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
的数学著作《算学启蒙》(3 卷,20 门,259 问,写成于 1299 年)是一部较
好的启蒙算书,内容从乘除法运算直到开方、天元术,体系完整,深入浅出。
另一部著作《四元玉鉴》(3 卷,24 门,288 问,写成于 1303 年),主要是
讲述多元高次方程组解法和高阶等差级数等方面的问题。
郭守敬与天文成就
郭守敬(1231—1316 年),字若思,河北邢台人,是个博学多才的科学
家,在天文和水利两方面尤为精通。元统一中国后,忽必烈任命张文谦为改
订历法的负责人,由王恂负责组织天文机构,进行历法计算,而郭守敬则负
责仪器制造和进行天文观测。经王恂、郭守敬等人的集体努力,1280 年,新
历告成,被定名为授时历,并于次年正式颁行。
授时历颁行不久,王恂即病逝。其时,有关新历的许多计算程序、数据
等都还是一堆草稿,继王恂任太史令的郭守敬挑起了定稿工作的全部担子,
经 2 年多的努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郭守敬是一位著名的天文仪器制造家。除了圭表、简仪的创制外,还设
计制造了用于观测太阳位置的仰仪、可以自动报时的七宝灯漏、观测恒星位
置以定时刻的星晷定时仪以及水运浑象、日月食仪、玲珑仪等十余种天文仪
器,其中有不少创新。郭守敬还是一位著名的天文观测家,除上面讲到的恒
星的位置的观测工作外,郭守敬等人还组织进行了一次空前规模的测地工
作,在今北京、太原、成都、雷州等 27 处设立观测所,测量当地纬度,从西
沙群岛至北极圈附近,每隔 10 度设一观测台,测量夏至日日影长度和昼夜长
短,观测站数比唐代多一倍,他们得到了丰硕的成果。
仪器的制造和天文观测的进行,都为历法的制定创造了条件,郭守敬和
王恂等人又在研究前代历法的基础上,运用宋代以来数学发展的新成就,加
上自己的创新,编制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把古代历法体系
推向高峰。授时历采用的天文常数值都是比较准确的。其对日月五星运动的
研究也达到了新的水平,如它继承了南宋杨忠辅统天历(1199 年)的成果,
定回归年长度为 365.2425 日(与理论值之差为 23 秒),这与现今世界通用
的格里历的所用值是一样的。
郭守敬还是个水利工程专家。他曾主持了若干重要的水利工程,如修唐
来、汉延等渠,增辟大都水源。其中唐来渠、汉延渠等都在黄河上游,唐来
渠长 400 里,汉延渠长 250 里,加上其他大小渠道,共溉田 9 万多顷,对西
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他在渠口设滚水坝,又设若干退水闸。
这是一套比较完善的闸坝设计方式。郭守敬还在大都西北设计修筑了长 30
公里的白浮堰以解决通惠运河的水源问题。在这些水利工程活动中还充分表
现出郭守敬也是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他的水利工程设计都是以他自己的实
际地理勘测资料为基础的,他曾对今河南、山东一带黄河的区域进行过细致
的地形测量,并制成多幅地图。他还发明了以海平面标准来比较大都和汴梁
地形高下之差的方法。这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海拔”的始创。他
在通惠河上游河道路线选择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地形测量的精确性至今还引
起学者们的赞赏。
中医四大流派的形成
宋、元时期,中医分科增加一倍甚至二倍以上,由唐代的 4 科(医科、
针灸科、按摩科、咒禁科)发展到宋代的 9 科,到元代增至 13 科(大方脉科、
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
科、杂医科、祝由科、禁科)。这时医书的编纂、临床经验的总结都有了新
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医学理论有较大的发展,并产生了金、元时期的四大
医学学派,即所谓的“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以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朱震亨为代表,他们的总出发点
都是我国传统的《内经》的医学体系,但又各从不同的侧面继承并发展了《内
经》的医学理论,使我国医药学的体系发展到新的高度。
刘完素(1110—1200 年),字守真,金代河北河间人。他精研医学,拒
绝做官,在民间行医,很受欢迎。当时传染病流行,他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
重视致病原因中的火、热因素,主张从表里两法以降心火、益肾水为主,提
出了一整套治疗热性病的方法,对寒凉药物的应用有独到的研究,被称为“寒
凉派”。
张从正(1156—1228 年)字子和,金代河南考城人,主要著作《儒门事
亲》15 卷。他继承和发展了刘完素的医学思想,主张用汗、吐、下 3 法,指
出凡风寒初感邪在皮表者应用“汗”法,继而风痰宿食在于胸膈上脘的用“吐”
法,寒湿痼冷或热在下焦的用“下”法。他对此 3 法的临床应用确有精到之
处,遂有“攻下派’”之称。
李杲(1180—1251 年)字明之,金代河北真定人,师承刘完素。完素重
视脏腑虚实,能根据气候、体质而灵活用药,对药物的性质又有新的阐明。
这对李杲很有启发。李杲以《内经》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形成独创的见
解,强调脾胃的作用,并认为“元气”是人生之本,元气充足与否决定了人
体健康与病变。后人称之为“补土派”或“温补派”。
朱震亨(1281—1358 年)字彦修,号丹溪,元代浙江义乌人,是刘完素
的三传弟子,又旁通张从正、李杲之学,著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等医药著作。他结合三家学说,倡泻火养阴之法,进一步发展了刘完素火热
学说。后人称之为“养阴派”或“滋阴派”。
法医学著作《洗冤录》
到宋代,法医方面的知识有了比较迅速的进步,有无名氏的《内恕录》,
1200 年郑克的《折狱龟鉴》,1213 年桂万荣的《棠阴比事》以及赵逸斋的《平
冤录》、郑兴裔的《检验格目》等有关法医检验的著作接连问世。在这样的
基础之上,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洗冤录》,
它也是世界上比较早的法医专著。过了300多年以后,意大利人菲德里于1602
年写成了西方最早的法医学著作。
宋慈(1186—1249 年)字惠文,曾四任提刑。他综合了《内恕录》等数
种专书,再参以当时执法检验的现场经验,于 1247 年写成《洗冤录》一书。
全书共 5 卷,卷 1 载条令和总说,卷 2 验尸,卷 3 至卷 5 备载各种伤、死情
况。《洗冤录》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检查现场、鉴定死伤原因、自
杀或谋杀的各种现象、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的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书
中对于自杀、他杀或病死的区别十分明确,案例详明。如溺死与非溺死、自
缢与假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假火死等都详加区分,并列述各种猝死情
状。这部书中所记载的如洗尸、人工呼吸法、夹板固定伤断部位,以及银针
验毒、明矾蛋白解砒毒等都是合乎科学道理的。13 至 19 世纪,《洗冤录》
不仅在我国沿用 6 百多年之久,成为后世各种法医著作的主要参考书,并且
广泛外传,被译成荷兰文、法文、德文以及朝、日、英、俄等各种文本。
名闻中外的瓷器
宋、元瓷器在工艺技术上达到了新的更高水平。这时瓷器的重大发展还
是在青瓷和白瓷上。它们体现了当时制瓷技术的纯熟程度。宋代青瓷十分精
致。南方青瓷以龙泉窑为代表,而北方青瓷则以汝窑(河南汝州,今临汝县)
为代表。开封的官窑模仿汝窑又有进一步发展,均窑在均州(今河南禹县),
更是后起之秀。青瓷到宋代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青瓷发展的高峰。
白姿也进一步发展,并由北向南,分布更加广泛。白瓷以定窑最为有名。定
州窑(今河北曲阳县)称为“北定”,色白而滋润;南渡以后,则以景德镇
为主,称“南定”,南定以其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而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
一。白瓷比青瓷进步,景德镇“影青”白瓷更是一种特殊的发展。元代有名
的青花瓷就是在白瓷上画青花。宋代白瓷已高度发展,元代在宋代白瓷基础
上,更逐步向彩瓷过渡。
到目前为止,全国 16 省和一个自治区、134 个县市发现了大量宋代瓷窑
遗址。当时形成了有影响的八大窑系,即:北方的定窑、磁州窑、均窑、耀
窑;南方的景德镇窑、越窑、龙泉窑和建窑。宋元时期也还有另一些著名的
瓷器生产基地。它们各具特色,彼此辉映,构成了瓷器工艺技术繁花争艳的
绚丽图景。
《营造法式》与建筑
李诫字明仲,管城县人(河南郑州),生年不详,卒于 1110 年。他在任
将作监期间,用了 6 年时间于 1100 年编成《营造法式》一书,1103 年刊行,
全书共有 36 卷,357 篇,3,555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