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神墓 第二部 第175章 苏醒的战魂

《神墓》第二部 第175章 苏醒的战魂

作者:辰东 字数:2617 书籍:神墓

  孔子师徒从楚国回到卫国之后不久,季康子(即季孙肥,季孙斯的儿子,此时季孙斯已死)派人来请冉有去季孙家担任管家。一来是冉家活动的结果,二来也是季康子了解冉有的才能。于是冉有回国,临行前子贡叮嘱他设法帮助老师回国。回到鲁国之后,冉有担任季孙家的管家,深得赏识。后来齐国入侵,冉有率领鲁军迎敌,结果击退了齐军。季康子好奇,问冉有的兵法从哪里学来,冉有趁机说是从老师那里学来,并且说了老师很多好话,再加上此前子贡曾经帮助鲁国出使吴国,都很成功,子贡在季康子面前也说了很多老师的好话。于是,季康子决定派人迎请孔子回国。

  季康子亲自派人来请,孔子这下可以安心回国了。就这样,在冉有和子贡的帮助下,孔子回到了鲁国。这一年,孔子68岁。

  回到鲁国之后,孔子从政的欲望再次被调动起来,一时间与鲁国国君鲁哀公交往甚密,与季康子的关系也不错。可是后来,由于孔子对季康子的一些做法不满,双方的关系趋于冷淡,孔子终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彻底绝望。绝望之后的孔子开始修《春秋》,撰写《周易》,思想趋向于道家。到了这个时候,反而与季康子的关系得到缓和。

  8.1(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解析错诸,置于其上的意思。

  孔子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每句话都有深意。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提拔我和我的弟子吧,我们都是正直的人。

  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受到大家的追捧。这个时候的鲁国国君是鲁哀公,鲁哀公对孔子很敬重,因此常请他来聊天。孔子以为这是个机会,因此拼命向鲁哀公灌输自己的理念,希望能够得到重用。

  很遗憾,鲁哀公就算愿意提拔孔子师徒,也已经是力不从心了。此时的鲁国国君比从前更加的形同虚设,除了三桓留给他们的几块自留地,什么也没有了。鲁哀公之所以找孔子来聊天,纯粹就是为了聊天打发时间而已。

  现实解说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让你服,你就服,不服也得服。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不服不行。举直,你要服;举枉,你要服;不举,你也要服。

  8.2(5.8)★★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孟武伯问孔子:“子路这人怎么样?”孔子说:“我不知道。”孟武伯又问。孔子说:“仲由嘛,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他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这人怎么样。”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在一个有千户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当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这人怎么样。”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怎么样呢?”孔子说:“公西赤嘛,可以让他穿着礼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贵宾,我也不知道他这人怎么样。”

  解析“子路仁乎”就是孟武子问子路这个人怎么样?可不可交的意思,主要问的是人品。旧译则译成“子路做到了仁没有”。可是孔子首先说不知道,再次被问到,虽然勉强回答了,可是谈的并不是人品,而是能力,完全是答非所问,最后还要加上一句“不知其仁也”。

  乍一看,孔子是在推销三个学生。可是这里问到了公西华,所以应该是孔子回到鲁国之后的事情,这个时候子路在卫国当官,冉有和公西华则在季孙家当家臣,已经完全不用推销了。再者说,如果要推销,态度不能是这样。

  以如此生硬的态度,来答非所问,孔子这是什么意思?

  只能说孔子在赌气了,在对孟武子表达不满。开始说不知道,之后说三个人都是治国的人才,你说仁不仁?反正我不知道。为什么孔子对孟武子不满呢?大致孟武子不像季康子那样既尊重孔子,又使用孔子的学生吧。孔子对孟武子不满,等于是说:问这些干什么?反正你不用。

  种种迹象表明,回到鲁国之后,孔子的脾气很大,耐性很差,喜欢跟人作对。

  现实解说别把土地爷不当神仙啊,谁也不知道天上哪块云彩会下雨。所以,即便有不满,不要轻易得罪人。

  8.3(6.8)★★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解析这段话与上一段就是截然不同了,孔子不再说不知道了,也不再问东答西了,为什么?一来,季康子掌管着国家,用谁不用谁他说了算。二来,季康子问的正是孔子想要说的。

  孔子回鲁国的初期,季康子对他非常恭敬,时常请教。这里的对话是季康子询问孔子几个主要弟子的能力,实际上季康子对这几个人都很熟悉,所以谈不上孔子要推荐谁。这个时候子路在卫国做官,冉有本身已经是季孙家的管家,而子贡一向拒绝做官,季康子请都不去,自然也不需要孔子推荐了。即便如此,孔子也要夸赞他们,以稳固他们的地位。

  现实解说懂得推销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今天你推销他们,明天他们推销你。在这一点上,孔子做了一个非常好的表率。

  8.4(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解析说来说去,就是两句话:你对老百姓怎样,老百姓就怎样对待你;你自己做好了,老百姓就会跟着你做好。

  孔子对季孙家的印象一向不好,即便是这次回来是人家季孙家不计前嫌请他回来,孔子对季孙家还是不满。孔子一直认为,正是因为季孙家带头破坏周礼,才导致这个国家礼崩乐坏。正是因为季孙家压榨百姓,才使得国内民怨沸腾。所以,孔子对季康子的问题,始终只有一个意思:反省自己,以身作则。否则,说再多都不过是叶公好龙。

  孔老师说得对,每一个统治者或者当权者质疑老百姓不尊重自己的时候,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尊重了老百姓;想要对老百姓提出要求的时候,首先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到了。就像三桓,一个劲地压榨百姓,又怎么能要求百姓热爱他们呢?

  古代有句俗话: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为寇仇。就是这个意思。

  现实解说如果一项政策受到老百姓的批评和抵制,反思的首先应该是政府。

  8.5(12.1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政就是正的意思。您本人带头走正路,那么还有谁敢不走正道呢?”

  解析说来说去,还是那两句话:你对老百姓怎样,老百姓就怎样对待你;你自己做好了,老百姓就会跟着你做好。

  孔老师说得对,每一个统治者或者当权者想要让臣民做什么,首先自己要做好。自己就不正,怎么要求老百姓正呢?就像三桓,自己胡来,怎么能要求百姓守规矩呢?

  现实解说一贪官问孔子什么是政府,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贪官叹一口气:“府者腐也,我带头腐败,所以大家都腐败。”

  8.6(12.18)★★

  季康子患盗,问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季康子担忧盗窃,问孔子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贪图财利,即使奖励偷窃,也没有人偷盗。”

  解析小偷多强盗多,说明什么?孔子的意思:你太贪了,苛捐杂税太多,你的钱多得用不完,多到年底要突击花钱,可是老百姓没吃没喝,只能去当小偷强盗了。如果你不要那么贪,把财富留给老百姓,大家有吃有喝,谁又愿意去当小偷强盗呢?

  说白了,国富民穷,官富民穷,必然盗匪横行。

  孔老师说得对,老百姓违法犯罪,十有八九都是被逼的。官逼民反,逼上梁山什么的,只要给老百姓一条活路,谁不想活得体面点啊?

  现实解说《说苑》中记载:文王问于吕望曰:“为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

  8.7(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统治者的品德好比风,老百姓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解析三桓自己的治理出了问题,于是产生了不稳定因素。这个时候,季康子想要用镇压的手段来解决问题,于是孔子告诉他:如果你善对百姓,百姓又怎么可能产生不满呢?那么社会稳定,又哪里用得着杀人呢?说来说去,其实还是那两句话:你对老百姓怎样,老百姓就怎样对待你;你自己做好了,老百姓就会跟着你做好。

  孔老师说得对,每一个糟糕的统治者或者当权者只看到了老百姓造反的暴力,却看不到自己压榨百姓的暴力。他们只会在反抗产生之后去镇压,却不懂得如何防患于未然。

  现实解说政府要治理酒后驾驶,就成功治理了,这说明政府是真的想治理。

  8.8(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解析说来说去,其实还是那两句话:你对老百姓怎样,老百姓就怎样对待你;你自己做好了,老百姓就会跟着你做好。

  孔老师说得对,上梁不正下梁歪。

  现实解说要大家做什么,自己先做好。如果自己不做,说什么都没有用,命令没用,号召更没用。

  8.9(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解析孔子可以说反反复复劝说季康子以德治国,善待百姓,可是,季康子做不到。说得多了,季康子都有些烦孔子了。

  孔老师说得对,身正不怕影子斜,风正不怕草歪歪。

  现实解说好人当政,再糟糕也糟糕不到哪里去;坏人当政,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

  8.10(13.30)★★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让没有经过训练的百姓去作战,就等于让他们去送死。”

  解析三桓平时舍不得出钱对百姓能够进行军事训练,打起仗来自然是送死的情况多。

  鲁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差,孔子在世的时候,鲁军与吴军和齐军都有过战斗,结果都是惨败。事实上,三桓本身就已经没有什么军事训练了,打仗的时候往往是三桓先逃跑。

  现实解说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样是不行的。所以,教育很重要,投入不能少。

  8.11(13.29)★★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待百姓教化百姓,七年之后,百姓也可以用来打仗了。”

  解析善人是什么?有解释为人善之人,有解释为统治者,这里把善解释为动词,善待的意思。七年,历来的解释也不少,马王堆出土《十六经》中注释为“一年从其俗,二年用其德,三年而民有得,四年而发号令,五年而以刑正,六年而民敬畏,其年而可以正(征)”。

  其实这句话应该参照当初狐偃对晋文公的话,要让百姓死心塌地心甘情愿地为国家打仗,首先要善待他们教化他们,要让他们对国家信任。至于七年,并不是一个确数。

  现实解说善待百姓,百姓就愿意为国出力。教化百姓,百姓就懂得怎样为国出力。

  8.12(14.19)★★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译文孔子讲到卫灵公的无道,季康子说:“既然如此,为什么他没有败亡呢?”孔子说:“因为他有仲叔圉接待宾客,祝管理宗庙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像这样,怎么会败亡呢?”

  解析孔子对季康子总是语中带刺,季康子对孔子的态度也逐渐改变。这一次,孔子说到了卫灵公如何荒淫无道,季康子很不客气地提出刁钻问题,孔子有些始料未及。孔子就说卫灵公用人还是比较好,几个关键岗位都用对了人。尽管孔子所说的卫灵公没有亡国的原因有些牵强,不过总算勉强说得过去。

  季康子之所以这样问,还和不久前孔子与鲁哀公的一段对话有关系。

  当时鲁哀公问孔子当今世界上最贤能的国君是谁,孔子说是卫灵公。鲁哀公不同意这个说法,说是卫灵公连自己的家庭事务都管不好,自己的儿子都逃亡国外了,怎么称得上贤能呢?孔子于是解释说卫灵公管理家庭不行,但是管理朝廷一流,孔子说:“卫灵公有个弟弟叫公子渠牟,为人忠诚而且能干,卫灵公对他委以重任。有一个叫做林国的士人,发现有才能的人就必然推荐他做官,因此卫国没有放纵游荡的士人,卫灵公非常尊重林国并且任用他;还有一个叫庆足的士人,一旦国家有大事,就必定会被推荐出来处理国家事务,事情过去之后就又回家归隐,卫灵公也很尊重他;还有一个叫做史鱼的大夫,因为自己的主张没有被采纳而负气出走,卫灵公就住到郊外三天,三天没有歌舞娱乐,直到请回了史鱼,他才回宫。卫灵公对贤能的士人这样尊重,所以我说他是个贤能的君主。”孔子的言下之意:如果你要做个贤能的君主,重用我吧。

  在孔子对季康子说卫灵公无道的时候,季康子一定在想:“你前几天不是还在说他贤能吗?”

  这次谈话,让孔子非常尴尬,也反映出季康子对于孔子已经不是那么尊重。

  无道并不等于会立即灭亡,如果关键岗位用人得当,也可以对付得过去。但是无道积累到一定的度,就一定要灭亡。

  现实解说一支足球队,主教练很差劲,可是守门员不错,前锋也不错,所以,还能不降级。

  8.13(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译文有人问孔子怎么不参与治理国家,孔子说:“《尚书》中写道:孝啊,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些都会影响到政治啊。我用孝来教育弟子们,就是在参与治理国家啊,不一定非要当官啊。”

  解析这句话不知道是谁问的,这个人要不是缺心眼,要不就是故意来羞辱孔子,因为不是孔子不想当官,而是人家不给机会。可是孔子很好面子,他不会说季康子不给自己机会。

  在鲁国,鲁哀公欣赏孔子,可是鲁哀公被架空,不敢任用孔子。就算鲁哀公任用孔子,实际上也没有任何意义。而季康子不认同孔子的政见,跟孔子关系也比较糟糕,更加没有可能任用孔子。所以,孔子明白自己只能当个议论国事的草民了。

  现实解说其实何必非要当官呢?当个老师不是也挺好?

  8.14(14.32)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译文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想用花言巧语谋取官位吗?”孔子说:“我不是花言巧语啊,只是想改变那些顽固不化的人。”

  解析栖栖,就是四处游荡的意思。这又是一个来挑刺的人了,可见当时对孔子看不上眼的人为数不少呢,也可见当时孔子的地位并不高。这显然是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有人认为孔子到处走无非就是想做官,于是来讽刺他。孔子似乎有些无言以对,回答得相当勉强。

  现实解说所谓无利不起早,四处奔波,当然是为了前途。至于为了伟大理想而颠沛流离的,不是没有,实在太少。

  8.15(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解析仪在今天河南兰考境内,封人就是当地管理官员,仪属于鲁国。木铎就是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仪封人真有远见啊,预见到了几百年之后的事情,可惜学生们活不到那时候了。

  不管怎样,这证明除了孔黑,还有孔蜜。

  现实解说被埋没得越久,将来就越是会大放光芒。所以,对眼前的困难不要灰心丧气。

  8.16(9.15)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译文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到鲁国以后,对乐加以整理,雅乐和颂乐都放到了适当的位置。”

  解析孔子在卫国的时候整理诗,于是才有了《诗经》。回到鲁国之后,开始整理乐。为什么不在卫国整理?因为鲁国的乐是最全的也是最权威的。

  现实解说其实不当官有不当官的好处,至少有时间整整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孔子真的在政治上得意了,哪里有时间修《诗经》写《春秋》?如今的问题就是大家都往官场上努力,学术就荒芜了。

  8.17(18.9)★★

  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译文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干到楚国去了,三饭缭到蔡国去了,四饭缺到秦国去了,打鼓的方叔到了黄河边,敲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少师阳和击磬的襄到了海滨。

  解析这些人都是鲁国的乐师,按周制,国君一日四餐,每餐都有乐师配乐,因此乐师用饭来命名。其实想想看,当个国君也挺没劲,吃个饭都不得安生。

  太师挚是鲁国的首席乐师,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要去楚国呢?原来,三桓瓜分鲁国之后,鲁国公室的地盘变得很小并且还不断被三桓侵吞,而是公子公孙们越来越多,地盘严重不足,吃公家粮的人则越来越多,财政支出入不敷出。于是,各种公务员队伍先后解散,国家歌舞团早已经被解散,因此祭祖的时候跳舞都凑不够人数。宫廷乐队最终也难以维持下去,终于让大家自谋出路去了。于是,上面的乐师们就只能出国去挣生活了。

  现实解说经济不景,艺术人才就留不住。管仲说得好:仓廪实则知礼节。连饭都吃不饱,就只能另谋生活了。

  8.18(14.21)★★★★★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译文齐国权臣田常(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以后,随即上朝去见鲁哀公,报告说:“田常(陈恒)把他的君主杀了,请你出兵讨伐他。”哀公说:“你去跟三桓说吧。”孔子退朝后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你去跟三桓说吧’!”孔子去跟三桓说,但三桓不愿派兵讨伐,孔子又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呀!”

  解析这一年是孔子七十二岁,修完了《周易》,已经有些间歇性老年痴呆的症状。齐国比鲁国强大得多,鲁国平时避之犹恐不及,怎么可能自己找这事情?以鲁国的军力,根本不是田常的对手,怎么可能讨伐人家?何况,那是人家齐国的事情,鲁国怎么可能粗暴干涉?稍微动动脑筋,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当时鲁哀公也问了这个问题,说我们躲齐国还不及呢,自己主动送上门不等于送死?孔子当时回答:“怕他们什么?田常杀害了国君,齐国百姓只有不到一半人服他。我们用鲁国的兵力,再加上齐国一半的老百姓,难道打不过他?”

  所以,孔子做这样的事情,纯粹狗拿耗子,自找没趣,只能说是老年痴呆的后果。

  自然规律难以抗拒,人老了就容易老年痴呆,固执偏隘。老年痴呆每个人都会有,程度不同而已。

  现实解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有时候也勿施于人。

  8.19(9.9)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译文孔子说:“凤鸟不来了,黄河中不出现八卦图了。我这一生也就一事无成了吧!”

  解析传说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凤鸣岐山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它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到了尧的时候,洛水中出现神龟,背上是九宫图,它的出现,也同样象征着“圣王”出世。

  河图洛书就是九宫八卦的出处,也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人说这是传说或者迷信,恐怕未必。看似简单的图形,蕴含了无数的道理。

  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孔子倒并不是认为自己是圣人,而是认为自己等不到圣人出世了。

  现实解说岐山已经秃了,黄河已经黑了,洛水已经黄了,而且还动不动断流。所以,凤鸟肯定没有,龙马也没有,神龟也没有了。只有神马了,可是神马都是浮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