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国学常识 258你知道“邪魔外道”的真正涵义吗?

《国学常识》258你知道“邪魔外道”的真正涵义吗?

作者: 字数:185 书籍:国学常识

  曹操焚信,凝聚人气

  楚庄王宽容待人建霸业

  以德报怨,受人尊敬

  柳传志宽容对手

  宽容他人,放松心态

  “有容德乃大,无欲心自闲”这句贤文是说一个人如果宽容大度,其美德就会扩大;如果没有私欲,就会获得心境的平静。旨在教导我们做人要宽容。关于这方面的警句,在《增广贤文》中还有不少,如:

  欺人是祸,饶人是福。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路逢险处,为人辟一步周行,便觉天宽地阔;遇到穷时,使我留三分抚恤,自然理顺情安。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勿操急以速其忿;人有切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勿操切以益其顽。

  积德若为山,九仞头休亏一篑;容人须学海,十分满尚纳百川。

  这些警句从不同的角度教育人们,做人应该宽容,豁达大度有益,心胸狭隘有害。

  宽容别人对我们来说既有难度,也很容易,关键在于心灵的选择。当一个人选择了仇恨,那么他将在黑暗中度过余生;而一个人选择了宽容的话,那么他将拥抱阳光。当我们的心灵为自己选择了宽容的时候,我们便获得了应有的自由。因为我们已经放下了仇恨的包袱,无论是面对朋友还是仇人,我们都能够赠以甜美的微笑。

  宽容的人能够容忍别人的错误与伤害;相反,心胸狭窄、为人刻薄的人,容不得别人的一点错误和不足,与这样的人相处如履薄冰,很容易受到伤害,谁又会愿意与这样的人打交道呢?所以,我们平日不仅应该以诚待人,而且应该以宽待人,以自己的宽容来感化他人。人一般都是强调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的,而宽容则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人性的陶冶。当一个人具备了宽容之心,就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就能化解许多矛盾,消融许多仇恨,赢得别人的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和谐。

  在我国历史和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就演绎了无数宽容有益、量窄有害的真实故事。

  曹操焚信,凝聚人气

  由于受历史正统观念的影响,曹操大都被刻画成奸雄的形象,其实曹操不仅具有文韬武略,而且心胸开阔,具有宽容他人的品德。在魏蜀吴三国中,之所以曹魏势力最强,与曹操早年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这里就介绍一则曹操焚信聚人心的故事。

  官渡之战前,袁绍拥有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势力,公元199年,袁绍统率十万大军,进逼许都,当时曹操驻守许都。因为袁强曹弱,众寡悬殊,曹操的部属惶恐不安,关中诸将皆中立观望,许多人唯恐自己性命有危险,便暗中与袁绍联络,以谋退路。

  后来曹操用奇计,出奇兵,以少胜多战胜了袁绍,不可一世的袁绍率领残兵败将渡过黄河。曹操缴获了袁绍丢下的所有辎重、地图、书信和珍宝。在袁绍的往来书信中,曹操翻到许多下属暗中写给袁绍的信。有些人建议曹操严厉处置这些暗中勾结袁绍的人,曹操却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不仅没有把这些信曝光,没有揪出与袁绍勾结的下属,而且把这些书信全部当众烧毁,并说:“袁绍强大的时候,我尚且担心性命难保,何况我手下的那些人呢?即使他们暗中与袁绍联络,谋求退路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些曾经想投奔袁绍的人都暗自羞愧不已,又赞叹曹操有如此宽容的胸襟,从此对曹操忠心耿耿,万死不辞。

  楚庄王宽容待人建霸业

  在有些时候,如果过分较真就会反目为仇,甚至两败俱伤;相反,如果宽容处理,则会化险为夷,化敌为友。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就是一位善于宽容待人的君王,他在位期间,以宽容之心妥善处理了一件棘手的事情,从而得到了一位将军的忠诚拥护,凝聚了人心。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平息了一场叛乱,回到郢都,开了一个庆功会,名为太平宴。楚庄王君臣都很高兴,从白天一直喝到晚上,兴致依然未减。

  这时,外面刮起了大风,好像要下雨。然而大厅里却非常明亮,歌舞不断。这时,从舞女中转出一位漂亮的美人,这位美人就是庄王最宠爱的许姬。

  这时,庄王让许姬给大臣们斟酒。许姬走起路来像一只轻盈的燕子,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大臣们被她的美貌与轻盈舞姿吸引了,疯狂的喧闹声一下子消失了。

  突然,一阵风吹到大厅上,将所有的蜡烛都吹灭了。此时,许姬正在为一位大臣斟酒,那人趁着黑暗之际,拉住许姬的袖子,去摸她的手。许姬也没有放过他,顺势将那人帽子上的缨子揪了下来,快步来到庄王面前,向他叙述了刚才发生的事情,并要庄王快命人点燃蜡烛,看看是谁竟敢调戏她。

  调戏君王的宠姬,对君王是大不敬,这可是触犯君王的权威!被拔下帽缨的那位大臣心想:这下大祸临头了,她在大王面前这么一告状,我还不得让大王给处死?他越想越害怕,甚至两条腿都开始发抖了。

  其他大臣听到许姬向庄王告状,心想:那个对王妃无礼的人这次肯定会被满门抄斩。大家都在等着看好戏:究竟是谁这么色胆包天,敢冒杀头的危险去调戏王妃?大家都等着庄王如何处置那位无礼的大臣,

  庄王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高声喊道:“不要点蜡烛!寡人今天非常高兴,要与诸位喝个尽兴。各位爱卿一定要不醉不归,大家都把帽缨拔掉,不拔掉帽缨就是欺君。”

  于是,宫中一百多位大臣都拔掉了自己的帽缨,庄王这才叫点亮蜡烛。这样,大家始终不知道拉许姬袖子的人是谁。宴会散后,许姬不禁埋怨起庄王来。

  庄王笑笑说:“今天是我请文武百官来喝庆功酒,大家兴致很高,酒喝得很多,在醉意中做出那种事也事出有因,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如果按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为你出了这口恶气,却让群臣不欢而散,那大臣们就会说我心胸狭窄,这样,以后谁还会为我拼死效劳呢?”

  许姬听后,心悦诚服。

  后来,楚国与晋国交战,副将唐狡自告奋勇,率百余人充当先锋,为大军开路。他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使楚军进展顺利。庄王准备厚赏唐狡,唐狡却显得不好意思,说:“臣不敢接受大王的厚赏,只要大王原谅臣的罪过,臣已经是十分感激了!”

  庄王感到不解:“为什么呢?”

  唐狡磕头答道:“上次‘绝缨会’上拉王妃手的人就是臣呀!蒙大王昔日不杀之恩,臣一定当舍命相报!”

  说罢,他又冲进敌阵,奋力拼杀,终于大败晋军。这一战役的胜利,使楚国从此强盛,逐渐成为春秋时期的大国。

  以德报怨,受人尊敬

  电视剧《京华烟云》中的女主角姚木兰不仅是位大才女,而且是位宽宏大量、富有仁爱之心的好儿媳、好妻子,她屡次宽容丈夫曾三亚的过错,多次用自己陪嫁的钱帮助丈夫还债解难,婆婆看见儿媳如此宽宏大量,更加觉得对不住她,可她从不在婆婆面前说丈夫的坏话,总是安慰婆婆说三亚很聪明,将来会有出息的。

  曾府的桂姨经常在暗地里害姚木兰,在她怀孕时,用小人扎针的巫术陷害她,可她全当若无其事,仍然尊重桂姨。在桂姨有病时,她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桂姨。桂姨最终愧疚地在木兰面前说出了自己平时是怎样陷害木兰的,可木兰一笑了之,毫不在意。

  看到姚木兰有如此宽阔的胸怀,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敬佩她。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碰到恩恩怨怨,如果我们在处理事情、对待亲友时都能像姚木兰那样,那就不会有解不开的结,不会有过不去的坎。

  柳传志宽容对手

  柳传志被称为当今中国“IT企业教父”,他不仅创造了联想的神话,而且演绎了宽容孙宏斌、成就顺驰房地产公司的故事。

  1988年,孙宏斌从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就进入联想,凭着热情与闯劲,孙宏斌确实干得不赖,这使他赢得了联想一把手柳传志的信任。多年以后柳传志在谈及孙宏斌的功绩时说:“从1989年10月份起,企业部建立了13个独资分公司,营业额达到了2400万。在解决干部的配备问题上,他们有创新思想,敢于进有能力的人,这对于我们有震动,有思想突破。”

  工作业绩也使孙宏斌的职位和权力迅速飙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从普通员工变成了主任经理,1990年他被破格提拔为联想集团企业发展部的经理,主管范围包括在全国各地开辟的18家分公司。

  而那段时间正是联想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把手柳传志在香港筹备香港联想。孙宏斌凭借自己的业绩和柳传志对他的信任,逐渐拥有了自己的权威,联想的老人们都逐渐被他压下,联想分公司基本都开始听他的指挥了。

  孙宏斌之下的联想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外地分公司,人由孙宏斌选取,财务不受集团控制,还有人说希望孙宏斌带领分公司“独立”出去。更不可思议的是孙宏斌居然办了一份《联想企业报》,而且在这份报纸的头版突出企业部的纲领:“企业部的利益高于一切!”

  更严重的是,在这个纲领下面还有企业部经理拥有“分公司经理任命权”等等。很显然,孙宏斌搞的一套正在走向一把手柳传志的对立面。有人甚至说:“孙宏斌努力想形成企业体外的循环,不在监控之下进行他们的运作,已经有财务失控的问题。他们说这种运作的成果还是会归到企业旗下,但是在我们是不允许的。至于是不是真的像他们所说会归到企业,这不好讲,因为他们成立了一个帮,外地分公司的人都由他来选拔,这种做法很危险。”

  孙宏斌手下的人都很年轻,铁板一块,非常抱团儿,按照柳传志的定性,孙宏斌已经有搞“帮会”的嫌疑。

  不仅如此,在一把手已经觉察到二把手孙宏斌不寻常的举动的同时,孙宏斌的手下们甚至多次放言要将公司的款卷走。

  动作太快,急于求成的二把手一般都难以处理好组织内部的关系。孙宏斌也一样。所以尽管从本质上说柳传志是一个爱才之人,并且孙宏斌的才华更是被他所看重,但是联想元老们关于“孙宏斌权力太大,结党营私,分裂联想,联想要败”的告急信还是让柳传志感到震惊。

  回到北京,柳传志进行了仔细的调查,发现孙宏斌确实有问题。但是如何处理这个棘手的二把手,柳传志很有自己的一套。如果我们愿意猜测,柳传志的这一套或许来自于作为曾经的二把手的他在和联想曾经的一把手倪光南的斗争经验的总结。

  柳传志对孙宏斌首先来了个缓兵之计,希望他能改。

  1990年,在西山宾馆召开了一次联想高层会议。柳传志给予了孙宏斌很高的评价。他说孙宏斌是那种稀缺的“能审时度势,能一眼看到底”的人才。不过会议最终是在严肃的气氛中结束的,因为柳传志后来特别提到了孙宏斌在管理中的“帮会”问题。

  不久, 柳传志又召集了孙宏斌直接领导的团队的人开会,再次批评“帮会”问题。不过这次孙宏斌没有被通知参加。意外的事情是,有孙宏斌的下属在会上公开顶撞了柳传志:“柳总,我们不是‘帮会’,我们是现代化管理。”

  这个结局使会议戛然而止,不欢而散。

  柳传志要孙宏斌在这几个“青瓜蛋子”和他之间做出选择。“当时年轻,太浮躁,一心想当‘元帅’”的孙宏斌说:“我要‘青瓜蛋子’。”

  许多年以后,孙宏斌有些后悔:“我要是稍微妥协一下,就没这事了。柳总可能也没这事了。”

  柳传志还给了孙宏斌一次机会。那是孙宏斌的手下在北大芍园餐厅情绪激动地再次发出“卷款逃走”之类的话之后。柳传志找孙宏斌最后谈了一次:“我们都是能力强的人,我领导不了你。咱们好合好散,联想的分公司你随便挑一个,你自己去干。”但孙宏斌拒绝了:“不必了柳总,我才26岁,我可以从头再干。”这可能更大程度地刺痛了柳传志。

  第二天一早,柳传志在亲自主持企业发展部的会议上,宣布自己暂时担任企业发展部的经理,孙宏斌另作安排。从这一天开始,孙宏斌失去自由。1990年5月28日,孙宏斌被北京海淀警方刑事拘留。10天后,被正式逮捕,案由是挪用公款。两年后,1992年8月22日,法院以“挪用公款13万元”的罪名判处孙宏斌有期徒刑5年。

  “收到判决书我也不认为自己有罪。”孙宏斌说,他永远都不会想到自己会被判刑,甚至自己被软禁的时候,他还劝走了设法来营救自己的下属:“如果有事,我可能真就跑了。”尽管如此,事实是很多事情都已经无法由这位联想的风云人物掌控了,他已经是一个囚犯了。在住了三十多个人的一间牢房里,孙宏斌开始认命,开始反思。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从天堂到了地狱?

  这种力量可能是柳传志,但更重要的力量应该是孙宏斌自己。这从他后来和柳传志的谈话中可以察觉。孙宏斌对柳传志说:“我反思这段经历,更多地找自己的问题。我当时比较年轻气盛,比较急躁,其实还是太嫩,很多事情想得太简单,出了这些事还是在自己。我不希望被一块石头绊倒两次,怎么能从前面吸取教训,将来会走得更好……”

  “当时太年轻,做人太浮躁,事情想得简单。”这是孙宏斌对自己错误的总结,而这也正是中国企业二把手共同的毛病,不过很多二把手是任自己把小错变成大错,直到自己再也没有机会在这个错误的漩涡中爬起来。

  在中国的企业界,经常有这样的新闻,类似有孙宏斌这种二把手经历的人往往在出狱之后,会提刀要打要杀一把手。想来这也符合常理,但孙宏斌显然高人一筹,“这件事如果我想不开,我出来以后拎着刀子要把柳传志怎么样了,那谁也不敢跟你打交道了,这辈子就永远没戏了。但是如果你能把这件事情化得开的话——还有什么事化不开呢?所以我必须这样做。有了这种心态,做事就一定是正面的,也不用去假装什么。”

  孙宏斌希望自己是一个特别正面、特别积极的人。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不仅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还吸取教训,和解了与原一把手柳传志的关系。

  而正是这样的认识和行动,让孙宏斌这个二把手的悲剧突然变成了喜剧。

  1994年3月19日,还有18天即将出狱的孙宏斌,借狱警托他到北京买东西的机会,专门去向柳传志道歉。

  柳传志很感动,众所周知的一个细节是,孙宏斌表示希望能跟柳传志成为朋友。柳传志说:“我从来不说谁是我的朋友,但是你可以告诉别人你是我的朋友。”

  1994年,孙宏斌急需要用钱,柳传志出手借给了他50万元。1995年初,在柳传志和中科集团董事长周小宁的支持下,顺驰和联想集团、中科集团成立天津中科联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998年,联想和中科集团将全部股份转让给顺驰,公司更名为天津顺驰投资有限公司。

  如果没有当年的一把手柳传志的宽容和支持,可能就没有今天如日中天的顺驰,也不会有顺驰的老板孙宏斌。当孙宏斌多年以后坐到企业一把手的位置的时候,他也开始理解当年的一把手柳传志了,他说:“其实我从柳总身上学得最多的,是他做事坚决,另外他又很宽容。这两方面对我影响很大。柳总在反思这件事的时候,他实际上也在提高。但要从头再来一次,我估计他还会这样做。也许我碰到这样的问题,也会这样做。没有对错。当时柳总说,他把这件事当成联想生死存亡的大事,在那种情况下的那种坚决,是柳总骨子里的东西,如果不这样的话,他就不是柳传志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孙宏斌对柳传志的理解,也许是他作为曾经的二把手的一种觉悟,而这种觉悟也许是他成就今天顺驰霸业的成功之道。

  宽容他人,放松心态

  宽容是一种心态,将忌恨、仇恨抛开,心情归零,人就会轻松。这里有一则老师教育学生如何懂得宽容的故事,很值得一读:

  一天,老师叫班上每个同学各带一个大袋子到学校,并叫大家到杂货店去买一袋马铃薯。第二天上课时,老师叫大家选出一个马铃薯来,将自己不愿原谅的人的名字以及犯错的日期写在上面,再把马铃薯丢到袋子里,这是这一周的作业。第一天,同学们觉得还挺好玩的,快放学时,其中一个孩子的袋子里装了九个马铃薯,上面说的是一个孩子说他新理的头发很丑,另一个孩子打了一下他的头,还有一个孩子不肯让他抄作业。这个孩子把每件事都很认真地写在马铃薯上,欣然丢到袋子里,发誓绝不原谅他们。

  下课时,老师又要求大家,这一周不论到哪儿都得带着这个袋子。于是,孩子们便扛着袋子到学校、回家,甚至和朋友外出也不例外。

  一周后,那袋马铃薯就变成了相当沉重的负担,有的孩子已经装了五十多个马铃薯在里面,孩子们都累坏了,都迫不及待地等这项作业快快结束。

  又过了几天,老师问:“你们知道自己不肯原谅别人的结果了吗?这就好比马铃薯重压在你们自己肩上。如果你不肯原谅的人愈多,这个担子就愈重,对这个重担要怎么办呢?”

  孩子们互相看看,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师停了一会儿,接着说:“很简单,把它放下来,扔掉它就行了。”

  孩子们立即欢呼起来,全都把那些装马铃薯的袋子扔得远远的,再也不想背着它上学、回家了。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你觉得别人伤害了你,不妨原谅他,因为伤害别人的人都是不幸的。每个人都应该怀有一颗宽容的心,这样自己能够活得轻松。就像那位教孩子们怎样放下仇恨的老师一样,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宽容他人、放下包袱、轻装上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