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朱雀记 第七卷空城 第十一章 落花(上)

《朱雀记》第七卷空城 第十一章 落花(上)

作者:猫腻 字数:3185 书籍:朱雀记

  何怀硕

  大概在六十年代,有一位留华美国学生写了一篇《人情味与公德心》,引起了以青年学生为中心的一个知耻知病,要求改革不良社会风气的社会运动。整个社会被激起自觉自新的热情,一时间风生云起,好不生动。然而,后来余波渐息,社会风气还是旧态依然。

  一九七二年四月,《中央日报》副刊连续六天发表了署名"孤影"的《一个小市民的心声》,以似是而非的"大道理",提倡苟安现状,反对革新,并为贪污的官吏与敛财的奸商巧言辩饰。一时固然麻痹了大多数蒙昧的群众,但也立即引发了一班深思明辨的知识分子强烈的批判与反击。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龙应台以《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点燃了社会批评的野火,得到少有的热烈的回响。当他写了一连串的同类文章,集成《野火集》一书之后,一年之中,所销行的数目,差不多是台湾历史上所未曾有过的记录;在书商的新书"排行榜"中,也几乎长时间独占鳌头。其间虽然也有误解、歪曲、攻讦与言论上的围剿,但是,野火既成燎原之势,锐不可挡。

  去年,诺贝尔得奖人李远哲博士回国,对教育与科学发展的批评与建议,亦蔚成旋风。这是近二十多年来,对社会现状所发表的言论,引起广泛而巨大回响的第四回。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二三十年来,台湾的知识分子与舆论界,对于台湾社会的现状与展望,批评与建议,并非一片沉寂,而且可以说,不乏许多掷地有声的.谈论诤言,却为什么难以得到广泛而巨大的回响呢?为什么上述四次言论的旋风,除"小市民的心声"之外,不是发自外国人,便是留洋归国的学人呢?我只有这样回答这个问号:第一是崇洋;第二是外来者较本地学者言论的自我约束较少,有更大胆量畅所欲言,无所忌讳,故较能引起兴奋与共鸣。我说"崇洋",一方面固然是一种普遍的自卑心态,另一方面却也是理性的衡量——那些在欧美学有所成的人,一般而言,的确拥有远比台湾为开放、自由、丰富的资讯与观念。我们知识的狭窄与落后,不免自愧。当然,外来者往往比"身在此山中"的本地知识分子有更锐敏的眼光,更鲜明的感受,也是他们的言论容易一针见血的原因。

  直到今天,有关"孤影"和他的《一个小市民的心声》一文的神秘之谜还不曾解开,十余年过去了,当然谁也再无兴趣探知真相。"孤影"其人其文,是否是《中央日报》当时所曲意"制造"?至今大概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是非。根据该文作者自白:"我是一个终年为生活而奔忙的小市民,没有高深的学问,也无特殊地位,过去不曾在任何报纸杂志上写过文章,纯粹为一读者",作者自认代表社会上的绝大多数(沉默的大众)。我们且不问作者是否诚实?《中央日报》据此印成单行本,以数十万册广为发行,军政学校,分派阅读,很明显地是党官透过传播媒体推行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后来的《南海血书》一样,引起了舆论界,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批判与反击。当时的《大学杂志》乃于一九六四年五月六月两期,刊登了多篇讨论"小市民心声"的文章,并选辑为《偏安心态与中兴心态》一书(杨国枢等著,环宇出版社出版)。

  回顾过去这一段历史,再看看今天的社会现状:不能不说,我们社会确有可喜的进步。我们社会的言论自由,新闻自由虽然尚待多多努力,但是党报与官报制造舆论,尤其像"小市民心声"与《南海血书》那样神秘的、启人疑窦的做法,在今天的言论市场上断无销路。《中国时报》刊出了《野火集》各文,表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关爱民族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真实的社会现状,说了许多真实的话。这是言论自由经过千辛万苦争取得来的大胜利,这个胜利才表明了我们的社会确有重大的进步。李远哲的批评,能够在最有影响力的各报上传播,也同样表现了我们已经朝着更开放,更加自由化的方向迈进。

  不过历来在台湾社会轰动一时的社会批评中,《野火集》有它独特的地方。我认为约有这几方面的特色:

  第一,许多社会批评往往是针对某一事件或事象而发,所以比较具体而孤立;《野火集》虽然也不无事件或事象的举证,但它所用心的是挖掘这些事象背后的观念与心态,所以比较深入而广袤。第二,《野火集》各文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阵式",面对中国台湾社会、文化、生活、观念、制度、法律、习俗……提出挑战。细心的读者不难看出在龙应台有力的批评,鲜明的例证背后,颇有传布一个合理的、现代的、富有人的尊严与价值的人生观的抱负。第三,《野火集》对现实触感的明利,说理的雄辩,举例的贴切,充分表现了不寻常的审思明辨的智慧。第四,文章写作的手法不落一般议论文字之窠臼,遣词用字,痛快而干净,以及作者咄咄逼人的道德勇气,都协助它充实的内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野火集》能吸引偌多读者,不是人为的导演,乃是现实的渴望。有"干柴"然后"烈火"能燎原。这一场火,使枯枝野草化为"腐殖质",将使土壤肥沃。《野火集》的序尾附言.曰:"没有时报编辑的发掘与坚持,《野火集》不可能存在;容我对《中国时报》的报格表示尊敬。金恒炜尤其是野火的支柱。"读《野火集》,我们也不能忘怀在不美满的人间,那些秉承崇高理想,在不同领域里,为社会的进步呕心沥血的少数人。而《野火集》能为社会所容许,并且得到赞赏,心血便没有白费。如果能唤起大众的自觉,我们的社会将有飞跃的进步。只要我们能够朝向更人性、更人道、更坦诚、更民主自由的方向不断进步,我们才能相信,历史发展的主线必跟随着我们的脚步。而犀利的,独立自主的社会批评能够自由传播,是一切可喜的进步中最可贵的一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