的专家们从中东摸西拐,十八绕出来之后,把字面的意思解释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那些几乎都是故弄玄虚,胡说八道,沽名钓誉,骗稿费而已。

  到现在,一些人习惯了将一句话整成十句话来说,把一砣屎稀释成二十个屁来放,还说自己是纯文学,其实就是根本不懂文学,思维混乱,浪费纸张而已。

  所以,祖师爷的话要随时记住:辞,达而已矣。

  现实解说现代社会,节奏快时间紧,说话写文章都要简洁直接。就像报纸,标题吸引不了人,就没人看。就像电影,前两分钟没有高潮,换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