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琴帝 第十九章 力撼重骑兵(四)

《琴帝》第十九章 力撼重骑兵(四)

作者:唐家三少 字数:2092 书籍:琴帝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论语·述而第七》)

  【注释】

  (1)为:音“未”,帮助的意思。

  (2)卫君:卫出公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公元前492年-前481年在位。他的父亲因谋杀南子而被卫灵公驱逐出国。灵公死后,辄被立为国君,其父回国与他争位。形成父子争国的局面。

  (3)诺:表示同意的应答声。

  【语译】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研析】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表达不认同之意。由此可知,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延伸思考】

  1、为什么子贡那么肯定的推论孔子不会帮助卫君?

  2、你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有哪“五伦”之说吗?卫君父子争国一事是没有做到哪一伦?请分享你于平时生活中如何实践“五伦”。

  【阅读资料】

  求仁得仁

  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今河北省)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想立叔齐为太子。他死后叔齐想把王位让给兄长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逃走了,叔齐觉得自己不应该继承王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推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后来伯夷、叔齐听说西岐(今陕西岐山)的西伯昌是位有道德的人,便长途跋涉来到西岐。此时,西伯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周武王即位了,追认西伯昌为文王,准备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不赞成这种以暴易暴的做法,拉着周武王的马缰绳劝他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战争,这叫做孝吗?身为商朝的臣子却要讨伐君主,这叫做仁吗?”周武王不听。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耻辱的事情,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跑到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里挖野菜,后来就饿死了。

  “求仁得仁”指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得以实现。

  (出自《史记·伯夷列传》)

  【课后作业】

  1、伯夷叔齐为什么饿死于首阳山上,你的看法为何?

  2、请和大家分享你所知道关于古代仁人志士舍生取义的故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粤语 陕西 台语 辽宁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回到书页 下一章 > 错误反馈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4-2025 All Rights Reserved